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反应器论文_许源,陶汉中,张栋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脱硫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应器,数值,管道,电子束,电场,电化学,有机物。

脱硫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许源,陶汉中,张栋玮[1](2019)在《内插扭带对鼓泡反应器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玻璃鼓泡反应器中进行Na_2S_2O_8和H_2O_2两种混合氧化剂吸收SO_2和NO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Na_2S_2O_8氧化剂中加入H_2O_2可以促进脱硫脱硝,考虑溶液的成本以及系统的整体脱硫脱硝总效率,选取质量分数为2%的H_2O_2和10%的Na_2S_2O_8混合液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将扭带引入鼓泡反应器中,研究扭带直径、厚度和扭率对鼓泡反应器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普通鼓泡反应器相比,加入扭带促进脱硫脱硝的效果。脱硫脱硝效率随着扭带直径和扭带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扭带扭率的增大而减小,当扭带的直径从16mm增加到24mm时,系统的脱硫率和脱硝率分别增加了3.88%和3.45%;当扭带的厚度从0.2mm增加到1mm时,系统的脱硫率和脱硝率分别增加了4.27%和1.62%;当扭带的扭率从0.25增加到0.75时,系统的脱硫率和脱硝率分别降低了3.91%和1.90%。(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徐浩[2](2019)在《生物电化学反应器中同步脱硝脱硫及卤代有机物强化降解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以生物电化学反应器(Bioelectrochemical reactor,BER)为主体研究体系,在微电场刺激作用下,研究微生物对目标污染物处理性能的强化研究。针对含硫(SO_4~(2-))含氮(NO_3~-)废水而言,主要在于研究不同电极电位对异养化或自养化脱硝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对分析了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交替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还利用BER独特的双室结构,在阴、阳两室中分别注入含硫废水和含氮废水,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同步还原,并分析了两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交替变化情况。对于卤代有机物而言,主要研究微电场刺激作用下,不同添加物(葡萄糖和乙酸钠)对于目标有机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交替变化情况。(1)在厌氧条件下,利用BER生物阴极异养同步脱硝脱硫,在不同电极电位(0.1,0.2,0.3,0.4和0.5V vs.Ag/AgCl)下,分析了该体系中异养同步脱硫脱硝处理性能、单质硫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果表明:电极电位的变化对COD去除的影响最大,对硝酸盐还原的影响最小,且硫酸盐还原不仅受到电极电位的影响,也同时受到硝酸盐还原的潜在影响;通过对硫酸盐还原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产物分析后发现,硫酸盐还原率与硫化氢产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关系,在有硝酸盐存在的条件下,硫酸盐还原的最终产物可能形成单质硫;当电极电位为0.3V时,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coccus的相对丰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在此电极电位下,硝酸盐还原得到了促进,从而减缓了对硫酸盐还原的抑制,致使硫酸盐还原菌相对丰度增大,从而提升了硫酸盐还原性能,所以,可得出结论,0.3V为BER内生物阴极异养同步脱硝脱硫最适外电极电位。(2)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电极电位(0.2、0.4、0.6、0.8和1.0V vs.Ag/AgCl)对BER生物阴极自养化同步脱硝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性能、亚硝酸盐的积累产量、硝酸盐和硫酸盐在反应周期内的还原趋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果如下:电极电位对硝酸盐的去除性能和亚硝酸盐积累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对硫酸盐去除性能的影响较小;对于由外电场提供的有限电子,硝酸盐还原菌(nitrate-reducing bacteria,NRB)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5个BER中,当硝酸盐浓度低于80mg/L时,硫酸盐还原过程开始,当硝酸盐浓度低于70mg/L时,硫酸盐还原速率逐渐增加;除此之外,电极电位的升高可使得硫酸盐的还原更快开始,也就是说,使得硫酸盐还原过程抑制时间缩短,当电极电位从0.4V升高到0.8V时,电极电位升高可促进系统中硫酸盐的自养化还原,但是,在1.0 V较高电极电位下可能会对硫酸盐还原产生负面影响;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电极电位从0.2V增加到0.8V,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菌种相似,但随着电极电位进一步增加到1.0V,其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3)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在双室BER阳极施加0.2V vs.Ag/AgCl的外电极电位,在阴、阳两室中分别注入含硫废水和含氮废水,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同步还原;通过对阳极中硝酸盐还原性能、亚硝酸盐和氨氮积累量以及阴极中硫酸盐还原性能的分析,探究了该体系运行120d内目标污染物的还原性能;并对双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交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BER内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的去除性能远不如常规生物处理工艺,但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的同步还原;并且,虽然反硝化和硝酸盐还原形成氨氮都是将硝酸盐引入阳极后的潜在还原过程,但在这种混菌体系中,硝酸盐的主要还原途径还是异养反硝化;通过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发现,在阳极中,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种Pseudomonas和Azoarcus的存在证明了阳极中硝酸盐被NRB通过利用乙酸盐作为电子供体进行了还原;在阴极中,Desulfomicrobium和Thauera是阴极中硫酸盐还原的主要功能菌属;主要功能菌群的存在表明了本研究最初想法的可行性:在阳极施加0.2V外电极电位后,实现了阳极中的硝酸盐还原,阴极中的硫酸盐降解。(4)研究了有或无微电场(0.2V vs.Ag/AgCl)存在的条件下,有或无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添加的情况下,生物厌氧降解2,4,6-TCP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得到结论:在6个BER内,2,4,6-TCP降解性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的添加作为共基质,2,4,6-TCP降解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相较于乙酸盐,葡萄糖的提升效果最高;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的添加,6个BER内微生物种群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微生物的富集具有明显的选择性。(5)研究了有或无微电场(0.2V vs.Ag/AgCl)存在的条件下,有或无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添加的情况下,生物厌氧降解p-CIA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得到结论:在6个BER内,p-CIA性能出现明显差异性;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的添加作为共基质,p-CIA降解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从阴极电流产生情况以及p-CIA降解性能两方面来说,相较于葡萄糖,乙酸盐更加适应于成为p-CIA降解的共基质;通过对两个无共基质添加BER内中间产物的分析可知,p-CIA的最终降解产物均对环境无害化,达到了本次生物降解的目的;对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每个BER内,与p-CIA生物降解有关的功能菌群相对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可能是其降解性能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提升和强化水体中难降解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的处理性能是水处理过程中一个不断前进和探寻的主题。因此,以难降解有机物或含硫含氮废水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一种快速、高效、经济且可控的生物强化处理方法,实现目标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降解,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9)

王棋赟,李建军,李升华[3](2019)在《电子束氨法脱硫反应器内部剂量率的模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MCNP用于计算电子束氨法脱硫反应器内部剂量率的可行性,本文借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对能量为0.57 MeV的电子加速器进行模拟,计算电子束氨法脱硫反应器内部的剂量率分布,并与文献中的实验测量值以及EGS4程序模拟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CNP程序计算所得到的反应器内部剂量率分布在25.7%误差下的结果与EGS4程序模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张学恒,竺家培[4](2018)在《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反应器气相返回线腐蚀与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 Zorb)装置反应器气相返回线腐蚀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气相返回线腐蚀主要发生在长半径弯管外易受到吸附剂冲刷的部位,腐蚀形态均为冲刷型沟槽。高压吸附剂管线气相中的吸附剂颗粒冲击管线弯管部位,形成气相涡流导致受冲蚀部位减薄速度增加,并最终穿孔泄漏。提出一种增加带耐磨内衬的外保护半套管的改造措施及降低气速、增大管径等防护建议,延长了管线运行周期,降低安全隐患。(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期刊2018年03期)

王继尧,陈志,李江荣,王维江,李建明[5](2017)在《基于CFD的烟气催化脱硫反应器结构尺寸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实践中,压力降是影响烟气催化脱硫反应器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烟气脱硫技术的核心设备——脱硫反应器进行了流动数值模拟。通过分析,选取烟气进口气速V_1、空塔气速V_2、反应器塔径D_2、填料层上部空间高度与塔径之比HL/D_24个因素作为压力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取工业中的常见变化范围:V_1=15~35 m/s,V_2=0.2~0.4 m/s,D_2=5~15 m,HL/D_2=0.07~0.11,设计四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并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25组模拟实验。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综合选出理论上的最佳参数为:V_1=15~35 m/s,V_2=0.2 m/s,D_2=5m,HL/D_2=0.10。此外还由仿真正交试验数据拟合出计算反应器空塔压力降的经验公式,该公式能准确的表达仿真实验值,并与工业数据比较吻合。(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7增刊2》期刊2017-08-30)

邱百昌[6](2016)在《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反应器配管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国家对油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车用汽油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国内某石化公司汽油质量升级改造项目,对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反应器的配管设计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本文对我国国内车用汽油的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某石化公司汽油的质量现状,提出了该石化公司汽油质量升级的总体思路,确定了“120万吨/年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装置”改造的总体方案。总结了国内汽油加氢装置的安全现状,指出了在配管设计方面存在的影响装置稳定运行的安全隐患,明确了从加氢脱硫反应器配管设计与应用入手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本文简要介绍了汽油加氢装置改造的工艺技术方案,包括其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原料、产品等的性质及指标和装置物料平衡等。本文重点完成了加氢脱硫反应器配管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和总结工作。简要介绍了反应器选材等设备本体设计内容;完成了反应器的设备布置及构架、平台布置等对操作、检维修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布置工作;进行了反应器管道腐蚀环境的分析及确定,完成了对管道运行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管道材料的选择,确保其经济合理、安全有效;并结合管道布置进行了反应器管道系统的应力计算和分析工作,确保其满足工艺流程的设计要求,满足装置运行时的安全要求,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满足操作及检维修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反应器配管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和总结,解决了装置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了影响装置安全生产的隐患,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11-30)

李金瑞,王运波,高笑,李玉阁[7](2016)在《基于纤维液膜反应器的脱硫技术工业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纤维液膜脱硫技术的原理及处理不同种类原料油时的几种典型脱硫工艺,该技术近几年在我国轻质油脱硫及脱硫醇方面大量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氧化-脱除工艺有一定的优势。处理不同种类原料时,总硫基本可以控制在50 mg/m3以下,硫醇硫基本可以控制在10 mg/m3以下,脱除效果好。该技术易于对原工艺装置改造实现,同时具有装置运行平稳、碱耗更低、碱渣量小、能耗更低等优势。对于该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指出研究开发彻底分离碱液中二硫化物的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6年09期)

吴宇,宋彬,李映年,刘蔷,张春阳[8](2016)在《CT-LOP液相氧化还原脱硫工艺核心反应器热量衡算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化工数据手册中收录的物性数据,采用常用的化工计算公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形成了一种可对CT-LOP液相氧化还原工艺核心反应器进行热量衡算的计算方法。将计算结果与现有天然气净化装置的设计参数进行对比,数据吻合度较好。该方法可为新建CT-LOP液相氧化还原工业装置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6年04期)

唐怡凡[9](2016)在《炭基材料脱硫移动床反应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硫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危害。近几十年来,研究者陆续提出多种烟气脱硫方案,其中基于炭基材料的干法脱硫技术是一种能有效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同时回收硫资源的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及前景。在此技术的工业应用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移动床反应器内部在不同位置脱硫能力的不均匀。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现有的基于炭基材料的干法脱硫技术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反应器内部的两相流。首先建立了颗粒运动的离散单元模型,并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验证离散单元法在模拟低速密相颗粒运动的可靠性。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固定床脱硫反应器进行研究,对反应器中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和速度场进行分析。采用气固耦合的DEM-CFD方法研究移动床脱硫反应器,模拟计算不同反应器结构形式、添加内构件以及不同下料段右倾角的移动床反应器中颗粒运动行为和气体分布规律,对于炭法移动床脱硫过程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和工业应用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6-01)

杨竟宪[10](2016)在《NID半干法脱硫工艺和脱硫反应器的模拟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NID半干法脱硫工艺流程和NID脱硫反应器为研究对象,模拟整体工艺和脱硫反应器的流场,并以此为基础优化NID脱硫工艺,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和工业价值。以实际工业流程及运行数据为依据,分别采用不同的模拟软件对NID脱硫工艺和脱硫反应器进行了模拟,两者模拟结果与工厂实际运行数据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加入脱硝单元实现NID脱硫脱硝除尘工艺一体化,并模拟了不同操作参数下工艺的脱硫脱硝效率,获得了脱硫流程中的最佳炉内温度、Ca/S、空气流量和烟气增湿水量等参数。同时对比了不同操作参数下实际脱硫反应器内的颗粒停留时间、颗粒路径、出口温度、出口压强以及烟气速度矢量图等数据,分析了该反应器内的压强场和温度场,获得了最佳循环颗粒粒径和烟气进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过优化的新型脱硫反应器结构,分析了新结构反应器的对压强场和温度场的优化作用,并对相关操作参数进行调整,为NID脱硫脱硝除尘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5-20)

脱硫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主要以生物电化学反应器(Bioelectrochemical reactor,BER)为主体研究体系,在微电场刺激作用下,研究微生物对目标污染物处理性能的强化研究。针对含硫(SO_4~(2-))含氮(NO_3~-)废水而言,主要在于研究不同电极电位对异养化或自养化脱硝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对分析了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交替变化情况;除此之外,还利用BER独特的双室结构,在阴、阳两室中分别注入含硫废水和含氮废水,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同步还原,并分析了两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交替变化情况。对于卤代有机物而言,主要研究微电场刺激作用下,不同添加物(葡萄糖和乙酸钠)对于目标有机物降解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交替变化情况。(1)在厌氧条件下,利用BER生物阴极异养同步脱硝脱硫,在不同电极电位(0.1,0.2,0.3,0.4和0.5V vs.Ag/AgCl)下,分析了该体系中异养同步脱硫脱硝处理性能、单质硫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果表明:电极电位的变化对COD去除的影响最大,对硝酸盐还原的影响最小,且硫酸盐还原不仅受到电极电位的影响,也同时受到硝酸盐还原的潜在影响;通过对硫酸盐还原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产物分析后发现,硫酸盐还原率与硫化氢产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关系,在有硝酸盐存在的条件下,硫酸盐还原的最终产物可能形成单质硫;当电极电位为0.3V时,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coccus的相对丰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在此电极电位下,硝酸盐还原得到了促进,从而减缓了对硫酸盐还原的抑制,致使硫酸盐还原菌相对丰度增大,从而提升了硫酸盐还原性能,所以,可得出结论,0.3V为BER内生物阴极异养同步脱硝脱硫最适外电极电位。(2)在厌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电极电位(0.2、0.4、0.6、0.8和1.0V vs.Ag/AgCl)对BER生物阴极自养化同步脱硝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性能、亚硝酸盐的积累产量、硝酸盐和硫酸盐在反应周期内的还原趋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果如下:电极电位对硝酸盐的去除性能和亚硝酸盐积累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对硫酸盐去除性能的影响较小;对于由外电场提供的有限电子,硝酸盐还原菌(nitrate-reducing bacteria,NRB)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5个BER中,当硝酸盐浓度低于80mg/L时,硫酸盐还原过程开始,当硝酸盐浓度低于70mg/L时,硫酸盐还原速率逐渐增加;除此之外,电极电位的升高可使得硫酸盐的还原更快开始,也就是说,使得硫酸盐还原过程抑制时间缩短,当电极电位从0.4V升高到0.8V时,电极电位升高可促进系统中硫酸盐的自养化还原,但是,在1.0 V较高电极电位下可能会对硫酸盐还原产生负面影响;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电极电位从0.2V增加到0.8V,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菌种相似,但随着电极电位进一步增加到1.0V,其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3)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在双室BER阳极施加0.2V vs.Ag/AgCl的外电极电位,在阴、阳两室中分别注入含硫废水和含氮废水,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同步还原;通过对阳极中硝酸盐还原性能、亚硝酸盐和氨氮积累量以及阴极中硫酸盐还原性能的分析,探究了该体系运行120d内目标污染物的还原性能;并对双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交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BER内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的去除性能远不如常规生物处理工艺,但实现了阳极硝酸盐和阴极硫酸盐的同步还原;并且,虽然反硝化和硝酸盐还原形成氨氮都是将硝酸盐引入阳极后的潜在还原过程,但在这种混菌体系中,硝酸盐的主要还原途径还是异养反硝化;通过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发现,在阳极中,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种Pseudomonas和Azoarcus的存在证明了阳极中硝酸盐被NRB通过利用乙酸盐作为电子供体进行了还原;在阴极中,Desulfomicrobium和Thauera是阴极中硫酸盐还原的主要功能菌属;主要功能菌群的存在表明了本研究最初想法的可行性:在阳极施加0.2V外电极电位后,实现了阳极中的硝酸盐还原,阴极中的硫酸盐降解。(4)研究了有或无微电场(0.2V vs.Ag/AgCl)存在的条件下,有或无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添加的情况下,生物厌氧降解2,4,6-TCP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得到结论:在6个BER内,2,4,6-TCP降解性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的添加作为共基质,2,4,6-TCP降解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相较于乙酸盐,葡萄糖的提升效果最高;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的添加,6个BER内微生物种群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微生物的富集具有明显的选择性。(5)研究了有或无微电场(0.2V vs.Ag/AgCl)存在的条件下,有或无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添加的情况下,生物厌氧降解p-CIA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其组成,得到结论:在6个BER内,p-CIA性能出现明显差异性;由于微电场的存在以及共基质(乙酸盐和葡萄糖)的添加作为共基质,p-CIA降解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从阴极电流产生情况以及p-CIA降解性能两方面来说,相较于葡萄糖,乙酸盐更加适应于成为p-CIA降解的共基质;通过对两个无共基质添加BER内中间产物的分析可知,p-CIA的最终降解产物均对环境无害化,达到了本次生物降解的目的;对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每个BER内,与p-CIA生物降解有关的功能菌群相对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可能是其降解性能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提升和强化水体中难降解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的处理性能是水处理过程中一个不断前进和探寻的主题。因此,以难降解有机物或含硫含氮废水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一种快速、高效、经济且可控的生物强化处理方法,实现目标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降解,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硫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许源,陶汉中,张栋玮.内插扭带对鼓泡反应器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9

[2].徐浩.生物电化学反应器中同步脱硝脱硫及卤代有机物强化降解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王棋赟,李建军,李升华.电子束氨法脱硫反应器内部剂量率的模拟计算[J].辐射防护通讯.2019

[4].张学恒,竺家培.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反应器气相返回线腐蚀与防护[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18

[5].王继尧,陈志,李江荣,王维江,李建明.基于CFD的烟气催化脱硫反应器结构尺寸的优化[C].环境工程2017增刊2.2017

[6].邱百昌.催化汽油加氢脱硫反应器配管设计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

[7].李金瑞,王运波,高笑,李玉阁.基于纤维液膜反应器的脱硫技术工业应用[J].当代化工.2016

[8].吴宇,宋彬,李映年,刘蔷,张春阳.CT-LOP液相氧化还原脱硫工艺核心反应器热量衡算方法探析[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6

[9].唐怡凡.炭基材料脱硫移动床反应器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6

[10].杨竟宪.NID半干法脱硫工艺和脱硫反应器的模拟与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循环物料量和送风量对脱硫反应器脱硫反应器的阻力特性沿脱硫反应器各个横截面平均的脱...沿脱硫反应器各个横截面平均的脱...软锰矿浆烟气脱硫反应器与实验...产酸脱硫反应器及工艺路线

标签:;  ;  ;  ;  ;  ;  ;  

脱硫反应器论文_许源,陶汉中,张栋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