下丘神经元论文_杨明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丘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元,多普勒,皮层,选择性,信号,体细胞,时间。

下丘神经元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建[1](2018)在《普氏蹄蝠下丘行为相关声反应模式神经元的强度—时间特性和频率调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中脑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是中枢听觉传导通路中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和皮质下听觉信息加工和整合中心。我们之前在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IC的研究发现,其神经元根据对行为相关的CF-FM声刺激的反应模式可分为单反应(single-on,SO)和双反应(double-on,DO)神经元,亦被称为行为相关声反应模式神经元。蝙蝠在回声定位过程中,发声信号强度、时间和频率会发生改变,在这些变化的参数之中蕴含有丰富的环境信息,听中枢神经元能从这些变化中提取所需的环境信息。然而,对其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在普氏蹄蝠(Pratt's roundleaf bat Hipposideros pratti)IC采用自由声场刺激和在体细胞内记录(in vivo intracellular recording)方法,研究了两类行为相关声反应模式神经元的强度-时间特性、频率调谐特性、以及频率调谐中时相或/和频谱整合,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SO与DO神经元对回声定位行为相关的CF-FM声刺激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强度-时间特性。66.9%的SO神经元(N=81/121)表现出其反应模式不随声刺激强度和时程的改变而改变的特性,推测该特性使蝙蝠利用CF成分产生的反应有效地获取多普勒频率漂移和昆虫翅振方面的信息。33.1%的DO神经元(N=40/121)在发放率、发放模式和DO出现几率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强度和时间特性及其互补性,推测该特性使蝙蝠用回声强度的增加弥补因脉冲重复率增高所导致的声时程的缩短,从而确保DO神经元对CF成分和FM成分的分别反应,并有效地获取靶物距离和质地等方面的信息。2.SO与DO神经元对回声定位行为相关的CF-FM声刺激的反应具有不同的频率调谐(frequency tuning,FT)特性。54.4%的SO神经元(N=43/79)对CF和CF成分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发放后带有较长时程的锋电位后超级化(post-spike hyperpolarization,PSH),其对CF和CF成分的频率-发放率曲线最大发放率50%的平均带宽(band width,BW)显着宽于无PSH的SO神经元(N=36/79,45.6%)(p<0.05)。29.7%的DO神经元(N=l1/37)有较短时程的PSH,而70.3%的DO神经元(N=26/37)无PSH,但它们的平均BW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6.8%的SO神经元(N=37/79)在频率调谐的单侧或双侧边存在侧抑制区(lateral inhibitory area,LIA);只在5.4%的DO神经元(N=2/37)中存在LIA,且DO神经元对CF和CF成分的频率-发放率曲线的平均BW都显着宽于SO神经元(p<0.05)。所有SO和DO神经元对行为相关声刺激中CF成分的平均BW都明显窄于单独CF声刺激下的平均BW(p<0.001)。基于这些结果推测,SO神经元对CF和CF成分的频率信息处理能力显着高于DO神经元;而FM成分则能影响两类神经元对CF成分的频率选择性,提高对CF成分频率信息的处理能力。3.听觉行为水平的频谱和时相整合建立在单个神经元基础之上,在单个神经元上开展此项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IC有4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参与了神经元频率调谐中的时相或/和频谱整合:锋电位(spike)、锋电位后超级化(PSH)、易化性输入(facilitatory inputs)与抑制性输入(inhibitory inputs)。其中锋电位发放和易化性输入经时相或/和频谱整合,可产生强度和频率依赖性的“拓宽作用”;而锋电位后超极化和抑制性输入经时相或/和频谱整合,可产生频率依赖性的“锐化作用”。两种整合则可能是建立在不同的汇聚性输入的时间与空间总和的基础之上,如异频反应之间的频谱与时相整合可能以空间总和为主,以时间总和为辅;而同频反应之间的时相整合可能主要以时间总和为主。4、本研究针对低、高频边均未见有抑制性输入和锋电位后超极化跟随的IC神经元做了时相整合测定,观察到在双声刺激模式下,依然显示出锐化频率调谐效应,可能是锐化频率调谐的抑制性输入位于IC以下某个核团,而IC则为继承。基于以上结果,普氏蹄蝠下丘SO与DO神经元不同的强度-时间和频率调谐特性可能与它们在回声定位中的功能相匹配,而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中的时相或/和频谱整合使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兴奋之间、抑制之间、兴奋与抑制之间、抑制的锐化作用及易化的拓宽作用之间、整合作用与总和作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9-01)

王俏超,孔慧芳,程亚稳,王慧美,付子英[2](2018)在《普氏蹄蝠下丘单反应和双反应神经元加工多普勒频移补偿信号的特点及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独特的多普勒频移补偿(Doppler-shift compensation,DSC)行为可保证其对回声信息的精确提取.那么听中枢加工DSC信号的适应性机制是什么?本实验模拟CF-FM蝙蝠DSC后的回声定位信号,研究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加工DSC信号的特点及生理机制.实验共获得117个IC神经元,在CF-FM声刺激下,神经元表现为single-on(SO,n=83)和double-on(DO,n=34)两种反应模式.无论是在蝙蝠的正向还是负向补偿过程中,SO和DO神经元对回声反应恢复到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IPI)值,均会随补偿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双声刺激由无补偿转变为最佳补偿条件时,两类神经元的50%IPI显着缩短(P<0.001),但SO神经元50%IPI缩短率超过70%的神经元数目较DO神经元多,且偏好正向补偿的IC神经元中,SO神经元的平均DSC范围也要显着宽于DO神经元(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IC中SO神经元可能较DO神经元更能充分利用蝙蝠DSC行为,来提高对回声反应的恢复能力,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猎物信息并准确判断与猎物的相对速度.(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王靖[3](2018)在《下丘听觉行为相关反应模式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及神经抑制对声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声时程(sound duration)是听觉信号的基本参数之一,也是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在回声定位过程中主动做出改变的声参数之一。听觉中枢--下丘(inferiorcolliculus,IC)单反应(single-on,SO)和双反应(double-on,DO)神经元如何识别声时程并做出选择性反应,以及神经抑制在反应模式的形成中的作用均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在普氏蹄蝠(Hipposiderospratti)IC采用自由声场刺激和在体细胞外记录,对两类神经元做了研究。1.共获得314个神经元(N=314),根据他们对CF-FM声刺激的反应,将它们分为SO和DO 神经元。用最小阈强度(minimum threshold,MT)以上 10 和 20 dB(MT+10 dB、MT+20 dB)的CF和CF-FM声测定了其中140(N=140/314)个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和时程选择性,其中91个为SO(N=91,65%)神经元,49个为DO(N=49,35%)神经元。SO神经元在CF声刺激条件下的时程选择性类型分为短通型(short pass,SP)、长通型(long pass,LP)、带通型(band pass,BP)、全通型(all pass,AP)或非时程选择型、不规则型(irregular);当用CF-FM声刺激时,具有时程选择型的SO神经元的比例从60%(N=55/91)上升至79%(N=72/91),说明FM声成分在神经元时程选择性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可能由两种声成分所引起的输入汇聚性地投射到记录神经元上时产生的相互作用所致。DO神经元在CF声刺激条件下的时程选择性的类型除了具有与上述SO神经元相同的类型外,还有反带通型(band-reject,BR);当用CF-FM刺激时,总的时程选择性比例从CF刺激下的51%(N=25/49)上升至61%(30/49),说明FM成分的加入可有效地提高DO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2.比较和分析SO和DO神经元中SP和BP型神经元的最佳时程(best duration,BD)和达到最佳反应的50%时的时程调谐宽度(duration-tuning width,DW)发现,在CF转变到CF-FM声刺激时,时程选择性不改变的神经元中的BP型SO神经元的平均BD值由16.0±7.3降低到8.8±4.5 ms(p<0.05),提示神经元对行为相关的CF-FM声刺激的时程选择性更加精确。另外,在CF-FM刺激条件下,DO中的SP型神经元的BD也显着地小于SO中的SP型神经元的BD(5.6±4.0 vs.8.5±2.4 ms;p<0.05);而DO中的SP和BP型神经元的DW要比SO中同类型神经元的 DW 值大(SP:23.3±8.4 vs.34.9±4.1 ms;BP:21.1±6.6 vs.33.0±6.0 ms);而且在 CF 刺激下获得的 DW值小于 CF-FM刺激(SP:21.1±4.7±8.4 vs.34.9±4.1 ms;BP:14.1±8.5 vs.33.0±6.0ms)。这些结果提示两类神经元的功能可能各不相同。3.当将CF和CF-FM声刺激强度从MT+10 dB增加到MT+20 dB时,SO中时程选择性神经元的比例大幅下降,而SP和BP型的平均BD也显着减小(p<0.0001)。对于DO神经元,具有时程选择性的比例仅在CF声强度增加时才大幅下降,且SP和BP型的平均BD并不随强度的增加而发生显着改变(p>0.05);对CF-FM声刺激的强度耐受性也高于CF声刺激。这些结果说明具有时程选择性的DO神经元对CF-FM声刺激强度增加的耐受性高于SO神经元。4.测定了声时程对SO和DO神经元的第一次反应发放潜伏期(first-spike latency,FSL)的影响,结果提示巧合或反巧合假说以及FM成分的作用,均可能参与了两类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的形成。5.在所记录到的198个神经元中的71(N=71/198)(SO,N=55;DO,N=16)个神经元上测定了电泳导入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A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期间神经元对CF和CF-FM声刺激的反应,结果发现:(1)65%(N=26/55)SO神经元在两种声刺激条件下其发放时间和发放数均显着增加;6%(N=3/55)的SO神经元对CF-FM声刺激的反应模式转变成DO模式。部分DO神经元对CF-FM声的CF成分的反应模式从相位型变为持续型(N=5/12)或相位爆发型(N=7/12);而它们(N=12/12)对FM声成分反应模式均从相位型变为相位爆发型;且它们对两种声成分反应的发放数均显着增加。另外,有29%(N=16/55)的SO神经元的反应模式、反应时间和发放数以及FSL基本不受Bic的影响。这些结果提示GABA能抑制参与了绝大多数的SO和DO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和反应模式的形成。(2)71%(N=39/55)SO 和 44%(N=7/16)的 DO 神经元对 CF 及 CF-FM 声刺激的 FSL 均显着缩短;另有31%(N=5/16)DO神经元仅对CF声刺激的FSL在Bic期间显着缩短。这些结果提示GABA能抑制有可能先于兴奋性输入到达,不同程度地减慢这些神经元的去极化速度并延迟动作电位爆发。(3)75%(N=12/16)的DO神经元对CF声成分的发放数增加显着高于FM声成分;而有25%(N=4/16)的DO神经元在对FM声成分的发放数增加的同时发放模式产生改变,但FSL无明显变化。因此,提示GABA能抑制在这部分神经元中对CF和FM成分的影响可能不同。(4)总的GABA能抑制对SO神经元的效应要强于DO。6.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听觉系统被证明与动物IC的年龄相关性功能下降有关。通过Meta分析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SOD2)基因C47T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之间的关系,在按种族划分的亚组分析中,中国人群的隐性模型中观察到SOD2 C47T多态性与NIHL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雨菲[4](2018)在《前掩蔽噪声对大鼠听皮层和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的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和动物在嘈杂的声环境中仍能较好地探测和分辨目标声,然而相关的神经机制并未完全揭示。本论文用前掩蔽的方法研究了前掩蔽噪声如何影响听皮层和中脑下丘听神经元的频率调谐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在嘈杂声环境中听觉中枢对目标声进行探测和分辨的神经机制提供实验证据。我们用白噪声作为前掩蔽声,用纯音作为探针声(或目标声),在大鼠的听皮层和下丘记录听神经元在安静条件下和前掩蔽噪声条件下的频率-强度反应域(frequency-level response area,FLRA)。分别改变前掩蔽噪声的强度、以及前掩蔽噪声和探针声之间的间隔时间,研究前掩蔽噪声对听神经元频率-强度反应域影响的强度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发现:1.前掩蔽噪声可使神经元听反应的放电数减少,频率反应域的范围缩小,神经元听反应的最低阈值升高。这种抑制性影响随前掩蔽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强,随前掩蔽噪声与探针声的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具有显着的强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在安静条件下测量的听神经元的频率反应域内,神经元对其偏好频率和强度的声刺激的听反应较强,对其非偏好频率和强度的声刺激的听反应较弱。在前掩蔽噪声条件下,听皮层有一部分神经元对其偏好声刺激的听反应受前掩蔽噪声的抑制性影响较弱,而对其非偏好声刺激的听反应受前掩蔽噪声的抑制性影响较强。这种非均一的抑制性影响特性有利于听神经元在嘈杂的声环境中维持其偏好特性的相对稳定。相对于下丘,该非均一性的抑制性影响在听皮层神经元上表现更明显。3.在前掩蔽噪声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听神经元的频率-强度反应域内的放电水平可逐步恢复至安静条件下的水平,但听皮层神经元比下丘神经元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4.前掩蔽噪声对听皮层和下丘绝大多数神经元的特征频率和最佳频率无显着影响,但可导致一部分神经元的频率调谐的带宽显着变窄或变宽。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嘈杂声环境中,听皮层和下丘神经元的频率调谐随环境声的变化而动态变化,但部分神经元的频率和强度偏好特性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杨丹丹,郑维维,赵莎莎,罗峰,王欣[5](2018)在《小鼠外侧丘系背核上行输入对下丘神经元反应的可塑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系统具备随着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听觉可塑性。中脑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是听觉系统重要的中继站,外侧丘系背核(dorsal nuclei of lateral lemniscus,DNLL)上行输入对IC神经元的声反应特性具有重要的定型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DNLL上行输入在IC神经元可塑性形成中的作用。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持续电刺激对侧DNLL,采用单单位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IC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结果显示,95%的受抑制IC神经元和86%的受易化IC神经元在对侧DNLL 30 min电刺激停止后仍表现出可塑性的变化。在对侧DNLL电刺激停止1 h后,74%的受抑制IC神经元发生的可塑性变化消失,26%的受抑制IC神经元发生的可塑性变化仍然存在。以上结果提示,对侧DNLL上行输入可引起IC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并维持较长时间,这有利于提高IC神经元的声信号检测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宋长宝,魏金星,李绿,肖中举[6](2018)在《刺激声音的听觉响应模式对清醒小鼠下丘神经元刺激特异性适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神经元对刺激声音听觉响应的发放模式本身是否影响刺激特异性适应(SSA)特性。方法以清醒小鼠的下丘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玻璃微电极贴附式记录下丘神经元在由两个不同频率(f1和f2)的纯音按不同重复概率随机组成的声音刺激序列下的听觉响应。并计算两个纯音总体或局部在标准刺激条件下的响应s(f1)与s(f2)即f1、f2作为标准声音时引起的神经元响应和在偏差刺激条件下的响应d(f1)与d(f2)即f1、f2作为偏差声音时引起的神经元响应。随后计算3个重要指标:(1)两个纯音的听觉响应强度差异指数(FDI);(2)频率特异的SSA指数(SI);(3)SSA指数(CSI),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DI较大神经元的CSI显着高于FDI较小的神经元(P<0.05),并且响应类型为初级响应型的神经元在不同时间段的SSA表现不同,相对于起始部分,持续部分的SSA显着地增高(P<0.05)。结论刺激声音的听觉响应模式也是SSA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蒙霞,孔慧芳,程亚稳,王俏超,陈其才[7](2017)在《小鼠双侧下丘间相互作用对神经元反应潜伏期的调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对下丘神经元反应潜伏期影响的突触机制。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式,以下丘神经元的反应潜伏期为指标,通过向一侧下丘所钳神经元上注入去极化的步阶电流使神经元兴奋,同时电刺激另一侧下丘,观察电刺激对注入电流所诱发的兴奋反应的影响。结果:电刺激一侧下丘中央核,可使另一侧下丘背侧核和中央核75.5%的神经元(潜伏期缩短、30.2%、16/53;潜伏期延长、45.3%、24/53)的反应潜伏期发生变化。其中,对于潜伏期缩短的神经元,一致性的表现为在记录侧下丘神经元发放反应之前,伴随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的出现(n=16);对于潜伏期延长的神经元又可分为叁类。第一:注入去极化电流之前仅伴随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的出现或者IPSP的出现在注入去极化电流之后(4/24);第二:在记录侧IC神经元发放反应之前,既有EPSP又有IPSP的出现,但IPSP到达记录侧IC的时间正好在注入去极化电流之后,所以在神经元发放反应之前只观察到了EPSP(9/24);第叁:在记录侧IC神经元发放反应之前,仅伴随有EPSP的出现(11/24)。并且观察到这些PSP的出现缩短或延长了记录侧下丘神经元首次发放反应的阈下去极化时程(对照vs对侧下丘激活,P<0.001;对侧下丘激活vs恢复,P<0.001,paired t-test)。而且阈下去极化时程和潜伏期两者的变化高度相关(r=0.9989,P<0.0001)。结论:双侧下丘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下丘神经元的反应潜伏期,并且潜伏期的改变也主要是因为神经元的阈下去极化时程的改变而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7-13)

彭康,彭玉杰,王靖,杨明建,付子英[8](2017)在《离皮质系统对下丘神经元行为相关声信号加工的精细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声定位蝙蝠中的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发出CF-FM信号用于回声定位,而信号中的CF和FM成分在回声定位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对听觉信息的加工与整合受到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下行投射——离皮质系统(corticofugal system)的调控。本实验室先前在对IC的研究中发现,IC神经元对回声定位行为相关的CF-FM刺激要么产生单反应(single-on,SO),要么产生双反应(double-on,DO)。这两类神经元在CF-FM信号加工过程中受到离皮质系统怎样的调控?本研究对此做了探讨。方法:以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为研究对象,用CF-FM声做自由声场刺激,并结合电刺激激活AC,在IC做在体细胞内记录,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作图。结果:SO(n=48)和DO(n=16)神经元CF成分的反应受AC抑制调控的比例(SO_(CF):33.3%;DO_(CF):37.5%)高于受AC易化调控的比例(SO_(CF):20.8%;DO_(CF):25.0%);SO神经元FM成分阈下电位反应受AC抑制调控的比例(73.3%)高于受AC易化调控的比例(26.7%);而DO神经元FM反应受AC易化调控比例(56.3%)高于受AC抑制调控的比例(18.8%)。即AC下行的离皮质投射能对IC神经元对CF和FM分的反应分别进行调制。结论:源于AC的离皮质系统能对下丘神经元行为相关声信号加工进行精细的调控,显示出能对CF-FM声信号中的两种声成分分别行使调控作用,确保了IC神经元将最重要的信息上传到AC,成为维持听感觉的高灵敏度所必须。(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7-13)

王俏超,孔慧芳,程亚稳,陈蒙霞,陈其才[9](2017)在《普氏蹄蝠下丘single-on和double-on神经元对多普勒频移补偿信号的加工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听中枢是如何加工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Doppler-shift compensation,DSC)行为过程中的回声定位信号,以及其适应性生理机制是什么?本研究以普氏蹄蝠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外电生理记录方法,依据蝙蝠在捕食过程中的DSC行为,模拟CF-FM蝙蝠DSC后的回声定位信号给声,研究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在加工处理DSC信息上有何特点及其生理机制。结果发现:普氏蹄蝠下丘中单反应(Single-on,SO)神经元的频率分析能力较双反应(Double-on,DO)神经元要强,表现为Q_(20)和Q_(30)值均较大(P<0.05);同时SO和DO神经元对回声反应恢复到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IPI)值均会随补偿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即当声刺激条件由无补偿向最佳补偿条件转变时,50%IPI值会显着缩小(P<0.001),但SO神经元50%lPI缩短率超过70%的神经元数目较DO神经元多,且在加工正向DSC信息时SO神经元平均DSC范围也要显着宽于DO神经元。另外无补偿条件下,DO神经元对CF成分反应的恢复周期明显长于FM成分(P<0.05);而在最佳补偿条件下,DO神经元对CF成分反应的恢复周期则显着短于FM成分(P<0.05)。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DO神经元而言,频率调谐能力较强的SO神经元更能充分利用蝙蝠DSC行为,来提高对回声反应的恢复能力,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猎物信息并准确判断与猎物的相对速度。而对CF和FM成分均敏感的DO神经元在蝙蝠追逐猎物的正向补偿过程中可能更多关注的是FM成分携带信息,以判断猎物距离。同时为适应蝙蝠飞行中的DSC行为,DO神经元会通过调整对回声中CF成分或FM成分的恢复来侧重获取实时所需信息,以指导其后续的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7-13)

杨明建,彭康,王靖,唐佳,付子英[10](2017)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对行为相关声信号的频率选择性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先前的研究发现,在行为相关的CF-FM声刺激下,CF-FM蝙蝠的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显示出要么产生单反应(single-on,SO),要么产生双反应(double-on,DO)(Fu et al.,2010;Tang et al.,2011;Li et al.,2015)。两类神经元对行为相关声信号的频率选择性是否不同?尚需研究。方法 10只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6雄4雌,体重41.5~55.0 g)被用于本研究,用行为相关的CF-FM声做自由声场刺激,在体细胞内记录IC神经元的反应。结果(1)分别记录到79个SO和37个DO神经元,并测定了它们对行为相关声信号的频率选择性。(2)具有锋电位后超级化(post-spike hyperpolarization,PSH)的SO神经元(n=43/79)对CF和CF成分的频率-发放率曲线最大发放率50%的平均带宽(band width,BW)显着宽于无PSH的SO神经元(n=36/79)(p<0.05);而有PSH(n=11/37)和无PSH(n=26/37)的DO神经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3)所有SO和DO神经元对行为相关声刺激中CF成分的平均BW都明显窄于非行为相关CF声刺激下的平均BW(p<0.001)。结论 SO神经元对CF和行为相关声信号中CF成分的频率处理能力显着高于DO神经元;而FM成分能影响SO和DO神经元对CF成分的频率选择性,提高这两类神经元对CF成分频率的处理能力;正好与两类神经元在回声定位中的功能相匹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7-13)

下丘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恒频-调频(constant frequency-frequency modulation,CF-FM)蝙蝠独特的多普勒频移补偿(Doppler-shift compensation,DSC)行为可保证其对回声信息的精确提取.那么听中枢加工DSC信号的适应性机制是什么?本实验模拟CF-FM蝙蝠DSC后的回声定位信号,研究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神经元加工DSC信号的特点及生理机制.实验共获得117个IC神经元,在CF-FM声刺激下,神经元表现为single-on(SO,n=83)和double-on(DO,n=34)两种反应模式.无论是在蝙蝠的正向还是负向补偿过程中,SO和DO神经元对回声反应恢复到50%时的双声刺激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IPI)值,均会随补偿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双声刺激由无补偿转变为最佳补偿条件时,两类神经元的50%IPI显着缩短(P<0.001),但SO神经元50%IPI缩短率超过70%的神经元数目较DO神经元多,且偏好正向补偿的IC神经元中,SO神经元的平均DSC范围也要显着宽于DO神经元(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IC中SO神经元可能较DO神经元更能充分利用蝙蝠DSC行为,来提高对回声反应的恢复能力,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猎物信息并准确判断与猎物的相对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丘神经元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建.普氏蹄蝠下丘行为相关声反应模式神经元的强度—时间特性和频率调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王俏超,孔慧芳,程亚稳,王慧美,付子英.普氏蹄蝠下丘单反应和双反应神经元加工多普勒频移补偿信号的特点及生理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

[3].王靖.下丘听觉行为相关反应模式神经元的时程选择性及神经抑制对声反应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8

[4].刘雨菲.前掩蔽噪声对大鼠听皮层和下丘神经元频率调谐的调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杨丹丹,郑维维,赵莎莎,罗峰,王欣.小鼠外侧丘系背核上行输入对下丘神经元反应的可塑性影响[J].生理学报.2018

[6].宋长宝,魏金星,李绿,肖中举.刺激声音的听觉响应模式对清醒小鼠下丘神经元刺激特异性适应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8

[7].陈蒙霞,孔慧芳,程亚稳,王俏超,陈其才.小鼠双侧下丘间相互作用对神经元反应潜伏期的调制研究[C].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7

[8].彭康,彭玉杰,王靖,杨明建,付子英.离皮质系统对下丘神经元行为相关声信号加工的精细调控[C].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7

[9].王俏超,孔慧芳,程亚稳,陈蒙霞,陈其才.普氏蹄蝠下丘single-on和double-on神经元对多普勒频移补偿信号的加工策略[C].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7

[10].杨明建,彭康,王靖,唐佳,付子英.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对行为相关声信号的频率选择性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C].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7

论文知识图

基底膜对声音频率的位置编码在听觉系...下丘神经元响应下丘神经元自发放Fig4.13Theh...声音诱发下丘神经元发放Fig4....4下丘神经元的MT变化情况Fig...下丘神经元各型R1F函数曲线图

标签:;  ;  ;  ;  ;  ;  ;  

下丘神经元论文_杨明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