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藻论文_尹旭岗

导读:本文包含了杜氏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脂,组分,转录,诺氟沙星,小球藻,蛋白,生长素。

杜氏藻论文文献综述

尹旭岗[1](2019)在《不同品系杜氏藻的生理生化和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杜氏藻(Dunaliella)是一种嗜盐的单细胞微藻,常见于海洋、盐湖等无机盐含量较高的水体当中,是目前已报道的具有较强耐盐性的真核生物,其细胞形态、生理和生化指标依据周围环境进行变化。杜氏盐藻现已被工业化产业大量应用,可以用于规模化生产β-胡萝卡素、油脂、藻多糖以及固醇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本研究对20株品系不同的杜氏藻进行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在此基础上,形态学联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杜氏藻属进行鉴定。本研究综合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20株不同品系的杜氏藻资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杜氏藻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杜氏藻均为单细胞,具有1~2条顶生鞭毛,色素体杯状,近基部有一个较大蛋白核,少数具眼点,无纤维素细胞壁,形状为梨形、椭圆形、长颈形等。D13藻株体型最大,D4与D14体型最小,杜氏藻体型与其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D6生长能力最强,可用于杜氏藻的大规模生产;D18耐盐能力最强,可用作藻类耐盐基因的进一步挖掘;D1与D11的β-胡萝卜素积累能力最强,可用于工业生产β-胡萝卜素;D18油脂积累能力最强,可用于生物柴油的深入研究;D8的3-磷酸甘油磷酸酶活性最强,可用于杜氏藻属细胞酶运行机制的研究。2.杜氏藻分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替换矩阵的极大似然估计值中,G与A、胸T与C之间的替换率值均较高,从杜氏藻的基因组水平上看,杜氏藻的基因进化过程中,G-A、C-T替换显着。杜氏藻基因遗传距离数值则显示各个藻株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ITS和COX2-3序列的系统进化结果显示,杜氏藻种间均可划分为两大分支,两大基因构建的进化树的结果相似度较高。在第一大分支中,D1、D2、D3、D4、D9和D10聚为一支(ITS支持率为:100/0.51/100;COX2-3支持率为:99/-/77),在第二大分支中,D11、D15和D18聚为一支(ITS支持率为:100/1/100;COX2-3支持率为:89/1/65)。作为一类高附加值工业微藻,目前杜氏藻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不同杜氏藻资源形态、生理及遗传特征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为特色藻株的挖掘,耐盐藻类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施文杰,王长友,杨锐[2](2019)在《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海洋环境污染物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实验浓度范围内,3种微藻生物量都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诺氟沙星对3种微藻毒性效应差别较大,对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最低,EC_(20)(concentration for 20%of maximal effect)和EC_(05)(concentration for 5%of maximal effect)分别为25.36 mg/L和1.76 mg/L;对盐生杜氏藻的毒性效应较低,EC_(20)和EC_(05)分别为10.54 mg/L和1.25 mg/L;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最高,EC_(20)和EC_(05)分别为5.33 mg/L和0.01 mg/L;诺氟沙星对叁种海洋微藻的抑制率增幅均随浓度增加趋缓。另外,在1 mg/L的浓度下,新月菱形藻的B_f值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毒性兴奋效应有关;小球藻的指数增长期随着诺氟沙星浓度的增大有着明显缩短的趋势。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得到诺氟沙星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预测非效应浓度(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PNEC)为0.096 mg/L。(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吕和鑫,齐兵兵,崔相敢,贾士儒[3](2018)在《氮源、磷源、硫源共同饥饿胁迫下盐生杜氏藻代谢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salina)是一种可在营养胁迫条件下大量积累类胡萝卜素的单细胞嗜盐微藻.为了解氮源、磷源、硫源共同营养胁迫条件对盐藻的影响,本文采用GC-MS方法在氮源、磷源、硫源共同饥饿胁迫(-N-P-S)条件下,研究盐生杜氏藻胞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研究结果共鉴定到80种代谢物,其中包括16种氨基酸、20种糖类、12种脂肪酸、1种无机酸、11种有机酸、12种醇类、5种胺类以及NIST数据库(2011)不能识别的3种代谢物.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在3种营养元素同时缺乏条件下,胞内代谢物含量出现显着变化,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上升,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下降.麦芽糖和蔗糖含量增加,而具有细胞调节能力的肌醇和甘油含量均出现显着减少.碳代谢通路上的其他代谢物,如氨基酸、尿素等含量降低,表明胞内的TCA循环、尿素循环及氨基酸的合成受到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崔倩倩[4](2018)在《碳酸氢盐培养盐生杜氏藻的碱絮凝收获与循环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具有生长速率快、单位面积产率高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其能够部分替代陆生植物进行更高效的农业生产,用作原料生产加工各种产品。目前,较高的生产成本阻碍了微藻的规模化工业生产,其成本主要来自两方面:收获成本和高浓度的NaCl、水和营养盐等培养成本。离心方法能耗过高,而添加絮凝剂成本过高。与此同时,培养微藻后的培养基中有大量残余的营养盐,因无法重复利用而被排放,既增加了原料投入,又污染环境。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针对盐生杜氏藻的收获和循环培养展开了研究。利用碱性絮凝来收获盐生杜氏藻不仅能降低能耗,不产生任何污染,还可以回收利用培养基。已用培养基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后,可以去除抑制盐生杜氏藻生长的物质,实现循环培养。首先模拟培养基中Ca~(2+)、Mg~(2+)、Fe~(3+)的沉淀模型及存在形式发现,在所选用的碳酸氢盐培养体系中,主要是Ca~(2+)和Fe~(3+)发挥絮凝作用,形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铁沉淀。在此基础上,探究了pH、Ca~(2+)、Mg~(2+)和Fe~(3+)对絮凝沉降的影响,发现盐生杜氏藻的沉降效率随pH升高和Ca~(2+)、Mg~(2+)、Fe~(3+)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四个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最终,优化得到盐生杜氏藻在碳酸氢盐人工海水培养基的絮凝沉降条件:pH=10.5,c(Ca~(2+))=8 mmol/L,c(Mg~(2+))=3 mmol/L,c(Fe~(3+))=160μmol/L,在此条件下,Ca~(2+)、Mg~(2+)和Fe~(3+)在培养基中的残余率分别为4.10%、64.3%和0,残留浓度低于初始培养基,因此可以重复利用培养基。此外,盐生杜氏藻在培养基中利用最优絮凝条件直接进行沉降的沉降效率能达到80%以上,明显高于未处理的已用培养基,但低于盐藻重悬后在新鲜培养基中的沉降效率。盐藻的生长阶段不是影响絮凝沉降的主要因素。盐生杜氏藻的已用培养基会抑制盐藻的生长,不经处理不能用于循环培养。本文探索了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循环液的方法,发现NaCl O能够循环的次数与其浓度有关,用0.5 mmol/L NaClO溶液处理循环液的循环培养能完成3次,能够促进盐生杜氏藻的β-胡萝卜素的积累。高浓度NaClO溶液处理的循环液会严重抑制盐生杜氏藻的生长。此外,NaClO能够降低培养基中总有机碳的浓度,且其浓度低于新鲜培养基中的总有机碳浓度。用活性炭处理循环液,能完成3次循环培养,但在后续的循环培养中,无法维持盐生杜氏藻的正常生长。用活性炭处理后的循环液能促进β-胡萝卜素的积累,活性炭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循环液中总有机碳浓度。滤膜处理效果最好,能完成5次循环培养,且盐藻在循环培养基和新鲜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和培养基环境无显着性差异。用0.22μm滤膜过滤循环液的循环培养与最优絮凝条件的碱絮凝收获相结合,能达到80%以上的收获效率,同时盐生杜氏藻能在循环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实现了盐生杜氏藻碱絮凝收获和循环培养相匹配的工艺技术。本研究成功探索出利用碱絮凝收获盐生杜氏藻的方法,实现盐藻收获的低成本、低能耗、高收率、无污染,并使重复使用培养基成为可能。同时,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已用培养基,能够去除培养基中抑制盐生杜氏藻生长的物质,使已用培养基达到新鲜培养基培养盐生杜氏藻的效果,极大地降低了培养成本。絮凝沉降和循环培养成功地实现匹配,完成循环培养盐生杜氏藻的工艺技术,这对于盐生杜氏藻的工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浩宏[5](2018)在《特氏杜氏藻响应叁乙胺胁迫转录组及己糖转运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油微藻是指在细胞内能积累油脂超过其干重20%的微藻,由于其强的固碳能力、不占用农耕面积、生长速度快等优点,是很好的生物柴油原料,同时因具备丰富的活性成分,因此被认为是生物燃料的备选藻种之一,也是食品的和营养添加剂的良好来源。但目前实验条件下油脂的产量无法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要求,因此从基因转录水平,阐述特氏杜氏藻在叁乙胺胁迫下产氢的分子机制以及挖掘出与特氏杜氏藻产油脂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可以为日后构建高产油的藻株提供实验理由依据。本论文以Dunaliella tertiolecta(特氏杜氏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了在叁乙胺胁迫条件下,特氏杜氏的油脂积累和己糖转移蛋白的分析。提取特氏杜氏藻和在叁乙胺胁迫下培养的特氏杜氏藻的总RNA;利用Illumina HiSeq4000,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特氏杜氏藻在产油脂过程中的转录组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己糖转移蛋白是细胞内碳源运输的重要工具,其表达量从侧面反应了碳源的流动方向。本论文,从特氏杜氏藻中克隆到了4个己糖转移蛋白,分析了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并就其表达量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在转录组实验中,叁组对应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得到4500个左右的差异基因,其中,基因表达下调的基因有3400条左右,差异比较小,而基因表达上调大概有3500条左右。说明叁乙胺胁迫后基因的表达以及细胞的生理均发生显着变化。通过Pathway和GO功能分析得知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甘油脂肪酸合成、脂肪酸的延长和磷酸戊糖途径有关,特别是Pathway分析中所发现脂肪酸生物合成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相关基因发生显着的上调表达则是油脂积累及脂肪酸组分变化对叁乙胺胁迫响应的直接证据。进一步挖掘特氏杜氏产油脂的关键基因,在甘油脂肪合成中生成甘油的途径中,基因表达上调的有乙醛脱氢酶、甘油激酶、磷脂:甘油二酯酰基转移酶,而二羟基丙酮激酶基因的表达下调了。脂肪酸的延长代谢途径,反式-2-烯脂酰-辅酶A还原酶出现了单个基因的上调。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发生上调的基因有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葡萄酸激酶,发生下调的基因是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核糖磷酸焦磷酸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这有利于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进而产生更多的NADPH和叁磷酸甘油。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Dt HXTs存在己糖转运蛋白特有的结构域MSF transporterfamily、MSF1 transporter family。通过细胞定位分析,发现DtHXT1为分泌蛋白,其有可能锚定在细胞膜上,DtHXT2定位在线粒体上,DtHXT3和Dt HXT4定位在质体上。同源比对发现,DtHXT2与绿藻类的莱茵衣藻的亲源性最近,DtHXT3与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亲缘性。Dt HXT1和DtHXT4与上述基因的亲源性则较低。DtHXTs基因的表达量分析表明,在叁乙胺的胁迫下,DtHXT1表达量上调了54.55%,而DtHXT2的表达量则上调了26.72%。这有利于葡萄糖向胞内和线粒体转运。另一方面,DtHXT3和Dt HXT4定位于质体上,其表达量的都下调29%左右,这有利于葡萄糖在叶绿体中的积累,有利于脂肪等的存储性物质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3-25)

宫钰莹[6](2017)在《盐生杜氏藻对盐度变化和渗透胁迫下的细胞反应及其中性脂肪的积累》一文中研究指出杜氏盐藻是一种绿色微藻,能够在盐度极其广泛的环境下生长并积累含有类胡萝卜素的中性脂肪球,因此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和色素。杜氏盐藻是迄今为止研究发现的最为耐盐的真核生物,适合开放式的大规模培养,具有广泛的和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杜氏盐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其无刚性细胞壁,有助于从其细胞中提取中性脂肪或类胡萝卜素并进行生物炼制。这种藻类在细胞受到低盐渗透胁迫或高盐渗透胁迫时能够迅速改变其体积和形状。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杜氏盐藻生产生物柴油的实际应用和研究盐度对细胞生长和脂肪产生的影响,本论文通过改变培养基中氯化钠的浓度分析了盐度对于杜氏藻细胞的形态、生长以及中性脂质积累情况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在不同程度的盐渗透胁迫下,细胞的大小与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低盐渗透胁迫下的细胞会迅速增大,而高盐渗透胁迫下的细胞会迅速变小。这种现象说明了杜氏藻的特殊膜结构能够使其在不同盐度的环境中使细胞迅速膨胀或收缩而避免细胞破裂,反映了其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2)盐浓度对细胞生长速度和细胞最大生长量也有影响:盐浓度越低,杜氏盐藻的生长速率越快,细胞最大生长量越高;反之,盐浓度越高,细胞生长速度越慢,细胞最大生长量越低。(3)将杜氏藻细胞从含有9%NaCl培养基中转移到含有15%NaCl培养基中的细胞所积累的中性脂质含量最高。然而在这种盐胁迫条件下,杜氏藻生长缓慢,细胞分裂能力下降,但渗透胁迫并未对细胞造成致命性的伤害,细胞能自动调节体积以适应这种变化。将杜氏藻从浓度为3%的NaCl培养基中转移到浓度为9%的NaCl培养基后能迅速恢复生长并未能积累中性脂质,说明细胞在该浓度下的生长并未受到抑制。因此,杜氏盐藻细胞的中性脂质的积累应该是建立在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的基础之上而获得的。(4)在含有3%-15%NaCl浓度范围内分批培养的杜氏盐藻的结果都显示:营养元素的限制是减缓细胞分裂和抑制细胞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有分批培养的细胞在进入了生长停滞期时都开始积累中性储存脂质。综上所述,杜氏盐藻只有在高盐度渗透胁迫下,短期内会引起细胞中中性脂质的积累,且抑制细胞的分裂并造成细胞生长缓慢。尽管在高盐度下生长的杜氏藻会积累中性脂质,但同时其缓慢的生长速度的也会影响细胞中中性脂肪的总产量。因此,工业化培养杜氏藻时建议在低盐浓度条件下进行藻体细胞的培养,等细胞生长进入到指数生长期后再将其转移到高盐浓度中,这样既可获得大量的藻细胞,又能收获大量的中性脂肪。然而,这种培养方式周期较长,因此在探究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领域的应用前景时,最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同时实现细胞生长量和单细胞脂质产率的最大化。(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4-18)

薛璐璐[7](2017)在《营养元素、生长素及化学诱导剂对特氏杜氏藻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油微藻是一类能在胞内积累油脂超过其干重20%的微生物,由于其固碳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不占耕地面积等优点成为备受关注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之一。本论文以Dunaliella tertiolecta(特氏杜氏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了BODIPY染料染色法测定油脂含量在特氏杜氏藻中的应用,通过普通培养法确定了最佳染色条件。探索了化学诱导剂法提高油脂含量在特氏杜氏藻中的应用:通过普通培养法实验探索了营养元素甘油、甘氨酸、果糖、乙酸钠,生长素赤霉素、肌醇,化学诱导剂壬二酸、烟酸、叁乙胺、迭氮化钠和双乙酸钠对特氏杜氏藻生物量、色素含量高低、细胞形态变化和油脂积累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油脂产量,采用两阶段培养法优化甘油-叁乙胺和迭氮化钠-盐度两组合对特氏杜氏藻油脂积累提高的效果。采用GC-MS分析了叁乙胺对特氏杜氏藻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克隆了特氏杜氏藻油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叁乙胺对油脂代谢关键酶甘油-3-磷酸脱氢酶(GPDH)基因表达的影响;BODIPY染色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浓度为104-106个细胞/mL,染料浓度为0.496μg/mL,在35℃的温度下染色时间10 min时,染色效果最佳。通过与传统重力称量法对比可以得出,荧光染色法测得的荧光强度与重力称量法测得的油脂重量呈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115x+0.170,R2=0.978。普通培养法筛选有效化学刺激剂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对数期的生物量积累,但最终油脂积累量因生物量的上升而有所下降;添加100ppm叁乙胺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的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0%和80%。然而,叁乙胺对藻细胞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迭氮化钠能够在不显着影响细胞生物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特氏杜氏藻的油脂积累量,当添加量为50μM时,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4%和21.7%。其他化合物对特氏杜氏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甘油-叁乙胺组合两阶段培养法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在第一阶段培养期间可显着提高特氏杜氏藻的生物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第二阶段培养过程中叁乙胺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甘油添加量为1 g/L,叁乙胺浓度为100 ppm时,油脂总积累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26.7%;迭氮化钠-盐度组合两阶段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迭氮化钠对特氏杜氏藻的生物量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二阶段培养期间,盐度和迭氮化钠对特氏杜氏藻油脂积累的提高产生了协同作用。当迭氮化钠添加量为50μM,盐度为2.5 M时,油脂产量和单细胞油脂含量均达到最高,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0%和70.5%。脂肪酸分析表明,叁乙胺处理显着提高了特氏杜氏藻油脂中C16脂肪酸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18脂肪酸的含量。荧光PCR实验结果显示叁乙胺的加入对GPDH的两个同工酶线粒体GPDH(mGPDH)和细胞质GPDH(cGPDH)均有促进上调的作用,其中mGPDH在100 ppm处上调最为明显而cGPDH在150 ppm处上调最为显着。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BODIPY染色法测定油脂含量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特氏杜氏藻中;普通培养法实验筛选化学刺激剂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提高藻类油脂含量的方法;两阶段培养法有利于提高藻类油脂积累;叁乙胺对特氏杜氏藻的脂肪酸组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叁乙胺的加入促使特氏杜氏藻GPDH酶活性的提高,影响了藻细胞内中性油脂的积累。(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0)

张晶[8](2017)在《虾青素合成酶基因bkt和crtZ转化盐生杜氏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虾青素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β-胡萝卜素衍生物,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性,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和保健品生产中。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是咸水微藻,其适应性极强,生长速度快,培养成本低廉,其积累的β-胡萝卜素可达到干重的10%以上。但是盐生杜氏藻缺乏合成虾青素的酶,不能将β-胡萝卜素转化为虾青素。作者试图通过基因枪转化法将虾青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β-胡萝卜素酮化酶基因bkt和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crtZ导入盐生杜氏藻中,经筛选获得可以合成虾青素的转化盐生杜氏藻,证明外源虾青素合成酶基因bkt和crtZ可以在盐生杜氏藻中表达并具有催化功能。同时,转化的盐生杜氏藻可以作为新虾青素生产藻种用于生产虾青素。这对于利用盐生杜氏藻生产虾青素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以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slis)为材料,提取雨生红球藻的总RNA反转录后进行PCR,克隆获得bkt和crtZ基因。bkt全长为1363bp,ORF为990bp,编码329个氨基酸;crtZ全长为1138bp,ORF为882bp,编码293个氨基酸。选择pEGAD作为转化的表达载体,将bkt和crtZ基因与pEGAD载体连接,成功构建了重组载体pEGAD-bktO和p EGAD-crtZO。采用氯霉素处理获取无菌的盐生杜氏藻,经筛选发现氯霉素浓度为15μg/m L是获取无菌藻的最佳浓度。利用基因枪介导的转化方法将构建的重组载体pEGAD-bktO和pEGAD-crtZO转化至无菌的盐生杜氏藻中。以浓度为3.5μg/mL的草丁膦除草剂进行筛选。获得转化藻株后,提取转化藻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筛选获得转化的盐生杜氏藻。在高光强下诱导转化藻株合成虾青素,通过HPLC分析,测得转化盐生杜氏藻的虾青素含量为3.71μg/gdw。(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尚常花[9](2016)在《巴夫杜氏藻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及油脂合成代谢途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油脂是最具潜力的生物柴油原料之一,但目前获取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发展。油脂含量是决定微藻生物柴油成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氮源充足条件下微藻生物量较高但油脂含量较低,如何提高氮源充足条件下微藻的油脂含量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巴夫杜氏藻(Dunaliella parva)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它可以积累油脂和大量的类胡萝卜素,适应高盐等逆境条件;它缺乏细胞壁,有利于遗传操作和产物提取;它与模式微藻相比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更具吸引力。前期研究表明限氮能显着诱导巴夫杜氏藻的油脂含量增加,但生物量明显下降,调控机理不明。为解决生物量和油脂含量负相关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限氮条件下巴夫杜氏藻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变化,以挖掘油脂合成途径重要的关键酶基因和调控基因,为通过操纵调控基因实现微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双增长奠定基础。本论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巴夫杜氏藻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硝酸钠和氯化钠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巴夫杜氏藻的生长有显着的影响,碳酸氢钠、氯化钾、硫酸镁、氯化钙、柠檬酸铁、A_5溶液和pH值对藻的生长影响较小。硝酸钠浓度对巴夫杜氏藻生长的影响为下一步选择氮源充足和限氮条件奠定了基础。本论文利用Illumina HiSeq2000平台对氮源充足(5.0mM硝酸钠,对照SCH-5.0mMA)和限氮条件(0.5mM硝酸钠,处理SCH-0.5mMA)下的巴夫杜氏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从对照和处理中分别获得了29380572和29815432个raw reads,过滤后分别获得了26304060和26797446个clean reads。将对照和处理的clean reads用Trinity软件组装,在对照、处理和All-unigene中分别获得了41357、40015和35213个unigene。1000bp以上的unigene在对照、处理和All-unigene中的比例分别为23.08%、28.17%和36.01%。此外,在对照、处理和All-unigene中N50分别为1044bp、1173bp和1346bp。这些结果表明组装质量较好,为后续的基因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奠定了基础。共有24378个unigene含有300bp以上的CDS,占总数的93.27%,表明了拼接的高质量。最终获得了35213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916bp,N50为1346bp。将获得的unigene与Nr、Nt、Swiss-Prot、COG、GO及KEGG等数据库进行比对,共有21568个unigene被注释。糖类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核苷酸代谢等初级代谢途径鉴定的unigene较多,构建的代谢途径较完整。由于次级代谢途径中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鉴定的unigene较少,构建的代谢途径相对不完整。综合COG、GO及KEGG叁种分类方法可以对unigene的潜在功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将来深入研究特定目标基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论文分析了巴夫杜氏藻的对照和处理样品的差异表达基因。两者之间有显着表达差异的unigene有1529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分类,发现两者在光合作用、氮素代谢、氨基糖和核糖代谢、RNA运输、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蛋白质加工及核酸组成物质嘌呤和嘧啶的代谢等途径差异显着。两者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产物主要位于质体、叶绿体及内囊体等部位。差异表达基因的获得为将来深入研究巴夫杜氏藻中油脂合成响应限氮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论文分析了巴夫杜氏藻的对照和处理样品的差异表达蛋白。两者之间有显着表达差异的蛋白有386个。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和KEGG分类,发现两者在光合作用、TCA循环、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代谢、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氮素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脂肪酸合成及氨基酸代谢等途径差异显着。两者之间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部分、质体及叶绿体等部位。综合分析对照和处理样品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蛋白有助于深入理解巴夫杜氏藻中油脂合成响应限氮的机理。本论文参考KEGG注释信息构建了巴夫杜氏藻的脂肪酸合成途径、叁脂酰甘油合成途径及淀粉代谢途径,并分析了叁条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在差异表达基因中鉴定到油脂合成调控基因wri1的片段及参与油脂分解代谢的Lip基因的片段。根据获得的核心片段,通过RACE方法获得了wri1和Lip的cDNA全长。然后,通过Genome Walking方法获得了它们的启动子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wri1和Lip在对照和处理样品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限氮可以显着诱导它们的表达,它们可能与油脂的积累密切相关。此外,纯化了wri1蛋白,制备了wri1抗体,用wri1抗体和巴夫杜氏藻的样品进行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以获得与wri1蛋白结合的基因片段,了解受wri1蛋白调控的下游靶标基因。这些结果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论文研究了对照(氮源充足条件)和处理样品(限氮条件)中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变化,构建了油脂合成途径,鉴定了重要的油脂合成调控基因wri1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同时,研究了参与油脂分解代谢的Lip基因。通过分析限氮条件下巴夫杜氏藻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变化,获得了油脂及淀粉合成途径的基因,鉴定到重要的油脂合成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wri1。结果表明限氮可以显着诱导wri1和Lip的表达。通过原核表达、亲和纯化、抗体制备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等实验获得了转录因子wri1富集的DNA,下一步将进行富集DNA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这些结果为将来深入研究油脂合成调控机理及改造巴夫杜氏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梁英,黄徐林,刘春强,田传远,李泽邦[10](2016)在《不同Fe~(3+)浓度对盐生杜氏藻、叁角褐指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2种培养方式下,研究不同Fe~(3+)浓度(0.98、1.95、3.9、7.8mg/L)对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种培养条件下,盐生杜氏藻和叁角褐指藻在Fe~(3+)浓度为1.95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其它3个处理组;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在Fe~(3+)浓度为7.8mg/L处理组中最大。混合培养条件下,盐生杜氏藻在Fe~(3+)浓度为0.98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其它3个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54.2%;叁角褐指藻在Fe~(3+)浓度为1.95mg/L、3.9mg/L和7.8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0.98mg/L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3.6%、58.1%和58.2%;在4个Fe~(3+)浓度处理组中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小于其它2种微藻。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在Fe~(3+)浓度为0.98mg/L处理组中盐生杜氏藻具有竞争优势,在Fe~(3+)浓度为1.95mg/L、3.9mg/L和7.8mg/L处理组中叁角褐指藻具有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杜氏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海洋环境污染物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实验浓度范围内,3种微藻生物量都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诺氟沙星对3种微藻毒性效应差别较大,对新月菱形藻的毒性效应最低,EC_(20)(concentration for 20%of maximal effect)和EC_(05)(concentration for 5%of maximal effect)分别为25.36 mg/L和1.76 mg/L;对盐生杜氏藻的毒性效应较低,EC_(20)和EC_(05)分别为10.54 mg/L和1.25 mg/L;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最高,EC_(20)和EC_(05)分别为5.33 mg/L和0.01 mg/L;诺氟沙星对叁种海洋微藻的抑制率增幅均随浓度增加趋缓。另外,在1 mg/L的浓度下,新月菱形藻的B_f值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毒性兴奋效应有关;小球藻的指数增长期随着诺氟沙星浓度的增大有着明显缩短的趋势。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得到诺氟沙星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预测非效应浓度(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PNEC)为0.096 mg/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杜氏藻论文参考文献

[1].尹旭岗.不同品系杜氏藻的生理生化和系统发育研究[D].山西大学.2019

[2].施文杰,王长友,杨锐.诺氟沙星对盐生杜氏藻、新月菱形藻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9

[3].吕和鑫,齐兵兵,崔相敢,贾士儒.氮源、磷源、硫源共同饥饿胁迫下盐生杜氏藻代谢响应分析[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8

[4].崔倩倩.碳酸氢盐培养盐生杜氏藻的碱絮凝收获与循环培养[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陈浩宏.特氏杜氏藻响应叁乙胺胁迫转录组及己糖转运蛋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宫钰莹.盐生杜氏藻对盐度变化和渗透胁迫下的细胞反应及其中性脂肪的积累[D].沈阳农业大学.2017

[7].薛璐璐.营养元素、生长素及化学诱导剂对特氏杜氏藻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张晶.虾青素合成酶基因bkt和crtZ转化盐生杜氏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9].尚常花.巴夫杜氏藻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及油脂合成代谢途径预测[D].华南农业大学.2016

[10].梁英,黄徐林,刘春强,田传远,李泽邦.不同Fe~(3+)浓度对盐生杜氏藻、叁角褐指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6

论文知识图

衣藻硝酸盐转运系统模式图(引自Galv...缺N的7种微藻添加营养盐后Chla的变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极端嗜盐绿色杜紫外照射后七种杜氏藻p一胡萝卜素...盐生杜氏藻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形...六种杜氏藻总值百分含量柱状图

标签:;  ;  ;  ;  ;  ;  ;  

杜氏藻论文_尹旭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