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论文_李润洲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识成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智慧,知识,唯识,内化,化境,学以致用,道德教育。

转识成智论文文献综述

李润洲[1](2019)在《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冯契智慧说的回答》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是爱智慧之学,作为哲学家,冯契从广义认识论的视角,系统、详细地探讨了智慧问题,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说。从冯契的智慧说来看,转识成智何以可能就在于知识向智慧的飞跃,而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则在于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与德性的自证。因此,建构智慧教育、实现转识成智应增强理性直觉的培育意识,展示辩证综合的认识过程,涵养德性自证的自由人格。(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邓美芬[2](2019)在《《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观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唯识论》代表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最高水平,学界亦有将之嘉誉为唯识学巅峰之作者;《成唯识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罕见的具有甚深思辨体系的重要典籍。“转识成智”理论是《成唯识论》中的重要内容,“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转识成智”理论所显现出的生命结构。具体为:唯识学将“识”设置成一切生命现象所由生的根源,认为生命的组成唯识构造。且建立一个巨大的结构系统来介绍生命的结构层次,把万物得以而生的“识”作为生命的本源,继而从“识”到“叁界九地”横向构成,以及“六凡”到“四圣”的纵向结构两个向度展开。同时,探讨了生命各层次的优越性以及缺陷。其次是“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解脱观,“转识成智”追求的是一种最为清净圆满的生命终极境界。“转识成智”理论的整个系统内,“识”是一切生命体本源,但由于生命现象有各种缺陷的存在,“转识成智”理论由此指出生命解脱而步入清净圆满的必要性。由“八识”转依而得的“四智”,具有无相无执无染的功能,使得生命现象达到清净无漏的状态,由于“智”的妙用使得生命解脱有其可能性。最后是“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智慧观,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生命之超越,在于转染污的“八识”而成清净的“四智”,唯识学认为,经过这一阶段,生命个体的状态会出现质的变化,也就是会达到生命清净无染的圆满状态。这意味着,在唯识学那里,个体对生命中恐惧、焦虑、终极关怀等“苦厄”问题将能得以解决,所以“转识成智”理论本身,往往展现出在其语境内对生命智慧的思考。另外,正因唯识学有如此充实而深入的涵义,它同当代社会生命构建的联系才能够成立。据此,当代社会的生命安放情况,也就是生命返回至“生命本源”的设想就成为一个可行的话题。(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袁宏禹[3](2019)在《大学德育转识成智理念的偏离及体系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转识成智是德育工作者为反对灌输式教育而借用来的表达方式。当下高校德育工作中对转识成智仍然存在模糊认识:就"转"的主体而言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内生动力,就"识"的内容而言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就"成"的过程而言弱化了大学德育的实践活动,就"智"的目的而言泛化了大学德育的智慧提升。转识成智的主体建构要求达到主体与客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转化性、交互性的德育教化效果,因此必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转换。转识成智知识理论体系的构筑要注意课堂德育知识和课外德育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融合。转识成智德育实践同样强调融合,即师与生融合、与校园融合、与社会融合。转识成智是认识思维的升华,是道德认知思维和元学思维的统一,有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化过程,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智慧内化为美好德性和品行。(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利平[4](2019)在《“转识成智”: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教学的使命在于转识成智,这不仅是知识与人生内在关系和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要求,也是教学认识活动自身特点和教学改革现实诉求所决定的。当前我国知识教学中应试倾向依然严重,轻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学生片面发展的现象比较突出。知识教学要实现"转识成智"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需要在教学观念上实现从"知识目的论"向"知识工具论"转变,在教学实践上实现化知识为方法、化知识为德性的转向。(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与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马爽,胡凡刚[5](2018)在《从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智能化时代慕课(MOOCs)的价值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化时代不仅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职业的变迁,还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改变。作为一种"随用随学"的学习方式,慕课也势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智能化时代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呼唤慕课的价值由知识汲取向"转识成智"转变。对此,应该从"去粗取精"的知识选择能力、"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知识重构"的建构能力以及"合作共享"的交往能力四个层面,进行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追求,并从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劣构承载的主题内容、促发深思的教学方法叁个方面,实现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实践,以提升学习者在智能化时代的学习与生存的智慧和能力,促进慕课的有效实施。(本文来源于《远程教育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刘权[6](2018)在《显化方法 生长思维 转识成智——基于等效法的显化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教人以智慧,教师应为思维而教.显化方法是生长思维的有效途径,实践智慧是知识的价值体现.从皮亚杰的双重建构理论出发,通过"认知冲突""主题强化"内化建构等效法,生长思维;通过"物理习题""原始物理问题"外化建构等效法,转识成智.(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期刊2018年21期)

陈柯颖[7](2018)在《从“转识成智”到“由智化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高考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高中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英语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转识成智和由智化境这两大关键方面,不断加强学生自身英语素养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是从知识走向智慧,因此高中英语老师需要转变知识的主体,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8年17期)

陈斌[8](2018)在《化知为能:转识成智的目标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活跃人的智慧.要让知识走向智慧,用智慧统率知识,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使知识条件化、结构化、情境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建构能力,唤醒学生的直觉顿悟和心智成长.(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师》期刊2018年07期)

任彩红[9](2018)在《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趋向——基于“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转识成智"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一层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智慧须向现实生活回归,指导人生存在的不同境界,才能克服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由智化境"构成道德教育的第二层面。由此,道德教育的价值趋向呈现为"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二维镜像,把形而上的超越性与主体存在的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智慧与境界的统一。(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8年06期)

林知[10](2018)在《“转识成智”理念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纯粹的“知识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在我国目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识轻智”的现象。重点关注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未能将教学的重点调整到发展学生的智慧上,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就无所谓智慧的生成。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是思想性很强的德育课程,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还要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觉悟,激发和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身体,最终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中学思政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接受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内化,最后实现“转识成智”的转换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日常中学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在讲解晦涩的理论时,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将理论生活化,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凸显情感价值观教育,在叁维教学目标中,注重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是重点传授知识。所以,运用“转识成智”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期刊2018-06-03)

转识成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唯识论》代表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最高水平,学界亦有将之嘉誉为唯识学巅峰之作者;《成唯识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罕见的具有甚深思辨体系的重要典籍。“转识成智”理论是《成唯识论》中的重要内容,“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转识成智”理论所显现出的生命结构。具体为:唯识学将“识”设置成一切生命现象所由生的根源,认为生命的组成唯识构造。且建立一个巨大的结构系统来介绍生命的结构层次,把万物得以而生的“识”作为生命的本源,继而从“识”到“叁界九地”横向构成,以及“六凡”到“四圣”的纵向结构两个向度展开。同时,探讨了生命各层次的优越性以及缺陷。其次是“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解脱观,“转识成智”追求的是一种最为清净圆满的生命终极境界。“转识成智”理论的整个系统内,“识”是一切生命体本源,但由于生命现象有各种缺陷的存在,“转识成智”理论由此指出生命解脱而步入清净圆满的必要性。由“八识”转依而得的“四智”,具有无相无执无染的功能,使得生命现象达到清净无漏的状态,由于“智”的妙用使得生命解脱有其可能性。最后是“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智慧观,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生命之超越,在于转染污的“八识”而成清净的“四智”,唯识学认为,经过这一阶段,生命个体的状态会出现质的变化,也就是会达到生命清净无染的圆满状态。这意味着,在唯识学那里,个体对生命中恐惧、焦虑、终极关怀等“苦厄”问题将能得以解决,所以“转识成智”理论本身,往往展现出在其语境内对生命智慧的思考。另外,正因唯识学有如此充实而深入的涵义,它同当代社会生命构建的联系才能够成立。据此,当代社会的生命安放情况,也就是生命返回至“生命本源”的设想就成为一个可行的话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识成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润洲.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冯契智慧说的回答[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邓美芬.《成唯识论》“转识成智”理论的生命观探究[D].广西大学.2019

[3].袁宏禹.大学德育转识成智理念的偏离及体系重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

[4].刘利平.“转识成智”: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

[5].马爽,胡凡刚.从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智能化时代慕课(MOOCs)的价值走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8

[6].刘权.显化方法生长思维转识成智——基于等效法的显化与实践[J].中学物理.2018

[7].陈柯颖.从“转识成智”到“由智化境”[J].山海经.2018

[8].陈斌.化知为能:转识成智的目标追求[J].物理教师.2018

[9].任彩红.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趋向——基于“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8

[10].林知.“转识成智”理念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论文知识图

英语师范生“转识成智”路径图《船山佛道思想研究》附转识成智“内容-问题-能力”的学习流程图转识成智道德智慧生成图一l太虚“大乘之革命”示意图船山《相宗络索》人形图

标签:;  ;  ;  ;  ;  ;  ;  

转识成智论文_李润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