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团簇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原子团,氢键,纳米,量子,居里,霍尔。
团簇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宝,洪波[1](2019)在《NdMnO_3亚微米团簇磁热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NdMnO_3亚微米团簇的磁热效应。方法: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颗粒尺寸为亚微米级的团簇NdMnO_3,并且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其结构和形貌。测量了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及等温磁化曲线。结果:观察到了该样品的磁相变,并且计算出了该样品的居里温度在68K附近,同时运用了居里-外斯定律和适当的Arrott图进行了验证。最后,我们计算并得到该样品在T=68K和ΔH分别为0.5T、1.0T、2.0T时的最大磁熵变分别为0.34J/kg·K、0.69J/kg·K、1.32J/kg·K,并且还得到它在ΔH=2.0T时的相对制冷能力为85.8J/kg。结论:表明亚微米尺度下的此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磁热效应,这一发现为后续研发低磁场下高磁制冷的材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林莽[2](2019)在《以现代地球作天然实验室探索同位素效应:以大气多硫非质量分馏和冷泉碳酸盐团簇同位素不平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Thiemens和Heidenreich(1983)通过氧气-臭氧复合反应实验,首次证明了化学反应可产生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MIF),为宇宙化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角度。如今,化学反应产生的MIF已在多种元素中被发现(如O、S、Si、Hg等),其分馏迹象作为示踪工具被广泛应用到地球和行星科学的多个研究领域。虽然MIF的地学应用在蓬勃发展,36年过去,人们仍无法通过第一性原理准确计算出Thiemens和Heidenreich (1983)的实验观测结果,而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本刊编辑部[3](2019)在《原子团簇吸附/掺杂转角双层石墨烯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孙海斌博士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原子团簇吸附/掺杂转角双层石墨烯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研究,项目编号:11874317.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当前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它不依赖于强磁场而由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产生,能够极大地克服摩尔定律的极限,(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鸣华[4](2018)在《原子精确的金纳米团簇在催化中的配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团簇具有确定的组成和结构,作为模型化合物有助于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量子尺寸效应使金纳米团簇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催化、生物、传感、光电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1,2)。目前国际上报道的结构确定的金纳米团簇主要包括硫醇、膦配体、炔配体以及混合配体保护的金纳米团簇~(3–7)。这些金纳米团簇可以作为模型催化剂来研究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关(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余雨田[5](2018)在《5~(12)单笼水团簇中氢键协同效应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键的协同效应在各类水分子簇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显着地影响水分子间结合能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水团簇的稳定性。通过构造大量512单笼团簇并研究其多变的氢键网络,我们讨论了 512单笼团簇氢键网络结合能的变化规律,以及团簇内包含的5大类、74种亚型氢键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512单笼团簇氢键网络的平均结合能随团簇中1221类亚型氢键数量的上升而增高。结合Anick数组,我们发现512单笼团簇氢键网络的结合能随团簇中第一类、第二类21型水分子数量的上升而增高,随第叁类、第四类21型水分子数量的上升而降低。1221类亚型氢键的平均键能最高,其余叁类,1212类、2112类、2121类亚型氢键的平均键能相近。同一类亚型氢键中键能分布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当亚型氢键给体片段或受体片段的叁个水分子类型相同时,亚型氢键表现出较弱的协同效应。相反的,当亚型氢键给体片段或受体片段的叁个水分子类型不同时,亚型氢键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2)
樊白[6](2018)在《过渡金属混合原子团簇的结构、偏析效应和磁性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金属团簇因其独特的光学、磁性和催化等性质,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双金属团簇的性质与团簇的结构和化学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原子间相互作用强度的不同,对双金属团簇的稳定结构的形貌影响很大,目前的理论研究已经发现,Co-Cu团簇系统中出现明显的偏析效应,而Ag-Pt团簇系统中Ag和Pt原子在团簇表面具有较大混合程度时,团簇更稳定。为了更清晰的理解双金属团簇的结构形貌和团簇稳定性之间关系,则需要检索研究更多的异构体。由于双金属团簇的结构复杂性,全局搜索双金属团簇的异构体一直是团簇物理学科寻求解决的研究内容。由于双金属往往具有大量的异构体,尤其是具有相同的几何结构情况下,很多异构体之间的能量差异往往很小,因此在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中实现团簇系统的快速高度收敛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合金团簇的稳定结构往往呈现明显的核壳特征。理论上往往采用基于经验势函数的分子力学模或遗传算法等方法检索稳定的核壳结构。但是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加,计算量也随之增加,进而影响计算效率。如何快速而高效地搜索到稳定的核壳结构团簇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研究内容。本文,在计算方法上,我们提出了固定结构双金属团簇的全局快速检索方法。我们还发展了核壳结构团簇的高效计算方法。利用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分别研究了二十面体PdxAg13-a(x-0-13)和CuxAg13-x(x=0-13)团簇的结构,磁性以及偏析效应等性质。我们还研究了叁层核壳结构的B@Fe8@Mg10和B@Mn8@Mg10团簇的结构和磁性,并计算了以其为结构单元的纳米链的磁矩,主要内容如下:我们提出了一个修正的Velocity-Verlet算法,实现了团簇结构的快速高度收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一个针对固定结构的双金属团簇异构体检索方法。进一步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研究了二十面体的PdxAg13.x(X = 0-13)团簇。经过DFT优化,这些团簇都保持良好的二十面体,其原因是由于Pd和Ag原子间很强的s-d杂化效应。当Pd原子处于团簇中心的时候,团簇更稳定。当团簇表面的Pd和Ag原子的混合程度越大,团簇越稳定。我们发现当X = 5时,PdxAg13-x团簇的磁矩淬灭。当0≤x≤5,随着X逐渐增加,磁矩从5μB线性减小到0。当5≤x≤13,随着X逐渐增加,磁矩从0线性增加到13μB冲。通过计算PDOS,我们发现当0≤x≤5,团簇的磁矩主要来自Ag原子的s电子,当5≤x≤13,团簇的磁矩主要来自Pd原子的d电子。利用修正的Velocity-Verlet算法和固定结构的双金属团簇异构体检索方法,我们还研究二十面体的CuxAg13-x(X = 0-13)团簇。经过DFT优化后,绝大多数的Cu-Ag团簇均保持良好的二十面体结构。对于二十面体Cu-Ag团簇,当Cu占中心时,并且偏析程度越高的团簇越稳定。很强的Cu-Cu相互作用,导致二十面体的CuxAg13-x团簇因中心原子不同而出现一个明显的结合能之差。通过计算偏析程度最高的二十面体CuxAg13-x团簇的HOMO-LUMO能隙(最高占据轨道与最低未占据轨道能量之差),发现团簇的能隙随着Cu含量的变化出现较大的变化,并与团簇的平均键长和键比例密切相关。在所有计算的Cu-Ag团簇中,我们发现当Cu原子具有最大聚集程度的Cu7Ag6团簇具有最大能隙。我们提出了逐个微位移压缩膨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快速高效的核壳结构团簇的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依赖于初始团簇结构,并且实现了上百个原子的大尺寸核壳团簇结构的快速计算。由于只有压缩膨胀两种操作,其简洁性使得计算过程的设计可以更加灵活多变,从而更加丰富了计算结果。通过对大量己知稳定团簇结构的快速计算,我们发现稳定核壳结构团簇中的外部原子往往是在核团簇势场下的最优排列。利用该计算方法,我们计算得到了一个新的叁层核壳结构A@B8@C10团簇,并计算了 B@Fe8@Mg10 B@Mn8@Mg10的结构和磁性,发现最稳定结构中的磁性为:中间层的Fe/Mn原子磁矩轴向平行,而内层B原子和外层Mg原子的磁矩方向与Fe/Mn磁矩方向相反。B@Fe8@Mg10的总磁矩为17μB,Fe原子的局域磁矩为2.1~2.44μB,B@Mn8@Mg10的总磁矩为23μB,局域磁矩为2.689~3.028μB。以A@B8@C10团簇为单元,我们设计并研究了 Fe/Mn磁矩轴向平行的Mg2BN-1(Fe4Mg4)N和Mg2BN-1(Mn4Mg4)N(N = 2-8)纳米链。经过DFT计算后,发现两个纳米链均保持良好的结构对称性,而且总磁矩随着单元数目近乎线性增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成云,张正龙,韩庆艳,杨超,王鹏[7](2018)在《SiO_2包覆的银纳米颗粒及其团簇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温条件下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制备银纳米颗粒,并用改良的St?ber方法,在银纳米颗粒及其多聚体外面包覆一层8 nm左右的二氧化硅,制备出Ag@SiO_2复合纳米颗粒.二氧化硅壳层的包覆不仅可以调控有机分子和银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避免荧光猝灭,还可以提高金属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有效地拓展其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利用电子束刻蚀技术在衬底表面做记号,成功标记出单个状态的Ag@SiO_2复合纳米颗粒及其多聚体.以Rh6G为探测分子,系统研究了颗粒尺寸、多聚体聚合程度以及激发光的偏振性质对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Ag@SiO_2纳米复合衬底对吸附在其表面的Rh6G分子具有明显的荧光增强作用,且增强效果受到颗粒粒径、团聚程度、分布方式以及偏振性质变化的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婧,董绍楠,侯晓霞,袁晓涵,毕树平[8](2017)在《Al(H_2O)~(3+)_6水交换反应溶剂效应的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相模型、极化连续模型、超分子模型和超分子-极化连续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系统地开展了以下研究:优化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构型,采用MP2方法在相同基组水平下计算得到相应的单点能,考虑零点振动能、热力学校正项和熵等参数的影响,计算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Gibbs自由能变和反应速率常数k_(ex)。计算结果表明:GP-SM//MP2-PCM和GP-SM-PCM//MP2-PCM模型得到的k_(ex)相近,并且与文献值相符,说明GP-SM//MP2-PCM模型可以充分考虑真实溶剂效应和主体溶剂效应,适用于Al(H_2O)~(3+)_6体系水交换反应的模拟。(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郑利娟,程天海,吴俣[9](2017)在《黑碳团簇气溶胶混合生长的红外吸收特性及长波辐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碳气溶胶是当前气溶胶辐射强迫评估中最不确定的因子.本文通过构建黑碳的微物理模型,分别模拟了新鲜状态的黑碳气溶胶和混合生长(老化)后被硫酸盐包裹的黑碳气溶胶,利用迭加T矩阵方法计算获得了具有团簇形态和多成分混合的黑碳气溶胶红外吸收特性,通过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模拟了黑碳气溶胶的长波辐射强迫,分析了典型理化参数的敏感性.发现黑碳混合生长可以显着增强其大气层顶的长波辐射强迫,最高可达3倍.而且,包裹黑碳的硫酸盐半径越大,将明显增强大气层顶的黑碳长波辐射强迫.这些发现将有助于降低黑碳气溶胶气候效应评估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6期)
苏绪贤[10](2017)在《铜纳米团簇的自组装效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纳米团簇(CuNCs)具有类分子特性、独特的光学性质、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相对低毒性而备受关注。现阶段难以在水溶液中制备出稳定发光的CuNCs,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的制备策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本论文基于金属纳米团簇的光学性质及其AIE特性,以L-半胱氨酸修饰的铜纳米团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铜纳米团簇的pH响应性质及其与蛋白质的自组装策略,并将其应用于葡萄糖的分析检测。具体内容如下:以L-半胱氨酸为还原剂与表面试剂合成发光铜纳米团簇,在不同的pH水溶液中具有可逆的聚集与分散响应,当1.0<pH<4.5时,CuNCs能够形成不溶于水的大小肉眼可见的红色发光聚集体(620 nm),其中当pH=3.0时,形成发光最强的聚集体;而当pH<1.0或pH>4.5时,CuNCs的聚集体逐渐溶解变成单分散的铜纳米团簇而发光减弱。本实验通过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和质谱等分别对其光学、形貌与结构进行了相关的表征。由于发光铜纳米团簇在水溶液中形成难溶的聚集体,其水溶性差的问题将影响其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本研究论文利用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BSA)或葡萄糖氧化酶(GO_x)超强的吸附能力,根据半胱氨酸修饰的CuNCs的可逆的pH响应特性及其AIE效应,发展出一种新型的pH引导CuNCs与蛋白质的杂化结构的自组装方法,即将CuNCs与蛋白质混合于中性条件(pH=7.0)孵化10 min后调至酸性条件(pH=3.0),从而组装成水溶性的红色发光的蛋白质/CuNCs杂化结构。首先以BSA为例,形成BSA/CuNCs杂化结构,使得CuNCs尺寸从肉眼可见降至纳米级别,其发光性质和pH响应可逆特性保持不变。另外,进一步研究了具生物功能的GO_x和铜纳米团簇的自组装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形成GO_x/CuNCs杂化结构之后,GO_x的活性保持不变,该杂化结构能够对葡萄糖进行特异性识别,检测限(LOD,3σ)达到1.5μM。这种pH引导的自组装策略能够延伸应用到其他分散剂中,从而为构建更多多功能的发光水溶性生物分子/金属纳米团簇杂化结构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8)
团簇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hiemens和Heidenreich(1983)通过氧气-臭氧复合反应实验,首次证明了化学反应可产生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MIF),为宇宙化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角度。如今,化学反应产生的MIF已在多种元素中被发现(如O、S、Si、Hg等),其分馏迹象作为示踪工具被广泛应用到地球和行星科学的多个研究领域。虽然MIF的地学应用在蓬勃发展,36年过去,人们仍无法通过第一性原理准确计算出Thiemens和Heidenreich (1983)的实验观测结果,而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团簇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陈建宝,洪波.NdMnO_3亚微米团簇磁热效应的研究[J].中国计量大学学报.2019
[2].林莽.以现代地球作天然实验室探索同位素效应:以大气多硫非质量分馏和冷泉碳酸盐团簇同位素不平衡为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本刊编辑部.原子团簇吸附/掺杂转角双层石墨烯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鸣华.原子精确的金纳米团簇在催化中的配体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18
[5].余雨田.5~(12)单笼水团簇中氢键协同效应的量子化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6].樊白.过渡金属混合原子团簇的结构、偏析效应和磁性的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8
[7].张成云,张正龙,韩庆艳,杨超,王鹏.SiO_2包覆的银纳米颗粒及其团簇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8
[8].张婧,董绍楠,侯晓霞,袁晓涵,毕树平.Al(H_2O)~(3+)_6水交换反应溶剂效应的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7
[9].郑利娟,程天海,吴俣.黑碳团簇气溶胶混合生长的红外吸收特性及长波辐射效应[J].物理学报.2017
[10].苏绪贤.铜纳米团簇的自组装效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