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焦地黄汤加味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验

西焦地黄汤加味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验

一、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胡淼[1](2021)在《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从基因层面探寻ITP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入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进行干预治疗,进一步研究基因缺陷是否会对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有影响,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03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儿科余惠平教授门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共2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患儿基因报告的结果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统计基因缺陷的阳性率、基因缺陷相关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分析具体可能导致ITP发病的基因缺陷,并根据基因检测明确患儿诊断及判断预后。两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颗粒干预治疗6个月,随访1个月。通过化验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记录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分别统计分析入组当天及治疗每个月的各项指标,研究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情况;探讨基因缺陷是否会影响扶正解毒方的疗效,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2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报告提示有无基因缺陷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其中基因缺陷组13例,基因正常组8例。在研究过程中,因3例患儿在基因检测后明确诊断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故剔除;另外,基因缺陷组有2例患儿因自行停药而脱落,故最终完成研究的基因缺陷组11例,基因正常组8例。其中,入组时基因缺陷组女孩8例,男孩5例,年龄分布在7个月~13岁,平均(6.04±3.598)岁;病程4~48个月,平均(18.92±13.690)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具有与血液系统或者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53.00±23.944)×109/L。基因正常组女孩5例,男孩3例,年龄2~7岁,平均(4.50±2.000)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88±4.734)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报告有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治疗前血小板计数(42.09±19.488)×109/L。两组在性别、年龄、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因缺陷阳性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两组共21例,ITP的基因缺陷组共13例,基因缺陷阳性率为61.90%(13/21)。且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s检验,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与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P>0.05)3.具体基因缺陷分析:在基因缺陷组中,各患儿基因缺陷大多不相同,PLA2G4A、RTEL 1与ITP发病高度相关且临床报道罕见,与ITP发病可能相关的基因大多临床表型为各种免疫缺陷,如:STIM1、BCL11B,在临床意义未明的基因中,LRBA出现频次最高。4.临床疗效上,本实验共19例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的ITP患儿完成全程临床研究,其中基因缺陷组11例,治疗第1、3、6个月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及有效为主)分别为9.09%(1/11)、9.09%(1/11)、27.27%(3/11)。基因正常组的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有效为主)分别为 12.5%(1/8),12.5%(1/8),37.5%(3/8)。两组治疗1、3、6个月的临床疗效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6个月后,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其中基因缺陷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87.5%,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扶正解毒方对两组治疗1、3、6个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效果一般,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时,治疗前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时间对应的F=3.390,P=0.049<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组别对应的F=0.966,P=0.498>0.05,说明时间与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升高比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全程,基因正常组血小板计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基因缺陷组血小板计数变化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两组在治疗后期均呈上升趋势,且基因正常组上升幅度较基因缺陷组明显。7.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两组进行同组内比较,证候总积分及主症(紫斑出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及次症(气短、自汗、少食、便溏)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出血分级变化:治疗6个月后基因缺陷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87.5%,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格检查、尿常规、生化功能,未见异常,且治疗过程中对肝肾功能进行定期监测,未见异常,治疗全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0.随访:两组患儿在完成治疗后1个月内,都经电话或者面诊的形式进行了随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的反复或者血小板计数的明显降低,无其余不适。结论基因缺陷可能与ITP的发病相关,其中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以及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ITP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其中PLA2G4A、RTEL 1免疫缺陷相关基因、LRBA可能参与了 ITP的发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ITP患儿的诊断和预后。基因缺陷之于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的ITP患儿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及降低出血的风险,同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陈蕾蕾[2](2021)在《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oll样受体(TLR7/9)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α等实验室指标、补体、免疫球蛋白、SLE-DA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探讨健脾滋肾法治疗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各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探析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深入学习,探讨相关指标TLR7/9、IFN-α等与SLE发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并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脾肾亏虚与SLE发生发展间的联系,为本方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TLR7/9、IFN-α等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从我院体检中心选取20名健康查体者,均女性,与SLE组60名女性患者,对比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和SLE组的血清TLR7/9、IFN-α等指标的水平,两组的炎症指标CRP、ESR,安全性指标血常规RBC、PLT、WBC、HGB,免疫学指标Ig A、Ig G、Ig M、C3、C4、抗C1q抗体,24小时Pro、尿β2-MG均由检验中心的全自动生化仪来完成检测。2.2.2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实验室指标等的影响选取安徽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予羟氯喹+泼尼松口服),治疗组30例(对照组基础上加健脾滋肾方口服治疗)。两组均在一般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参与此次研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LR7/9、IFN-α、免疫学指标、炎症指标、安全性指标、SLE-DAI、焦虑抑郁评分、SF-36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变化情况及两组间进行治疗后对比。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 TLR7、TLR9、IFN-α等指标与SLE发病机制及活动性密切相关;3.1.2脾肾不足是SLE重要的病因病机,健脾滋肾法是治疗SLE的中医重要方法;3.2临床研究结果3.2.1 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TLR7/9、IFN-α、IL-6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组患者血清TLR7/9、IFN-α、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RBC、WBC、PLT、HGB)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组RBC、WBC、PLT、HGB指标均明显偏低(P<0.01)。3.2.3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的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两组相比,SLE组抗C1q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C3、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2.4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24h Pro、尿β2-MG的比较与健康组比较,SLE患者组的24h Pro、尿β2-MG明显偏高(P<0.01)。3.2.5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免疫学指标、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Ig A、Ig G、Ig M、CRP、ESR各项指标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6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AS、SDS评分,SF-36积分的比较两组对比,SLE组的SAS、SDS评分均显着高于健康组(P<0.01),SLE患者组SF-36各项目积分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3.2.7 SLE组患者血清TLR7/9、IL-6、IFN-α指标水平与其他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SLE组患者血清中TLR7/9、IFN-α、IL-6水平均与C3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P<0.05),TLR7/9与C4呈负相关,TLR7、TLR9与抗C1q抗体呈正相关(P<0.05),IL-6、IFN-α与抗C1q抗体无相关性。(2)SLE患者TLR7/9的水平与24h Pro、β2-MG呈负相关(P<0.01或P<0.05),IL-6、IFN-α水平与24h Pro、β2-MG无明显相关性。(3)SLE患者血清中TLR7/9、IFN-α、IL-6水平均与CRP、Ig A和Ig G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Ig M无明显相关,TLR7/9与ESR呈正相关(P<0.05或P<0.01),IFN-α与ESR无明显相关。(4)SLE患者血清中TLR7/9的表达水平均与IL-6呈正相关,(P<0.01),血清TLR7与TLR9、IFN-α、IL-6呈正相关(P<0.01或P<0.05),血清TLR9与IFN-α无明显相关性。3.2.8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健脾滋肾法对于治疗SLE有着显着的疗效。两组指标在治疗前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单纯的西药对照组和中西药联合的治疗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上升。研究指标TLR7/9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疾病活动指标如ESR、CRP、抗C1q抗体和C3、C4、RBC、WBC、HGB、PLT等经治疗后均有显着的减低或升高,同时还明显降低了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如24h Pro、β2-MG的水平,以及细胞因子IFN-α等的水平。健脾滋肾方的治疗组在减少SF-36各项目的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积分等方面是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的,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以上结果证明健脾滋肾法可明显缓解SLE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情绪等,且无明显副作用。4结论4.1 SLE的疾病进展与血清中TLR7/9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治疗后两组的指标水平显着降低。4.2治疗组和对照组中相关指标:WBC、RBC、HGB、PLT、C3、C4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明显。两组的TLR7/9、IFN-α、IL-6、ESR、CRP、Ig A、Ig G、Ig M、抗C1q抗体、β2-MG及24h Pro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表明治疗组在减少疾病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4.3健脾滋肾法是治疗SLE的重要方法,在改善患者低补体血症,血三系减少,以及早期肾损害出现的蛋白尿等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着效果,表明中医的健脾滋肾这一治法相对于西医治疗具有优越性。4.4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较,中医相关症候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的SLE-DAI评分、焦虑抑郁评分以及SF-36各项目的积分两组治疗后均有减低,但是治疗组改善评分的作用更显着,说明健脾滋肾法在改善患者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是更优越的。

崔庆科[3](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刘文禹[4](2020)在《归脾汤合二至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慢性病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归脾汤合二至丸对SLE合并慢性病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武汉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医部门诊就诊的SLE合并慢性贫血患者共110例,分为归脾汤合二至丸组(中药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实验结束共脱落8例,其中中药组5例,对照组3例,脱落率为7.3%。实验期间因其他并发症需住院治疗者6例,剔除后最终得到有效病例96例,其中中药组48例,对照组48例。所有病例治疗4周,随诊观察3个月,观察相关指标并评估疾病活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SLE患者均为中度及以下活动的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稳定病情,两组之间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用量无显着差异,均接受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中药组患者接受中药汤剂:归脾汤合二至丸水煎剂治疗,每日一剂,早晚各1次,以及常规控制病情的西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控制病情的西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以及中医证候、症状的疗效,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并比较两组病例疾病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均有改善(P<0.05),且中药组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改善效果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中药组48例患者总有效45例,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27例,有效率56.25%,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治疗后对症状均有改善,其中心悸、乏力、烦躁、手足心热、气短较对照组疗效有优势(P<0.05);对照组除对畏寒肢冷、气短、耳鸣、失眠、手足心热、烦躁、乏力、口疮改善不明显(P>0.05)外,对面部红斑、发热、口疮、双手红斑、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肌肉疼痛、脱发、浮肿、胸痛、心悸、皮肤溃烂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病情活动度均有所下降,而中药组在疾病活动评分与疾病分期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组和对照组对于SLE贫血患者均有疗效,而归脾汤合二至丸对于实验室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的治疗、临床症状的缓解及疾病活动的控制较常规西药治疗更具有优势。

陶桢珍[5](2020)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S)、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 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介素-17等实验室指标,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焦虑抑郁积分及生活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各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其对SLE治疗中激素减撤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探析结合临床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探析SLE患者ACTH、CS、MIF、IL-17等指标与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之间的相关性,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LE的病因病机与脾肾两脏的关系,并探讨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联系,阐述从脾肾两脏出发治疗SLE患者并助激素减撤的理论基础。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血清ACTH、CS、MIF、IL-17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从安徽省中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20例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与SLE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两组血清ACTH、CS、MIF、IL-17等指标进行检测,两组的血常规(WBC、RBC、HGB、PLT)、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A、Ig G、Ig M)、尿蛋白(尿MA、β2-MG、24h Pro)以及补体C3、C4、抗C1q抗体等各项指标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21.0。2.2.2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从安徽省中医院选取门诊及住院的SLE患者,共60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制定的SLE分类标准或2009年SLICC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且SLE-DAI评分在014分之间的范围,中医证型均为脾肾两虚型。随机将60例SLE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激素及羟氯喹)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并予健脾滋肾方口服,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治疗前存在可比性(P>0.05)。观察比较两组SLE患者ACTH及CS、MIF及IL-17、疾病活动度、SF-36各项积分、焦虑抑郁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3结果3.1理论探析3.1.1ACTH、CS及MIF、IL-17与SLE发生发展、疾病活动及激素减撤关系密切;3.1.2中医学脾肾亏虚是SLE极为关键的病因病机;3.1.3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密切相关;3.1.4健脾滋肾法是SLE主要的中医治疗大法之一;3.1.5健脾滋肾法治疗SLE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利于激素的减撤。3.2临床疗效3.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清ACTH、CS水平明显降低(P<0.01),MIF、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3.2.2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组血常规WBC、RBC、HGB、PLT各项指标均明显偏低(P<0.01)。3.2.3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抗C1q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4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24h 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尿MA、β2-MG及24h Pro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5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两组比较,SLE组患者ESR、CRP及Ig G、Ig A、Ig M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3.2.6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SAS和SDS评分的比较相比健康对照组,SLE患者在SF-36调查表7个维度积分均明显降低,SLE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7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水平与补体、尿蛋白及炎症免疫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SLE患者ACTH、CS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1),ACTH与抗C1q抗体呈负相关关系(P<0.05)。另外,SLE患者MIF、IL-17水平均与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1或P<0.05),IL-17与抗C1q抗体有正相关关系(P<0.05)。(2)SLE患者ACTH、CS水平与24h Pro、尿MA呈负相关(P<0.01或P<0.05)。另外,SLE患者IL-17水平与24h Pro、尿MA呈正相关(P<0.01),MIF水平与尿β2-MG呈正相关(P<0.05)。(3)SLE患者血清中ACTH、CS水平与患者ESR、CRP、Ig G和Ig M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ACTH、CS与Ig A均无明显相关性。SLE患者血清中MIF、IL-17水平与患者ESR、CRP和Ig G、Ig M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Ig A无明显相关性。3.2.8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等相关指标及激素减撤的影响健脾滋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CS、WBC、R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以及SF-36各维度积分,同时降低MIF、IL-17、ESR、CRP、Ig G、Ig A、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以及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焦虑抑郁积分等;而且相比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组在降低SLE患者MIF、IL-17、ESR、CRP、Ig G、Ig M、抗C1q抗体、尿MA、β2-MG、24h Pro等指标,提高ACTH、CS、WBC、HGB、PLT、补体C3、C4等指标,同时在改善临床疗效、绝大多数中医症状、焦虑抑郁情况、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明显有利于激素减撤,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结果示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疗效更胜,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激素的减撤。4结论4.1狼疮的病因病机以及激素撤减后相关症状都可以用“脾肾亏虚”来解释,为健脾滋肾法作为关键治法提供理论依据;4.2狼疮患者血清ACTH、CS及MIF、IL-17指标,与SLE发病、疾病活动以及HPA轴功能、GC抵抗密不可分,SLE激素撤减与ACTH、CS及MIF、IL-17水平相关。4.3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4.4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使SLE患者CS水平明显升高并使MIF、IL-17水平等指标明显下降,且在提高WBC、HGB、PLT、C3、C4并降低ESR、Ig G、Ig M、CRP、抗C1q抗体、尿MA、β2-MG及24h Pro的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表明健脾滋肾法有利于改善SLE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改善MIF、IL-17升高并可能导致的GC抵抗情况,可助激素减撤;4.5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能减轻激素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减少激素减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等气阴两虚的症状积分,优于单纯西药组,有利于激素减撤。4.6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可以明显降低SLE-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及焦虑抑郁评分,提高患者SF-36各维度积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控制疾病发展,有利于激素减撤。

杨慧珍(Yang Huei-Chen)[6](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指出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王东[7](2019)在《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中药加味三黄固本汤加减治疗肾阴亏虚型SLE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2、探索加味三黄固本汤对肾阴亏虚型SLE患者骨密度的影响;3、基于“肾主骨、生髓”的理论,观察加味三黄固本汤对SLE模型小鼠骨密度的作用结果,初探加味三黄固本汤对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1、临床观察部分:纳入符合标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原有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不变的情况下加用加味三黄固本汤,疗程共计三个月。在使用中药治疗前、治疗后1月、2月及3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测定患者口服中药之前及3月后股骨颈骨密度。最后对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动物实验部分:选择MRL/lpr SLE模型小鼠3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泼尼松组)、治疗组(泼尼松+中药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及对照组共计SLE模型小鼠20只均先予以泼尼松(10m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ml/只灌胃,1次/d,连续七天。七天后小鼠SLE病情缓解,进入慢性缓解期,此时治疗组予以泼尼松(10mg/kg)和加味三黄固本汤免煎颗粒(3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 mL/只灌胃,1次/d;对照组继续予以泼尼松(10mg/k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按0.4ml/只灌胃,1次/d。给药后每周称量体重1次,根据体重调整给予的受试药物剂量。模型组10只在同等环境中常规饲养8周。实验8周之后对3组所有小鼠进行取材,将其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后仔细分离左侧股骨,彻底剔除软组织后,37℃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后放人EP管中,-80℃冰箱保存,检测前取出解冻。采用小动物专用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HOLOGIC)进行小鼠离体股骨骨密度测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观察部分:1)在使用中药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患者之前及治疗后1月、2月、3月之后其疗效评价结果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中药前与使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骨密度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部分: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三组小鼠骨密度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加味三黄固本汤后能改善肾阴亏虚型SLE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SLEDAI评分,在三个月治疗时间内,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2、使用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肾阴亏虚型SLE患者之后,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较较使用中药之前有所改善,故本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改善患者的骨密度来预防SLE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后骨质疏松的发生;3、加味三黄固本汤改善了使用糖皮质激素后SLE小鼠的骨密度,侧面验证了在“肾主骨、生髓”这一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加味三黄固本汤能防治SLE小鼠激素性骨质疏松。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8](2017)在《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是引发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多为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在标准方案治疗后无法获得持续病毒应答,这类患者归为难治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hepatitis C,RHC)。近年来中医药对难治性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辩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目的: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总结,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症候疗效、肝功能、病毒指标、安全性等进行评价,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选择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患者,各分为40例,排除脱落病例后,最终入选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以48周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候疗效评分、以及各分项症状体征,并检测实验室指标:肝功能(ALT、AST、GGT等)、丙型肝炎病毒含量(HCV-RNA)、骨髓抑制指标(WBC、PLT),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综合疗效:两组显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总积分:两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ALT、AST(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病毒定量数值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抗病毒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减轻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五心烦热等症状方面优势明显。改善了肝功能,降低了丙肝病毒的含量,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优势。

侯雅军[9](2011)在《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导师柯微君为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现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医疗工作五十余年,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属自身免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主要与免疫紊乱相关,而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治疗的药物,存在疗效不理想且容易复发、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调节、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柯微君老师对ITP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着的疗效。目前对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尚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且停留于整理与归纳阶段,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目的:全面系统的总结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内容:分析柯微君学术思想渊源;研究并全面总结柯微君老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升华其学术思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柯微君老师擅长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通过中医古籍的检索及对导师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各学派医家学术思想的分析,探求柯微君老师学术思想渊源。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从柯微君老师“辨病与辨证”、“扶正与祛邪”“治标与治本”方面以及注重“阴阳平衡”、“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等方面总结其学术思想;结合部分病例,分别论述柯微君治疗血液系统各疾病的辨证治疗规律以及专方、专药运用的临床经验。3临床研究部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柯微君老师治疗ITP有效病例的处方进行分析。以单药出现的频次频率、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及药物的性味归经为观察点,总结柯微君老师的用药规律;以一例典型病例的处方药味药量变化,分析疾病证型转化规律及辨证施治规律,进一步总结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治的同时,与过敏性紫癜的症状及遣方用药进行对比,比较两者之间异同。结论:1学术思想渊源部分: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来源于中医经典古籍,受名老中医思想影响,受各学派医家影响,来源于临证实践及科研。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部分:柯微君老师的学术思想包括如下几项:衷中参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辨明邪正关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治标治本有缓急;以“平衡阴阳”为大法;以“健脾补肾”为根本;以“活血化瘀”贯穿血证始终。柯微君老师的临床经验主要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分为血热妄行、阴虚血热、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各型之间具有一定转化规律,因而治疗上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并自拟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该病,获得较好疗效。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提出“从脾肾论治”、“重点是调节阴阳”、“兼以祛瘀生新”、“新病旧病同治”等学术思想。对于过敏性紫癜应用紫豉桃红化癜汤、重症者联合应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方治疗,获得较好疗效。对于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血液病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可以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另外,柯微君老师常用经典方剂治疗现代血液病,如应用白茅根藕节煎治疗急性出血病证、大黄(?)虫丸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小半夏茯苓汤治疗恶心呕吐病证常常取效。柯微君应用虫类药治疗血液病也有自己特点。除血液病外,柯微君治疗白塞氏病、急性脑卒中等杂病也有较好的疗效。3临床研究部分:3.1通过药物频率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核心药物共16味,并组成基本方如下: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卷柏、虎杖、三七粉、玳瑁面、羚羊角粉、当归、生黄芪、女贞子、旱莲草、锁阳、补骨脂、生甘草。3.2通过核心药物功效类别及性味归经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基本法则为: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温补脾肾、活血止血。3.3通过核心药物的分析,验证了柯微君老师认为的ITP的病因病机:该病病位在脾肾,病机为虚实并存。虚有阴虚、气阴两虚(脾气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实有热毒、瘀血。脾肾两虚为内因,热毒多为外因,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结果。3.4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总结的ITP的证型演变规律:其证型以血热妄行型→阴虚血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依次转化。3.5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治疗ITP的用药特点:治疗一般先清热凉血滋阴潜阳,待病情好转后益气宁血、脾肾双补,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全程。4提出新见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均可见紫癜症状,但两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有各自特点,目前文献尚缺乏两者的比较分析,而在临床诊治上两者又易混淆。本人通过分析柯微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两个不同疾病的特点,归纳出两者辨治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内因均为脾肾不足,外因均有感受热毒,热迫血行,存在虚实夹杂,且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的结果,故而治疗上祛邪均以清热凉血为主,扶正以健脾补肾为法,活血化瘀贯穿疾病始终。不同之处在于过敏性紫癜外感邪气以风、热、湿邪为主,特别是有风、湿为患,故而治疗上还应疏风透邪、清利湿热。因而分析两者的异同,为紫癜病的不同辨治思路确立了方向。意义:本课题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名老中医药专家柯微君治疗血液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紫癜病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治疗思路。以藉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背景:导师柯微君为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现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属自身免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主要与免疫紊乱相关,而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治疗的药物,存在疗效不理想且容易复发、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调节、疗效可靠、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柯微君老师对ITP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着的疗效。目的:总结柯微君老师治疗ITP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内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柯微君老师擅长治疗的ITP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用药规律,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柯微君老师治疗ITP有效病例的处方进行分析。以单药出现的频次频率、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及药物的性味归经为观察点,总结柯微君老师的用药规律;以一例典型病例的处方药味药量变化,分析疾病证型转化规律及辨证施治规律,进一步总结该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治的同时,与过敏性紫癜的症状及遣方用药进行对比,比较两者之间异同。结论:1通过药物频率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核心药物共16味,并组成基本方如下: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卷柏、虎杖、三七粉、玳瑁面、羚羊角粉、当归、生黄芪、女贞子、旱莲草、锁阳、补骨脂、生甘草。2通过核心药物功效类别及性味归经分析,总结柯微君治疗ITP的基本法则为: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温补脾肾、活血止血。3通过核心药物的分析,验证了柯微君老师认为的ITP的病因病机:该病病位在脾肾,病机为虚实并存。虚有阴虚、气阴两虚(脾气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虚);实有热毒、瘀血。脾肾两虚为内因,热毒多为外因,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结果。4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总结的ITP的证型演变规律:其证型以血热妄行型→阴虚血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依次转化。5通过典型病例的处方分析,反映了柯微君老师治疗ITP的用药特点:治疗一般先清热凉血滋阴潜阳,待病情好转后益气宁血、脾肾双补,活血化瘀通络贯穿全程。6通过分析柯微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两个不同疾病的特点,归纳出两者辨治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内因均为脾肾不足,外因均有感受热毒,热迫血行,存在虚实夹杂,且瘀血阻络为病理变化的结果,故而治疗上祛邪均以清热凉血为主,扶正以健脾补肾为法,活血化瘀贯穿疾病始终。不同之处在于过敏性紫癜外感邪气以风、热、湿邪为主,特别是有风、湿为患,故而治疗上还应疏风透邪、清利湿热。因而分析两者的异同,为紫癜病的不同辨治思路确立了方向。意义:本课题较为深入的总结了名老中医药专家柯微君治疗ITP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使之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不同紫癜病的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提出了新见解。以藉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10](2009)在《犀角地黄汤药效研究及临床新用》文中认为

二、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综述
        1. 中医病名与文献来源
        2. 病因病机
        3. 现代中医对ITP的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西医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诊断与预后
        3. 现代医学对ITP的治疗现状
        4. 基因组医学与儿童ITP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讨论分析
        1. 从基因层面探讨相关基因与ITP的发病关系
        2. 基因检测对ITP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
        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 儿童ITP的中医病因病机
        5. 扶正解毒方解读与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CRF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成果
    参与课题
    获得奖项

(2)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理论探析
    1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LR7、TLR9 的相关性
    2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与细胞因子IFN-α、IL-6 的相关性
    3 TLR7、TLR9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4 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
    5.健脾滋肾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键治则
    6.小结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LR7、TLR9、IFN-α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安全性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LR7、TLR9、IFN-α、IL-6 指标的变化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4、抗C1q抗体的变化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小时Pro、尿β2-MG的变化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RBC、WBC、HGB、PLT)的变化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免疫学指标(CRP、ESR、Ig A、Ig G、Ig M)的变化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 SF-36 评分比较
        2.10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
    2 健脾滋肾方组成和现代药理
    3 课题研究指标选定的根据和意义
        3.1 TLR7和TLR9
        3.2 细胞因子IFN-α和IL-6
        3.3 抗C1q抗体、补体C3、C4
        3.4 炎症指标CRP,ESR
        3.5 血常规
        3.6 24h Pro及β2-MG
        3.7 SLEDAI评分
        3.8 SF-36 量表
    4 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的相关指标和临床疗效影响
    5 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外周血TLR7、TLR9 指标的可能影响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 SLE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归脾汤合二至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慢性病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软件和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剔除和脱落情况
        3.2 两组病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比较
        3.3 两组病例主要中医证候的比较
        3.4 两组病例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3.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讨论
    1 归脾汤合二至丸治疗SLE贫血的理论来源
        1.1 归脾汤的来源和应用
        1.2 二至丸的来源和应用
    2 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析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西医治疗
    2 SLE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减撤的影响因素
    3 中医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4 中医脾肾亏虚与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关系
    5 运用健脾滋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伦理学要求
        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5 相关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CTH、CS、MIF、IL-17的比较(表1、图1)
        2.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比较
        2.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比较(表3、图3)
        2.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24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比较(表4、图4)
        2.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比较
        2.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F-36各维度积分的比较(表6、图6)
        2.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焦虑抑郁积分的比较(表7、图7)
        2.8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抗C1q抗体及补体C3、C4的相关性分析
        2.9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24 小时Pro、尿MA、尿β2-MG的相关性分析
        2.10 SLE患者血清中ACTH、CS、MIF、IL-17 水平与炎症、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及治疗中激素减撤相关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4 安全性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SLEDAI)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皮质激素用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H、CS、MIF、IL-17 的变化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C4、抗C1q抗体的变化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MA、尿β2-MG、24 小时Pro的变化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WBC、RBC、HGB、PLT)的变化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变化
        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及 SF-36 评分比较
        2.11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
    2 健脾滋肾法的遣方用药及现代药理研究
    3 本次研究相关指标选用的依据及意义
    4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影响
    5 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助激素减撤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 SLE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二、担任职位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一、四诊合参
        二、病证结合
        三、标本同治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二、中医辨证思维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二、善用虫药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重视望诊
        一、重望神望目
        二、重气色盛衰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一、保肝平胃思想
        二、常用的经方
        三、常用的单味药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一、脾蕴湿热证
        二、肝胃不和证
        三、肝脾两虚证
        四、热毒内陷证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的单味药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一、肝癌,肝硬化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一、中风后遗症
        二、治验案例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一、斗鸡眼(斜视)
        二、治验案例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一、油风
        二、治验案例
    第四节 荨麻疹
        一、荨麻疹
        二、治验案例
    第五节 失眠
        一、失眠
        二、治验案例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一、重症肌无力
        二、治验案例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治验案例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一、过敏性鼻炎
        二、治验案例
    第九节 腮腺炎
        一、腮腺炎
        二、治验案例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
        二、治验案例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结论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结语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详细摘要

(7)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6 疗效评价标准
    3 试验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病情观察
        3.3 检测指标
        3.4 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记录与观察
    4 结果分析
        4.1 剔除与脱落
        4.2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记录
        4.3 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4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概述
        5.2 钟以泽教授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5.3 加味三黄固本汤方义解析
        5.4 加味三黄固本汤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5 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5.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6 总结
    7 结论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
    4 数据分析
    5 结果分析
    6 讨论
        6.1 MRL/lpr模型小鼠
        6.2 实验动物使用药物的剂量计算
        6.3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SLE中的应用
        6.4 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及骨坏死的作用机制探析
    7 实验结果及方法讨论
    8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中医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2、中医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先天禀赋不足
        2.2 后天失养
        2.3 产后体虚,房事不节
        2.4 外邪侵袭,内外合病
    3、各家对SLE病因病机的认识
    4、辨证分型论治
        4.1 辩证分型
        4.2 分型论治
        4.3 分期论治
    5、SLE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6、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6.1 SL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2 SLE的药物治疗
        6.3 血浆置换
        6.4 其他治疗方法
    7、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1 CRF调查表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
    中医临床症状权重积分表
    SLEDAI活动评分表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Ⅰ. 中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3. 难治性丙型肝炎辨证分型
        4.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Ⅱ. 西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机制
        3.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疗程
        2.4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治疗不同的时间HCV-RNA对数比较
        4.3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4.4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4.6 治疗过程中对于骨髓抑制的影响的比较
        4.7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8 总体证候疗效比较
        4.9 抗病毒疗效分病程比较
    5. 讨论
        5.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5.2 方药选择依据
        5.3 结果分析
    6. 结果
    7.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简介

(9)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柯微君学术思想渊源
    1 柯微君简介
    2 学术思想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柯微君治疗血液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柯微君治疗血液病学术思想
        1 衷中参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2 辨明邪正关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3 掌握病证演变规律,治标治本有缓急
        4 以"平衡阴阳"为大法
        5 以"健脾补肾"为根本
        6 以"活血化瘀"贯穿血证始终
    第二章 柯微君治疗血液病临床经验
        1 柯微君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2 柯微君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3 柯微君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
        4 柯微君治疗急性白血病经验
        5 柯微君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经验
        6 柯微君老师治疗溶血性贫血经验
        7 柯微君温补脾肾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8 柯微君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验
        9 柯微君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经验
        10 柯微君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经验
        11 柯微君治疗骨髓纤维化经验
        12 柯微君特色汤剂丸药应用
        13 柯微君虫类药应用
        14 柯微君杂病诊治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柯微君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西医研究ITP的概况
        第二章 祖国医学研究ITP的概况及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犀角地黄汤药效研究及临床新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效学研究
    1.1 解热作用
    1.2 抗炎作用
    1.3 抗过敏及抗变态反应作用
    1.4 保肝作用
    1.5 改善微循环及增强免疫作用
    1.6 抗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作用
2 现代临床新用
3 结语

四、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D]. 胡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健脾滋肾法对SLE疾病活动与外周血TLR7/9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D]. 陈蕾蕾.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归脾汤合二至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慢性病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刘文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健脾滋肾法对SLE临床疗效及激素减撤作用机制研究[D]. 陶桢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加味三黄固本汤治疗肾阴亏虚型SLE疗效分析及防治SLE小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初探[D]. 王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9]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D]. 侯雅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10]犀角地黄汤药效研究及临床新用[J].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 中成药, 2009(12)

标签:;  ;  ;  ;  ;  

西焦地黄汤加味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