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吸附剂论文_吴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吸附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附剂,免疫,抗原,蛋白,类风湿,碘酸,卵黄。

免疫吸附剂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14)在《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吸附剂的临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吸附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6例,接受免疫吸附剂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下降、晨僵时间缩短、ESR、CRP等指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免疫吸附剂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晨僵症状,减轻炎性反应,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4年29期)

胡俊[2](2014)在《重组rSPA免疫吸附剂的合成过程优化和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天然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 lococcal protein A, SPA,蛋白A)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单肽链蛋白质[1]。SPA的氨基末端有5个高度同源的Fc结合区,可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IgG的Fcγ段结合[2],SPA的羧基末端则可交联各种支架结构,如与琼脂糖凝胶和葡聚糖凝胶等共价偶合,以此来制备rSPA亲和填料[3]。SPA与免疫球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在生理pH下两者可紧密结合,当pH值降低至2.3-2.5时,SPA可被解离洗脱,而当恢复到生理pH后,SPA又可恢复结合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这种特性使SPA免疫吸附剂可以重复使用。蛋白A免疫吸附剂是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 IA)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吸附剂,它以SPA为配基,与固相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通过选择性地清除血中致病抗体,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目前,国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rSPA (recombinant staphy lococcal protein A, rSPA),实现了SPA的工业化生产,Immunosorba和Prosorba是最常用的两种蛋白A吸附柱,二者均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FDA)的认证,用于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带有抑制因子的血友病等[4-6]。在国内,由于原材料蛋白A的纯化技术和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合成工艺落后,国产蛋白A免疫吸附剂并未得到工业化生产,而进口蛋白A免疫吸附剂因为价格昂贵而极大地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蛋白A免疫吸附材料,采用溴化氰和羰基咪唑作为活化剂,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缺陷。为此,本文利用前期在实验室纯化的重组蛋白A的基础上,尝试寻找一种适用于制备医用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合成路径。本研究以琼脂凝胶Sepharose-6FF为载体,分别采用环氧氯丙烷(ECH)和高碘酸钠(NaIO4)作为活化剂,优化其反应条件后,从活化基团密度、rSPA偶联量和对IgG的吸附量等方面比较优化效果,对于合成的免疫吸附剂,通过其对人血浆中不同类型抗体成分的吸附和重复使用性评价使用效果,并且通过检测其配基rSPA的脱落量等方面来进行安全性评价。我们的目的是探寻一种能生产出低成本、安全、高效的蛋白A吸附剂的合成方法,该研究为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工业化生产和广泛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研究方法1.ECH活化琼脂糖凝胶1.1NaOH浓度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置于玻璃漏斗中,并用大量反渗水冲洗,并真空抽干3min,称取7份样品,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每瓶加入5ml ECH和5ml NaOH溶液(浓度分别为1.0、1.5、2、2.5、3、3.5、4mol/l)。封口后放入摇床(40℃,180rpm)[7],反应2h后,用大量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中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in后,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1.2ECH用量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洗净并抽干如1.1,称取5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l一定浓度的NaOH,再加入ECH,浓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v/v)),封口后放入摇床(40℃,180rpm)反应2h,用大量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in后,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1.3反应时间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洗净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4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l ECH和5ml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封口后放入摇床分别反应1h、2h、3h和4h后,用大量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1.4反应温度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冲洗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4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l ECH和5ml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封口后分别于20℃、30℃、40℃、50℃条件下反应2h,冲净至清洗液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in后,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2.NaIO4活化琼脂糖凝胶2.1NaIO4加入量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冲洗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5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1NaIO4,浓度为(0.05、0.1、0.2、0.3、0.4和0.5mol/1),封口后放入摇床反应(37℃,180rpm),反应4h,再用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用碘化钾试纸检验显示为无色,真空抽干3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醛基密度。2.2反应温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冲洗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5份,每份5g,分别装入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0.1mmol/1的NaIO4溶液,封口后放入摇床分别在25℃,35℃和40℃条件下,180rpm,反应4h后,再用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用碘化钾试纸检验显示为无色,真空抽干3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醛基密度。2.3反应时间的影响取洗净并抽干的Sepharose-6FF5份,每份5g,分别装入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0.1mol/1的NaIO4溶液,封口后放入摇床(37℃,180rpm),分别反应1h、2h、3h和4h,再用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用碘化钾试纸检验显示为无色,真空抽干3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醛基密度。3. rSPA的用量对免疫吸附剂的rSPA偶联量的影响3.1rSPA的用量对ECH活化的Sepharose-6FF的蛋白质A偶联量的影响取ECH活化所得的琼脂糖凝胶分成6份,每份10g,连接己二胺和戊二醛之后,各加入不同量的rSPA (1、2、3、4、5和6mg/g gel),在37℃,180rpm条件下反应24h后,抽干反应溶液,加100ml反渗水冲洗凝胶,留取清洗液,测量体积。再反复冲洗后,抽干凝胶,用乙醇胺溶液作为封端剂,最后用5%硼氢化钠溶液作为还原剂。用BCA试剂盒测定清洗液中的rSPA的浓度,用差量法计算rSPA的偶联量,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3.2rSPA的用量对NaIO4活化的Sepharose-6FF的rSPA偶联量的影响取NaIO4活化所得的琼脂糖凝胶分成6份,每份10g,加入不同量的rSPA(1、2、3、4、5和6mg/g gel),在37℃,180rpm下反应24h后,抽干反应溶液,加100ml反渗水冲洗凝胶,留取清洗液,测量体积。再反复冲洗后,抽干凝胶,用5%硼氢化钠溶液作为还原剂。用BCA试剂盒测定清洗液中的rSPA的浓度,用差量法计算rSPA的偶联量,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3.3用未活化的Sepharose-6FF作为空白对照吸附剂,处理方法如3.24. rSPA的用量对吸附剂的IgG吸附量的影响(1)选取合适的玻璃层析柱(d=1cm, V=10ml),将其与配套恒流泵和核酸蛋白质检测仪的色谱系统组联,检测波长为280nm。(2)取ECH法所制备的吸附剂和NaIO4法所制备吸附剂(从3中获得)两种rSPA吸附剂,用大量的反渗水冲洗,并真空抽干后,准确称取2.8g(沉降体积4.2ml) rSPA免疫吸附剂装入柱内。(3)用平衡液10mL、20mL洗脱液和30mL平衡液依次冲洗柱子(流速5.0ml/min),至核酸蛋白质检测仪所测基线平稳。(4)取20ml血浆,加入柱内(流速为2.5ml/min),血浆通过吸附柱后,收集穿流吸附柱的血浆,测量其体积。再加入平衡液40ml冲洗柱体(流速为5ml/min),至核酸蛋白质检测仪所测基线平稳后,加入洗脱液(流速为5ml/min),观察核酸蛋白质检测仪数值变化,在洗脱峰处收集洗脱液,并测量洗脱液的体积,将收集的洗脱液pH值调节至7,采用免疫比浊法测量洗脱液中IgG的含量,比较两种吸附剂的对IgG吸附能力。5. rSPA免疫吸附剂对血浆中各组分的吸附量的比较(1)取ECH所制备的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NaI04所制备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和未活化的Sepharose-6FF叁种填料,冲洗并抽干后的各称取2.8g,进行血浆吸附实验,处理方法同4。(2)收集穿流吸附柱的血浆样品,测量穿流吸附柱的血浆的体积。采用免疫比浊法测量血浆原液和穿流血浆中白蛋白、IgG、IgM、IgA、纤维蛋白原、甘油叁脂、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血浆蛋白质的浓度,用差值法计算吸附量。6.两种rSPA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检测(1)取两种rSPA免疫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冲洗并真空抽干后,各称取2.8g,进行血浆吸附实验,处理方法同4。(2)每次实验结束后,用平衡液10mL,20mL洗脱液和30mL平衡液依次冲洗柱子(流速5ml/min),使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再生,然后重复实验(方法同4),共10次,收集每次实验所得洗脱液,测量洗脱液的体积,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量洗脱液中IgG的含量,计算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以此评估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7.蛋白A吸附剂的rSPA脱落量的检测(1)分别取ECH所制备的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NaIO4所制备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各75ml,装入合适的玻璃层析柱内。(2) rSPA免疫吸附柱接入血管通路和恒流泵。(3)先用3L生理盐水冲洗填料和管路,然后用1L生理盐水冲洗填料。然后收集这1L生理盐水冲洗液,测定该冲洗液中的rSPA的含量。8.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代表叁次重复实验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多组均数组间的比较采用LSD法,重复测量的数据用repeated measures ANOVA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分析由软件SPSS17.0完成,P<0.05为有显着差异。结果1.ECH法活化琼脂糖凝胶条件的优化1.1NaOH浓度的影响6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1、1.5、2、2.5、3、3.5、4mol/l)条件下活化。结果显示:琼脂糖凝胶的环氧基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278.466,P=0.00)。NaOH溶液浓度值从1增加到3.5mol/1时,随着NaOH浓度的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活化密度逐渐增大,依次为33.53±0.10、37.32±0.87、39.43±0.56、44.34±0.62、45.91±078和49.51±0.75, NaOH浓度为3.5mol/l时,活化基团的密度达到最大,NaOH浓度为4.0mol/l时,环氧基活化密度相比NaOH浓度为3.5mol/l无显着差异(49.11±0.45,P=0.45>0.05)。1.2ECH用量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样品,在不同浓度(10%、20%、30%、40%和50%)的ECH条件下反应,环氧基的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400.13,P=0.00)。浓度从10%增加到30%时,随着ECH浓度增大,活化密度逐渐增高,依次为10%ECH,4.37±0.45;20%ECH,28.87±0.47;30%ECH,42.82±1.80。浓度为30%时,活化密度最高,当浓度超过30%时,继续增加ECH的浓度,活化密度不再增加,40%ECH组(41.71±1.98)和50%ECH组(41.78±1.59)的活化密度与30%ECH组相比,无显着差异(40%ECH, P=0.36>0.05;50%ECH, P=0.39>0.05);40%ECH组和50%ECH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953>0.05)。1.3反应时间的影响4份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分别反应1h、2h、3h和4h后,结果显示:琼脂糖凝胶的环氧基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113.123,P=0.00)。反应时间为2h时,琼脂糖凝胶的活化密度最大(41.78+0.23);反应时间为1h和3h次之(40.02±0.25,40.29±0.08),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207>0.05);4h时最低(38.17±0.34)。1.4反应温度的影响4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反应(20℃、30℃、40℃、50℃)。结果显示:琼脂糖凝胶的环氧基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337.817,P=0.00)。40℃时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的活化密度最高(45.21±0.79),30℃次之(39.96±0.17),20℃处理组为(33.99±0.40),50℃处理组最低(27.66±1.11)。2. NaIO4活化琼脂糖凝胶条件的优化2.1NaIO4溶液浓度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在NaIO4溶液浓度为0.05、0.1、0.2、0.3、0.4、0.5mol/I的条件下反应,结果显示:各组样品中醛基的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 F=2100.896, P=0.00)。 NaIO4的浓度从0.05增加到0.1mol/l时,琼脂糖凝胶中醛基的活化密度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加(0.05mol/l组,57.32±0.60;O.1mol/l组,109.42±0.85)。0.1mol/l时,醛基的活化密度最大,0.2mol/l时,相比0.1mol/l组醛基的活化密度降低,而从0.2到0.5mol/l之间,琼脂糖凝胶中醛基的活化密度逐渐降低(0.2mol/l组,99.92±0.90;0.3mol/l组,95.25±0.24;0.4mol/l组,93.55±0.28;0.5mol/1组,91.88±0.82)。2.2反应温度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分别在30℃、35℃和40℃的条件下反应,结果显示:样品中醛基的含量有显着性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134.14,P=0.00)。35℃时,醛基的活化密度最高(106.24±1.11),30℃次之(92.03±1.50),40℃时最低(85.41±2.02)。2.3反应时间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反应时间分别为Ih、2h、3h、4h和5h。结果显示:样品中醛基的含量有显着性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2206.16,P=0.00),反应时间在1h到4h之间,醛基的活化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依次为38.32±0.36,77.82±0.12,96.09±0.19和107.59±1.37。5h组与4h组的醛基的活化密度相比无显着差异(5h,101.70±1.84,P=0.902)。3.rSPA的用量对活化琼脂的rSPA偶联量和对免疫吸附剂的IgG的吸附量的影响3.1rSPA的用量对活化琼脂的rSPA偶联量的影响在不同rSPA用量条件下(1、2、3、4、5和6mg/g gel),未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和rSPA不发生偶联,偶联前后rSPA的量无变化,比较ECH法和NaIO4法活化的琼脂糖凝胶的rSPA偶联量(方差齐,one-way ANOVA)。rSPA加入量为1mg/g gel时,ECH组(0.87±0.01)与NaIO4组(0.86±0.12)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1.471,P=0.292); rSPA加入量为2mg/g gel时,ECH组(1.77±0.02)明显大于NaIO4组(1.27±0.05)(F=288.80,p=0.00); rSPA加入量为3mg/g gel时,ECH组(2.82±0.05)明显大于NaIO4组(1.80±0.02)(F=1224.01,p=0.00);rSPA加入量为4mg/g gel时,ECH组(3.93±0.04)明显大于NaIO4组(2.25±0.03)(F=3577.69, p=0.00); rSPA加入量为5mg/g gel时,ECH组(4.91±0.35)明显大于NaIO4组(2.77±0.51)(F=3572.88, p=0.00); rSPA加入量为6mg/g gel时,ECH组(5.90±0.46)明显大于NaI04组(3.31±0.17)(F=9384.50,p=0.00)。3.2rSPA的用量对两种免疫吸附剂的IgG的吸附量的影响在不同rSPA用量条件下(1、2、3、4、5和6mg/g gel),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偶联量有显着差异(方差齐,one-way ANOVA方法):rSPA加入量为1mg/g gel时,ECH组(8.52±0.03)明显小于NaIO4组(10.54±0.11)(F=881.46,P=0.00);rSPA加入量为2mg/g gel时,ECH组(10.80±0.03)明显小于NaIO4组(12.67±0.04)(F=3869.41,p=0.00); rSPA加入量为3mg/g gel时,ECH组(15.37±0.05)明显小于NaIO4组(18.87±0.09)(F=3744.41, p=0.00); rSPA加入量为4mg/g gel时,ECH组(19.00±±0.10)明显小于NaIO4组(20.29±±0.76)(F=336.04, p=0.00); rSPA加入量为5mg/g gel时,ECH组(22.19±±0.28)明显小于NaIO4组(23.01±0.21)(F=17.07, p=0.01); rSPA加入量为6mg/g gel时,ECH组(23.73±±0.10)明显小于NalO4组(24.49±±0.03)(F=173.86,p=0.00)。4.不同的吸附剂对血浆蛋白的吸附量的比较叁种不同的吸附剂对血浆成分的吸附量有显着差异(方差齐,one-way ANOVA, F=15313.06, P=0.00),其中用NaIO4法活化的吸附剂的IgG吸附量最大(21.49±±0.10);ECH组次之为(20.04±0.08);未活化琼脂对IgG吸附量最低(3.54±0.03)。NaIO4制备吸附剂对IgM的吸附量(0.38±0.02)明显大于ECH组(0.32±0.02)(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 F=13.50, P=0.02<0.05); NaIO4制备的吸附剂对IgA的吸附量(1.60±0.04)明显大于NaIO4组(1.43±0.02)(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 F=11.95, P=0.03<0.05)。叁种不同的吸附剂对非抗体成分白蛋白吸附量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分析,F=229976.23, P=0.00), NaIO4组(18.53±±0.02,P=0.00)和ECH组(18.49±0.02,P=0.00)与未活化的琼脂糖凝胶组(2.13±±0.03)相比均有显着差异,但NaIO4组与ECH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201>0.05)。叁者均对纤维蛋白原、甘油叁脂、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成份的吸附力较弱。5.ECH法和NaIO4法合成的两种rSPA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的评估重复使用10次后,ECH法和NaIO4法合成的两种rSPA吸附剂对IgG的吸附能力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数据经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检验(P=0.00),表明重复测量的数据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需要用repeated measures-ANOVA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使用10次所得的IgG吸附量之间无显着差异(F=0.933,P=0.59>0.05);不同的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有明显的差异(F=182.73,P=0.00),重复使用和不同吸附剂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对IgG的吸附量无显着影响(F=1.041,P=0.427>0.05);重复使用10次后,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没有明显的改变,始终维持在20mg/ml gel以上。6.两种rSPA吸附剂的rSPA脱落量的检测ECH法合成的免疫吸附剂的SPA的脱落量(3.42±0.12)明显小于NaIO4法(0.657±0.07)(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1121.408,P=0.00)。结论1.ECH活化法的最佳条件分别是30%ECH、3.5mol/1NaOH、40℃和反应2h。在最优条件下,环氧基活化密度可达到65umol/ml左右。2.NaIO4活化法的最佳条件分别是NaI04浓度为0.1mol/1、35℃、反应4h。在最优条件下,醛基的活化密度可达到120umol/ml左右。3.在相同rSPA用量下,ECH活化的sepharose-6FF对SPA的偶联量高于NaIO4活化的sepharose-6FF,但是NaI04活化法制备的吸附剂比ECH法对IgG的吸附量大。ECH活化法所制的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可达到24mg/ml左右,NaIO4活化法所制的吸附剂可达到26mg/ml左右。4.ECH法和NaI04法合成的两种吸附剂对血浆中的抗体成分IgG、IgM和IgA都有明显的吸附能力,并且NaI04法制备的吸附剂大于ECH法制备的吸附剂。两者对白蛋白也有明显的吸附能力,但是相互之间无差别。而对纤维蛋白原、甘油叁脂、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非抗体成分的吸附力较差。5.重复使用10次后,ECH法和NaIO4法合成的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都没有明显的改变,始终维持在20mg/ml gel以上。6.ECH法合成的免疫吸附剂的rSPA的脱落量明显小于NaIO4法。(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5-16)

张小舟,甄玉萍,高建伟,王岩,裴世春[3](2014)在《高分子微球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黄曲霉毒素M_1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用于牛乳中吸附黄曲霉毒M1的免疫吸附剂。以乙醇和水溶液为反应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微球。利用微球表面的环氧基团将抗黄曲霉毒M1的单克隆抗体固定在微球表面,获得免疫吸附剂。制备的微球粒径约为1.7μm,微球中环氧基量在67.2%~71.6%之间,制备的免疫吸附剂对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吸附量达1.2?g/g以上。该免疫吸附剂对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选择性吸附较好,是去除乳中黄曲霉毒素M1较理想的免疫吸附材料。(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宿博[4](2014)在《香丹注射液中抗原含量的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香丹注射液中抗原含量的酶联免疫吸附剂(ELISA)测定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香丹注射液中抗原含量进行测定,并统计测定结果。结果丹参抗原含量在0.002~0.076,全身主动过敏反应结果阴性,被动皮肤过敏试验结果阳性。结论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香丹注射液中抗原含量进行测定时结果准确、可靠,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4年03期)

毛金春[5](2014)在《类风湿因子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性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期间产生大量的类风湿因子及其免疫复合物,进而诱发免疫性炎症。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为主,血液净化为辅的治疗方案。本文的目的是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血液净化治疗,制备出具有吸附量高、选择性强、血液相容好、适合灌流的类风湿因子的吸附剂。原理:类风湿因子在生理条件下的呈正电性,有较强疏水性,本课题制备的以肝素(HEP)为连接臂,苯丙氨酸(PHE)为配基的树脂吸附剂(PS-PHE)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及配基上带有羧基(-COOH),能通过离子健及疏水作用对类风湿因子进行吸附。方法:通过在氯甲基聚苯乙烯-二乙烯树脂(氯球,PS-Cl)的表面接枝苯丙氨酸(PHE),制备出可供临床应用的类风湿因子血液灌流吸附剂(PS-PHE),通过单一变量法来寻找接枝HEP以及苯丙氨酸的最佳条件;体外动态灌流实验测定吸附剂的吸附率;体外动态洗脱实验测定RFs的脱落量及脱落率;通过体外灌流模拟实验,检测灌流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来评价吸附剂的选择性;体外凝血酶原时间(PTs)及凝血酶时间(TTs)检测实验验证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结果:(1)接枝肝素的所需的最佳肝素浓度为6mg/mL,反应时间为24小时。肝素的接枝量为33.83g/g。(2)接枝苯丙氨酸的所需的最佳苯丙氨酸浓度为6mg/mL,反应时间为24小时。苯丙氨酸的接枝量为8mg/g。(3)免疫吸附剂对类风湿因子IgARF、IgG RF、IgM RF的吸附率分别可以达到45%1.80%、56%1.36%、52%2.01%(n=5),洗脱后脱落率分别为22%1.65%、19%1.06%、21%1.35%(n=5)。(4)全血灌流实验中材料对红细胞、血小板、总蛋白的吸附均在10%(n=4)以下。(5)同时体外凝血酶原时间(PTs)及凝血酶时间(TTs)测定结果显示PS-PHE能延缓凝血速度。讨论:以PS-Cl为载体,PHE为连接臂连接PHE的吸附剂(PS-PHE)对RF具有较高的吸附率及特异性并且表现出优良的血液相容性,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3-01)

张妮[6](2013)在《DNA免疫吸附剂血液灌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NA免疫吸附剂血液灌注疗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32例SLE患者均在常规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注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抗ds-DNA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NA滴度和IgG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IgA和IgM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DNA免疫吸附剂血液灌流有助于降低SLE患者机体内异常增多的抗ds-DNA抗体和ANA等,从而改善病情,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3年08期)

郝兰[7](2013)在《人PTH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吸附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是尿毒症的主要毒性物质之一,几乎所有的肾衰竭患者体内含有过高的PTH,过高的PTH使肾衰竭患者处于一种高危状态,严重影响肾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目前针对高PTH的治疗方法包括3种: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血液净化。药物和手术治疗易复发,且具有较大副作用。血液净化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很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式。已有的血液净化疗法对PTH的去除能力有限且选择性低。为了提高吸附剂的选择性和安全性,本论文利用稳定性高,安全性好的特异性IgY为配基,制备了以人PTH为目标分子的免疫吸附剂并考察该吸附剂对PTH的吸附能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PTH的原核表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分别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3a-PTH、 pET21b-PTH; PTH在含有pET23a-PTH和pET21b-PTH的E.coli BL21(DE3)中均获得可溶表达,其中E.coli BL21(DE3)-pET23a-PTH的表达量高,因此选择pET23a-PTH作为目的蛋白表达的重组质粒。通过对菌体的培养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最终的培养条件为:菌体37℃活化过夜后,1%接菌于50mL LB培养基,培养3h后,0.1mMIPTG诱导继续培养4h,目的蛋白表达量约为0.1mg/mL,达到总蛋白的30%。(2)PTH的纯化。菌体经冰浴超声破碎,0.12%(w/v) PEI沉淀,5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pH3.5柠檬酸缓冲液等电点沉淀,SP强阳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终产品。终产品经SDS-PAGE SEC-HPLC及RP-HPLC检测,纯度达到95%以上。对终产品进行了鉴定分析,MALDI-TOF-MS测得分子量为9406.777Da,与理论分子量基本一致,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3)PTH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将获得的PTH终产品作为抗原免疫蛋鸡,经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检测所获卵黄内产生较高效价IgY特异性抗体;IgY经去除脂质,硫酸铵沉淀等步骤初分离后,利用Sepharose-PTH免疫亲和柱进行亲和纯化,纯度达92%;将纯化得到的抗-PTH IgY固载于羰基二咪唑(N, N'-carbonyldiimidazole, CDI)活化的琼脂糖凝胶上制备免疫吸附剂,吸附剂对各肾衰竭患者血清样品中的PTH均有良好去除效果,去除率为40-60%。总之,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获得了对肾衰竭患者血清中PTH具有良好去除效果的免疫吸附剂,为其作为血液净化装置的吸附填料用于患者血液中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孙昌元[8](2012)在《重症肌无力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一种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致病性抗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抗体具有特异性免疫吸附作用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通过对MG患者血清的体外静态吸附实验及体外动态吸附实验研究所制备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对致病性抗AChR抗体的吸附性能。通过对家兔的全血灌流体外循环实验研究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利用悬浮再生法制备10%的球型纤维素载体,并以环氧氯丙烷对载体进行活化,环氧基含量可达92μmol/g。分别制备以球型纤维素为载体,以人工合成的人AChRa亚单位67-76位10氨基酸多肽为配基的MG特异性免疫吸附剂和以L-色氨酸为配基的免疫吸附剂,并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多肽固定量的影响。MG患者血清体外静态吸附实验将以1份免疫吸附剂与3倍体积的抗AChR抗体阳性的MG患者血清于37℃振荡反应3h,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吸附前后血清中抗体含量计算吸附率。同时比较相同载体不同配基的两种免疫吸附剂之间的吸附率差异。MG患者血清体外动态吸附实验以1份特异性免疫吸附剂与10倍体积的抗AChR抗体阳性的MG患者血清在37℃条件下以2ml/min的速度循环反应4h,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吸附前后血清中抗体含量计算吸附率。通过对家兔的全血灌流体外循环实验研究所制备的MG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的血液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实验将实验动物分为球形纤维素载体对照组和以相同载体不同配基的实验组。对3组实验动物进行全血灌流体外循环实验,于灌流前后采血进行血常规、血浆离子和血浆蛋白浓度测定。所得数据进行灌流前后差数t检验,比较实验本身及两种免疫吸附剂对血液各项指标的影响。计算各项指标灌流后损失率,对两种免疫吸附剂同一指标损失率进行t检验。结果:多肽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最佳温度37℃,最佳pH值9.7,最佳反应时间20h。多肽为配基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对血清中的抗AChR抗体的吸附率最高,为40.33%±2.29%。L-色氨酸为配基的免疫吸附剂对血清中的抗AChR抗体的吸附率也较高,为22.35%±1.47%。二者比较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球形纤维素为载体,多肽为配基所制备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在血清体外动态吸附实验中对血清中的抗AChR抗体的吸附率随吸附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并在吸附开始后2h达到最高峰,吸附率可达26.59%。血液相容性实验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灌流2h后血常规及血浆离子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蛋白明显下降。多肽为配基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组实验前后血浆总蛋白分别为57.50±2.52和46.50±3.32(g/L),血浆球蛋白分别为23.75±1.89和16.75±2.36(g/L),血浆白蛋白分别为33.75±2.63和29.50±1.91(g/L)(P<0.05);L-色氨酸为配基的免疫吸附剂组实验前后血浆总蛋白分别为60.50±7.68和51.00±9.42(g/L),血浆球蛋白分别为24.25±4.57和19.50±6.40(g/L),血浆白蛋白分别为36.25±3.30和31.50±3.70(g/L)(P<0.05)。对两种免疫吸附剂同一指标损失率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吸附剂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率没有差异(P>0.05)。结论:温度、pH值、时间对多肽的固定量有直接影响。两种免疫吸附剂对血清中的抗AChR抗体的静态吸附率有显着性差异,多肽为配基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动态吸附效果明显,并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所以,以球型纤维素为载体、多肽为配基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是一种对致病性抗AChR抗体吸附率较高且血液相容性较好的适用于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MG的特异性免疫吸附剂。(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2-05-15)

丁宁,郑云枫,程建明,王光凤,李红阳[9](2012)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考察丹参滴注液去除蛋白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丹参滴注液去除蛋白工艺,考察工艺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法),以丹参蛋白为检测指标研究丹参滴注液制备工艺中去除蛋白的效果。结果丹参提取药液经醇沉及超滤工艺后含蛋白量大大降低,低于检测限。结论醇沉和超滤工艺可有效去除丹参滴注液中的蛋白,保证制剂安全。(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2年04期)

杜云英,张旭锋,陈校园,何小维[10](2011)在《重组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琼脂糖凝胶为载体,重组蛋白A为配基制备免疫吸附剂。过血浆动态吸附之后洗脱得到含有免疫球蛋白的洗脱液;通过分析洗脱液中免疫球蛋白的纯度可以考察吸附剂对免疫球蛋白的吸附选择性;最后利用等温静态吸附检测了吸附剂对人免疫球蛋白(hIgG)溶液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洗脱液中免疫球蛋白的纯度大于92%,重组蛋白A吸附剂对免疫球蛋白吸附选择性较好;等温静态吸附结果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一步分析Langmuir吸附模型,表明该吸附剂在临床治疗中有吸附量大的明显优势,重组蛋白A免疫吸附剂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免疫吸附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天然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 lococcal protein A, SPA,蛋白A)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单肽链蛋白质[1]。SPA的氨基末端有5个高度同源的Fc结合区,可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IgG的Fcγ段结合[2],SPA的羧基末端则可交联各种支架结构,如与琼脂糖凝胶和葡聚糖凝胶等共价偶合,以此来制备rSPA亲和填料[3]。SPA与免疫球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在生理pH下两者可紧密结合,当pH值降低至2.3-2.5时,SPA可被解离洗脱,而当恢复到生理pH后,SPA又可恢复结合免疫球蛋白的能力,这种特性使SPA免疫吸附剂可以重复使用。蛋白A免疫吸附剂是免疫吸附(immunoadsorption, IA)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吸附剂,它以SPA为配基,与固相载体结合制成吸附柱,通过选择性地清除血中致病抗体,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缓解病情的目的。目前,国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rSPA (recombinant staphy lococcal protein A, rSPA),实现了SPA的工业化生产,Immunosorba和Prosorba是最常用的两种蛋白A吸附柱,二者均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FDA)的认证,用于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带有抑制因子的血友病等[4-6]。在国内,由于原材料蛋白A的纯化技术和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合成工艺落后,国产蛋白A免疫吸附剂并未得到工业化生产,而进口蛋白A免疫吸附剂因为价格昂贵而极大地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蛋白A免疫吸附材料,采用溴化氰和羰基咪唑作为活化剂,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缺陷。为此,本文利用前期在实验室纯化的重组蛋白A的基础上,尝试寻找一种适用于制备医用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合成路径。本研究以琼脂凝胶Sepharose-6FF为载体,分别采用环氧氯丙烷(ECH)和高碘酸钠(NaIO4)作为活化剂,优化其反应条件后,从活化基团密度、rSPA偶联量和对IgG的吸附量等方面比较优化效果,对于合成的免疫吸附剂,通过其对人血浆中不同类型抗体成分的吸附和重复使用性评价使用效果,并且通过检测其配基rSPA的脱落量等方面来进行安全性评价。我们的目的是探寻一种能生产出低成本、安全、高效的蛋白A吸附剂的合成方法,该研究为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工业化生产和广泛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研究方法1.ECH活化琼脂糖凝胶1.1NaOH浓度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置于玻璃漏斗中,并用大量反渗水冲洗,并真空抽干3min,称取7份样品,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每瓶加入5ml ECH和5ml NaOH溶液(浓度分别为1.0、1.5、2、2.5、3、3.5、4mol/l)。封口后放入摇床(40℃,180rpm)[7],反应2h后,用大量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中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in后,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1.2ECH用量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洗净并抽干如1.1,称取5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l一定浓度的NaOH,再加入ECH,浓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v/v)),封口后放入摇床(40℃,180rpm)反应2h,用大量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in后,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1.3反应时间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洗净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4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l ECH和5ml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封口后放入摇床分别反应1h、2h、3h和4h后,用大量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1.4反应温度对环氧基活化密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冲洗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4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l ECH和5ml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封口后分别于20℃、30℃、40℃、50℃条件下反应2h,冲净至清洗液无环氧基残留,真空抽干3min后,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环氧基的密度。2.NaIO4活化琼脂糖凝胶2.1NaIO4加入量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冲洗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5份,每份5g,分别置于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5m1NaIO4,浓度为(0.05、0.1、0.2、0.3、0.4和0.5mol/1),封口后放入摇床反应(37℃,180rpm),反应4h,再用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用碘化钾试纸检验显示为无色,真空抽干3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醛基密度。2.2反应温度的影响取一定体积的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冲洗并真空抽干如1.1,称取5份,每份5g,分别装入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0.1mmol/1的NaIO4溶液,封口后放入摇床分别在25℃,35℃和40℃条件下,180rpm,反应4h后,再用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用碘化钾试纸检验显示为无色,真空抽干3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醛基密度。2.3反应时间的影响取洗净并抽干的Sepharose-6FF5份,每份5g,分别装入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0.1mol/1的NaIO4溶液,封口后放入摇床(37℃,180rpm),分别反应1h、2h、3h和4h,再用反渗水冲洗,至清洗液用碘化钾试纸检验显示为无色,真空抽干3min,留取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并测定其醛基密度。3. rSPA的用量对免疫吸附剂的rSPA偶联量的影响3.1rSPA的用量对ECH活化的Sepharose-6FF的蛋白质A偶联量的影响取ECH活化所得的琼脂糖凝胶分成6份,每份10g,连接己二胺和戊二醛之后,各加入不同量的rSPA (1、2、3、4、5和6mg/g gel),在37℃,180rpm条件下反应24h后,抽干反应溶液,加100ml反渗水冲洗凝胶,留取清洗液,测量体积。再反复冲洗后,抽干凝胶,用乙醇胺溶液作为封端剂,最后用5%硼氢化钠溶液作为还原剂。用BCA试剂盒测定清洗液中的rSPA的浓度,用差量法计算rSPA的偶联量,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3.2rSPA的用量对NaIO4活化的Sepharose-6FF的rSPA偶联量的影响取NaIO4活化所得的琼脂糖凝胶分成6份,每份10g,加入不同量的rSPA(1、2、3、4、5和6mg/g gel),在37℃,180rpm下反应24h后,抽干反应溶液,加100ml反渗水冲洗凝胶,留取清洗液,测量体积。再反复冲洗后,抽干凝胶,用5%硼氢化钠溶液作为还原剂。用BCA试剂盒测定清洗液中的rSPA的浓度,用差量法计算rSPA的偶联量,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3.3用未活化的Sepharose-6FF作为空白对照吸附剂,处理方法如3.24. rSPA的用量对吸附剂的IgG吸附量的影响(1)选取合适的玻璃层析柱(d=1cm, V=10ml),将其与配套恒流泵和核酸蛋白质检测仪的色谱系统组联,检测波长为280nm。(2)取ECH法所制备的吸附剂和NaIO4法所制备吸附剂(从3中获得)两种rSPA吸附剂,用大量的反渗水冲洗,并真空抽干后,准确称取2.8g(沉降体积4.2ml) rSPA免疫吸附剂装入柱内。(3)用平衡液10mL、20mL洗脱液和30mL平衡液依次冲洗柱子(流速5.0ml/min),至核酸蛋白质检测仪所测基线平稳。(4)取20ml血浆,加入柱内(流速为2.5ml/min),血浆通过吸附柱后,收集穿流吸附柱的血浆,测量其体积。再加入平衡液40ml冲洗柱体(流速为5ml/min),至核酸蛋白质检测仪所测基线平稳后,加入洗脱液(流速为5ml/min),观察核酸蛋白质检测仪数值变化,在洗脱峰处收集洗脱液,并测量洗脱液的体积,将收集的洗脱液pH值调节至7,采用免疫比浊法测量洗脱液中IgG的含量,比较两种吸附剂的对IgG吸附能力。5. rSPA免疫吸附剂对血浆中各组分的吸附量的比较(1)取ECH所制备的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NaI04所制备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和未活化的Sepharose-6FF叁种填料,冲洗并抽干后的各称取2.8g,进行血浆吸附实验,处理方法同4。(2)收集穿流吸附柱的血浆样品,测量穿流吸附柱的血浆的体积。采用免疫比浊法测量血浆原液和穿流血浆中白蛋白、IgG、IgM、IgA、纤维蛋白原、甘油叁脂、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血浆蛋白质的浓度,用差值法计算吸附量。6.两种rSPA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检测(1)取两种rSPA免疫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冲洗并真空抽干后,各称取2.8g,进行血浆吸附实验,处理方法同4。(2)每次实验结束后,用平衡液10mL,20mL洗脱液和30mL平衡液依次冲洗柱子(流速5ml/min),使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再生,然后重复实验(方法同4),共10次,收集每次实验所得洗脱液,测量洗脱液的体积,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量洗脱液中IgG的含量,计算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以此评估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7.蛋白A吸附剂的rSPA脱落量的检测(1)分别取ECH所制备的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NaIO4所制备吸附剂(rSPA用量为6mg/g gel)各75ml,装入合适的玻璃层析柱内。(2) rSPA免疫吸附柱接入血管通路和恒流泵。(3)先用3L生理盐水冲洗填料和管路,然后用1L生理盐水冲洗填料。然后收集这1L生理盐水冲洗液,测定该冲洗液中的rSPA的含量。8.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代表叁次重复实验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多组均数组间的比较采用LSD法,重复测量的数据用repeated measures ANOVA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分析由软件SPSS17.0完成,P<0.05为有显着差异。结果1.ECH法活化琼脂糖凝胶条件的优化1.1NaOH浓度的影响6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1、1.5、2、2.5、3、3.5、4mol/l)条件下活化。结果显示:琼脂糖凝胶的环氧基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278.466,P=0.00)。NaOH溶液浓度值从1增加到3.5mol/1时,随着NaOH浓度的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活化密度逐渐增大,依次为33.53±0.10、37.32±0.87、39.43±0.56、44.34±0.62、45.91±078和49.51±0.75, NaOH浓度为3.5mol/l时,活化基团的密度达到最大,NaOH浓度为4.0mol/l时,环氧基活化密度相比NaOH浓度为3.5mol/l无显着差异(49.11±0.45,P=0.45>0.05)。1.2ECH用量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样品,在不同浓度(10%、20%、30%、40%和50%)的ECH条件下反应,环氧基的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400.13,P=0.00)。浓度从10%增加到30%时,随着ECH浓度增大,活化密度逐渐增高,依次为10%ECH,4.37±0.45;20%ECH,28.87±0.47;30%ECH,42.82±1.80。浓度为30%时,活化密度最高,当浓度超过30%时,继续增加ECH的浓度,活化密度不再增加,40%ECH组(41.71±1.98)和50%ECH组(41.78±1.59)的活化密度与30%ECH组相比,无显着差异(40%ECH, P=0.36>0.05;50%ECH, P=0.39>0.05);40%ECH组和50%ECH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953>0.05)。1.3反应时间的影响4份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分别反应1h、2h、3h和4h后,结果显示:琼脂糖凝胶的环氧基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113.123,P=0.00)。反应时间为2h时,琼脂糖凝胶的活化密度最大(41.78+0.23);反应时间为1h和3h次之(40.02±0.25,40.29±0.08),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207>0.05);4h时最低(38.17±0.34)。1.4反应温度的影响4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反应(20℃、30℃、40℃、50℃)。结果显示:琼脂糖凝胶的环氧基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337.817,P=0.00)。40℃时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FF的活化密度最高(45.21±0.79),30℃次之(39.96±0.17),20℃处理组为(33.99±0.40),50℃处理组最低(27.66±1.11)。2. NaIO4活化琼脂糖凝胶条件的优化2.1NaIO4溶液浓度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在NaIO4溶液浓度为0.05、0.1、0.2、0.3、0.4、0.5mol/I的条件下反应,结果显示:各组样品中醛基的活化密度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 F=2100.896, P=0.00)。 NaIO4的浓度从0.05增加到0.1mol/l时,琼脂糖凝胶中醛基的活化密度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加(0.05mol/l组,57.32±0.60;O.1mol/l组,109.42±0.85)。0.1mol/l时,醛基的活化密度最大,0.2mol/l时,相比0.1mol/l组醛基的活化密度降低,而从0.2到0.5mol/l之间,琼脂糖凝胶中醛基的活化密度逐渐降低(0.2mol/l组,99.92±0.90;0.3mol/l组,95.25±0.24;0.4mol/l组,93.55±0.28;0.5mol/1组,91.88±0.82)。2.2反应温度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分别在30℃、35℃和40℃的条件下反应,结果显示:样品中醛基的含量有显着性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134.14,P=0.00)。35℃时,醛基的活化密度最高(106.24±1.11),30℃次之(92.03±1.50),40℃时最低(85.41±2.02)。2.3反应时间的影响5份琼脂糖凝胶样品,反应时间分别为Ih、2h、3h、4h和5h。结果显示:样品中醛基的含量有显着性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2206.16,P=0.00),反应时间在1h到4h之间,醛基的活化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依次为38.32±0.36,77.82±0.12,96.09±0.19和107.59±1.37。5h组与4h组的醛基的活化密度相比无显着差异(5h,101.70±1.84,P=0.902)。3.rSPA的用量对活化琼脂的rSPA偶联量和对免疫吸附剂的IgG的吸附量的影响3.1rSPA的用量对活化琼脂的rSPA偶联量的影响在不同rSPA用量条件下(1、2、3、4、5和6mg/g gel),未活化的琼脂糖凝胶和rSPA不发生偶联,偶联前后rSPA的量无变化,比较ECH法和NaIO4法活化的琼脂糖凝胶的rSPA偶联量(方差齐,one-way ANOVA)。rSPA加入量为1mg/g gel时,ECH组(0.87±0.01)与NaIO4组(0.86±0.12)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1.471,P=0.292); rSPA加入量为2mg/g gel时,ECH组(1.77±0.02)明显大于NaIO4组(1.27±0.05)(F=288.80,p=0.00); rSPA加入量为3mg/g gel时,ECH组(2.82±0.05)明显大于NaIO4组(1.80±0.02)(F=1224.01,p=0.00);rSPA加入量为4mg/g gel时,ECH组(3.93±0.04)明显大于NaIO4组(2.25±0.03)(F=3577.69, p=0.00); rSPA加入量为5mg/g gel时,ECH组(4.91±0.35)明显大于NaIO4组(2.77±0.51)(F=3572.88, p=0.00); rSPA加入量为6mg/g gel时,ECH组(5.90±0.46)明显大于NaI04组(3.31±0.17)(F=9384.50,p=0.00)。3.2rSPA的用量对两种免疫吸附剂的IgG的吸附量的影响在不同rSPA用量条件下(1、2、3、4、5和6mg/g gel),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偶联量有显着差异(方差齐,one-way ANOVA方法):rSPA加入量为1mg/g gel时,ECH组(8.52±0.03)明显小于NaIO4组(10.54±0.11)(F=881.46,P=0.00);rSPA加入量为2mg/g gel时,ECH组(10.80±0.03)明显小于NaIO4组(12.67±0.04)(F=3869.41,p=0.00); rSPA加入量为3mg/g gel时,ECH组(15.37±0.05)明显小于NaIO4组(18.87±0.09)(F=3744.41, p=0.00); rSPA加入量为4mg/g gel时,ECH组(19.00±±0.10)明显小于NaIO4组(20.29±±0.76)(F=336.04, p=0.00); rSPA加入量为5mg/g gel时,ECH组(22.19±±0.28)明显小于NaIO4组(23.01±0.21)(F=17.07, p=0.01); rSPA加入量为6mg/g gel时,ECH组(23.73±±0.10)明显小于NalO4组(24.49±±0.03)(F=173.86,p=0.00)。4.不同的吸附剂对血浆蛋白的吸附量的比较叁种不同的吸附剂对血浆成分的吸附量有显着差异(方差齐,one-way ANOVA, F=15313.06, P=0.00),其中用NaIO4法活化的吸附剂的IgG吸附量最大(21.49±±0.10);ECH组次之为(20.04±0.08);未活化琼脂对IgG吸附量最低(3.54±0.03)。NaIO4制备吸附剂对IgM的吸附量(0.38±0.02)明显大于ECH组(0.32±0.02)(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 F=13.50, P=0.02<0.05); NaIO4制备的吸附剂对IgA的吸附量(1.60±0.04)明显大于NaIO4组(1.43±0.02)(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 F=11.95, P=0.03<0.05)。叁种不同的吸附剂对非抗体成分白蛋白吸附量有显着差异(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分析,F=229976.23, P=0.00), NaIO4组(18.53±±0.02,P=0.00)和ECH组(18.49±0.02,P=0.00)与未活化的琼脂糖凝胶组(2.13±±0.03)相比均有显着差异,但NaIO4组与ECH组之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201>0.05)。叁者均对纤维蛋白原、甘油叁脂、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成份的吸附力较弱。5.ECH法和NaIO4法合成的两种rSPA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的评估重复使用10次后,ECH法和NaIO4法合成的两种rSPA吸附剂对IgG的吸附能力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数据经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检验(P=0.00),表明重复测量的数据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需要用repeated measures-ANOVA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使用10次所得的IgG吸附量之间无显着差异(F=0.933,P=0.59>0.05);不同的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有明显的差异(F=182.73,P=0.00),重复使用和不同吸附剂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对IgG的吸附量无显着影响(F=1.041,P=0.427>0.05);重复使用10次后,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没有明显的改变,始终维持在20mg/ml gel以上。6.两种rSPA吸附剂的rSPA脱落量的检测ECH法合成的免疫吸附剂的SPA的脱落量(3.42±0.12)明显小于NaIO4法(0.657±0.07)(方差齐,采用one-way ANOVA,F=1121.408,P=0.00)。结论1.ECH活化法的最佳条件分别是30%ECH、3.5mol/1NaOH、40℃和反应2h。在最优条件下,环氧基活化密度可达到65umol/ml左右。2.NaIO4活化法的最佳条件分别是NaI04浓度为0.1mol/1、35℃、反应4h。在最优条件下,醛基的活化密度可达到120umol/ml左右。3.在相同rSPA用量下,ECH活化的sepharose-6FF对SPA的偶联量高于NaIO4活化的sepharose-6FF,但是NaI04活化法制备的吸附剂比ECH法对IgG的吸附量大。ECH活化法所制的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可达到24mg/ml左右,NaIO4活化法所制的吸附剂可达到26mg/ml左右。4.ECH法和NaI04法合成的两种吸附剂对血浆中的抗体成分IgG、IgM和IgA都有明显的吸附能力,并且NaI04法制备的吸附剂大于ECH法制备的吸附剂。两者对白蛋白也有明显的吸附能力,但是相互之间无差别。而对纤维蛋白原、甘油叁脂、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非抗体成分的吸附力较差。5.重复使用10次后,ECH法和NaIO4法合成的两种吸附剂对IgG的吸附量都没有明显的改变,始终维持在20mg/ml gel以上。6.ECH法合成的免疫吸附剂的rSPA的脱落量明显小于NaIO4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吸附剂论文参考文献

[1].吴静.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吸附剂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

[2].胡俊.重组rSPA免疫吸附剂的合成过程优化和性能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

[3].张小舟,甄玉萍,高建伟,王岩,裴世春.高分子微球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黄曲霉毒素M_1的吸附性能[J].食品科学.2014

[4].宿博.香丹注射液中抗原含量的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

[5].毛金春.类风湿因子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

[6].张妮.DNA免疫吸附剂血液灌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3

[7].郝兰.人PTH的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吸附剂的制备[D].大连理工大学.2013

[8].孙昌元.重症肌无力特异性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延边大学.2012

[9].丁宁,郑云枫,程建明,王光凤,李红阳.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考察丹参滴注液去除蛋白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2012

[10].杜云英,张旭锋,陈校园,何小维.重组蛋白A免疫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论文知识图

免疫吸附剂对肌无力病人血清中...免疫吸附剂对小鼠抗血清中AChR...)SPE用免疫吸附剂一、免疫吸附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图22-2 主...蛋白A免疫吸附剂重复使用10次的...蛋白A免疫吸附剂对人血清中抗体...

标签:;  ;  ;  ;  ;  ;  ;  

免疫吸附剂论文_吴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