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霉论文_方媛,彭钦,高翔,钟珊,刘西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辣椒疫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辣椒,抗性,纤维素,疏水,靶标,分子,抗药性。

辣椒疫霉论文文献综述

方媛,彭钦,高翔,钟珊,刘西莉[1](2019)在《辣椒疫霉Sec4同源基因敲除及其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原卵菌,侵染植物后会引发猝倒、茎腐、根腐以及其他营养器官腐烂等病症,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整株死亡。辣椒疫霉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包括茄科、葫芦科以及豆科等在内的70多种植物,是十大重要植物病原卵菌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胞外囊泡是由细胞分泌到胞外空间行使功能的一类结构。目前根据这些胞外囊泡的来源以及粒径分布主要分为叁类,分别为外泌体、微囊泡体和凋亡小体。胞外囊泡可以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以及mRNA、非编码RNA进行运输。对胞外囊泡的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发现其在细胞间信息交流、物质交换、抗原呈递以及病原菌与宿主细胞互作过程具有重要作用。Sec4蛋白是Rab家族蛋白中的一员,该家族蛋白参与了细胞内囊泡形成、运输、融合和释放等多个重要的过程,sec4蛋白在胞外囊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前期通过提取辣椒疫霉胞外囊泡并进行蛋白组鉴定分析,发现其中含有多种酶类、细胞壁形成相关蛋白以及致病相关蛋白。将分离提取的胞外囊泡和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混合接种辣椒叶片后,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疫霉游动孢子的致病力。为了进一步探究胞外囊泡的形成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作者在JGI辣椒疫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发现了2个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报道的Sec4同源的基因,通过CRISPR/Cas9敲除体系对其中一个Sec4同源基因进行敲除,并获得2株纯合敲除转化子。进一步研究了纯合敲除转化子、空载体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游动孢子产量、休止孢萌发和致病力等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敲除Sec4同源基因后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游动孢子产量和休止孢萌发无明显影响,离体致病力显着下降,初步推测辣椒疫霉中Sec4同源基因可能与辣椒疫霉的致病力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李腾蛟,王为镇,刘西莉[2](2019)在《辣椒疫霉纤维素合酶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霉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植物病原卵菌,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多种经济作物的严重损失,被列为十大病原卵菌之一。纤维素作为辣椒疫霉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对于辣椒疫霉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至关重要,辣椒疫霉中存在4个纤维素合酶基因(Cellulose synthetase,CesAs)。已有研究表明,烯酰吗啉等羧酸酰胺类卵菌抑制剂可以通过结合卵菌CesA3蛋白,影响卵菌纤维素合成过程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本团队在前期研究中,运用qRT-PCR技术检测了辣椒疫霉4个纤维素合酶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发现4个PcCeAs在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本研究拟进一步探究辣椒疫霉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功能,旨在为探究辣椒疫霉纤维素合成机制,以及开展以分子靶标为导向的新药剂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CRISPR-HDR基因敲除技术,实现了PcCesA1、PcCesA2和PcCesA4的单基因敲除。敲除转化子的生物学性状测定发现,PcCesA1和PcCesA2单敲除转化子菌丝生长速率减缓,休止孢直径增大且萌发率降低,致病力下降,推测PcCesA1和PcCesA2基因可能在辣椒疫霉菌丝生长、休止孢的形成和萌发过程,及其侵染阶段发挥着重要功能。PcCesA4单敲除转化子则表现为菌丝生长速率减缓,游动孢子产量下降,致病力降低,推测PcCesA4基因可能在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形成及侵染阶段发挥重要功能。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单敲除转化子对羧酸酰胺类卵菌抑制剂烯酰吗啉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相比,发现PcCesA1和PcCesA2单敲除转化子对烯酰吗啉更为敏感,推测PcCesA1和PcCesA2基因的敲除可能影响了辣椒疫霉纤维素的合成或者组装过程。本研究仅获得PcCesA3基因的杂合敲除转化子,进一步对其产生的卵孢子开展自交试验,在自交后代中也未获得PcCesA3纯合敲除转化子,推测PcCesA3基因敲除致死,其在辣椒疫霉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CesAs对于辣椒疫霉的生长发育以及致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潜在的良好杀菌剂靶标。同时,进一步探究不同CesAs亚基之间结合和组装形式,解析纤维素合酶合成纤维素的分子机制,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艺烨,卓新,潘广学,陈方新,张华建[3](2019)在《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诱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引致辣椒疫病的重要病原卵菌,而甲霜灵是防治疫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但随着甲霜灵的大量使用,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成为主要问题。本文对来自不同地区的26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抗性测定,并选取部分敏感菌株进行抗性突变菌株的诱导,并对抗性突变菌株及其敏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进行比较研究,为这些地区的辣椒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风险评价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抗药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便最终揭示该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遗传本质提供必要的试验基础和理论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6株供试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有12株为敏感菌株,14株为中间菌株。8个省(区、市)中,辽宁省的5株辣椒疫霉菌株均为中间菌株,说明辽宁省辣椒疫霉对甲霜灵产生了抗药性。除甘肃和内蒙古各一株敏感菌株外,其他省(市)辣椒疫霉菌株的敏感性在敏感和中间范围内均有分布。(2)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诱导筛选。以12个敏感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药剂驯化、菌丝块紫外光照射、游动孢子紫外光照射3种方法进行抗甲霜灵诱变。结果,通过药剂驯化的方式诱导突变菌株获得了6株对甲霜灵敏感性较低的辣椒疫霉菌株,且EC_(50)值最高的SD1-9,其EC_(50)值为26.062 9μg/mL;经游动孢子紫外照射法诱导获得2株突变菌株,而菌丝块紫外照射诱导没有突变菌株产生。(3)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选取的4株辣椒疫霉突变株及其对应的亲本敏感菌株其菌落均呈白色近圆形,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形态突变菌株及其对应的亲本敏感菌株无明显差异。突变菌株与其对应的亲本菌敏感菌株之间菌丝平均生长速率并无明显差异。通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菌株孢子囊形态,结果表明敏感菌株以及其诱导出的抗性菌株在孢子囊形态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各敏感菌株及其对应的突变菌株间,其孢子囊长、宽、长宽比、柄长以及乳突高度的平均值差异不大。(4)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突变株对辣椒植株及不同果实上的致病力。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测定了辣椒疫霉敏感菌株与突变菌株在新苏椒5号及青丰羊角王这2个辣椒品种的植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接种植株发病症状均为植株茎秆明显萎蔫,且通过对比各植株病斑大小发现,供试菌株对不同辣椒植株品种的致病力有差异,且敏感菌株和突变菌株对于同一种植株致病力的差异并不显着。供试菌株也能侵染青色圆椒、荷兰黄瓜、番茄、茄子以及红色尖椒。通过病斑大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在不同果实上的致病力是有差异的,且不同菌株对同一果实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敏感菌株及其相对应的突变菌株其在同一种果实上致病力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向顺雨,廖舒悦,施焕,袁梦婷,樊光进[4](2019)在《纤维素纳米晶(CNC)表面阳离子化抗辣椒疫霉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纳米晶(CNC)作为一种理想的高分子纳米载体,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然而,在植物保护和农业等研究领域中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将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通过简单的静电作用吸附在纤维素纳米晶(CNC)表面而形成一种新型生物基纳米抗真菌材料(CNC@CTAB)。用傅里叶变换红外仪、Zeta电位仪、元素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AFM和TEM对CNC@CTAB进行了表征,证实CTAB成功富集在CNC表面。抗菌试验证实了CNC@CTAB对辣椒疫霉具有较高的拮抗活性,且抗菌效果远高于纯CTAB。对辣椒疫霉菌丝细胞膜通透性进行测定发现CNC@CTAB相比于纯CTAB对细胞膜破坏性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CNC@CTAB表面CTAB包覆率越高,其抗菌活性越强。最终辣椒叶片离体试验证明了CNC@CTAB具有较强的防治病害的能力。由于该材料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材料绿色环保,且具高效的抗菌活性,为合成新型绿色高效纳米抗菌材料提供了良好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卓新,王艺烨,刘冬,姜庆雨,潘月敏[5](2019)在《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寄主范围较广,是农业生产上重要性有害生物之一。目前生产上主要是使用甲霜灵及其复配剂对其进行防治,但由于甲霜灵作用位点单一,长期使用后,田间很容易产生抗药性菌株,而且抗药问题日益严重,加之关于辣椒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给抗药性治理带来困难。因此,找到与抗甲霜灵相关的基因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来寻找与抗甲霜灵相关的基因,旨在为抗药性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突变菌株的筛选。用甲霜灵对供试的辣椒疫霉敏感菌株诱变后获得了2株抗甲霜灵突变菌株SD1-9和SH1-7。实验结果发现抗性突变菌株的生长速率要比野生敏感型菌株的生长速率慢;同时发现抗性突变菌株和野生敏感型菌株的菌丝和孢子囊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菌丝都是白色,无隔,偶有瘤状或节状膨大;也都是呈近直角形分枝,分枝处有缢缩。突变菌株和野生菌株的孢子囊的形状也都不规则,有的是近球形的,有的是近长椭圆形或者倒梨形的,乳突都很明显。通过测定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抗性突变菌株SH1-7的EC_(50)为10.025 7μg/mL,抗性水平为16.097 8倍;抗性突变菌株SD1-9的EC_(50)值为26.062 9μg/mL,抗性水平为58.581 5倍。(2)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基因的标记。利用SSR分子标记发现在辣椒疫霉抗性菌株LN3、LN4、LN5、JX1、JX2、JX3和JX4中扩增出差异条带,进一步通过ISSR分子标记同样也在上述7个菌株中发现差异条带。将引物UBC873和UBC864中的差异条带回收测序后,在NCBI中进行Blastx发现差异序列1与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的假定蛋白PC110_g 19195相似度最高,为64.58%;差异序列2与恶疫霉(P.cactorum)的假定蛋白PC110_g 17981相似度最高,为81.02%;差异序列3在NCBI以及JGI比对后发现无论是在核酸水平还是蛋白水平,比对结果都没有发现与之相类似的基因或是蛋白。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差异序列1验证时发现LN3、LN4和LN5中扩增的条带要明显比敏感菌株亮,通过RT-PCR验证发现差异序列1在辣椒疫霉抗性菌株LN3、LN4和LN5中相关表达量要高于敏感菌株NM1。差异序列2进行特异性引物验证的时候在敏感与抗性菌株中均扩增出了条带,但通过RT-PCR验证发现差异序列2在辣椒疫霉抗性菌株LN3、LN4和LN5中相关表达量要低于敏感菌株NM1。差异序列3特异性引物验证时只在抗性菌株LN3、LN4、LN5、JX1、JX2、JX3和JX4中扩增出了目的条带,通过RT-PCR验证该序列在抗性菌株LN3、LN4、LN5、JX1、JX2、JX3和JX4中的表达量确实要高于敏感菌株NM1。(3) 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的比较。从10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的13对引物,对22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扩增,结果显示7个不同地区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江西>上海>辽宁>江苏>内蒙古>安徽>山东。从4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20个引物,扩增结果显示7个地区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山东>江西>上海>辽宁>安徽>江苏>内蒙古。两种分子标记聚类结果都显示在阈值为0.66时,供试菌株与地理来源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阈值为0.66时,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与相应的聚类分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对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得到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系数为0.434,说明在0.05的显着水平上呈弱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接下来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以及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的分子机制研究打下了必要的实验基础,同时也为辣椒疫霉甲霜灵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光飞,马艳,郭德杰,罗佳,梁永红[6](2019)在《生物质炭介导生防微生物抑制辣椒疫霉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炭可有效防控土传病害,筛选并鉴定出生物质炭介导下的生防微生物,可为研究生物质炭防病机理和强化生物质炭防病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进行秸秆生物质炭防控辣椒疫病盆栽试验,利用定量PCR和平板计数明确生物质炭在防控辣椒疫病时可富集的已知生防微生物,再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初筛和定殖复筛筛选出生物质炭可富集的潜在生防微生物菌株,最后研究各菌株在土壤中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秸秆生物质炭使根际辣椒疫霉数量显着降低95.1%、辣椒疫病发生率显着降低91.1%,并使具有生防功能的木霉菌、青霉菌、曲霉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鞘氨醇单胞菌数量显着增加2.22倍、4.09倍、3.89倍、2.45倍、1.45倍和1.30倍。通过平板初筛得到可能被生物质炭富集的22株潜在生防菌株。定殖复筛剔除部分假性生物质炭介导菌株,获得可明确被生物质炭富集的2株木霉菌、3株青霉菌、2株曲霉菌、3株芽孢杆菌、3株假单胞菌、3株链霉菌和2株鞘氨醇单胞菌。木霉菌(TR1和TR3)、青霉菌(PE1)、曲霉菌(AS1和AS2)、芽孢杆菌(BA1、BA2和BA3)、假单胞菌(PS1和PS3)、链霉菌(ST1、ST4和ST5)13个菌株可显着削减土壤辣椒疫霉数量。其中,所有木霉菌和曲霉菌菌株(TR1、TR3、AS1和AS2)及芽孢杆菌(BA1和BA2)、假单胞菌(PS1和PS3)和链霉菌(ST1)9个菌株与生物质炭具有显着的协同抑制辣椒疫霉效果。因此,防控辣椒疫病时,木霉菌、曲霉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链霉菌是生物质炭介导下的主要防病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7期)

刘青[7](2019)在《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的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中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种植地土壤板结退化、农产品农药残留高、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日渐严重,选择高效安全的生防菌剂取代化学防治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木霉属(Trichoderma spp.)真菌具有极强大的分泌生物防治活性物质能力,能够拮抗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防控。然而,木霉菌发挥生防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这极大地限制了木霉菌的工业化发展。随着木霉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基于转录组学技术挖掘木霉菌生防功能基因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研究木霉菌拮抗作用的分子机理,有助于对植物病原菌进行高效的生物防治,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本研究以贵州地区分离得到的木霉菌材料,将分离菌株与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峙培养,检测其抑菌效果,观察拮抗条件下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筛选出1株拮抗效果较好的哈茨木霉菌株。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前(3d)、中(5d)、后(7d)不同时期的显着差异表达和可变剪接基因的功能,进一步探究哈茨木霉菌拮抗性状相关代谢的调控途径,为揭示木霉菌生防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贵州地区分离得到11株木霉菌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属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ens)、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4个种。2、通过拮抗实验检测11株木霉菌株的拮抗能力,发现11株木霉均对辣椒疫霉产生拮抗作用,不同菌株的抑菌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抑制率达到90%以上菌株包括绿色木霉Tv-1、Tv-2抑制率为92.68%、95.12%,哈茨木霉Thz-2为92.68%、钩状木霉Tha-1为90.24%。将4株木霉菌的发酵液处理辣椒疫霉菌丝并测定其丙二醛含量,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性变化。发现其中丙二醛含量、纤维素酶酶活较对照组高,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较对照组低,提示木霉菌可能会通过分泌某些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破坏辣椒疫霉菌丝结构。3、挑选出1株综合抑菌效率最高的哈茨木霉菌株,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前、中、后3个时期的显微形态变化,发现哈茨木霉的菌丝先是紧紧地缠绕并包裹辣椒疫霉菌丝,接着穿透并深入到其菌丝内部继续生长使辣椒疫霉菌丝严重扭曲变形,最后辣椒疫霉的菌丝逐渐崩解形成小碎片,提示哈茨木霉菌的生防能力与宿主的识别,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降解等相关。5、利用HiSeq X-ten完成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前、中、后3个时期以及对照组(单独培养的哈茨木霉)的菌丝共15个样品的转录组测序,得到约120Gb的测序数据。将3个时期的哈茨木霉菌表达的基因分别对照组进行差异分析共得到3791条差异基因,其中有2324条基因上调,1467条基因下调,拮抗前期有499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312个基因上调,187个基因下调;拮抗中期有1061个基因差异表达,794个基因上调,267个基因下调;拮抗后期有2249个显着差异表达、1236个上调,1013个下调。前、中、后3个时期共表达的差异基因有142个,特异性表达差异基因分别为163、522、1581个。6、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共鉴定了14172个可变剪接事件,分别在对峙前、中、后期鉴定出5138、5163、5581个差异选择性剪接(DAS)事件包括内含子保留、外显子跳跃、可变的3`端、可变的5`端、互斥的外显子,其中内含子保留最常见(56-60%)。比较拮抗前、中、后3个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变化情况分析显示,上调差异基因的数量高于下调基因,推测可能上调基因在拮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拮抗后期无论是差异基因的数量、上调基因的数量、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数量都呈显着上升趋势,暗示拮抗后期是最复杂最主要的一个时期。7、采用Blast2GO、GO、KEGG等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发现编码细胞壁降解酶、细胞膜降解酶、抗菌肽等代谢产物合成的基因在拮抗的过程中表达差异较大,MAPK促细胞分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诱导通路上的基因在拮抗后期均显着上调表达。筛选出24个生物防治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24个条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分析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刚[8](2019)在《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仍然敏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_(50)平均值为(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王秋月,马冠华,尹学伟,鲁远源,张晓春[9](2019)在《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_(50)平均值为(0.32±0.11)μg/mL,不同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_(50)平均值作为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田间抗性监测的敏感基线。通过紫外诱导菌丝体的方法,共获得3株可稳定遗传的抗氟吡菌胺突变体,抗性倍数介于69.5~98.5之间,突变频率为0.86%;抗性突变体BS11-5-1与亲本菌株BS11-5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而抗性突变体JLP11-4-2和JLP11-4-3在菌丝生长速率、温度适应性、产孢子囊能力及致病力方面均显着低于亲本菌株JLP11-4;不同抗性突变体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个抗性突变体对Biolog PM1中95种碳源的利用情况与亲本菌株基本相似。交互抗性测定表明,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对甲霜灵、霜脲氰、烯酰吗啉、丁吡吗啉及嘧菌酯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可将氟吡菌胺与上述几种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子辉,黄沈鑫,陶航,张烨,赵耀[10](2019)在《辣椒疫霉质外体疏水小蛋白SCR82编码基因的转录特征、异源表达和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PcF/SCR质外体疏水小蛋白SCR82编码基因在辣椒疫霉生长发育和侵染寄主阶段的转录特征,克隆其cDNA和基因组全长序列,分析蛋白性状及其序列保守性,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并获得纯化蛋白,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提取辣椒疫霉菌丝、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萌发休止孢和7个侵染时间点(1.5、3、6、12、24、36、72 h)的本氏烟根部总RNA,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cr82的转录表达水平;通过高保真PCR从萌发休止孢cDNA和基因组DNA中克隆出该基因全长序列;利用软件对SCR8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序列,预测蛋白性状;将c DNA全长序列克隆到含6×His-SUMO序列的p ET28a(+)中,在不同温度(22、37°C)和IPTG浓度(0.1、0.2、0.5、1.0 mmol/L)组合条件下利用大肠杆菌Rossette 2菌株表达该蛋白,利用Ni~(2+)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将蛋白浸润本氏烟和拟南芥叶片,分析它是否引起植物细胞死亡,蛋白浸润12、24h后利用RT-qPCR分析本氏烟中3个抗性相关基因(NbMC1、NbSOD、NbPOX)的表达量变化。【结果】scr82基因在辣椒疫霉萌发休止孢和侵染寄主阶段上调表达;该基因为辣椒疫霉中单拷贝基因,不含内含子,开放阅读框为249 bp;预测其编码82个氨基酸,包含长度为2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7个半胱氨酸但不含有任何已知功能域,蛋白疏水性强,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在疫霉菌中保守;含重组质粒的菌株在22°C经0.2 mmol/L的IPTG诱导过夜(~16 h)产生大小约24 kDa的融合蛋白,纯化获得30 mg/mL的可溶性蛋白;融合蛋白不引起本氏烟和拟南芥叶片的细胞死亡,但导致本氏烟抗性相关基因均上调表达。【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辣椒疫霉胞外疏水小蛋白SCR82的原核表达蛋白,该蛋白不引起植物细胞死亡,但触发植物的防卫反应。(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辣椒疫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辣椒疫霉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植物病原卵菌,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多种经济作物的严重损失,被列为十大病原卵菌之一。纤维素作为辣椒疫霉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对于辣椒疫霉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至关重要,辣椒疫霉中存在4个纤维素合酶基因(Cellulose synthetase,CesAs)。已有研究表明,烯酰吗啉等羧酸酰胺类卵菌抑制剂可以通过结合卵菌CesA3蛋白,影响卵菌纤维素合成过程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本团队在前期研究中,运用qRT-PCR技术检测了辣椒疫霉4个纤维素合酶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发现4个PcCeAs在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本研究拟进一步探究辣椒疫霉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功能,旨在为探究辣椒疫霉纤维素合成机制,以及开展以分子靶标为导向的新药剂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CRISPR-HDR基因敲除技术,实现了PcCesA1、PcCesA2和PcCesA4的单基因敲除。敲除转化子的生物学性状测定发现,PcCesA1和PcCesA2单敲除转化子菌丝生长速率减缓,休止孢直径增大且萌发率降低,致病力下降,推测PcCesA1和PcCesA2基因可能在辣椒疫霉菌丝生长、休止孢的形成和萌发过程,及其侵染阶段发挥着重要功能。PcCesA4单敲除转化子则表现为菌丝生长速率减缓,游动孢子产量下降,致病力降低,推测PcCesA4基因可能在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形成及侵染阶段发挥重要功能。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单敲除转化子对羧酸酰胺类卵菌抑制剂烯酰吗啉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相比,发现PcCesA1和PcCesA2单敲除转化子对烯酰吗啉更为敏感,推测PcCesA1和PcCesA2基因的敲除可能影响了辣椒疫霉纤维素的合成或者组装过程。本研究仅获得PcCesA3基因的杂合敲除转化子,进一步对其产生的卵孢子开展自交试验,在自交后代中也未获得PcCesA3纯合敲除转化子,推测PcCesA3基因敲除致死,其在辣椒疫霉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CesAs对于辣椒疫霉的生长发育以及致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潜在的良好杀菌剂靶标。同时,进一步探究不同CesAs亚基之间结合和组装形式,解析纤维素合酶合成纤维素的分子机制,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辣椒疫霉论文参考文献

[1].方媛,彭钦,高翔,钟珊,刘西莉.辣椒疫霉Sec4同源基因敲除及其功能初探[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李腾蛟,王为镇,刘西莉.辣椒疫霉纤维素合酶基因功能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王艺烨,卓新,潘广学,陈方新,张华建.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诱变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向顺雨,廖舒悦,施焕,袁梦婷,樊光进.纤维素纳米晶(CNC)表面阳离子化抗辣椒疫霉活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卓新,王艺烨,刘冬,姜庆雨,潘月敏.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王光飞,马艳,郭德杰,罗佳,梁永红.生物质炭介导生防微生物抑制辣椒疫霉的作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7].刘青.哈茨木霉菌拮抗辣椒疫霉的转录组学研究[D].贵州大学.2019

[8].刘刚.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仍然敏感[J].农药市场信息.2019

[9].王秋月,马冠华,尹学伟,鲁远源,张晓春.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J].农药学学报.2019

[10].张子辉,黄沈鑫,陶航,张烨,赵耀.辣椒疫霉质外体疏水小蛋白SCR82编码基因的转录特征、异源表达和功能[J].微生物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芋疫霉G-26菌株与辣椒疫霉A2交配...芋疫霉G-26菌株与辣椒疫霉A1交配...7-10辣椒疫霉定点突变转化子及...抑制Bax引起PCD的候选效应子可促进~#...木霉菌发酵液粗提物对辣椒疫霉的...5 JS-B 对辣椒疫霉菌丝体细胞核分...

标签:;  ;  ;  ;  ;  ;  ;  

辣椒疫霉论文_方媛,彭钦,高翔,钟珊,刘西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