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的分析与计算

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的分析与计算

张大魁[1]2004年在《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的分析与计算》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高压发电机电力发生器,它无需升压变压器即可直接连接到电网,其定子采用多层同心式绕组,槽内导体为高压电缆,高压电缆的引入克服了传统发电机输出电压不能高于36kV的限制;并简要介绍了这种发电机的全新设计与应用前景;最后针对电力发生器不同于传统发电机的结构,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端部的建模、端部磁场、端部漏抗与端部电磁力的求解。文中围绕一模型样机,首先介绍了叁维涡流场计算与利用磁场储能进行参数计算的理论基础。之后进行了对定子端部区域的建模,由于电力发生器采用多层同心式绕组,其端部结构较为复杂,这对模型的建立、剖分都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达到简化分析计算的目的,我们对所求解的实际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并阐述了简化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具体分析计算,包括网格剖分、电流加载及边界条件的处理。最后得出了端部磁场矢量分布图,端部漏抗值及端部绕组的电磁力分布规律。本文采用了简化模型的方法进行计算,为了验证简化的合理性,我们进行了实例计算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简化方法是合理的。本文所进行端部磁场、端部漏抗及端部电磁力计算,为进一步分析其他工况下电力发生器端部电磁力及振动提供了参考。

张大魁, 戈宝军, 关星, 杨喜来[2]2004年在《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与漏抗计算》文中认为针对一种新兴高压发电机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与漏抗计算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简化的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叁维模型,进行了端部磁场和漏抗在有铁心与无铁心两种情况下的计算,并对两组计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算法所计算的漏抗值波动大,而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所得计算结果更为确定。

王立坤[3]2015年在《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与涡流损耗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汽轮发电机是电力发电的高端装备,堪比电力系统的心脏,是国内外各大发电设备制造公司竞相开发的重要对象,其核心关键技术被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所密切关注。当前随着发电机单机容量的不断提高,汽轮发电机内电磁负荷和热负荷相应提高,引起发电机内局部过热,严重时会导致发电机出现绝缘老化、铁心松动和机组振动等严重问题,轻则造成发电机非正常停机,重则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这为大型汽轮发电机的设计与制造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由于大型发电机容量的增加将直接引起发电机电磁负荷增大,这势必会造成定子端部空间漏磁的冗聚,定子端部区域寄生的漏磁通一方面会在端部各金属结构件中感应出涡流,引起结构件发热;另一方面会使端部导磁屏蔽和边段铁心出现磁饱和现象,端部磁路的饱和直接关系到各导磁结构的受力振动和发热程度,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端部铁心翘曲和端部掉齿现象的发生,此外,发电机在不同运行工况和复杂的端部结构下端部漏磁和涡流损耗分布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开展发电机端部漏磁分布和结构件涡流损耗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电磁学基本理论,构建了发电机的端部叁维瞬态电磁场数学模型,分别对火电汽轮发电机和核电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与涡流损耗分布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多元场-路耦合的时步有限元法对大型发电机端部磁场进行计算,解决了以往求解发电机端部磁场依靠迭代计算初始参数的繁杂过程。该方法通过机端与网端等效电路耦合,实现了二维电磁场和叁维电磁场的强耦合连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能量法和解析法计算并确定了大型发电机的端部漏抗。通过建立不同运行工况下发电机端部叁维非线性瞬态涡流场数学模型,研究了发电机不同结构形式和不同运行工况下发电机端部铜屏蔽、磁屏蔽以及复合导磁导电屏蔽对端部结构件涡流损耗和边段铁心轴向磁通、齿顶磁密轴向分量的影响,揭示了发电机空载和负载运行工况下端部漏磁闭合路径的区别及空间漏磁磁密幅值旋移的规律;定量的给出了发电机铜屏蔽厚度变化对汽轮发电机端部漏磁及涡流损耗分布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发电机阻磁屏蔽和分磁屏蔽的综合性能,并对不同屏蔽性质时发电机边段铁心轴向漏磁分布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了阻磁屏蔽和分磁屏蔽对端部区域磁场幅值空间旋移的影响。在研究发电机端部屏蔽结构对端部漏磁分布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屏蔽结构阻磁系数的概念,确定了发电机端部铜屏蔽板特有结构形状时的阻磁系数,定量的给出了铜屏蔽结构内外表面漏磁衰减规律。本文构建了金属屏蔽厚度、金属屏蔽电导率和压圈相对磁导率多重影响因素下发电机端部结构件涡流损耗的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以上两种不同数据挖掘方式的局部训练样本进行训练,预测了发电机端部金属屏蔽厚度、金属屏蔽电导率和压圈相对磁导率多重因素协同变化时发电机端部结构的涡流损耗,确定了不同数据挖掘方式的泛化能力。关于大容量和超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和涡流损耗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为发电机端部结构件电磁力和局部温度的评估以及端部结构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张晓翠[4]2011年在《无齿槽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参数计算与结构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具有功率密度大、几何尺寸小、动态响应快、运行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在高速运行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高速状态下的永磁电机磁场交变频率很高,定子铁耗大,发热严重,齿槽转矩会导致转矩波动,严重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本文结合软磁铁氧体高磁导率、高电阻率、低成本的特点,将其用作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定子铁心,同时采用定子无齿槽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铁耗并彻底消除齿槽转矩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该种电机的结构、磁场分布、优化设计及控制系统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基于软磁铁氧体高磁导率、高电阻率的特点,将软磁铁氧体磁环作为电机定子铁心,转子采用钕铁硼永磁磁环,构成无齿槽电机结构,并对该种电机的内部磁场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方面,通过分析无齿槽电机气隙磁场的分布特点,指出该种电机在大有效气隙内的磁场分布很不均匀,绕组的感生电动势与导体位置有关。因此,本文引入了无齿槽结构电机气隙磁场的解析计算,推导了该种电机的绕组感生电动势,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实测值进行比较,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为该类电机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由于无齿槽结构电机的有效气隙很大,导致端部漏磁严重,本文利用叁维有限元分析了电机的端部磁场,指出端部漏磁对靠近端部的气隙磁场影响严重,进行电机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其次,由于定子绕组电感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有较大影响,而无齿槽结构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气隙很大,端部漏磁场严重,加上其较长的端部线圈,导致电机端部漏感较大,传统电机绕组电感的计算方法已不适用,因此,本文采用能量法计算了定子绕组直线部分电感,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推导了端部漏感的计算方法。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实测结果的比较,证明了本文所推导的绕组电感计算方法是正确的,为准确研究无齿槽结构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电磁性能提供了有力依据。再次,由于定子软磁铁氧体饱和磁感应强度低(约0.4T)而转子钕铁硼永磁材料工作点较高,必需通过定转子尺寸的合理匹配才能使它们达到各自的最佳工作点,因此定转子尺寸的合理匹配是该类电机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在相绕组感生电动势解析计算的基础上,推导了电机功率密度的解析计算表达式,由此说明电机结构尺寸对其功率密度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然后,以电机单位体积的功率密度最大为目标,将电机定子内径和永磁体外径作为优化变量,构建电机结构尺寸的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确定电机定转子尺寸,从而得到该类电机定转子尺寸匹配设计的基本方法。最后,利用Matlab仿真和有限元仿真两种方法进行结果验证,表明电机优化后软磁铁氧体磁环和钕铁硼永磁磁环的工作点匹配更加合理,电机的功率密度有了显着提高。以上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该类电机的电磁设计过程中,对提高该类电机的设计水平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最后,基于dsPIC30F2010增强型16位闪存数字信号控制器,本文采用空间矢量调制的方法,设计调试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正弦驱动控制系统。通过实际调试试验,初步实现了电机的正弦驱动,实验波形比较理想,电机的转速、转矩也比较平滑,振动噪声得到了改善。

程养春[5]2005年在《发电机定子绝缘局部放电非接触式在线监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发电机定子绝缘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及相关技术尽管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准确诊断放电类型、放电严重程度,准确判断放电源位置的水平,使得发电机难以真正实现状态维修。本文提出了一种发电机定子局部放电非接触式在线监测方法,在非接触式局部放电信号测量、窄带干扰抑制、外部脉冲干扰消除、内部脉冲干扰消除和放电源定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实现发电机状态维修提供了依据。 本文利用发电机封闭母线模型和定子线棒模型,研究了脉冲信号在封闭母线中的波过程、电磁场传感器的检测原理、母线中的工频大电流和母线上电气设备的反射波对检测局部放电信号的影响,针对发电机封闭母线结构,系统地研究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电磁场传感器。此传感器具有0.1~20MHz的测量频带、能够检测出母线上15mV的局部放电脉冲信号;实验室中识别沿母线向发电机方向传播的脉冲干扰的正确率达到了100%。 通过对小型发电机的试验数据和水轮发电机的实测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励磁绕组与定子绕组之间脉冲耦合机理和规律,以及用来消除发电机励磁绕组脉冲干扰、转子滑环火花脉冲干扰、发电机接地线上的脉冲干扰和空间脉冲干扰的叁相比较法。 提出了傅立叶级数法抗干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方法的抗干扰原理、效果、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与现有主要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持局部放电信号原始波形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大幅提高信噪比、很好地保留信号的幅值和极性信息。 通过实际汽轮发电机试验,发现了脉冲通过定子磁场耦合进行传播的方式,研究了局部放电脉冲在定子绕组中按传输线方式沿定子线圈传播、沿定子绕组端部圆周电容链传播、通过绕组线圈的磁场耦合传播等叁种传播方式的耦合机理、频域特点和传播规律,并为脉冲沿绕组端部圆周电容链传播方式建立了电路模型。 发现了快慢波定位法存在盲区,并受低频磁场耦合信号影响。在实际汽轮发电机试验和脉冲沿绕组端部圆周电容链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叁相响应幅值定位法研究了其定位原理、小信号下的修正、双层线棒耦合修正、叁相出线耦合修正问题,并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所采用的测量频段较高,抛弃了以往定位方法中常用的“慢波”,不会受到窄带干扰和低频磁场耦合信号的影响;不存在定位盲区;具有足够的脉冲分辨率;所采用的频带较窄,相应的传感器较易制作。

杨喜来[6]2005年在《Powerformer电磁设计及参数的有限元计算》文中研究说明Powerformer 是一种新型的高压发电机,采用高压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作为定子绕组,定子绕组的截面为圆形,导体周围产生均匀电场分布,使发电机的输出电压达到电网电压水平。因此,不需要升压变压器而直接和输配电网相连,这给电厂带来很多好处,如提高了电厂的稳定性、效率等。Powerformer 作为一种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其定子结构与传统电机有本质的不同,同时高压电缆的机械和电气特性也将影响Powerformer 的性能,因而采用传统电机的设计方法很难准确的进行电磁设计。首先介绍了Powerformer 的原理、结构、特点和发展概况,以及国内高压电缆的现状。根据电缆的特性和外形尺寸,确定了Powerformer 定子主要尺寸以及槽形的设计方法。即根据电缆的弯曲半径计算电机的定子内径,由电缆的外径确定电机的定子槽形,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台容量2550kW,额定电压35kV 的Powerformer。其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Powerformer 的端部漏抗和槽漏抗,详细介绍了端部漏抗的建模和求解过程。计算槽漏抗时,对叁种槽形分别进行讨论,确定了根据圆形槽和矩形槽漏抗的解析解计算半圆形槽漏抗的方法。最后,详细地介绍了有限元法计算Powerformer 电抗参数的原理,包括二维稳态电抗、瞬态电抗和超瞬态电抗的求解。并介绍了Powerformer 二维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利用ANSYS 计算稳态、瞬态和超瞬态参数。并将有限元法得到的Powerformer 电磁参数跟设计结果进行比较,确定稳态参数的计算方法。

王志敏[7]2003年在《电力发生器空载电势波形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电力发生器的设计特点和发展现状;研究了其样机的本体结构,建立其实体模型;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分析其空载磁场;寻求合适的谐波分析算法。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考虑阻尼绕组影响与不考虑阻尼绕组影响两种情况下电力发生器的空载感应电势,求取了空载电势波形畸变率。分析每种情况时,考虑了铁心是否饱和。并对这几种情况下的空载电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一台具有与电力发生器样机相同尺寸(除定子槽形)传统发电机的空载电势波形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不考虑铁心饱和、考虑阻尼绕组影响和考虑铁心饱和、考虑阻尼绕组影响两种情况下,它的空载感应电势,求取了空载电势波形畸变率。并在考虑铁心饱和、考虑阻尼绕组影响情况下,将传统发电机的空载电势与电力发生器样机的空载电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由求得的样机空载电势波形畸变率可知,该样机满足国家设计标准和工程实用要求,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产生高压的目的;考虑铁心饱和、考虑阻尼绕组影响情况时,电力发生器与具有相同尺寸(除定子槽形)的传统发电机相比,空载齿谐波电势对电力发生器的影响较小,前者的空载波形畸变率较小。本文中所研究的程序和所做的工作,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可供工程计算参考使用。

吕艳玲[8]2010年在《超高压发电机失磁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高压发电机采用高压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作为定子绕组,这种革新结构使其能够输出高电压,从而可以直接并网。超高压电机的这种结构与特性的改变,必然导致其运行特征不同于传统发电机的运行特征,因此,对超高压发电机的运行进行系统地研究是极为必要的。由于超高压发电机发生失磁故障后,可能造成定子电流增大,转子过电压,异步转矩大,定子绕组发热,转子表面温度和阻尼条温度过高等等一些原因限制其异步运行。本文从失磁过程中定、转子各电气量的变化规律、失磁稳态异步运行时的磁场和失磁后定转子温度场等多方面对超高压发电机失磁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建立了超高压发电机变参数模型,模型中考虑并计算了励磁绕组和直轴阻尼绕组间的互感漏抗,得出超高压发电机暂态分析时不能忽略此值的结论。经验公式表明,转子的涡流与转差密切相关,而失磁运行时,转差又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本文采用考虑了励磁绕组和直轴阻尼绕组间互感漏抗和转子涡流的二阶模型对超高压发电机失磁过程进行研究。超高压发电机从失磁到失步的过程会影响系统的静态稳定性,通过数值计算,确定了超高压发电机的功率特性及静态稳定极限角和极限功率,得出了超高压发电机的静态稳定裕度较大的结论。另外,超高压发电机失磁后,定子回路参数一定发生变化,为此研究了机端的阻抗特性,为超高压发电机的失磁保护中的阻抗继电器整定提供基础数据。建立了超高压发电机的失磁变参数模型,运用动态仿真的方法分析了超高压发电机的失磁过程,通过实验机组验证,确定了超高压发电机失磁故障仿真模型和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在系统运行的超高压发电机发生失磁故障后对较近和较远处机组的影响。建立了超高压发电机二维物理模型。求解过程中采用了有限元自适应网格剖分,可在保持精度的情况下减少剖分单元数。在处理定子和转子的运动耦合问题时,采用运动边界插值法,将电机在气隙中线处分割为定子与转子两部分,然后将定转子节点方程通过气隙中心线上运动边界处的节点进行插值耦合,进而得到运动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超高压发电机同步运行和稳态异步运行时的磁场分布,得出超高压发电机失磁后稳态异步运行与同步运行时的气隙磁密基波幅值一致,而谐波磁密的幅值较大的结论。并且得出随着超高压发电机失磁前所带负荷的减少,气隙磁密谐波分量也逐渐减小,气隙磁密逐渐接近正弦波的结论。建立了超高压发电机叁维温度场模型,分析了超高压发电机同步运行时的温度场分布。通过定、转子各部分温升的计算值与温升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超高压发电机失磁后,定、转子电流最大时定、转子极限温度场的分布。

刘陵顺[9]2007年在《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的设计及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是为了适应变速范围较宽的风力发电以及航空、战车等电源系统的新发展而提出的。它的定子设有两套绕组,一套为功率绕组,输出端接有励磁电容、整流器、滤波电容,输出变频交流电或整流直流电压;另一套为控制绕组,接有静止的励磁变换器,可以为发电机连续地提供励磁,解决了感应发电机在转速和负载都大范围变化时,所需要的大范围变化的励磁电流调节问题。通过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和一定的控制策略,在宽变速范围和变负载条件下,可以以小容量的励磁变换器有效地控制大容量的电能输出,或者以小电流的励磁变换器有效地控制大电流的电能输出,保持输出电压的幅值恒定,有效地减小系统的成本、体积和重量。两套定子绕组在电气上没有直接连接,只是通过磁耦合,容易达到控制的高性能。本文系统地推导了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在abc和dq坐标下的数学模型和等效电路以及带整流桥负载时的动态数学模型。对电机内部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揭示了通过控制绕组励磁变换器调节发电机无功使功率绕组输出电压稳定的运行机理。给出了电磁转矩方程、运动方程以及基本性能计算式等。采用解析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绕组结构形式下如双重单层联接、叁层联接以及四层联接等定子双绕组感应电机槽漏抗及谐波互漏抗的计算问题,归纳总结了一套统一的槽漏抗与不同节距系数之间的数学计算公式,并可以推广到m相电机的计算中;研究了实现两套绕组dq轴互漏抗解耦的条件。所得结论为定子双绕组感应电机设计中绕组分布及参数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了变速系统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的运动规律。对控制绕组电流变化规律与电机参数、负载大小、转速及变比、功率绕组励磁电容的大小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地探索,提出了通过功率绕组励磁电容的选择来降低控制绕组励磁变换器容量的优化方法。研究了用小容量变换器控制大容量电能输出的优化策略,即电机设计和系统设计同一优化的概念,为了使励磁变换器的容量最小,电机的参数和功率侧的励磁电容容量同时优化。根据电机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磁路、电路设计为核心得到了设计计算的公式及设计步骤及性能校核方法。采用一种动态全域映射收缩算子的复合形法编制出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一台应用于18kW的270V高压直流输出电压的样机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了主要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电磁场的分析。利用具有全局优化搜索能力的改进遗传算法对系统参数的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优化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可以在1:2.5的转速变化范围内,负载从空载到额定负载变化,控制绕组与输出功率的容量比可以降到1/3左右,效率可达90%以上,这对于降低控制绕组的容量和铜耗,提高效率,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及体积、重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于风力发电、航空、战车等变速范围较大的场合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研究了低压大电流发电系统的特殊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有两个定子绕组的特点,提高控制绕组与功率绕组的匝数比来提高控制绕组的电压,使控制绕组励磁变换器的电流降低。同时省去功率侧的励磁电容器和控制侧的滤波电感,构成高电压小电流的新型励磁控制系统,降低了系统的成本、体积和重量。建立了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的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了1:2.5的宽变速运行的励磁变换器自励建压问题,对整流型负载下的稳态特性、动态特性、变速运行特性以及纯阻性负载下的变速运行进行了系统地仿真研究,对两种负载的运行性质进行了对比总结,系统仿真结果与样机计算结果吻合。建立了基于dSPACE试验平台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的实时试验模型;对优化设计的18KW、270V高压直流输出的样机系统进行了1:2变速比范围的试验研究,对额定转速下系统的变载运行规律以及励磁电容改变时的变速运行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与仿真结果及理论设计结果相吻合的结果,验证了所发现的控制绕组电流变化规律的正确性以及所提优化策略的正确性。

王同章[10]2006年在《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模态及固有振动频率的测定和预防》文中提出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及电网运行稳定性的提高,发电机单机容量逐渐增加,大型发电机的安全运行对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承受着正常运行时的交变电磁力和出口或内部短路时巨大的瞬态电磁力作用。发电机单机容量的增加,使得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所受电磁力、机械力越来越大。由于端部所受电磁振动力的频率是电网频率的两倍,切向、轴向分量较少,以径向为主,为类椭圆形,因此当端部绕组的固有频率接近二倍工频(100Hz)时,尤其当端部绕组振形为椭圆形时,绕组将发生谐振。如果发电机定子绕组槽内固定、端部支撑、绑扎固定和工艺不符合要求,则即使是较少的激振力也会诱发较大的振动。长时间处于谐振状态,运行中就可能因振动幅值增大而发生端部绕组和结构件松动、磨损、绝缘损坏,进而造成事故。因而对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振动特性监测并采取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随着发电机容量的日益增大,发电机的电负荷达到很高数值,使得定子线棒绕组线棒所受的电磁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定子绕组端部结构复杂,不仅要设法牢靠固定以抵御强大的电磁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将其本身振动的频率远离电磁力的频率来防止发生可怕的共振,由于线棒出槽后弯曲成空间曲线,几何形状较复杂,给计算模型的建立带来很大的困难。据资料介绍,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的双层圆锥形编织网可简化为连续锥壳-梁组合结构或迭层加筋圆锥壳模型,经过试验模态分析识别各参数,最终获得当量力学模型。这种建模方法计算起来非常繁琐、复杂,而且随着高阶模态频率阶数的增高,计算工作量将成级数倍增加。因此一般借用实验测量的方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端部振动问题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制造、运行及有关科研部门的重视。国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开始了此项工作的研究。相关部门自行研制或引进了测量定子绕组端部固有频率和在线监测振幅的设备。有关的电力研究部门对200MW以上的发电机开始进行测试工作。目前测试定子绕组端部模态及固有频率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锤击进行激振的方法,该方法实施方便,且激励能量能够满足要求。测试系统主要包括力锤、加速度感应器、电荷(电压)放大器、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模态分析软件等。一般来说,力锤的锤头中包含一个压电式力传感器,端部绕组还要安装用于采集振动响应信号的加速度传感器,对两个传感器的信号一起进行频响函数估计,并进行曲线拟合,最后得到被测物的模态参数,根据得到的

参考文献:

[1]. 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的分析与计算[D]. 张大魁.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4

[2]. 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与漏抗计算[J]. 张大魁, 戈宝军, 关星, 杨喜来.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4

[3]. 汽轮发电机端部电磁场与涡流损耗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立坤.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

[4]. 无齿槽高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参数计算与结构优化的研究[D]. 张晓翠. 山东大学. 2011

[5]. 发电机定子绝缘局部放电非接触式在线监测方法的研究[D]. 程养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5

[6]. Powerformer电磁设计及参数的有限元计算[D]. 杨喜来.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5

[7]. 电力发生器空载电势波形的分析[D]. 王志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

[8]. 超高压发电机失磁过程的研究[D]. 吕艳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

[9]. 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的设计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 刘陵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10]. 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模态及固有振动频率的测定和预防[D]. 王同章. 山东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电力发生器定子端部磁场的分析与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