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论

郁达夫小说论

吕婷[1]2012年在《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为研究对象。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性情率真的小说理论批评家。本文主要以郁达夫的小说理论专着《小说论》与《历史小说论》以及相关的文艺论文为依据,探究郁达夫的小说理论批评体系,对其“现代性”的小说观念论、唯真唯美的小说价值论、“自叙传”小说创作论、小说体式论和小说批评理论进行论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是对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的概述;首先,从时间维度上进行考察,介绍了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其次,介绍了郁达夫小说理论的主要构成。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即郁达夫小说理论研究和小说批评理论研究,其中的小说理论研究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二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观念,从介绍中西方小说观念史的角度,论述郁达夫提出的“中国小说世界化”的命题。第叁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本体论,从文艺功能观的角度,评析郁达夫“唯真唯美”的小说价值论,重点关注“情感的真”和小说的“形式美”。第四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论,在介绍创造社作家“自我表现说”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论。第五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体式论,从小说体裁角度和小说环境角度出发,论述郁达夫的历史小说论和传记文学论。第六章论述郁达夫的小说批评观念,从批评文本与批评家的角度出发,考察郁达夫的“天才论”、“情调说”、“对自我个性的关注”以及“批评家之四德”的小说批评理论。

张国祯[2]1981年在《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年代,在“文学革命”运动后纷纷问世的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一种与我国传统的小说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的小说体裁。它既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客观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却以种种激情强烈感染着读者。这就是崭新的现代抒情小说。它从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篇发端,经过由郁达夫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作家大力创作使之繁盛,后来又在巴金、沈从文、肖红及孙犁等作家手里经历了丰富曲折的发展演变,在现代小说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高建军[3]2011年在《希望与虚无》文中提出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之一,郁达夫和鲁迅等人一起共同完成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转型。郁达夫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特立独行而又不无艰难地坚守着自我生命体验的书写。本文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手段,以精神漂泊者的心路历程探索为切入点,对郁达夫小说做整体研究和系统解读,从叁个方面探究其文本价值:一、躁动的情绪状态。情绪化书写是郁氏小说的外在特征,躁动不仅是小说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而且还主导着小说的行文结构,更形成一种鲜明的语言风格。二、“寻找”意象的内在呈现。对自我生命本真状态的呈现是郁达夫小说文本的主旨,“寻找”意象是郁达夫小说文本的内在呈现,是精神漂泊者的灵魂。叁、虚无的本有之意。虚无是现代性寻找的必然归宿,亦是郁达夫小说文本的深层意蕴。郁达夫的小说是对精神飘泊者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是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通过对郁达夫小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对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上的现代性转型进行深刻反思。

施军, 曾一果[4]2004年在《郁达夫的唯美主义:从“自我表现”到“人生展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达夫小说与西方唯美主义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在艺术观念、小说实践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 ,郁达夫都烙上了西方唯美主义色彩。郁达夫小说前后差异很大 ,前期小说是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的融合强调“自我表现” ;后期小说渐渐由唯美主义向现代主义演进 ,注重“人生展示”。

元妮娜[5]2010年在《日本经历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郁达夫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起到了先锋性的作用。郁达夫有近十年的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留学经历对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所用的“经历”一词,界定为表层经验和深层主观体验的综合体。留日作家与留欧美作家、同为留日作家的鲁迅兄弟在思想、创作方面都表现出明显差异。日本经历不但影响了郁达夫的性格发展、人生选择,更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暴露”揭示了他在日本的体验,是反抗的变种,体现了人的觉醒,也是孤独者的自画像。在本质上郁达夫是典型的清教徒,他的“自我暴露”与本人的经历并不完全一致,带着夸大的成分,是对卢梭“自我暴露”和日本私小说等的模拟,用自我毁灭引起关注,表达愿望。郁达夫小说中频繁书写疾病,与日本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在表层经验层面,郁达夫在日本患过疾病,学过医,更是经历了弱国子民的悲哀,这些都让他了解了身体的和精神的苦痛;在深层体验上,疾病不仅是作者经历的苦痛,他把疾病当成了一种主动的选择,疾病成为他生命的常态,也成了浪漫主义的自我追求。疾病是一种隐喻,是对国家积弱的控诉,是作为“零余者”的控诉,更是寻求一种医治的道路。郁氏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情绪。一方面他在日本备受各种煎熬,另一方面他把情绪叙事当成了文学上的自觉追求。情绪是小说中的线索,限制了情节的安排,也决定了小说的顺序。

金震海[6]2012年在《20世纪初韩·中留日作家作品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国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学思潮的大规模涌入,两国小说的发展轨迹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在韩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作家都曾留学过日本,而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近一半的知名作家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20世纪初韩国和中国的知识青年和有志之士纷纷东渡日本求学,这些韩中两国的留日作家们在日本不仅受到了日本文学的熏陶和影响,还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各种文学思想和思潮。这些文人们回国后在当时的韩国文坛和中国的文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作家的人数、创作数量及其影响来看,在这场留学运动中所形成的韩中留日作家群对各自国家的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韩中两国文坛上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20世纪初韩中两国的留日作家群表现出了深厚的平民意识,以及对文学的热情和对社会的使命感。为数众多而卓有成效的韩中两国留日作家群所具有的显着特点和团队意识深刻地影响了韩中两国新文学的走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韩中两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金东仁和郁达夫都曾留学过日本,并在日本接触到了西方文学思潮,还深受日本大正文化的影响,而且都在小说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在日本留学阶段是金东仁和郁达夫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在这时候形成的文学素养、气质、性格和思想感情决定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基本面貌和基本风格。金东仁和郁达夫作为韩中两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不仅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社会北景,还具有相似的文学理念和文学道路。所以,对于作品特色和个人经历都极为相似的两位作家来说,在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是必要而可行的。因此,本论文着重对金东仁小说和郁达夫小说进行分析和探讨,比较研究两者的创作特点和思想蕴涵,并进一步探讨两位作家相似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以便为更加客观、全面地研究金东仁和郁达夫两位作家提供一个有益的实践和尝试。金东仁小说与郁达夫小说的比较研究,以韩中两国文学发展动态为背景,并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为比较对象,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平行类同比较研究,从而探索金东仁文学创作与郁达夫文学创作的相似性。金东仁和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不同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包括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唯美主义、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等。金东仁小说和郁达夫小说中诸多作品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了苦难的主题。通常来讲,艺术都是生活的某种再现,作者所要表达的苦难内容是对生活体验的生动再现。在20世纪20—30年代,韩中两国都处在内外交困的黑暗社会现实当中。两国苦难深重的相同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势必会产生出相似的苦难悲剧。本论文通过对两位作家苦难主题创作的比较,阐释了金东仁小说和郁达夫小说所农现出的感伤情调都是两国黑暗的时代反映出人生痛苦。但在农现感伤主题方而,金东仁小说着重展现了在社会、时代等方面压迫下凄惨人生,而郁达夫小说则侧重农现了在多重挤压下希望的幻灭和生活的凄惨。金东仁小说和郁达夫小说所表现出的感伤主题是有其时代和社会根源的,金东仁和郁达夫开始从事小说创作的时候,韩国正处在残酷的日本殖民地统治之下,而中国则处于生灵涂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当中。韩中两国留日作家们的现代文学观念都曾受到过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和熏陶,而且韩中两国文人们的传统文学观念又具有一定的相同性,所以韩中两国的留日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金东仁小说和郁达夫小说的比较研究,对于具体归纳和探讨韩中两国现代文学方面的相似性和类同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东仁和郁达夫作为韩中两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其文学思想和生活体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因而金东仁小说和郁达夫小说在创作艺术和思想蕴涵等层面上也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

奥井早织[7]2004年在《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形成的复杂来源》文中提出郁达夫是一位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中国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根底很深厚,其文学活动主要涉足诗歌、小说、散文、文学理论、译作等几个不同的领域。其中,最成功的无疑是小说。他以真挚的情感、敏锐的感受性、惊世骇俗和大胆的暴露方式,再现被扭曲、损坏、在痛苦中挣扎的自我心灵,并且追求人生的真实,这样的作品起到了唤醒人性的作用。那么,他独特的小说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很长时间以来,许多研究者探讨过这一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在郁达夫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形成上,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的。 郁达夫在1913年跟随长兄郁曼陀东渡日本求学,直到1922年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他在异国之地——日本度过了约10年的时间。他主要在这段时间里,大量接触到诸多外国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这使他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这些外国文学中,对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日本私小说。他曾经在随感录、日记等谈到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佐藤春夫、志贺直哉、谷崎润一郎等作家作品。他提到的作家名字都是“私小说”作家。私小说创作的热潮正是他的留学时期,无不打上最鲜明的印记。无论是用第一人称,或是用第叁人称表现,郁达夫的小说几乎都反映他个人切身经历,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需要注意的是,私小说并不是某一个流派的创作方法,而且也不是划一的创作方法。从日本文学史来看,自1907年第一部私小说田山花袋的《棉被》问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作家几乎都写过私小说。日本文学研究者寺田透认为“不写私小说的作家只有幸田露伴、泉镜花和夏目漱石的叁个人”。日本自然主义派、白桦派、唯美主义派等各种流派作家采用私小说的创作方法,刻意追求个人的艺术天地。因此私小说的作品内容,创作风格都不同,当然同一个流派内的作家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受到超流派性、不同风格的私小说的影响,这倒使他的自叙传小说具有更丰富的色彩。在我来看,私小说是一种郁达夫所追求的理想的艺术形式。 目前,很多研究者认为郁达夫从日本私小说那里,吸收大胆的自我暴露、抒情的表现、不重技巧、不经营很大的曲折、散文化的笔调等种种创作方法,同时又对此加以创造性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小说体裁。他们在研究上,一般把私小说的共同特点或最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特征提出来探讨私小说对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譬如,在日本该论文相关课题的研究历史上相当重要的论着主要有五篇:伊藤虎丸的《〈沉沦〉论》、《佐藤春夫与郁达夫》,小田岳夫《郁达夫传——他的诗和爱及日本》,铃木正夫《郁达夫与日本文学》、《关于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如果对这些论述作一总概括,它们的研究对象、观点、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的。首先,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并不是日本私小说—这一单向的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产物,但他们在研究上,不太重视其他外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对它的影响,只在日本文学的框架内探讨郁达夫的创作风格,认为郁达夫从日本私小说那里,吸收大胆的自我暴露、抒情的表现、不重技巧、不经营很大的曲折、散文化的笔调等种种创作方法,同时又对此加以创造性发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小说体裁。其次,虽然郁达夫受到超流派性,各种不同风格的私小说的影响,但他们在研究上一般把私小说的共同特点或最有影响的几个作家(比如田山花袋、佐藤春夫)的创作特征提出,探讨私小说对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虽然这种方法是很合理的,但却忽略了私小说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作家作品的选择、接受明显表现出了对象和主体的合目的性的追求,也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他所受到的其他外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鲜明印记。因此,笔者作为一个日本留学生,通过尽量利用语言上的优势与丰富的日本文献的资源来撰写本论文。首先,通过郁达夫喜欢的各种不同流派的日本私小说的关系的分析,同时又通过他所接受到的传统文学和其他外国文学的关系的分析,探讨一下他自叙传小说形成的其他复杂来源。另一方面,尝试对郁达自叙传小说的价值所在加以思考。这是过去的日本郁达夫研究上很多人涉及,但却从未有人做过全面而深入探讨的课题。

姬海英[8]2007年在《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郁达夫是20世界中国文坛独具个性的大家。他的小说、散文、旧诗词等创作成绩已得到世人公认,他的文学理论批评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人生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文体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本文以他的人生观为切入点,先研究他的人生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及其相互关系,继而探讨其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文体。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叁个方面来论述郁达夫人生哲学,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入世愿望、无奈的悲观主义、追求彻底的个性自由。第二部分论述郁达夫的文学理论:唯真唯美论、情绪表现说、文学家的特殊性、论艺术作用。在论述他的文学理论时,注意这些观点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第叁部分论述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天才论、情调说、对自我、个性的关注。第四部分探索郁达夫的文学批评文体:序跋体、专着、作家论、作品论、论文、编后记。序跋体又分自序,为他人所做的序和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叁部分。在论述他的文学批评文体时,着重论述他的各种批评体式的文本结构、批评方式、话语特色。通过这篇论文,我试图从郁达夫的小说、散文、文论、杂文、日记、书信中把他的人生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提炼并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他的文学批评文体的特点。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研究郁达夫的人生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文体,认识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批评大家的存在价值。所要特别指出的是,郁达夫实际上是个极为复杂的研究对象。他的人生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不仅相当驳杂和矛盾,而且充满了变化与反复。本文在论述中采用条分缕析的做法,尽力将其零乱分散的观点加以梳理,使之清晰化、条理化,以方便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就难免有损本体的复杂性。这恐怕是个难以两全的问题。

王炜杰[9]2008年在《郁达夫的创作与日本“私小说”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日本学者都试图给“私小说”下个明确的定义,但由于各人的文学观、小说观不尽相同,因此至今仍很难找到一种能被人们公认的、明确的定义。然而,如果我们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上来看,“私小说”的艺术特质则是十分明显的。“私小说”的主人公往往都以第一人称出现(偶尔也用第叁人称),但是它和一般的第一人称小说根本不同,“私小说”中的“我”即作品主人公都是作者自己,作品所描写和展示的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和亲身体验。这种小说排斥艺术虚构,注重事实,以真实地再现作家个人私生活为其基本使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私小说”即是一种作家自我真实表现的文学形式。本论文共分为叁部分。首先,日本“私小说”是自然主义在日本的一种发展,一种变形,是自然主义在日本归化的结果。私小说贯穿了明治、大正、昭和时代,作家作品数量很多,如田山花袋、德田秋声、葛西善藏、近松秋江等。中国“自我小说”则受到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借鉴“私小说”的形式来宣泄其内心的欲望和苦闷。以创造社的作家作品为代表,如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陶晶孙等。中国“自我小说”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与日本“私小说”有相似之处,但精神实质却不相同。笔者对此做了比较。其次,研究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的关系,这是本论文的核心所在。郁达夫在留日期间接受了日本“私小说”的写作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自叙体小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私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移植到中国,加以改造,终于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流派。郁达夫的小说的“自叙传”的特点的形成,在于时代、个人气质、美学思想以及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最后论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开创性意义。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开创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上。五四文学革命的最大功绩就是文学观念、思想内容以及艺术形式上的大革新。郁达夫对这叁个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与其他同时代的作者,譬如鲁迅、郭沫若等作家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国文学“新”的格局,支撑起崭新的文学世界。

沈绍镛[10]1986年在《郁达夫与屠格涅夫》文中认为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对我国新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沫若说:“达夫在中国新文学里面的地位,很象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甫.”郁达夫与屠格涅夫在文学上的地位是否相当,暂且不论.但屠格涅夫是郁达夫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位外国作家,也是对郁达夫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之一.他们之间不论是个人经历,还是文学创作,确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就这两位中俄优秀作家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郁达夫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D]. 吕婷. 湖北师范学院. 2012

[2]. 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J]. 张国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1

[3]. 希望与虚无[D]. 高建军. 暨南大学. 2011

[4]. 郁达夫的唯美主义:从“自我表现”到“人生展示”[J]. 施军, 曾一果. 学海. 2004

[5]. 日本经历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D]. 元妮娜. 青岛大学. 2010

[6]. 20世纪初韩·中留日作家作品比较研究[D]. 金震海.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7].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形成的复杂来源[D]. 奥井早织.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 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D]. 姬海英. 青岛大学. 2007

[9]. 郁达夫的创作与日本“私小说”之比较研究[D]. 王炜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10]. 郁达夫与屠格涅夫[J]. 沈绍镛.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标签:;  ;  ;  ;  ;  ;  ;  ;  

郁达夫小说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