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佚名[1]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研究说明[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刘学梅[2]2016年在《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是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尺。本研究基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在探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内部机制的基础上,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清晰路径,构建能够供一线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评课使用的工具。全文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界定了相关概念,重点框定了“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这一重要概念。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它是教学目标合理的前提下,学生通过理解性的学习取得了整体性的学习进步,并达到了预设目标。对于教师主体而言,是指80%以上参与学习的学生能够掌握90%以上教学目标。随后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第一章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现状的透视。基于叁角测量法,对66节地理课进行了课例分析,对382名中学生进行了教育测试,对22名地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中学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存在多种不均衡。既表现为不同教师之间的不平衡,还表现为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平衡,尤其表现为不同维度的不平衡。地理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膨胀,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浅化,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淡化。其次,存在“未达成”、“伪达成”、“错达成”等实践偏差。最后,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地理教师素养的差异与教学文化的多重影响等。第二章整体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发现,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是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策略与地理教学评价。其次,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内部机理是叁元适配。其中包括:地理教学策略要与地理教学目标适配,地理教学评价要与地理教学目标适配,地理教学评价要与地理教学策略适配。最后,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是: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共享—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地理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是对第二章的分述。第叁章研究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享,这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导航系统。首先,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的内在规定,地理教学目标体现了师生主体间性,它是对未来地理教学的筹划。其次,通过比较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同课异构可以发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决定了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向,地理教学目标的难度与密度影响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再次,设计“能达成”的地理教学目标,就要基于真实自觉的立场,采取整合叁维的策略,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立足学生,关注地理核心素养。第四章研究地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这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执行系统。地理学是一门“两栖科学”,中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各有特色,其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有所区别。自然地理的核心教学策略是探究。针对“自然地理原理”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地理野外观测、地理实验、地理演示、问题解决、结合信息技术等教学策略;针对“自然地理技能”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练习等教学策略。人文地理的核心教学策略具有叁种:开展体验教学、结合乡土地理、融入讨论环节。针对“人文地理原理”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决策教学、图层教学、案例教学等的教学策略;针对“人文地理技能”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乡土地理调查、资料分析等教学策略。针对“人文精神”核心目标,具体可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策略。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不同,初中侧重于区域地理特征,高中侧重于区域发展。对于“初中区域地理事实”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境中教”,具体可采取直观演示与地图教学等教学策略,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方法”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做中教”,具体可采取归纳、比较、运用地图、运用资料、综合分析等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区域地理原理”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用中教”,具体可采取问题解决、案例教学、图层教学等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区域地理方法”核心目标而言,其核心教学策略是“做中教”,具体可采取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教学策略。第五章研究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它是地理教学目标达成的监测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和促进学习。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设计先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地理教学目标参照评价的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地理补救教学是地理教学达成的延续,它完美地体现了评价与教学的结合。结合对12名高一学生的实证研究,地理补救教学的原则是激发动机、及时补救、调换方法,步骤包括确定补救对象、诊断病灶、实施补救、评价补救效果。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的特色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朱克西[3]2011年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文中提出本文以北京市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变化为例,从地理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途经等方面展示课改成果、揭示存在问题,阐释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只要自觉地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就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优秀品格。地理课堂教学是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载体。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对创新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不到位,新课程所倡导的创新理念很不到位,很多一线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甚至矛盾与冲突,从而导致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种种偏差——尤其是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并指出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教师对地理学科本质的认识有待加强;提出了在地理学的不确定性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学生地理技能和智能的提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智能等创新素质,以达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陈实[4]2014年在《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在两个对比分析,即我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知识环节(笔试)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户外测试)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和澳门两岸四地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的现实,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即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轻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脱节的实际,提出了“地理实践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概念。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倾向性、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四个维度剖析了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地理教育目标,从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要培养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必须清楚我国教育的大环境。学习是学生经验获得和改造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校经验获得不能背离人类经验获得的基础。论文在分析个体经验与隐形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学校的出现在提高经验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行分离这一与生俱来的缺憾。学校教育如何减少或克服这一缺憾,实现知行结合?论文在系统对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验”的概念。“完善经验”描述了经验形成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下,良性的、优化的经验获得与形成过程。它基于经验之间相互的联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完善经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培养“知识人”,而是培养“生活主体”。基于完善经验的教育在改造学生认知经验、行动经验与情感经验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完善经验教育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作者从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创设四个维度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要培养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必须了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况。二十多年从事和研究中学地理教育,作者对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量化感性认识,作者针对初、高中各个年级阶段,依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四套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作者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兴趣、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和实际表现)、地理实践意识五个维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在湖北、江西两省11个学校,44个班级发放,发放问卷合计2016份。问卷发放时考虑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省级重点中学、县市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平衡,兼顾到学校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数学统计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总体的结论是:在中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经历非常少。学生对地理实践的兴趣很高。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的程度值比实际表现出来的程度值要高出很多。学生地理实践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如何培养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作者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该框架体系地叁个方面:即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其中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方法是阐述的重点。依据中学地理分类的特点,重点从自然、人文、区域叁个角度对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在科学观察的方法,野外考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人文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访谈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区域地理初中阶段侧重于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问题,作者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中外地理教材对比分析、课堂观察、论文资源收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和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探讨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是基础,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是薄弱环节。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结合起来,侧重于尊重学生人文地理经验的形成规律,加强人文地理观察、记录、分析、展示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以前两者为基础,初、高中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确定区域方位、辨识区域事象和概括描述区域特征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以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为切入点,以掌握区域实践方法为核心,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常珊珊[5]2016年在《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动、能动的建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活动获得自我发展,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获得。在理论研究中,教育工作者则更加关心“学生如何学”以及“如何施加影响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学习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复杂的系统化过程: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现象;既包含规模化的学校教育过程,又囊括自发性的个体学习过程;既是某个要素发挥作用最大化的过程,又是多个要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价值的过程。本文聚焦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基于活动教育的思想,借助“问卷调查法”、“特尔菲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尝试建构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一系列优化学习过程的实践策略,以期通过对地理教学实践的指导来改善和优化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全文共包括六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研究的缘起、背景和意义,并围绕研究主题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定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基于活动教育的思想进行高中地理学习过程的理论构想。首先,从地理学习过程的本质内涵、学科特色和教育价值进行概述:地理学习过程具备社会属性、人文属性、文化属性和发展属性,且由心理发展、行为发展和教育取向下的发展叁个维度构成:地理学习过程具有多重教育价值,且具备一定的学科特色,包括空间表征、区域特征、综合思维、尺度思想、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其次,本章建构了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分析模型:地理学习的本质过程是促进高中生地理素质的获得,获得的方式是通过素质与地理学习活动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再次,从地理素质与地理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互动过程的本质两个层面解析了地理学习过程的机制,并将地理学习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感知地理事物表象、搜索内部地理信息、实践地理学习行为、开展主客我反思和形成个体地理素质。第叁章通过特尔菲法对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进行优化框架的建构。首先,在分析和探讨框架制定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框架。其次,将框架编制成专家问卷,通过特尔菲法,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描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并依据专家意见对优化框架进行修订。最后,得出相对科学的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框架,该框架由五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具体描述构成。第四章对高中生学习过程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本章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找到研究的实践起点,更在于为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共包含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湖北省武汉市叁个不同层次学校465名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过程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程度总体不容乐观,且在不同学校层次上有明显的差异,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地理素质参与程度不全面,深度有待提高;第二部分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对高中地理课堂中活动互动与促进学生地理素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第五章从方法论角度进行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阐明了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的环境支持、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优化设计的环境支持包括地理教育的实践形态、地理教学目标的意蕴、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和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境。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包括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最优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习得方式、保障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发展、实现素质与活动的有效对接。优化设计的实践策略包括:通过问题聚焦、目标导向和主动发展激发主体活性;通过面向认知、关注学科和有序展开优化活动结构;通过整合加工、开放空间和迁移应用促进深度学习;通过意识先行、实践引领和评价突破拓宽互动领域;通过契合时机、对话交流和积极反馈加强教师调控。第六章是“结论与讨论”。本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研究的创新点、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相关讨论。

张秀清[6]2004年在《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泽民总书记在第叁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加速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精神,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结合笔者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体会及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分析了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完成了地理创新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并且针对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提出了六项基本策略,同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试图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陈金赛[7]2012年在《近叁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1981~2010这叁十年中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情况。主要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和《地理教学》四种期刊叁十年来发表文章的统计,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统计方法及指导理论;叁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发展及成就;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近叁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地理教育研究者素质也明显提高,人员结构也更为合理。从研究的内容结构来看,所涉及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地理教育思想的研究、地理课程的研究、地理教材的研究、地理教学的研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等,但各研究情况又有所不同。其中地理课程、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投入力量较大,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地理比较教育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局限于横向的比较研究,对于纵向的比较研究较少。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与地理教育改革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当前地理教育的功能广泛发展,地理教育的地位明显提高,地理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地理教育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进行,地理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得地理教育改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出现了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和地理教材;地理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和“生成”;地理教师迅速成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地理教育研究内容有待完备,需要加强如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地理比较教育、教学反思、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以及地理教育科研本身等方面的研究;地理教育研究的方法过于单一,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经验总结与理论演绎相结合的方式。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要在现有研究成绩之上,加强薄弱环节的研究: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及自身的教育价值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和学法指导的研究、地理素质教育和地理考试的研究、地理校本研究、研究性学习理论和研究性课程教学研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等。

刘斌[8]2003年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创新教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亮点,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自己所从事的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出发,以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要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将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鉴于目前有关创新教育的理论问题尚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将自己对创新教育有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作一阐述,文中主要谈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与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关系;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几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体现出学科特色,因此文章接着探讨了地理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笔者认为,科学人文主义是创新教育应有的内涵,地理教学应充分体现人文教育价值,地理学科具有体现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优势;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方面,体现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章接着又谈了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的构建,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因此,文章首先对教学模式及其发展概况作了介绍,接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对一些符合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教学模式,创建了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问、探、结、用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文仅从本学科出发,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尚存在许多不成熟和不周全之处,但望为我国创新教育在中学教育领域的实施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 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D]. 刘学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 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C]. 朱克西. 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 2011

[4]. 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 陈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 高中生地理学习过程优化设计研究[D]. 常珊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6].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 张秀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7]. 近叁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D]. 陈金赛.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8].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D]. 刘斌.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