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血吸虫论文_程红兵,周云飞,张树菊,汪世平,冯其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血吸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吸虫,日本,卵黄,血吸虫病,免疫,抗体,疫苗。

本血吸虫论文文献综述

程红兵,周云飞,张树菊,汪世平,冯其梅[1](2018)在《IL-18对pVAX1/SjRPS4·CB质粒疫苗免疫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VAX1/IL-18联合pVAX1/Sj RPS4·CB质粒疫苗对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70只BALB/c雌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pVAX1空质粒组、pVAX1/IL-18组、pVAX1/Sj RPS4·CB组和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等5组(每组14只),每组小鼠在左后腿股四头肌注射相应质粒100μg或等量生理盐水,每隔2周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3次。小鼠感染前(免疫后3周)尾尖部取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 G以及抗体亚类Ig G1、Ig G2a水平。同时,各组小鼠经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鼠。感染后8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计算减虫率;取肝组织,显微镜下计数虫卵数,计算减卵率。无菌取脾脏,称重,计算小鼠脾脏指数,噻唑蓝(MTT)法测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水平。分别于小鼠感染前(免疫后3周)以及感染后2、4、6、8周尾尖部取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5组小鼠免疫后3周,ELISA检测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Ig G、Ig G1、Ig G2的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1.03±0.17、0.32±0.08、0.78±0.12,Ig G2a/Ig G1比值为2.44,均高于其他4组。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的减虫率、减卵率分别为52.0%、63.2%,均高于其他3组(P<0.05)。脾脏指数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小鼠脾脏指数为3.32±0.37,高于其他4组(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水平A570值为4.45±0.34,高于其他4组(P<0.05)。小鼠感染前以及感染后2、4、6、8周,pVAX1/Sj RPS4·CB+pVAX1/IL-18组IFN-γ含量分别为(569.07±21.15)、(560.66±30.84)、(577.46±36.45)、(605.03±36.91)、(636.33±37.35)pg/ml,均高于其他4组(P<0.05);各组IL-4含量在感染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可增强pVAX1/Sj RPS4·CB疫苗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且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以Th1为主的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杨英楠[2](2017)在《白头翁皂苷提取物PSD抗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药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PSD抗日本血吸虫活性的研究目的研究(Pulsatilla saponin D,PSD)对小鼠体内发育不同阶段的日本血吸虫的灭杀效果。方法将感染过日本血吸虫尾蚴的ICR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2批进行实验,每批分为6个组,每组10只小鼠。第1批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的14天开始给药,第2批感染尾蚴后的第35天开始给药。在感染后14-18天和35-39天进行尾静脉注射,剂量组(分别为10mg/kg、20mg/kg和40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5天;吡喹酮组以300mg/kg剂量口服灌胃(PO)吡喹酮,1次量灌胃;青蒿琥酯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服灌胃(PO)青蒿琥酯,1次量灌胃;以感染后未治疗组作为对照。感染49天后通过摘除眼球进行血液采集,解剖小鼠并收集虫体计算数量,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摘取肝脏用4%KOH消化,计算减卵率。结果PSD组检获平均虫荷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虫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检查获得的平均雌虫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雌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P<0.01),PSD组检获平均虫卵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结论低剂量组(10mg/kg)、中剂量组(20mg/kg)和高剂量组(40mg/kg)的PSD对于感染后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在相同的成长期内,不同剂量的PSD作用于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高剂量(40mg/kg)组的杀虫效果比其他剂量组效果明显;在同剂量的条件下,PSD对感染35天龄的成虫治疗效果优于14天龄童虫的治疗效果。在所有的不同剂量的实验组中,减雌率高于减虫率,与感染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雌虫的数量减少明显。第二部分PSD抗曼氏血吸虫活性的研究目的观察PSD对小鼠体内发育不同阶段曼氏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方法将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的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2批进行实验,每批4个组,每组10只小鼠。第1批感染后第14天开始给药,第2批感染后第42天开始给药。在感染后第14-18天和第42-46天尾静脉注射40mg/kg PSD,每天2次,连续注射5天;吡喹酮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服灌胃吡喹酮,1次量灌胃;青蒿琥酯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服灌胃青蒿琥酯,1次量灌胃;以感染后未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照。感染第56天后通过摘除眼球取血并解剖小鼠,收集虫体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取肝脏用4%KOH消化并计算减卵率。结果PSD组检获平均虫荷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虫率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检获平均雌虫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雌率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检获平均虫卵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结论同一剂量PSD(40mg/kg)对小鼠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曼氏血吸虫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42天龄成虫杀灭效果好于14天龄童虫杀灭效果;在所有单一剂量(40mg/kg)的实验治疗组中,减雌率要高于减虫率,与感染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雌虫的数量减少明显;PSD可显着降低42天虫龄小鼠体内的总虫荷数量及雌虫的数量。第叁部分PSD对于已经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体内免疫调控的机制和其杀虫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将肝脏组织进行包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SD对感染了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并检测相关体内免疫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而研究PSD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引发的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扫描观察血吸虫表皮的形态变化,来初步探索PSD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感染日本血吸虫的ICR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2批,每批6组,每组10只。第1批感染后第14天开始给药,第2批感染后第35天开始给药。在感染后14-18d组和35-39d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PSD(10mg/kg,20mg/kg和40mg/kg),每天2次,连续5d;吡喹酮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灌服吡喹酮,1次量灌胃;青蒿琥酯组经口服灌胃青蒿琥酯(300mg/kg),1次量灌胃;以感染但是未治疗组作为对照。感染7周后通过摘除小鼠眼球的方式采集血液并解剖小鼠,将肝脏组织包埋切片,在光镜下观察PSD对肝脏肉芽肿的影响;参照产品说明书,用夹心法ELISA测定血清中IgG、TNF-α、IL-4和IL-17。将ICR小鼠感染30条尾蚴,42天之后,用枸橼酸钠(0.3%)溶液灌注冲虫,获得无菌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用4ml RPMI 1640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和80μl兔红细胞的培养基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进行培养,12小时后,将培养基更换含不同浓度的PSD(3.75、7.5、15、30、60μg/ml)培养基中培养72小时。所有的虫体均在37℃,含5%CO_2和95%空气的环境中培养7天,培养基每3天更换一次,观察PSD对体外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杀伤作用。用含有60μg/ml的PSD的培养基培养无菌的日本血吸虫成虫4个小时,然后放置于10%的戊二醛缓冲液中,保持4℃,4小时;PBS溶液(1%),4℃,2小时。PBS洗完后,将虫体放置在乙醇中脱水,并在液态的CO_2中干燥。最后,将标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PSD对虫体表皮的影响。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但是并未治疗的对照组小鼠肝脏的组织结构明显改变,表现出炎性浸润和产生大量肉芽肿的特点,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经PSD治疗后的小鼠肝脏内肉芽肿炎症的大小显着降低。通过PSD(20mg/kg)对感染14-18天和35-39天的小鼠进行治疗发现,肝脏中炎性细胞的数量显着减少,肝小叶的结构恢复并接近正常组织,大部分肝细胞呈现出正常的状态。通过ELISA的方法对PSD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感染组相比,PSD(20mg/kg)能有效降低IgG,TNF-α,IL-4和IL-17的表达,表现出最佳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雄性虫体表皮呈现异常结构,间结节皮层区呈现广泛的水肿、糜烂和脱皮。结论20mg/kg和10mg/kg PSD的治疗剂量都可以显着降低肉芽肿的炎性反应,降低血吸虫虫卵对肝的损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60μg/ml PSD治疗组雄性虫体表面损伤最为严重,受损的皮层脱落,并暴露出皮下组织。这些结果表明,PSD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活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11-01)

张祖航[3](2017)在《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先天免疫应答及miR-146a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六大重点热带病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年防治实践经验表明,药物(吡喹酮)治疗主要对成虫有效且不能避免重复感染,筛选、鉴定有效、安全的疫苗候选分子成为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科技需求。而欲使血吸虫病疫苗研究取得突破,仍需加强血吸虫感染免疫学的基础研究。本文就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先天免疫应答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鉴于miR-146a在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文章还探讨了mi R-146a在宿主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调节作用,以期为血吸虫病疫苗研发提供思路。本文首先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C57BL/6小鼠,于感染后1d、2d、3d、4d、5d、7d、9d、11d、13d分别收集小鼠脾脏组织和血清样品,检测分析早期感染阶段小鼠脾脏中重要炎症因子的动态表达变化和外周血血清中重要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及脾脏中不同亚群免疫细胞的变化趋势和先天免疫相关通路上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RT-qPCR结果表明,GZMA、GZMB、GZMK等颗粒酶、CCL2、CXCL10、CXCL11等趋化因子、IL-12a、L-4、IL-6、IL-10等白细胞介素、TLR2、TLR4、MyD88等信号通路分子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均不同程度上调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感染组CD_3~+CD_4~+T细胞和CD_3~+CD_8~+T细胞比值一直高于未感染对照组;NK细胞亚群比例在感染后第5d和第7d明显增加;ELISA结果显示小鼠感染血吸虫后血清中IL-2、IL-4、IL-6、IL-10、IL-12p70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呈上调表达。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一些在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相关分子和细胞,研究结果为更好地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先天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文章比较分析了感染前和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期BABL/c小鼠和Wistar大鼠血清中miR-146a的含量,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易感性宿主血清中miR-146a在不同感染时期存在明显差异,在除感染后第24d外,大鼠血清中miR-146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或相当于同期的小鼠;鉴于巨噬细胞在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研究对象,以血吸虫可溶性童虫抗原(SSA)和虫卵抗原(SEA)及TLR配体LPS(TLR4激活剂)、Poly(I:C)(TLR3激活剂)和Pam3CSK4(TLR2激活剂)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检测细胞miR-146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受各种抗原刺激后miR-146a表达水平均下调,提示mi R-146a可能在不同适宜性宿主抗血吸虫感染中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进而影响着血吸虫在不同适宜性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及存活。本文的初步结果为更好地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张祖航,韩宏晓,曹晓丹,沈元曦,韩倩[4](2017)在《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脾早期细胞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C57BL/6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2、3、4、5、7、9、11、13天收集小鼠脾组织,检测分析早期感染阶段小鼠脾中重要炎症因子的表达动态变化,观察脾不同亚群免疫细胞的变化趋势,分析先天免疫分子在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应答进程中的作用。RT-q PCR结果表明,GZMA、GZMB、GZMK等颗粒酶,CCL2、CXCL10、CXCL11等趋化因子,IL-12a、IL-4、IL-6、IL-10等白细胞介素在感染后均不同程度上调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比值一直高于未感染对照组;同时NK细胞亚群比例在感染后第5天和7天明显增多。这些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的变化可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究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等积累了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吴凯,徐明星,杨燕,周水茂,雷家慧[5](2016)在《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IgY的制备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鸡卵黄免疫球蛋白(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 Y),探讨其应用于血吸虫病流行区查病的可行性。方法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采集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阳性者尿液,在非流行区采集健康人尿液。以SEA经皮下注射免疫莱杭母鸡获得anti-SEA Ig Y,以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其相对分子量;并以anti-SEA Ig Y作为捕捉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IHA阳性者和健康人尿液中的血吸虫循环可溶性虫卵抗原(Circulating soluble egg antigen,CSEA)。结果成功制备并纯化antiSEA Ig Y。共检测IHA阳性者尿液48份,在尿液中检出CSEA阳性26例,检出率为54.17%;检测健康人尿液10份,均为阴性。结论基于Ig Y的免疫诊断技术可有效检出人尿液中CSEA,其作为一种便捷、无创伤的新方法可应用于血吸虫病查病工作中。(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代应龙[6](2015)在《以白本血吸虫TGR为勒标的呋咱衍生物的设计及以抗凋亡Bel-2家族蛋白为靶标的噻唑并[3,2-a]嘧啶衍生物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1.以日本血吸虫TGR为靶标的呋咱衍生物设计血吸虫病,被认为是所有寄生虫病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慢性寄生虫病,并且也是威胁发展中国家农村居民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估计,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此病,每年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有200,000-280,000人因感染血吸虫病死亡。到目前为止没有抗血吸虫的疫苗上市。过去的40年里,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主要是吡喹酮,因为它的价格较低且对所有血吸虫都有作用。然而,由于长期的使用,人们产生很严重的耐药性,目前已经发现了对吡喹酮有抗药性的分离株。因此,寻找新的结构类型的抗血吸虫化合物或新的抗血吸虫靶标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真核生物都有多种酶反应过程消除活性氧分子达到解毒目的,解毒作用依靠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xR)。然而,研究证明曼氏血吸虫维持虫体内氧化还原平衡的是一种含硒的多功能酶,即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hioredoxin glutathione reductase, TGR)。因此,研究者以曼氏血吸虫TGR为靶标,对73000个新老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筛选,得到一种含氮氧偶极结构的名为Oxadiazole-2-oxides( Furoxan,呋咱)的老化合物,具有杀灭曼氏血吸虫的活性,对曼氏血吸虫的TGR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从那时起,以Furoxan化合物为先导合成了大量衍生化合物,其中大部分都有良好的抗血吸虫作用。本论文的工作主要是以Furoxan为先导化合物,以日本血吸虫TGR酶为靶标,设计Furoxan电子等排体新衍生物小分子,以计算机对接技术模拟指导,预测具有潜在抗血吸虫活性的Furoxan新衍生物小分子。初步合成了具有不同基团取代的5个吡啶呋咱新衍生物,并测定了其对TGR酶的抑制率,活性结果显示,5个化合物都对TGR酶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3个化合物浓度在12.5μm下的抑制率为70%-80%,与先导化合物Furoxan相当,2个化合物在100μm下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活性高于先导化合物。2.以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为靶标的噻唑并[3,2-a]嘧啶衍生物的设计细胞凋亡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受到生理和病理性刺激后出现的一种自发性死亡过程,也是一个高度有序、基因控制以及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凋亡过程的紊乱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许多肿瘤的发生实际上是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失衡所致。细胞凋亡的过程极为复杂,其凋亡过程正常与否受到特定凋亡因子的调控。Bcl-2家族蛋白就是细胞凋亡途径中一种重要的调控蛋白。Bcl-2蛋白按照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叁个家族:抗凋亡的Bcl-2家族,效应蛋白Bax, Bak家族和BH3-only家族。研究表明,癌细胞中常常有高表达的Bcl-2家族蛋,为了维持线粒体的完整性致使癌细胞不能正常的凋亡。因此,以Bcl-2家族蛋白为靶标,设计合成小分子抑制剂来抑制其抗凋亡的功能,从而恢复癌细胞的正常凋亡,是当前发展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一种新策略。目前报道的以Bcl-2家族蛋白为靶标而研制的药物主要有Oblimersen、ABT-263、ApoG2、TW-37、GX15-070和BI-97C1等,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临床实验,如ABT-263、Oblimersen、GX15-070和GX15-070等。这些小分子抑制剂一般具有较好的细胞渗透性,易在体内的吸收,并且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性较高,优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本人的论文工作以课题组前期优化合成的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BCL-LZH-40:针对Bc1-xL, Bcl-2和Mcl-1蛋白的竞争性抑制常数Ki值分别为17,530和200nM)为先导化合物,根据药物分子设计的原理,对其部分取代基团进行改造替换,分析研究更多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以期得到生物活性和类药性得到显着提高的化合物。论文中通过Biginelli反应和噻唑并[3,2-a]嘧啶反应,制备了Biginelli前体化合物8个,噻唑并[3,2-a]嘧啶类衍生目标化合物22个。利用分子偏振测定化合物与抗凋亡的Bcl-2家族蛋白的竞争性抑制常数(Ki),寻找活性好的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同时以H1299、MDA-MB-231、Hela和A549为靶细胞,采用噻唑蓝检测法进行初步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所用衍生化合物对MDA-MB-231、Hela和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不好,但对H1299肺癌细胞都良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含有氮甲基哌嗪一类的噻唑并[3,2-a]嘧啶类衍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好,其中有四个化合物的IC50为2.2、3.2、7.4和12μM,值得近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11)

李荣[7](2014)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相关基因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性传染病,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工感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是日本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也是唯一一种对日本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感染血吸虫后不致病的哺乳动物。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蓝色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直接从东方田鼠血清中分离、纯化获得了一个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有显着杀伤作用的蛋白——白蛋白。为了进一步了解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理,我们用FITC标记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来追踪其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的作用部位,应用日本血吸虫肠道内的组织蛋白酶Legumain来消化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并构建了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制备条件培养基,验证了其表达产物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ILKAP是本课题组从东方田鼠骨髓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出来的一种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东方田鼠骨髓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联合MALDI-TOF-MS分析,鉴定出与ILKAP作用的8种相关蛋白,接着将基因ILKAP和Tegument antigen (TA)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b和pCMV-Tag2b,共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ILKAP和Tegument antigen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在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及发现新的抗性相关蛋白提供线索。一、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实验通过蓝色琼脂糖凝胶层析柱分离得到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溶液,透析、冷冻干燥后,通过10%SDS-PAGE电泳进行分析。将纯化的白蛋白与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孵育,实验结果显示:东方田鼠白蛋白浓度为2.5mg/m1时,童虫死亡率为37.94%(P<0.05),随着白蛋白浓度的增加,童虫死亡率也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二、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条件培养基的制备及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本实验将东方田鼠白蛋白基因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制备东方田鼠白蛋白的条件培养基,检测其真核表达产物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东方田鼠albumin的条件培养基杀虫率为38.7%(P<0.0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杀虫效果。叁、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的定位及Legumain对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的消化将荧光素(FITC)标记的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孵育,白蛋白终浓度为5mg/ml,于37℃、5%CO2环境中培养童虫。24h及48h后分别收获童虫,于OLYMPU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出现的部位。结果发现,FITC标记的东方田鼠血清白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共孵育24h后,在童虫肠道内有荧光素聚集,孵育48h后,荧光素在童虫肠道内的聚集更加明显。为了进一步了解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机制,我们分析了日本血吸虫肠道内常见的几种内肽酶: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D、组织蛋白酶L和组织蛋白酶AE。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序列分析发现:只有Legumain对东方田鼠和小白鼠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切割位点的变化。因此我们利用Legumain分别消化东方田鼠和小白鼠血清白蛋白。结果发现:Legumain对东方田鼠和小白鼠血清白蛋白的消化存在显着差异。四、与ILKAP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的筛选在早期抗日本血吸虫研究中,课题组建立了东方田鼠骨髓细胞cDNA文库,通过表达克隆法对该文库进行抗性基因的筛选,从gE77次级亚基因池中筛选到抗性候选基因gE77.43,其编码的产物为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ILKAP)。前期研究首次发现ILKAP具有显着的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利用东方田鼠骨髓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联合质谱分析鉴定与8种与ILKAP相互作用的血吸虫童虫蛋白质。五、与ILKAP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的验证东方田鼠骨髓蛋白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和质谱分析共筛选了8个可能与ILKAP相互作用的血吸虫童虫蛋白质。为进一步验证筛选出来的蛋白质是否与ILKAP存在相互作用,本实验采用免疫共沉淀结合Western blotting发现童虫蛋白TA确实与ILKAP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脂质体分别将Myc-TA-pcDNA3.1/(-)b和Flag-ILKAP-pCMV-2b转染至HEK293T细胞,建立ILKAP-Flag和TA-Myc高表达的HEK293T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日本血吸虫蛋白TA与东方田鼠骨髓ILKAP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阐明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制及发现新的靶作用位点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4-05-01)

姚媛[8](2014)在《抗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 TGR)纳米抗体的制备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寄生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全球74个国家中有超过2亿3千万人感染血吸虫,在我国有12个省,共计452个县有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感染可造成人体器官(主要是肝脏、肠、尿道)的器质性病变,引起肝脏虫卵肉芽肿炎症、肝硬化、肝腹水和肝昏迷,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由于血吸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能不断更新自身表面抗原成份,并能对宿主免疫系统功能进行主动调节,因而拥有很强的免疫逃避能力,给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带来巨大的困难,至今还没有具有实用价值的抗血吸虫感染疫苗问世,当前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仍主要依赖于化学药物的治疗。吡喹酮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并在全球大规模应用。高度流行区的大量反复用药诱导血吸虫产生对吡喹酮的抗性的风险正在增加,开发新的替代性血吸虫病治疗药物显得迫在眉睫。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与工业化生产,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亦极具前景。以病原、组织及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激素,及一些癌基因产物等作为靶分子,利用传统的免疫方法或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免疫干预及科学研究等领域。在脊椎动物体内,抗体因能特异地与靶标分子结合,是保护器官免受病原、恶性细胞和有毒分子侵犯的天然屏障,使用抗体作为治疗药物或药物治疗的靶向载体是非常合理的选择。然而,由于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中会出现严重的人抗鼠抗体反应(HAMA),并且存在分子量大、免疫原性强、穿透力弱和稳定性差等缺点,导致抗体的应用遭受了巨大阻碍。因此,制备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及易于生产和保存的新型抗体,对提高抗体的使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骆驼血清中存在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功能性重链抗体IgG(Geavy chain antibodies,HCAb),其可变区(variable domain of the heavy chain of HCAb,VHH)与传统抗体的VH区具有相似的功能,故又称为单区抗体(Single domain antibody)或纳米抗体(Nanobody)。纳米抗体具有以下特点:1)分子量小,只有普通抗体的1/10,组织穿透能力强;2)CDR3区长,可以形成特殊的大型凸环结构,容易进入到酶活性中心的裂隙,或凹穴中,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强;3)水溶性好、易于在原核生物中进行表达与生产;4)性质稳定、能耐高温及酸碱环境;5)免疫原性低、不易引起排异反应等。因此,纳米抗体具备了作为新一代治疗性抗体的潜能。近年来,生物体内氧化还原代谢平衡已成为新药开发重要靶标,血吸虫寄生于宿主的肠系膜下腔静脉血液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血吸虫需要保持自身的氧化还原平衡,并抵抗来自宿主活性氧分子的损伤。国内、外研究已证实血吸虫的氧化还原平衡单一依赖于一种多功能蛋白酶—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抑制这种多功能酶的功能可导致血吸虫死亡,证实了TGR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抗血吸虫感染药物开发靶标,发展抗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 TGR)的特异性化学抑制剂或抗体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而抗Sj TGR的特异性抗体还可作为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靶向载体。目前关于抗Sj TGR纳米抗体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构建了抗Sj TGR的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库,采用生物固相淘洗的方法筛选到展示抗Sj TGR特异性纳米抗体的重组噬菌体,确定了纳米抗体的编码基因序列,采用原核表达的方法制备和纯化抗Sj TGR纳米抗体,为研发新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或方法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抗Sj TGR新疆双峰驼纳米抗体重组噬粒库的构建与鉴定每次以500μg重组Sj TGR蛋白福氏佐剂抗原免疫青年新疆双峰驼,经前颈部皮内多点注射。首次免疫为完全福氏佐剂,加强免疫用不完全福氏佐剂,共加强免疫4次,ELISA检测末次免疫后2周骆驼血清中抗Sj TGR蛋白抗体IgG效价达到1:12800,免疫获得成功。分离免疫后骆驼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白细胞的总RNA,再纯化mRNA,并经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根据文献报道的数据,设计扩增编码骆驼重链抗体IgG2和IgG3两种亚类可变区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以Sj TGR免疫骆驼白细胞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450-500bp的DNA片段,大小均与文献中报道的IgG2和IgG3可变区基因大小相吻合。通过限制性酶切位点Sfi1/Not1将该基因片段亚克隆到噬粒pCANTab5E中,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G1感受态细胞,构建可能包涵编码双峰驼全部重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噬粒库,库的容量为4.5×1010CFU/mL。随机挑选20个单个菌落,抽提质粒,进行Sfi1/Not1双酶切分析,酶切产物电泳结果显示重组噬粒库重组率达到100%,是一个高质量的纳米抗体基因库。二、抗Sj TGR新疆双峰驼纳米抗体重组噬菌体的筛选与鉴定用辅助噬菌体M13KO7感染纳米抗体噬粒库的细菌,将细菌中的噬粒DNA包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经过复制,重组噬菌体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又称为噬菌体拯救),获得效价为4×1012pfu/mL的噬菌体展示库,总体积为8mL。以重组Sj TGR蛋白包被在12孔细胞培养板上,与重组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库的噬菌体进行反应,进行3轮固相筛选,筛选过程中Sj TGR的包被量由每孔1000μg下降到10μg,洗涤液中的Tween-20浓度上升至0.5%,经检测第3轮筛选后噬菌体的回收量比第一轮筛选的回收量增加了1000倍,目标噬菌体呈明显的富集效应。将第叁轮筛选到的噬菌体感染TG1细胞,挑取单个菌落抽提噬粒,进行限制酶切分析,结果显示,第叁轮筛选的噬菌体中外源性基因的含有率约为80%。挑选100个单菌落噬粒进行DNA序列分析,测序成功的噬粒有93个,含有约500bp大小外源性插入DNA片段的噬粒有69个。将此69个噬粒中的外源性插入DNA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69个氨基酸序列发现了3种重复序列,分别命名为VHH3、VHH54和VHH67。VHH3的基因序列长度为429bp,重复出现27次;VHH67的基因序列长度为441bp,重复出现了8次;而VHH54的基因序列长度为441bp,重复出现了2次,其余序列没有重复。3个纳米抗体均含有重链抗体可变区两个标志性的半胱氨酸残基,骨架区(FR2区)含纳米抗体特征性亲水性氨基酸F37,E44,R45,G47,C末端氨基酸序列均有GTNEVCK(IgG3亚型铰链的特异序列),所有以上特征表明此3个抗体均为IgG3亚型。叁、抗Sj TGR新疆双峰驼纳米抗体原核表达与功能分析将叁个纳米抗体编码基因DNA片段分别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中形成重组表达质粒VHH3-pET28a, VHH54-pET28a和VHH67-pET28a,随后分别转化到表达宿主菌BL21中,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转化子细菌可表达出分子量约20kDa重组纳米抗体蛋白,该重组纳米抗体能与抗骆驼IgG二抗结合,具有驼源性。采用Ni-NTA镍离子金属螯合亲和层析胶从表达产物中制备出纯化的约20kDa的重组纳米抗体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纳米抗体VHH3、VHH54和VHH67蛋白均能与重组Sj TGR结合。酶学分析显示纯化的重组纳米抗体VHH3对Sj TGR蛋白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纳米抗体VHH54、VHH67则没有这种抑制功能,表明纳米抗体VHH3能与Sj TGR蛋白酶活性相关结构结合而抑制其功能,而VHH54和VHH67与Sj TGR的结合位点可能在非酶活性结构区。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大容量的抗Sj TGR新疆双峰骆驼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库,筛选到3个能展示抗Sj TGR蛋白纳米抗体的重组噬菌体。采用原核表达的方法制备了3株纯化的抗Sj TGR蛋白的纳米抗体,其中纳米抗体VHH3对SjTGR酶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获得具有血吸虫病治疗与靶向价值的抗Sj TGR纳米抗体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期刊2014-05-01)

闫俊,赵小玲,陈伟强,孙思明,周晓红[9](2013)在《抗日本血吸虫Sjp40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抗日本血吸虫蛋白(Sjp40)鸡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 Y,IgY),以期为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提供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势抗体。方法以纯化的Sjp40抗原免疫健康SPF级产蛋鸡,初次免疫2周后开始每日收集的鸡蛋为样本,采用水稀释硫酸铵沉淀法从鸡蛋中初步提取抗Sjp40 IgY,进一步经透析袋、DEAE-FF阴离子交换柱纯化IgY。用SDSPAGE、Western Blot及ELISA对纯化后的抗Sjp40 IgY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纯化的特异性抗Sjp40IgY,抗体效价1∶106。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kDa,SDS-PAGE可见有2条主要蛋白带,分别约为66kDa和35 kDa,并可被Sjp40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制备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Sjp40特异性IgY抗体。(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徐妮为,汪世平[10](2013)在《抗日本血吸虫病双价疫苗pVAX1/SjCB·hIL-18的构建及其动物保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日本血吸虫病双价疫苗pVAX1/SjCB·hIL-18的构建以及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构建pVAX1/SjCB、pVAX1/hIL-18单价疫苗以及pVAX1/SjCB·hIL-18双价疫苗,选择100只无特定病原体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VAX1/SjCB·hIL-18组、pVAX1/SjCB组、pVAX1/hIL-18组、pVAX1组和对照组各20只。分别于第0、2、4周在小鼠的背部皮下注射疫苗100μg,pVAX1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pVAX1和生理盐水。比较各种小鼠间的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pVAX1/SjCB·hIL-18组、pVAX1/SjCB组、pVAX1/hIL-18组小鼠的减虫率以及减卵率均明显高于pVAX1组和对照组小鼠(P<0.05)。pVAX1/SjCB·hIL-18组小鼠的减虫率以及减卵率明显高于pVAX1/SjCB组和pVAX1/hIL-18组小鼠(P<0.05)。结论 pVAX1/SjCB、pVAX1/hIL-18单价疫苗以及pVAX1/SjCB·hIL-18双价疫苗均对日本血吸血虫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其中pVAX1/SjCB·hIL-18双价疫苗的保护作用最佳,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28期)

本血吸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PSD抗日本血吸虫活性的研究目的研究(Pulsatilla saponin D,PSD)对小鼠体内发育不同阶段的日本血吸虫的灭杀效果。方法将感染过日本血吸虫尾蚴的ICR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2批进行实验,每批分为6个组,每组10只小鼠。第1批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的14天开始给药,第2批感染尾蚴后的第35天开始给药。在感染后14-18天和35-39天进行尾静脉注射,剂量组(分别为10mg/kg、20mg/kg和40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5天;吡喹酮组以300mg/kg剂量口服灌胃(PO)吡喹酮,1次量灌胃;青蒿琥酯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服灌胃(PO)青蒿琥酯,1次量灌胃;以感染后未治疗组作为对照。感染49天后通过摘除眼球进行血液采集,解剖小鼠并收集虫体计算数量,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摘取肝脏用4%KOH消化,计算减卵率。结果PSD组检获平均虫荷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虫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检查获得的平均雌虫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雌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P<0.01),PSD组检获平均虫卵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结论低剂量组(10mg/kg)、中剂量组(20mg/kg)和高剂量组(40mg/kg)的PSD对于感染后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在相同的成长期内,不同剂量的PSD作用于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高剂量(40mg/kg)组的杀虫效果比其他剂量组效果明显;在同剂量的条件下,PSD对感染35天龄的成虫治疗效果优于14天龄童虫的治疗效果。在所有的不同剂量的实验组中,减雌率高于减虫率,与感染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雌虫的数量减少明显。第二部分PSD抗曼氏血吸虫活性的研究目的观察PSD对小鼠体内发育不同阶段曼氏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方法将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的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2批进行实验,每批4个组,每组10只小鼠。第1批感染后第14天开始给药,第2批感染后第42天开始给药。在感染后第14-18天和第42-46天尾静脉注射40mg/kg PSD,每天2次,连续注射5天;吡喹酮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服灌胃吡喹酮,1次量灌胃;青蒿琥酯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服灌胃青蒿琥酯,1次量灌胃;以感染后未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照。感染第56天后通过摘除眼球取血并解剖小鼠,收集虫体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取肝脏用4%KOH消化并计算减卵率。结果PSD组检获平均虫荷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虫率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检获平均雌虫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的减雌率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PSD组检获平均虫卵数与未经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P<0.01)。结论同一剂量PSD(40mg/kg)对小鼠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曼氏血吸虫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42天龄成虫杀灭效果好于14天龄童虫杀灭效果;在所有单一剂量(40mg/kg)的实验治疗组中,减雌率要高于减虫率,与感染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雌虫的数量减少明显;PSD可显着降低42天虫龄小鼠体内的总虫荷数量及雌虫的数量。第叁部分PSD对于已经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体内免疫调控的机制和其杀虫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将肝脏组织进行包埋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SD对感染了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并检测相关体内免疫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而研究PSD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引发的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扫描观察血吸虫表皮的形态变化,来初步探索PSD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感染日本血吸虫的ICR小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2批,每批6组,每组10只。第1批感染后第14天开始给药,第2批感染后第35天开始给药。在感染后14-18d组和35-39d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PSD(10mg/kg,20mg/kg和40mg/kg),每天2次,连续5d;吡喹酮组以300mg/kg剂量经口灌服吡喹酮,1次量灌胃;青蒿琥酯组经口服灌胃青蒿琥酯(300mg/kg),1次量灌胃;以感染但是未治疗组作为对照。感染7周后通过摘除小鼠眼球的方式采集血液并解剖小鼠,将肝脏组织包埋切片,在光镜下观察PSD对肝脏肉芽肿的影响;参照产品说明书,用夹心法ELISA测定血清中IgG、TNF-α、IL-4和IL-17。将ICR小鼠感染30条尾蚴,42天之后,用枸橼酸钠(0.3%)溶液灌注冲虫,获得无菌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用4ml RPMI 1640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和80μl兔红细胞的培养基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进行培养,12小时后,将培养基更换含不同浓度的PSD(3.75、7.5、15、30、60μg/ml)培养基中培养72小时。所有的虫体均在37℃,含5%CO_2和95%空气的环境中培养7天,培养基每3天更换一次,观察PSD对体外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杀伤作用。用含有60μg/ml的PSD的培养基培养无菌的日本血吸虫成虫4个小时,然后放置于10%的戊二醛缓冲液中,保持4℃,4小时;PBS溶液(1%),4℃,2小时。PBS洗完后,将虫体放置在乙醇中脱水,并在液态的CO_2中干燥。最后,将标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PSD对虫体表皮的影响。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但是并未治疗的对照组小鼠肝脏的组织结构明显改变,表现出炎性浸润和产生大量肉芽肿的特点,与未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经PSD治疗后的小鼠肝脏内肉芽肿炎症的大小显着降低。通过PSD(20mg/kg)对感染14-18天和35-39天的小鼠进行治疗发现,肝脏中炎性细胞的数量显着减少,肝小叶的结构恢复并接近正常组织,大部分肝细胞呈现出正常的状态。通过ELISA的方法对PSD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感染组相比,PSD(20mg/kg)能有效降低IgG,TNF-α,IL-4和IL-17的表达,表现出最佳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雄性虫体表皮呈现异常结构,间结节皮层区呈现广泛的水肿、糜烂和脱皮。结论20mg/kg和10mg/kg PSD的治疗剂量都可以显着降低肉芽肿的炎性反应,降低血吸虫虫卵对肝的损伤。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60μg/ml PSD治疗组雄性虫体表面损伤最为严重,受损的皮层脱落,并暴露出皮下组织。这些结果表明,PSD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活性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血吸虫论文参考文献

[1].程红兵,周云飞,张树菊,汪世平,冯其梅.IL-18对pVAX1/SjRPS4·CB质粒疫苗免疫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8

[2].杨英楠.白头翁皂苷提取物PSD抗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药效研究[D].苏州大学.2017

[3].张祖航.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先天免疫应答及miR-146a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4].张祖航,韩宏晓,曹晓丹,沈元曦,韩倩.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脾早期细胞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7

[5].吴凯,徐明星,杨燕,周水茂,雷家慧.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IgY的制备及初步应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6

[6].代应龙.以白本血吸虫TGR为勒标的呋咱衍生物的设计及以抗凋亡Bel-2家族蛋白为靶标的噻唑并[3,2-a]嘧啶衍生物的设计[D].山东大学.2015

[7].李荣.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相关基因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4

[8].姚媛.抗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TGR)纳米抗体的制备与功能分析[D].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14

[9].闫俊,赵小玲,陈伟强,孙思明,周晓红.抗日本血吸虫Sjp40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

[10].徐妮为,汪世平.抗日本血吸虫病双价疫苗pVAX1/SjCB·hIL-18的构建及其动物保护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

论文知识图

的721bp靶序列PCR法的特异性...阳性克隆质粒测序结果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细...克隆与叁个兔抗日本血吸虫血清...血吸虫感染不同病期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兔抗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血清...

标签:;  ;  ;  ;  ;  ;  ;  

本血吸虫论文_程红兵,周云飞,张树菊,汪世平,冯其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