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指数论文_张琪,张芯瑜,柳艺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旱涝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旱涝,指数,东北地区,安庆,长江流域,灾害,淮河。

旱涝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张芯瑜,柳艺博[1](2019)在《基于SPI指数和CI指数的东北地区降水集中度与旱涝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东北地区43个气象站1976-2015年逐日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降水集中度指数CI描述降水集中程度,标准化降水量指数(SPI)描述旱涝状况,以分析全年以及不同季节的降水集中度与旱涝关系为目标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年降水集中度高于各个季节的降水集中度,四季中冬季降水集中度最低;②在丘陵山地地区年CI指数与年尺度SPI正相关关系显着,降水多的年份降水分布也更为集中,更容易造成洪涝灾害;③不同季节之间,春、秋季有超过半数的站点的降水集中度与SPI正相关关系显着,春季在降水少的年份由于降水分布均匀,无效降水多,加剧了干旱。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东北地区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特征及对旱涝事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杨家伟,陈华,侯雨坤,赵英,陈启会[2](2019)在《基于气象旱涝指数的旱涝急转事件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流域212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日降水资料,借助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SWAP),结合多门槛游程理论,提出一种识别旱涝急转事件的新方法。方法应用于旱涝急转事件高发的长江流域,分别从典型站点旱涝事件分析、区域典型旱涝急转事件分析、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分布规律分析等角度,探讨了长江流域1961-2017年旱涝急转事件规律。结论显示:①SWAP指数对于旱涝事件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②聚类方法可聚合相似旱涝急转事件,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中干旱事件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远长于洪涝事件。③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呈现明显的区域规律:上游发生频率较低,中下游偏高;此外,长江流域多数分区近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WAP指数并结合多门槛游程理论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旱涝急转事件,可进一步应用于旱涝急转事件的预测及评估中。(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楚鹏,马丽,李霏[3](2019)在《基于降水Z指数的山东省近60年旱涝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山东省12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54—2013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全省降水情况进行分析,将平均降水量值较为一致的站点结合地理分布特征,把山东省划分为鲁西北黄泛平原、鲁中山区、山东半岛丘陵、鲁西南平原、鲁东南平原5个气候区。通过各气候区代表台站资料,计算出逐年降水Z指数,发现近60a鲁西南、鲁东南及山东半岛易涝易旱,并易发生等级较高的旱涝灾害。运用趋势系数法、M—K趋势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各气候区降水Z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及周期特征,得出近60a5个气候区逐年Z值均呈减少趋势,鲁西北、山东半岛、鲁东南降水Z指数突变时间均在1979年前后。鲁中降水Z指数存在16a左右的年代际旱涝变化周期,鲁西北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存在9a左右的年代际旱涝变化周期,山东半岛存在的年代际旱涝变化周期则以12a为主,鲁西南在1974年之前的周期以8a为主,鲁东南在1980年代之前的周期为12a左右,之后周期加长。(本文来源于《青海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田孟勤,张杰,罗阳,沈扬迪,吴有恒[4](2019)在《基于SPI指数对天柱县近52年的旱涝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61年~2012年天柱县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天柱县近52年来的旱涝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天柱县近52年干湿变化的主要特点从特旱到特涝再到特旱,这种极端的旱涝转换共经历了4次,基本上每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干旱和湿润,年均干旱月数为3.5个月,年均湿润月数为4.0个月;干旱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1961年~1963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5年~1999年)以及21世纪初,湿润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4年~1967年),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1991年~1994年);干湿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60~70年代相对较为湿润,20世纪80年代全县向干旱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县持续湿润,进入到21世纪后,全县由极端湿润向极端干旱发展。政府部门根据旱涝特征,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旱涝兼治、兴修水利,以降低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14期)

赵悦晨,周志花,李彬[5](2019)在《基于WAP指数的东北夏季旱涝时空分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60—2012年东北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均匀分布的94个站点的降水资料,进行WAP指数变换,再作REOF分区,并对各个分区内的站点WAP指数序列进行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北6个分区西部偏旱,东南部偏涝,年际和年代际波动幅度都较小,都呈由湿变干的趋势。6个分区在2004、1964、2009、1980、1994年和1983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08期)

孔令帅,赵康,钱俊,朱一鸣,韩正英[6](2018)在《基于Z指数法的安庆市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安庆地区8个国家级站点1981~2010a降水日值资料进行整理,采用Z指数方法,详细分析其旱、涝等级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及具体代表年份差异性分析。得出:统计年份内安庆地区旱、涝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尤其是在90年代最为显着,涝灾主要集中在80和90年代,旱灾则在10年代最为显着;春季和夏季变化幅度较为平缓,是导致该年份旱、涝等级的决定性因素,秋季和冬季变化幅度则更为剧烈,是导致该年份旱、涝等级的不确定因素;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水量缓慢增加,其中秋季增加幅度最大,冬季减少明显;局地强对流系统对于某个特定区域内的旱、涝影响比较大,只要选取分析资料足够精细,Z指数对于降水量旱、涝等级的反应足够敏感。(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期刊2018-10-24)

孔令帅,赵康,钱俊,朱一鸣,韩正英[7](2018)在《基于Z指数法的安庆市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安庆地区8个国家级站点1981~2010a降水日值资料进行整理,采用Z指数方法,详细分析其旱、涝等级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及具体代表年份差异性分析。得出:统计年份内安庆地区旱、涝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尤其是在90年代最为显着,涝灾主要集中在80和90年代,旱灾则在10年代最为显着;春季和夏季变化幅度较为平缓,是导致该年份旱、涝等级的决定性因素,秋季和冬季变化幅度则更为剧烈,是导致该年份旱、涝等级的不确定因素;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水量缓慢增加,其中秋季增加幅度最大,冬季减少明显;局地强对流系统对于某个特定区域内的旱、涝影响比较大,只要选取分析资料足够精细,Z指数对于降水量旱、涝等级的反应足够敏感。(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彭科曼,周博扬,陈海凤,李扬,倪雷[8](2018)在《贵阳地区夏季旱涝指数的EOF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贵阳地区8个国家级观测站1988年~2017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来分析贵阳地区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范围内一致性偏旱或偏涝是贵阳地区夏季旱涝分布的最主要的形态,时间系数的极值出现的年份与贵阳地区发生旱涝的年份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另外,在全市旱涝总趋势一致的基础上,仍具有南北区域旱涝趋势相反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16期)

阮甜,高超,许莹,李德[9](2018)在《基于条件降水温度指数的淮河蚌埠闸以上流域冬小麦旱涝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作为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部门之一,任何程度的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过程带来潜在的或显着的影响,尤其是旱涝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为不利。利用淮河蚌埠闸以上流域65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降水及温度数据,构建冬小麦主要生长期的条件降水温度指数PTCI,尝试确定冬小麦旱涝致灾阈值,同时采用土壤重量含水率和典型旱涝年的实际灾情验证PTCI的适用性,并分析冬小麦旱涝灾害的发生频次及空间分布,探讨冬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主要生长期PTCI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小麦抽穗—乳熟期降水变异系数最大达到0.54,返青—拔节期温度上升最快可达0.4℃/(10 a);(2)冬小麦主要生长期内,PTCI<0.35时,发生干旱,PTCI>0.58时,发生洪涝,PTCI所指示的旱涝状况与土壤重量含水率和实际灾情具有一致性;(3)干旱是影响淮河蚌埠闸以上流域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1961—2014年间抽穗—乳熟期大部分站点的旱灾发生频次超过20次;(4)PTCI所指示的旱涝状况与冬小麦产量增减之间具有一致性,但各站点冬小麦旱涝的效果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易彬,曾小凡,赵娜,雷坎[10](2018)在《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长江流域旱涝情势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江流域133个气象站1970-2012年实测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序列,研究近几十年来长江流域旱涝情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0-2012年长江流域整体干旱形势不严重,但是干旱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与长江上游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干旱趋势表现得更加突出,特别是长时间尺度上的干旱趋势非常明显。针对典型极端气象事件分析发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能够反映出不同时间尺度上长江流域发生的旱涝事件,表明该指数对于准确评估长江流域的旱涝程度和分布范围具有很好的指示性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旱涝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长江流域212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的日降水资料,借助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SWAP),结合多门槛游程理论,提出一种识别旱涝急转事件的新方法。方法应用于旱涝急转事件高发的长江流域,分别从典型站点旱涝事件分析、区域典型旱涝急转事件分析、旱涝急转事件时空分布规律分析等角度,探讨了长江流域1961-2017年旱涝急转事件规律。结论显示:①SWAP指数对于旱涝事件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②聚类方法可聚合相似旱涝急转事件,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中干旱事件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远长于洪涝事件。③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呈现明显的区域规律:上游发生频率较低,中下游偏高;此外,长江流域多数分区近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WAP指数并结合多门槛游程理论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旱涝急转事件,可进一步应用于旱涝急转事件的预测及评估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涝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张芯瑜,柳艺博.基于SPI指数和CI指数的东北地区降水集中度与旱涝关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杨家伟,陈华,侯雨坤,赵英,陈启会.基于气象旱涝指数的旱涝急转事件识别方法[J].地理学报.2019

[3].楚鹏,马丽,李霏.基于降水Z指数的山东省近60年旱涝变化特征[J].青海气象.2019

[4].田孟勤,张杰,罗阳,沈扬迪,吴有恒.基于SPI指数对天柱县近52年的旱涝特征分析[J].吉林农业.2019

[5].赵悦晨,周志花,李彬.基于WAP指数的东北夏季旱涝时空分布分析[J].河南农业.2019

[6].孔令帅,赵康,钱俊,朱一鸣,韩正英.基于Z指数法的安庆市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2018

[7].孔令帅,赵康,钱俊,朱一鸣,韩正英.基于Z指数法的安庆市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8].彭科曼,周博扬,陈海凤,李扬,倪雷.贵阳地区夏季旱涝指数的EOF分析[J].吉林农业.2018

[9].阮甜,高超,许莹,李德.基于条件降水温度指数的淮河蚌埠闸以上流域冬小麦旱涝特征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易彬,曾小凡,赵娜,雷坎.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长江流域旱涝情势演变[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广东降水量重建序列与旱涝指数序...广西夏季旱涝指数EOF分析前4个...旱涝指数平均联合熵的小波分析...山东旱涝指数M ex ican hat小波变...东区域旱涝指数的对比分析(直方图...关中、陕南地区旱涝指数与太阳...

标签:;  ;  ;  ;  ;  ;  ;  

旱涝指数论文_张琪,张芯瑜,柳艺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