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明[1]2004年在《混沌与和谐——《暗示》写作研究》文中指出《暗示》是着名作家韩少功200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写作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形式上名之曰小说,又像是散文、随笔,像文学作品,又像是理论着作。结构上,作家采用散点透视与焦点复合的方式,既有故事片断又有思考路线,呈现出散漫而又谨严的特色...
王丰[1]2004年在《寻找与审视——论铁凝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认同》文中研究指明铁凝是一位对女性命运与心理都有着深刻关注的作家,女性自我认同意识几乎涵盖了她的大部分作品。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自我认同角度来分析铁凝作品并对其创作心理路程进行探讨。文章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在厘清现代性全球化的大背...
吕婷[1]2012年在《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性情率真的小说理论批评家。本文主要以郁达夫的小说理论专着《小说论》与《历史小说论》以及相关的文艺论文为依据,探究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批评体系,对其“现代性”的小说观念论...
黄明星[1]2010年在《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形式意义》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前承五四革命启蒙主义的旗帜,后续救亡使命的急迫,这是以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作为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责任感极强的作家,沈从文却总以乡下人自居。时代和独特的成长经历在他的心中做过怎样的投影?正是着眼如此,本文以沈从...
许珍[1]2013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影视转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小说影视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不论在文学界还是影视界,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其发展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在我国,小说影视转化也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小说愈发和图像、影像紧密...
徐文翔[1]2014年在《关于明代民歌研究的一些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代民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文人——民歌——文学"的研究路数已经"题无余义",亟需开拓新的思路;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明代民歌之特质,仍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在研究环节上存在着缺失...
孙源[1]2004年在《论叶君健的多语创作》文中认为本文尝试选取多语创作的视角力图在中外文学交流的背景下对叶君健的创作活动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叶君健对待文学抱着一种严肃执着有所为的态度他始终关注那些生活在偏僻闭塞的小山村的农民和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层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小人物的命运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
李明艳[1]2004年在《鲁迅与果戈理》文中指出俄国古典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是对鲁迅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本文通过对鲁迅与果戈里笔下《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以及果戈理《死魂灵》中和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中“地主”形象的比较分析,论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二者不同的创作历程、思想深刻程...
努尔巴汗[1]2004年在《阿山海戈及其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山海戈是哈萨克族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着名的哲饶。目前,我们得到的关于他的资料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书籍和学术论文。认识和研究这样一个伟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便于认识和研究哈萨克族文化。笔者根据哈萨克汗国的背景和人民的状况,对这位哲饶的生...
陈华兴[1]2004年在《《乐章集》首见词调(体)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代名家,柳永千百年来受到了历代词人、词学家的广泛尊崇。在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柳永以自己杰出的文学修养、艺术感悟力和音乐才能走上自己的创作之路,对“词”这一文学艺术体裁的发展与成熟作出了不可磨灭...
王庆[1]2004年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理论—论刘知几与章学诚》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学与史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分分合合,互浸互染,文与史在互相渗透中相互借鉴;在各自独立中相互比较,确认自己的特性。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思想,不应该忽视文与史如此紧密的联系。中国史书虽然浩繁,史家虽然众多,...
杨利香[1]2004年在《拯救危机》文中提出沈从文带着他的人生体验,真诚地宣叙着他的理想。他的体验来源于个人、民族、人类的生存危机的压迫和这种危机对人的“生命”的毁灭。本文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探讨了沈从文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引言简述了沈从...
陈国平[1]2015年在《诗歌共时体的构建》文中提出骆一禾、海子是当代杰出诗人,他们的死结束了诗歌的1980年代。论文以骆一禾的诗论和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当代诗学背景下考察其独立性和卓异品质,同时兼及骆一禾、海子诗歌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其所牵涉的当代诗学问题。骆一禾是一位以诗人、诗论家和诗歌编辑的叁重...
胡静雪[1]2004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成都形象》文中研究说明成都是我国西南重镇,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同时它也不断的被文人所描述,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丰富的成都形象,当然这些成都形象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巴蜀独特的文化之中的。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巴蜀文化偏离于正统儒家文...
胡焕龙[1]2004年在《林纾“落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林纾因与五四新文化阵营之间激烈的论战而被视为封建复古派,遭到严厉批判和唾骂。至今,人们仍判其思想在五四时代是守旧落伍的。这已成为林纾研究中一个难以逾越的“坎”。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变迁...
方爱武[1]2016年在《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象学是属于比较文学领域里的概念,形象学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就侧重于对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或"异族形象"研究,本质上它是一种借异域文化而进行的自我言说或隐喻而已,它显然不能也无需完整地呈现被观照国度的真实形象。要想从形...
陈禹[1]2016年在《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余华是80年代中期崛起于文坛的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早期作品多是以暴力和残杀为特征的中短篇小说,它们用不动声色的笔调展现了一幅残酷阴郁的世界,饱含着对人性恶的愤怒和焦虑。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一段痛苦而又艰难的思想转型,余华又奉献出《活...
向文祺[1]2016年在《论废名创作的现代性》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废名开创了乡土文学新的写作范式与独特的“顾影自怜”的“审美现代性”抒情方式,在文体风格上实现了从平淡朴讷到奇辟生辣的先锋性实践,同时,他以极富个人洞见的“六朝-晚唐-新文学”谱系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新变...
柯子刊[1]2014年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林少华是我国当代着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作家、学者,至今已翻译90余部作品(含合译本),独译村上春树作品41部,出版5部文集、2部学术着作。林译在中国大陆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引发了“村上春树热”,进而还形成了一种社会文...
秦方奇[1]2004年在《超越时空的契合——《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故事新编》所创造的跨越时空,杂陈古今的独特的历史叙事模式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古今杂糅杂陈、寓庄于谐的历史叙事之间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契合。或者说,《故事新编》确实内在的影响了中国新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