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酶活性豆粕论文_燕磊,赵敏,朱伟,席庆凯,刘天骥

导读:本文包含了脲酶活性豆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豆粕,活性,饲料,蛋白,消化率,生长,性能。

脲酶活性豆粕论文文献综述

燕磊,赵敏,朱伟,席庆凯,刘天骥[1](2019)在《发酵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基发酵豆粕和湿基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和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质量为3.6~4.2 g的凡纳滨对虾9990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550尾,分别饲喂添加6%去皮豆粕(DSM)、4%干发酵豆粕(DFSM)、7%湿发酵豆粕(WFSM)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73 d的养殖试验,然后对生长情况、存活率、转氨酶和免疫相关酶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两组之间终末均重无显着性差异(P> 0.05),但分别显着高于去皮豆粕组2.74、4.14 g(P <0.05);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另外两组(P <0.05),其中湿发酵豆粕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去皮豆粕组96.03%、0.38%/d;干发酵豆粕和湿发酵豆粕组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高于去皮豆粕组,但差异不显着(P> 0.05);干发酵豆粕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及酚氧化酶活性高于去皮豆粕组,低于湿发酵豆粕组,但各试验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 0.05)。综上所述,在本次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能改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效率及抗氧化活性,而且湿基发酵豆粕应用效果优于干发酵豆粕。(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07期)

魏曼琳,王思珍,张贵成,彭洋洋[2](2018)在《乳酸菌发酵对豆粕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乳酸菌发酵对豆粕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按豆粕质量4%、5%、6%的量添加乳酸菌作为3个处理,在37℃条件下发酵,分别在48,72小时对各组试样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豆粕中分别添加4%、5%、6%乳酸菌发酵后,豆粕粗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但仅6%乳酸菌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6%乳酸菌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乳酸菌发酵豆粕的脲酶活性均极显着降低(P<0.01),但除4%乳酸菌组发酵72小时脲酶活性降低幅度低于发酵48小时外,其他组发酵48小时和72小时的脲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本试验菌种及试验条件下,乳酸菌添加量以4%为宜,既不会显着降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其脲酶活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2期)

刘汶鹏,解迪,邹险峰,高长城[3](2018)在《挤压膨化对玉米豆粕混合物糊化度及脲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豆粕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挤压膨化条件对挤出物的糊化度及脲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结果得知:随着出口段温度、物料含水量、螺杆转速、喂料速度的增加,挤出物的糊化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物料配比(豆粕∶玉米)的增大,挤出物的糊化度逐渐减小。通过脲酶活性正交试验结果得知,4个因素对脲酶活性的影响顺序为出口段温度>螺杆转速>喂料速度>物料含水量。(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8年02期)

Sang,M,L,Hamid,M,A,Kyung,H,Chang[4](2016)在《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对岩鱼生长性能、身体组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抗病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用发酵豆粕鱼料(FSM)代替常规鱼料(FM)对幼鱼期和生长期岩鱼(又名许氏鲆鲉)生长性能、身体组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抗病能力的影响。FSM含量分别为0、8%、16%、24%和32%的等氮(51%)和等热量(MJ·kg~(-1))鱼料代替FM蛋白质含量约0、10%、20%、30%和40%的鱼料(分别为FSM0组、FSM8组、FSM16组、FSM24组和FSM32组)。每组鱼料分别饲喂3组幼生期岩鱼(1.2±0.04 g;EXPⅠ组)和3组生长期岩鱼(148.2±2.9 g;EXPⅡ组),2次·d~(-1),共8周。与FSM0组、FSM8组和FSM16组相比,饲喂FSM32组幼生期岩鱼的体增重(WG)显着降低。FSM16组、FSM24组和FSM32组的饲料效率(FE)和岩鱼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显着低于FSM0组和FSM8组。FSM24组的日采食量(DFI)显着低于FSM0组和FSM8组。但生长期岩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未表现出显着改变。FSM32组幼生期岩鱼的内脏指数(VSI)显着低于其他各组。FSM替代FM量达到40%,对幼生期和生长期岩鱼的整个身体和肌肉指标、氨基酸组成均无显着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鱼料中含有FSM的生长期岩鱼的血清抗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腹腔注射迟钝爱德华菌后存活的幼生期岩鱼不受饲料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SM是一种成功的FM替代品,幼生期岩鱼鱼料中替代量可达10%,生长期岩鱼料中替代量达40%时,对其生长性能仍无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6年07期)

陈玉龙,周艺,曾丹,刘巧婷,何燕柳[5](2016)在《发酵豆粕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酶活性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发酵豆粕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酶活性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择日龄相近、体重为(9.0±0.5)kg的叁元杂交28日龄断奶仔猪33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2头仔猪,以不同比例发酵豆粕替代日粮中普通豆粕,于试验结束后空腹称重并采血,测定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酶活性指标。结果表明:以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对保育猪料重比、腹泻率影响显着(P<0.05),对保育猪血清中尿素氮(BUN)和血糖(BG)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保育猪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GOT)活性影响极显着(P<0.01),对碱性磷酸酶(ALP)、胆碱脂酶(CHE)活性影响显着(P<0.05)。说明以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可影响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酶活性指标等,其中全为发酵豆粕时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3期)

张莉弘,于淑艳,高长城[6](2012)在《湿热与干热处理黑豆粕、大豆粕中脲酶活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黑豆粕和大豆粕中脲酶的定性分析,比较利用湿热与干热处理后,抗营养因子的活性变化。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干热灭活脲酶要比湿热灭活脲酶所用的温度高,且时间长。干热灭活条件下,黑豆粕需要在160℃处理90min,脲酶才完全失活;大豆粕需要在150℃处理60min,脲酶失活。黑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期刊2012年36期)

周妍蕾[7](2010)在《豆粕中尿素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尿素酶活性检测在豆粕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豆粕中尿素酶活性的几种检测方法,从而强调使用尿素酶活性检测作为及时判断豆粕加工品质好坏的依据,避免劣质豆粕在饲料生产中使用,预防饲料质量问题引起动物的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0年19期)

Emilio,Tibaldi,霍艳军[8](2010)在《不同处理豆粕代替部分日粮中鱼粉对欧洲黑鲈生长、养分消化率和小肠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了不同加工处理豆粕代替部分日粮中鱼粉对欧洲黑鲈生长、表观消化率、碱性磷酸酶和小肠酶活性(亮氨酸氨肽酶、麦芽糖酶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形态和肉质的影响。黑鲈初重为187.8±1.4g,鱼粉基础日粮作为对照组,处理组分别为:浸提熟化去皮豆粕取代25%鱼粉(SE25);压榨去皮熟化豆粕取代50%鱼粉(ME50);酶处理豆粕取代50%鱼粉(ET50);不同处理豆粕组合取代60%鱼粉(30%浸提熟化去皮豆粕+30%酶处理豆粕,SE+ET/60)。ME50处理组和SE+ET/60处理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但是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ME50处理组的黑鲈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总蛋白沉积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处理组的蛋白效率比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测定了小肠酶活性。对照组和豆粕替代组的亮氨酸氨肽酶、麦芽糖酶活性没有差异。对照组γ-谷氨酰基转移酶活性显着高于处理组。然而,这些酶的主要活性存在于小肠后段。除了SE25处理组外,其余各处理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组。饲喂各豆粕处理组日粮不影响黑鲈体组成和屠体量但显着降低肝重。结论:在补加蛋氨酸情况下,黑鲈日粮鱼粉可以被25%去皮浸提豆粕、50%酶解豆粕或60%不同处理豆粕组合取代而不影响生产性能。ME50处理组黑鲈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降低。(本文来源于《饲料与畜牧》期刊2010年04期)

贾志宏,薛志霞,魏福利,刘璐,付明哲[9](2009)在《脲酶活性及蛋白溶解度对豆粕热加工的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蛋白是家畜日粮中质量最好的植物蛋白饲料,除蛋氨酸略缺乏外,其它各种氨基酸都接近理想平衡。豆粕质量受到能量、蛋白质、纤维素和氨基酸等各种营养素含量的影响,例如普通豆粕与去皮豆粕间在以上指标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别(见表1)。去皮豆粕由于纤维素含量低而有较高的(本文来源于《养殖与饲料》期刊2009年05期)

张丽靖,齐莉莉,杨郁[10](2008)在《纳豆菌发酵对豆粕脲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发酵可一定程度降低豆粕抗营养因子活性,提高豆粕作为蛋白源的利用率。采用2株纳豆菌发酵研究豆粕中脲酶的失活情况。首先测定了其生长曲线,用以指导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研究了水/豆粕比例、培养温度、pH、接种量等发酵参数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脲酶活性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水/豆粕比例为5∶1,pH4.5、温度30℃、接种量5%、种龄为8h,发酵60h,豆粕脲酶活性降低93%。(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脲酶活性豆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乳酸菌发酵对豆粕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按豆粕质量4%、5%、6%的量添加乳酸菌作为3个处理,在37℃条件下发酵,分别在48,72小时对各组试样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豆粕中分别添加4%、5%、6%乳酸菌发酵后,豆粕粗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但仅6%乳酸菌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6%乳酸菌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乳酸菌发酵豆粕的脲酶活性均极显着降低(P<0.01),但除4%乳酸菌组发酵72小时脲酶活性降低幅度低于发酵48小时外,其他组发酵48小时和72小时的脲酶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本试验菌种及试验条件下,乳酸菌添加量以4%为宜,既不会显着降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其脲酶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脲酶活性豆粕论文参考文献

[1].燕磊,赵敏,朱伟,席庆凯,刘天骥.发酵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2].魏曼琳,王思珍,张贵成,彭洋洋.乳酸菌发酵对豆粕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3].刘汶鹏,解迪,邹险峰,高长城.挤压膨化对玉米豆粕混合物糊化度及脲酶活性的影响[J].粮食与油脂.2018

[4].Sang,M,L,Hamid,M,A,Kyung,H,Chang.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对岩鱼生长性能、身体组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抗病性能的影响[J].饲料博览.2016

[5].陈玉龙,周艺,曾丹,刘巧婷,何燕柳.发酵豆粕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酶活性指标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6].张莉弘,于淑艳,高长城.湿热与干热处理黑豆粕、大豆粕中脲酶活性比较[J].农业机械.2012

[7].周妍蕾.豆粕中尿素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8].Emilio,Tibaldi,霍艳军.不同处理豆粕代替部分日粮中鱼粉对欧洲黑鲈生长、养分消化率和小肠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与畜牧.2010

[9].贾志宏,薛志霞,魏福利,刘璐,付明哲.脲酶活性及蛋白溶解度对豆粕热加工的质量评价[J].养殖与饲料.2009

[10].张丽靖,齐莉莉,杨郁.纳豆菌发酵对豆粕脲酶活性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

论文知识图

遗传算法运行结果不同条件发酵对豆粕脲酶活性的影响发酵周期对脲酶活性的影响加热时间和水分含量对豆粕胰蛋白酶抑...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型纤维测定仪

标签:;  ;  ;  ;  ;  ;  ;  

脲酶活性豆粕论文_燕磊,赵敏,朱伟,席庆凯,刘天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