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共轭亚油酸论文_刘书来,张生,王勇,徐学兵,丁玉庭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油共轭亚油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油,亚油酸,共轭,瘤胃,奶牛,油酸,延边。

植物油共轭亚油酸论文文献综述

刘书来,张生,王勇,徐学兵,丁玉庭[1](2017)在《Ru/Al_2O_3催化植物油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棉籽油为原料,氧化铝载钌(Ru/Al O3)为催化剂,对亚油酸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进行了研究。采用GC-MS分析不同温度、搅拌速率、催化剂添加量条件下产物中主要成分含量。通过判断反应前后棉籽油甘叁酯Sn-1,2,3位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评价金属钌催化剂的选择异构化催化特性。试验表明,165℃下Ru/Al2O3用量为棉籽油质量的2.5%,搅拌速率800 r/min,N2环境,反应36 h条件下,亚油酸转化率可达87.78%,共轭亚油酸的选择性为57.17%,得到产物中共轭亚油酸含量为289.3 mg/g棉籽油。随反应时间延长,顺、反共轭亚油酸会向双反式共轭亚油酸转化,产物中的反式油酸含量有所增加,并且,Sn-1,3位的共轭亚油酸选择性异构化率高于Sn-2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孔祥程,赵壮志,王明阳,曾昭忠,闫西瑞[2](2015)在《新疆地产植物油碱异构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地产植物油为原料,对碱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进行探讨。首先以棉籽油为原料,研究了溶剂用量、碱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碱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条件:溶剂与油质量比1.6:1、碱与油质量比0.4:1、反应时间1.5h、反应温度180℃。在此条件下,棉籽油的异构化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此外,在上述得到的最优条件下对新疆产的其它植物油进行的初步尝试,发现菜籽油和葵花油的转化率较高,分别可以达到83.9%和75.2%,而红花油的转化率也可以达到57.4%。(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5年12期)

左文杰,刘波,叶六一,闵光,彭昊博[3](2012)在《植物油中共轭亚油酸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油、菜籽油、大豆油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植物油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方法,其线性范围为2~30μg/mL,检测限为2μg/mL。该方法简单、快捷,可对食用植物油中共轭亚油酸的快速检测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2年04期)

夏广军,严昌国,徐红艳,吴健[4](2008)在《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延边黄牛牛肉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在延边黄牛育肥牛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混合植物油,探讨植物油对延边黄牛牛肉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延边黄牛(公牛)16头,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5%、6%(以精料为基础)的混合植物油,试验期为88d。混合植物油以豆油、红花油和葵花油,按55%、25%和20%的比例混合而成。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4%、5%和6%植物油与对照组相比,牛肉中的共轭亚油酸(c9,t11)含量显着提高(P<0.05),4%、5%、6%植物油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75%、287.5%、325%,并随植物油水平提高呈上升趋势;各试验组共轭亚油酸(t10,c1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牛肉中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4%、5%、6%植物油组亚油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2.38%、41.74%、46.50%,亚麻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5.88%、47.06%、52.94%;油酸(C18∶1)含量,各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随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各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随植物油添加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其中6%植物油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各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08年19期)

尹福泉,嘎尔迪,刘瑞芳,于磊,卢寿锋[5](2008)在《不同植物油对奶牛瘤胃液、血浆中脂肪酸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研究瘤胃液、血浆和乳脂中脂肪酸的代谢规律,探寻提高乳品质的合适途径,本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向日粮中添加不同植物油(即葵花油、亚麻油、菜籽油,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对奶牛瘤胃液、血浆中脂肪酸及乳脂中CLA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植物油,葵花油组、亚麻油组乳脂中的CLA比例均显着高于菜籽油组(P<0.05),且以葵花油组最高;乳脂中PUFA的比例则是亚麻油组显着高于菜籽油组(P<0.05);(2)3组间血浆中C14∶0、C16∶0、C18∶0的比例差异不显着(P>0.05),菜籽油组C18∶1的比例显着高于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P<0.05),而后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t11-C18∶1的比例与菜籽油组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中C18∶2的比例差异显着(P<0.05);(3)采食添加不同植物油日粮后,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平均值差异不显着(P>0.05)。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瘤胃液中CLA的比例不同时间点均较低。由本研究可知,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以葵花油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刘瑞芳[6](2006)在《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奶牛瘤胃发酵和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作为供能的营养素热增耗低,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脂肪是提高日粮能量浓度的重要途径。在奶牛泌乳前期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脂肪,不仅可以缓解奶牛在泌乳前期的能量负平衡状况,而且还可提高产奶量和乳汁中共轭亚油酸的含量。研究表明,反刍动物日粮中脂肪的含量不宜超过干物质的7%,添加过多的脂肪会影响瘤胃微生物活性而导致瘤胃内环境紊乱,从而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本论文通过体外试验、消化代谢试验、饲养试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以提高奶牛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营养调控手段为目的,研究添加植物油的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消化代谢、生产性能和乳汁中CL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下:1.体外培养试验中,日粮中添加3个水平不同的植物油对培养液pH值、纤毛虫数量、NH3-N浓度各时间点均值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但6.5%水平纤毛虫数较多, NH3-N浓度较低;菌体蛋白浓度和总VFA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6.5%水平较其它水平高;NDF和DM降解率6.5%水平最高。2.添加植物油的日粮(脂肪为6.5%)对奶牛瘤胃液纤毛虫数量、pH值和NH3-N浓度、菌体蛋白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3个日粮组瘤胃液总VFA浓度及乙酸/丙酸比值差异不显着(P﹥0.05);菜籽油组、葵花油组和胡麻油组的液相流通速率(L/h)依次为13.34、11.89和12.68,3个组差异不显着(P﹥0.05)。3.添加植物油的日粮(脂肪为6.5%)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及有机物质(O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脂肪(EE)的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3个组之间的能量代谢、氮代谢差异不显着(P﹥0.05)。4.添加植物油的日粮(脂肪为6.5%)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葵花油组、胡麻油组和菜籽油组的日产奶量(Kg)依次为22.63、21.59和22.40,3个组乳脂率分别为3.45%、3.51%和3.50%。CLA、t-C18:1和PUFA的含量胡麻油组和葵花油组显着高于菜籽油组(P﹤0.05)。其中葵花油组和胡麻油组的CLA含量分别是菜籽油组的1.86倍和1.83倍。5日粮中添加植物油的饲养试验中,胡麻油组、菜籽油组和葵花油组的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3.24%、10.93%和8.61%,差异显着(P﹤0.05);3个试验组乳脂率分别为2.99%、3.08%和3.12%,与试验前相比,依次降低16.25%、16.30%和11.36%,且差异显着(P﹤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依次显着降低17.40%、14.92%和13.81%。菜籽油组、葵花油组和胡麻油组的C18:0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63%、10.80%和10.95%,差异不显着(P﹥0.05);C18:1的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显着提高33.18%、27.40%和40.59%。试验组t-C18:1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151%、(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6-05-01)

郑会超,刘建新,姚建红,袁谦,吴跃明[7](2005)在《添加植物油对奶牛乳脂率及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类具有共轭双键的亚油酸几何异构体混合物,其中c9,t11-CLA具有抗癌活性[1]。牛奶是c9,t11-CLA最丰富的天然来源[2],而c9,t11-CLA的生物合成与长链多不饱和(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高雁[8](2005)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油对高产奶牛生产性能和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在日粮饲料中添加植物油对高产奶牛生产性能和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12头产后30~45d的泌乳荷斯坦奶牛,采用4x4拉丁方设计。在试验的每一个时期,每组奶牛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不同的组进行不同的处理:①对照组,基础日粮中不添加植物油。②添加5(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05年16期)

高军肖,王加启[9](2005)在《添加植物油对瘤胃内共轭亚油酸前体物累积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瘤胃法研究了豆油和棉籽油中亚油酸等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微生物作用下的氢化中间产物trans11油酸变化规律以及对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豆油和棉籽油使trans11油酸得到累积,其中4%处理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总挥发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棉籽油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着(P<0.05)。处理组NH3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2%豆油、2%棉籽油和4%棉籽油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5年07期)

高军肖[10](2004)在《植物油(籽)对牛奶共轭亚油酸前体物累积规律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应用人工瘤胃模拟技术研究了添加植物油(籽)后长链脂肪酸(LCFA)组成变化规律,重点测定了硬脂酸、transll油酸和共轭亚油酸(CLA)的变化规律,同时测定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试验一的试验处理为对照组(CK)、2%豆油(SBO)、2%棉籽油(WCSO)、4%SBO和4%WCSO。试验结果显示2%SBO、4%SBO、2%WCSO和4%WCSO的TVFA浓度和NH_3-N浓度均比CK高(p<0.01),2%SBO和2%WCSO乙酸丙酸比例低于CK,而4%SBO和4%WCSO的乙酸丙酸比例显着高于CK(p<0.01):CK、2%SBO、2%WCSO、4%SBO和4%WCSO的硬脂酸在LCFA中比例分别为59.49%、70.50%、70.75%、57.09%和55.86%:transll油酸在LCFA中比例分别为10.45%、6.94%、6.21%、15.19%和14.1 3%(p<0.01)。cis9,transllCLA在LCFA中比例分别为0.48%、0.93%、0.49%、0.26%和0.17%(p<0.01):从中看出从瘤胃发酵角度看,在本研究范围内4%为最适植物油添加水平;同一种植物油随添加水平升高,硬脂酸和cis9,transllCLA在LCFA中比例降低,transll油酸比例升高(p<0.01)。同一添加水平,SBO组transll油酸比例高于WCSO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 试验二的试验处理为对照组(CK)、10%全脂大豆(FFSB)、15%FFSB、20%FFSB、10%部分带绒整粒棉籽(PLWCS)、15%PLWCS和20%PLWCS。结果显示:10%FFSB、15%FFSB和15%PLWCS的TVFA浓度高于CK,10%PLWCS和15%PLWCS乙酸丙酸比例高于CK,而10%FFSB和15%FFSB乙酸丙酸比例低于CK(p<0.01),20%处理组的TVFA和乙酸丙酸比例均显着低于CK(p<0.01);10%FFSB、15%FFSB和20%FFSBNH_3-N浓度高于CK,而10%PLWCS、15%PLWCS和20%PLWCS低于CK(p<0.01)。CK、10%FFSB、10%PLWCS、15%FFSB、15%PLWCS、20%FFSB和20%PLWCS硬脂酸在LCFA中比例分别为57.30%、62.98%、61.66%、61.50%、56.76%、55.73%和52.77%(p=0.08):transll油酸的比例分别为8.84%、7.98%、4.36%、8.95%、8.41%、14.76%和12.04%(p=0.01):15%FFSB和15%PLWCS的cis9,transllCLA高于10%FFSB、10%PLWCS、20%FFSB和20%PLWCS(p=0.08)。从中看出从瘤胃发酵的角度看,在本研究范围内油籽的添加水平不宜超过20%:随油籽添加水平的增加,硬脂酸比例降低,transll油酸比例升高,而cis9,transll CLA在15%处理组最高。同一添加水平,FFSB处理组transll油酸在LCFA中比例比PLWCS处理组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4-06-01)

植物油共轭亚油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新疆地产植物油为原料,对碱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进行探讨。首先以棉籽油为原料,研究了溶剂用量、碱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碱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条件:溶剂与油质量比1.6:1、碱与油质量比0.4:1、反应时间1.5h、反应温度180℃。在此条件下,棉籽油的异构化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此外,在上述得到的最优条件下对新疆产的其它植物油进行的初步尝试,发现菜籽油和葵花油的转化率较高,分别可以达到83.9%和75.2%,而红花油的转化率也可以达到57.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油共轭亚油酸论文参考文献

[1].刘书来,张生,王勇,徐学兵,丁玉庭.Ru/Al_2O_3催化植物油异构化制备共轭亚油酸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7

[2].孔祥程,赵壮志,王明阳,曾昭忠,闫西瑞.新疆地产植物油碱异构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研究[J].山东化工.2015

[3].左文杰,刘波,叶六一,闵光,彭昊博.植物油中共轭亚油酸紫外分光光度检测方法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

[4].夏广军,严昌国,徐红艳,吴健.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延边黄牛牛肉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8

[5].尹福泉,嘎尔迪,刘瑞芳,于磊,卢寿锋.不同植物油对奶牛瘤胃液、血浆中脂肪酸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组成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8

[6].刘瑞芳.日粮中添加植物油对奶牛瘤胃发酵和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

[7].郑会超,刘建新,姚建红,袁谦,吴跃明.添加植物油对奶牛乳脂率及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5

[8].高雁.饲料中添加植物油对高产奶牛生产性能和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5

[9].高军肖,王加启.添加植物油对瘤胃内共轭亚油酸前体物累积规律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05

[10].高军肖.植物油(籽)对牛奶共轭亚油酸前体物累积规律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论文知识图

全球植物油年总消费量植物油对延边黄牛牛肉CIE c*的影响天然植物油与CLA的紫外光谱图天然植物油与CLA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反应时间和油与碱质量比的应答表面图...

标签:;  ;  ;  ;  ;  ;  ;  

植物油共轭亚油酸论文_刘书来,张生,王勇,徐学兵,丁玉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