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分离论文_薛长艳,李建宋,郝之奎,奚逢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放线菌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放线菌,活性,抑菌,星形,放线菌素,产物,菌根。

放线菌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薛长艳,李建宋,郝之奎,奚逢源[1](2019)在《一株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放线菌StreptomycestyrosinilyticusNEAU-Jh3-20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发酵液经大孔树脂HP-20吸附洗脱、正相硅胶和凝胶Sephadex LH-20层析、制备型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然后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放线菌StreptomycestyrosinilyticusNEAU-Jh3-20菌株发酵液提取物中获得5个代谢产物,均为戊二酰亚胺类化合物,除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外,其余均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命名为:(5E,9E,11E)-8,10-二甲基-3-(2-氨基-2-氧乙基)-7-十叁氧代-5,9,11-叁烯酸(1),(E)-4-[5-甲基-7-(3-甲基环氧乙烷-2-基)-2-羟基-4-氧代辛-6-烯-1-基]呱啶-2,6-二酮(2),2-{2-[(3E,5E)-3,5-二甲基-7-羟基-2-氧代辛-3,5-二烯-1-基]-6-氧代四氢-2H-吡喃-4-基}乙酰胺(3),3-(4-羟苄基)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4),3-(6-甲基-1-羟基)-庚基-5-(羟甲基)二氢呋喃-2(3H)-酮(5),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结论本研究丰富了微生物化合物多样性,同时为其他放线菌产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发掘提供了参考与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闵长莉,汪学军,闵运江,张珍林[2](2019)在《臭椿内生放线菌分离与抑菌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臭椿中分离内生放线菌,测试其代谢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臭椿组织中的内生放线菌,采用琼脂移块法和平板对峙法研究臭椿内生放线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高活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4种培养基中以HV培养基分离效果最为理想;从臭椿组织中共分离纯化获得45株内生放线菌,有26株菌株对指示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57.78%;其中,菌株AAA19对6种供试菌株均有抑制能力,拮抗作用最强,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内生放线菌为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结论】臭椿内生放线菌具有抗菌作用,菌株AAA19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宋静静,江保秀,龚斌[3](2019)在《阔苞菊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离鉴定阔苞菊内生放线菌并研究其抑菌活性,通过与高氏一号培养基和1/10ATCC CL-173培养基的对比试验,选用改进的HV培养基从阔苞菊中分离纯化出48株内生放线菌;对其16S rDNA进行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其中79.17%为链霉菌属菌株;对所提取放线菌基因组DNA进行BOX-PCR多样性指纹分析,结果与16Sr DNA序列分析的结果一致;利用滤纸片法测量其抑菌活性,其中菌株KBJ37、KBJ52、KBJ114对诺氏布丘氏菌、气单胞菌、乡间布丘氏菌、小牛葡萄球菌有抑制效果,仅有KBJ114对酿酒酵母有抑制效果;通过检测编码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和聚酮化合物合酶基因Ⅰ、Ⅱ(PKS-Ⅰ和PKS-Ⅱ)的序列,来判断阔苞菊内生放线菌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结果显示97.92%的放线菌拥有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以上研究表明阔苞菊内生放线菌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且绝大多数都具有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为进一步探明阔苞菊内生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及药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占文,张利莉[4](2019)在《生存胁迫法分离那拉提土壤拮抗放线菌及活性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存胁迫法"分离拮抗活性放线菌,为提供潜在抗菌活性菌株奠定基础。【方法】将7株病原菌与那拉提土壤共孵育30天后,采用"生存胁迫法"和"96孔板法"分离新疆那拉提土壤活性放线菌,结合HPLC法分析拮抗菌株次生代谢能力。【结果】最终分离获得29株放线菌中26株具有活性,拮抗活性放线菌比例高达89. 7%。对同时具有叁种指示菌抑制活性的链霉菌——TRM70003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挖掘,成功获得了放线菌素D和星形孢菌素。【结论】本研究表明,"生存胁迫法"和96孔板相结合是分离获得产抗能力较强放线菌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聪,王坤,姜明国,谭学才,雷福厚[5](2019)在《广西北部湾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活性产物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广西北部湾的泥样和植物中分离海洋放线菌,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分离活性化合物。研究采用普通稀释法分离菌株,对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利用活性追踪分离活性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从6个海泥样品和3个植物样品中共分离73株放线菌,筛选得到具有抑香蕉枯萎病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菌株7株,并从其中的1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MDCW-126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星形孢菌素。从广西北部湾分离的药用活性菌株资源具有开发和深入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7期)

牛红杰[6](2019)在《黄瓜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FOC)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土传病害,危害严重。生物防治是该病害的重要防治手段,本研究旨在寻找防治黄瓜枯萎病并促进植物生长的多功能生防放线菌。放线菌的分离和拮抗测定。本研究采用梯度稀释法,从包括21份蔬菜地土样、6份堆肥样品、5份蔬菜样品和7份药用植物样品共39份样品中分离到493株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和挥发性物质抑菌实验,获得拮抗带大于18mm的拮抗菌株27株,其中菌株HNMH-3-1、HNSG-4-2和HS57对FOC菌落扩展的抑制率分别为79.2%,67.6%和52.4%。初步将该叁株菌分别鉴定为S.parvus,S.nigrescens或S.lydicus和S.nigrescens或S.lydicus。拮抗放线菌的防病促生效果评价。温室实验表明,孢子浓度为1×10~7 CFU/mL的菌株HNSG-4-2、1×10~6 CFU/mL的菌株HNMH-3-1和1×10~7 CFU/mL的菌株HS57对黄瓜枯萎病防病效果较好,分别为97.9%、63.3%和51.0%。菌株HNSG-4-2和HNMH-3-1在孢子浓度为10~7CFU/mL时对苗的促生作用最好;与对照相比,菌株HNSG-4-2在孢子浓度为10~7 CFU/mL时使黄瓜茎粗、苗干重、根干重分别增加93.1%、102.0%、166.7%;菌株HNMH-3-1使黄瓜株高、苗干重和根干重分别增加了71.5%、41.8%和100.0%。拮抗放线菌HS57的发酵工艺研究。为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目的,对菌株HS57液体发酵产孢培养基和发酵工艺进行研究。最适有机氮源、碳源、无机盐分别为豆粕粉、可溶性淀粉和MgSO_4?7H_2O。发酵液物料的粗细影响菌株HS57菌丝生长和产孢,850?m的细物料更有利于产孢。发酵结束时pH大于7.8,调酸后不能提高孢子存活能力;但发酵液离心后重悬于无菌水中,孢子存活量可达初始水平。将HS57发酵液离心重悬后,与硅藻土或硅藻土与稻壳粉混和物(体积比为2:1)吸附制成的固体菌剂对孢子存活无不利影响,孢子量为10~9 CFU/g。菌剂的干燥温度显着影响孢子存活,室温(20-24℃)干燥比40℃干燥处理的孢子存活量高。菌剂在4℃、室温(10-20℃)和26℃下贮存6个月的孢子存活量表明,4℃低温或室温更有利于孢子存活,6个月后活孢子量分别下降3倍和22倍,而26℃下保存的活孢子量下降52倍。综上所述,菌株HS57是一株具枯萎病菌拮抗性能、促生能力、适于大规模生产的高潜力生防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孙金柱[7](2019)在《一株海洋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尤其是链霉菌,作为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都是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德国北海海水中分离到的一株海洋放线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6S r DNA测序鉴定其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train nenu_DS_21有99%的同源性。本实验将该菌编号为AC1。通过初期大米培养基发酵,发现其代谢产物种类丰富,且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对水稻纹枯病菌、梨黑斑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对该菌采用大米发酵以及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发酵,之后用硅胶柱、凝胶柱、C18反相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柱等色谱分离纯化方法结合薄层色谱分析对其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代谢产物成分采用质谱(MS)以及1D和2D核磁(1H-NMR、13C-NMR、HMBC、HSQC)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并进行抑菌活性的研究,最终结果如下:(1)从AC1的大米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出了编号为I-VIII共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I号化合物为2,3-dihydroxybenzamide,II号化合物为pyramidamycin B,VIII号化合物为flufuran,V、VI、VII号化合物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到的酰胺类天然产物,III、IV为新的化合物。I,II,III,IV,VII号化合物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V,VI,VIII号化合物为呋喃类化合物。从高氏一号液体发酵代谢产物当中分到了IX和X两个单体化合物.其中IX号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3-[(3'-amino-3'-oxoprop-1'-en-2'-yl)oxy]benzamide。X号化合物为新的链型酰胺类化合物。在分离鉴定的10个化合物当中,VIII化合物为该菌产生的主要成分。(2)将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番茄灰霉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叁种病原细菌作体外抗菌实验,筛选其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其中VIII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V,VI化合物则表现出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活性。X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两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对以上活性成分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得VIII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MIC分别为(128μg/m L,128μg/m L,256μg/m L),MBC分别为(512μg/m L,512μg/m L,512μg/m L)。化合物V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128μg/m L,MBC为512μg/m L,VI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256μg/m L,MBC为512μg/m L。X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256μg/m L,256μg/m L),MBC分别为(512μg/m L,1024μg/m L)。综上所述,本课题以一株海洋放线菌为研究对象,从其发酵物中分离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其中6个为分离到的新的天然产物,4个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证明这株放线菌具有开发新的杀菌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未建华[8](2019)在《黄翅大白蚁肠道固氮菌和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蚁(蜚蠊目,昆虫纲)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主要食木头、凋落物或腐殖质,这些食物富含木质纤维素且含氮量少,白蚁肠道微生物在木质纤维素降解和生物固氮中起着重要作用。培菌白蚁是一类特殊的白蚁,专一性培育鸡枞菌。培菌白蚁和菌圃真菌易受多种真菌侵染,但在健康的白蚁蚁巢中,菌圃上只生长鸡枞菌,白蚁或其共生菌存在一定的机制来抵制致病菌,其中放线菌作为天然产物主要产生者,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探究培菌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固氮和防御作用,我们以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barney 为研究材料,对其肠道固氮微生物和放线菌展开了研究。首先,以M.barneyi工蚁肠道为样品,在不含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微生物,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鉴定菌种。我们从无氮培养基上分离到8株菌,它们属于沙雷氏菌属、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和Kosakonia属,部分菌株报道有固氮活性或固氮基因。除芽孢杆菌属于厚壁菌门外,其他菌株都属于变形菌门。这一研究为了解培菌白蚁的固氮机制提供了菌种材料。然后,以M.barneyi工蚁前、中肠为样品,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分离得到13株放线菌。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它们属于链霉菌属和北里孢菌属。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博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番茄早疫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大豆根腐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为指示菌,测定了这13株放线菌的抗菌活性,得到8株有抗菌活性的菌株。这一研究首次从黄翅大白蚁肠道分离到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丰富了M.barney 可培养放线菌的研究,分离到的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之后,对分离的抗真菌菌株Streptomycessp.WM-3进行了基因组框架图测序,通过Anti-SMARSH分析,发现该菌株含有37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预测其可能产生聚酮、非核糖体肽、细菌素和铁载体等13种类型的活性化合物。同时对菌株进行了培养基优化,选取了合适的萃取剂,其粗提物对供试细菌和真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最后,通过16SrRNA序列比对,推测WF-5是一株新的链霉菌。对其进行基因组框架图测序,发现WF-5含有24个次级代谢基因簇,编码非核糖体肽、萜类、聚酮和羊毛硫肽等10种类型的化合物。测定了WF-5粗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仅抑制博特氏菌;通过平板共培养的方法检测其抗真菌活性,发现在TSB和麸皮培养基上,WF-5与3种植物致病真菌共培养时,可以产生抑制真菌生长的物质。本文以M.barneyi工蚁肠道为材料,在无氮培养基上分离到8株菌,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筛选出13株放线菌;对放线菌WM-3和WF-5进行基因组草图测序,分析了两株菌包含的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相关实验有助于加深培菌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功能研究,同时以白蚁肠道为特殊生境分离微生物,以期获得具有固氮或抗菌特性的菌株资源。(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吴秋兰[9](2019)在《产β-1,3—葡聚糖酶放线菌的分离及酶基因克隆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β-1,3-葡聚糖酶是降解β-1,3-葡聚糖产生具备药理活性的β-葡聚糖寡糖的有效酶工具。茯苓中多糖水解成寡糖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利用β-1,3-葡聚糖酶可水解茯苓中β-1,3-糖苷键为主链的可溶性或不可溶性多糖,形成寡糖进而促进生物活性。因此,筛选产β-1,3-葡聚糖酶菌株、研究β-1,3-葡聚糖酶降解茯苓多糖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论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调查了土样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多样性;从土样中分离分泌葡聚糖酶的菌株并鉴定;利用分子手段获得β-1,3-葡聚糖酶探究了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茯苓培植土(FTL_1)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为18.64%,其丰度仅次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且放线菌门中链酶菌属(Streptomyces)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各占比为1.90%和0.78%。因此本研究确定从FTL_1筛选降解β型葡聚糖放线菌。(2)选用相应的筛选培养基,从FTL_1中分离了58株放线菌,其中11株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首次发现和报道了来自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菌株SYBCQL具有β-1,3-葡聚糖酶活性。来自链酶菌属的菌株SYBC17产酶活力最高,为1.02 U·mg~(-1)。应用菌株SYBC17发酵了茯苓,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此时SYBC17对茯苓中多糖的降解效果最好。(3)克隆和分析了菌株SYBC17的两个编码β-1,3-葡聚糖酶的基因17-W和17-Q,菌株SYBCQL的基因QLK1,在分子水平验证了分离的菌株产β-1,3-葡聚糖酶。重组酶QLK1,17-W和17-Q的酶活性分别为65.82 U·mg~(-1),132.90 U·mg~(-1)和14.70 U·mg~(-1)。重组酶17-W产率最高。(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叁个酶蛋白全为糖苷水解酶家族16,分别由一个催化结构域及一个碳水化合物结构域组成,其中QLK1与17-W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域为CMB13,而17-Q对应结构域为CMB6。叁个同源建模的酶蛋白与β-葡寡糖四糖成功实现分子对接,β-葡寡糖四糖均出现在催化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区。(5)酶学性质研究发现,QLK1的最适温度是60°C,17-W和17-Q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55°C。QLK1和17-Q的最适pH是5.5,而17-W的最适pH是6.0,叁个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良好;叁个重组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17-W、QLK1、17-Q。(6)TLC分析重组酶对茯苓多糖的降解作用显示,重组酶17-W降解后主要产生两种类型的寡糖,17-Q降解后主要产生叁种类型的寡糖。(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5-01)

宁楚涵,李文彬,张晨,刘润进[10](2019)在《定殖植物根内和根围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抑菌促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分离、筛选并鉴定体外具抑菌促生作用的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以期丰富放线菌种质资源,为研制植物病害生防菌剂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盐碱地、湿地、工业污染土壤中优势植物根内及其根围中的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具有抑菌效应的菌株,进而采用Salkowski比色法、CAS平板检测法和无氮源培养法进一步检测抑菌菌株的促生作用;通过形态观测、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结果】共分离到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3属共283株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3个采样地中湿地数量最多,均为根围土>根内;其中链霉菌属占总数的77%,可分为10个类群。经筛选获得7株抑菌活性和促生效应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H6-1抑菌效应最大,其无菌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轮纹大茎点霉(Macrophomakawatsukai)和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的抑制率分别为32.3%、42.6%、48%、72.2%、58.1%和60.5%;而D11-4菌株的促生作用最强,能产吲哚乙酸(22.3 mg/L)、产铁载体(晕圈直径25.2 mm)和固氮。经鉴定这7株放线菌是吸水链霉菌变种(Streptomyces angustmyceticus) H4-6、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S2-2、浑圆链霉菌(Streptomycesglobosus)H6-1、(Streptomycesiakyrus)GD8-4、波卓链霉菌(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 GH8-6、(Streptomyces paradoxus) H8-2和(Streptomyces coralus) D11-4。【结论】叁个生境中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类群丰富且所筛选获得的7株放线菌具有生防潜力,值得进一步研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放线菌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臭椿中分离内生放线菌,测试其代谢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臭椿组织中的内生放线菌,采用琼脂移块法和平板对峙法研究臭椿内生放线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高活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4种培养基中以HV培养基分离效果最为理想;从臭椿组织中共分离纯化获得45株内生放线菌,有26株菌株对指示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57.78%;其中,菌株AAA19对6种供试菌株均有抑制能力,拮抗作用最强,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内生放线菌为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结论】臭椿内生放线菌具有抗菌作用,菌株AAA19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线菌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薛长艳,李建宋,郝之奎,奚逢源.一株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9

[2].闵长莉,汪学军,闵运江,张珍林.臭椿内生放线菌分离与抑菌活性检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宋静静,江保秀,龚斌.阔苞菊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4].刘占文,张利莉.生存胁迫法分离那拉提土壤拮抗放线菌及活性产物[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9

[5].王聪,王坤,姜明国,谭学才,雷福厚.广西北部湾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活性产物的鉴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6].牛红杰.黄瓜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孙金柱.一株海洋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未建华.黄翅大白蚁肠道固氮菌和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D].山东大学.2019

[9].吴秋兰.产β-1,3—葡聚糖酶放线菌的分离及酶基因克隆表达[D].江南大学.2019

[10].宁楚涵,李文彬,张晨,刘润进.定殖植物根内和根围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抑菌促生效应[J].微生物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新疆与西藏样品中分离菌株所属门的...菌株X1与六株表型相近种的同源关系比...具新的化学骨架的抗生素Fig.1-2Thest...海水浓度对放线菌分离效果的影...3-6不同覆土材料中放线菌分离结...土壤放线菌的分离(1:103)

标签:;  ;  ;  ;  ;  ;  ;  

放线菌分离论文_薛长艳,李建宋,郝之奎,奚逢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