镧系玻璃论文_袁金秀,许涛,刘晓杰,秦玉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镧系玻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玻璃,色散,坩埚,电离辐射,光明,粘度,光学仪器。

镧系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袁金秀,许涛,刘晓杰,秦玉芳[1](2015)在《从镧系光学玻璃废料中回收氧化镧》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用盐酸从某种镧系光学玻璃废料中浸出氧化镧,从浸出过程中盐酸的浓度、浸出温度、液固比和浸出时间方面对各元素浸出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镧的最佳浸出条件;利用水解沉淀法除去浸出液中杂质离子;采用草酸对除杂浸液中的镧进行沉淀分离,得到纯度为99.2%的氧化镧,总回收率达到96.8%。(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5年05期)

高欣,杨生胜,王云飞,冯展祖[2](2011)在《γ射线辐照对镧系光学玻璃透射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0Coγ射线对镧火石玻璃和镧冕玻璃进行辐照,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光学透射率的影响及其在空间光学系统中使用的适应性,辐照总剂量最大达到10kGy。结果表明:所有玻璃在辐照后可见光透射率都下降了,而在近红外波段仍然保持较高的透射率。尽管镧火石玻璃LaF10平均透射率在辐照前最小,但是辐照后LaF10透射率衰减是所有玻璃中最小的,抗辐射能力最强。研究中观测到,当达到一定辐射剂量后,玻璃材料的透射率不再继续衰减而趋于稳定。这些结果为空间光学系统针对辐射进行冗余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09-22)

高欣,杨生胜,王云飞,王健,冯展祖[3](2010)在《空间电离辐射对镧系光学玻璃透射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0Coγ射线对镧火石玻璃和镧冕玻璃进行辐照,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光学透射率的影响及其在空间光学系统中使用的适应性,辐照总剂量最大达到10 kGy。结果表明:所有玻璃在辐照后可见光透射率都下降了,而在近红外波段仍然保持较高的透射率。尽管镧火石玻璃LaF10平均透射率在辐照前最小,但是辐照后LaF10透射率衰减是所有玻璃中最小的。模拟了8个不同轨道高度地球辐射环境10年累积的总剂量以及经过10 mm铝屏蔽后的累积总剂量。发现对于10年任务期,在3 000、6 000和10 000 km轨道需要增加屏蔽层厚度,而在其他5个轨道,10 mm厚的铝屏蔽可以保证镧系玻璃满足系统对透射率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2010年03期)

胡玉芳[4](2009)在《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镧系光学玻璃的龙头企业》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上下同心、积极应对,公司营业收入再创新高2008年公司面对冰雪灾害、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实现了公司平稳发展。08年光明集团完成光学玻璃销售量6337吨,营(本文来源于《四川稀土》期刊2009年01期)

乔旭升[5](2007)在《镧系掺杂碱土氟硅酸盐透明发光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来出现的一类镧系掺杂氟氧化物透明发光微晶玻璃,可通过调整组分和热处理条件,实现玻璃网络结构和玻璃化能力可调,氟化物单相析晶可控,以及镧系离子在析出纳米晶中重掺的目的,从而综合晶体和玻璃两者的优点,同时解决了高效发光、高透光率、高稳定性和发光波段可调等难题。因此,氟氧化物透明微晶玻璃有望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镧系掺杂发光材料,在长距离光通信、上转换激光、叁维显示以及数据存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系统介绍了镧系离子光谱理论和微晶玻璃的核化晶化理论,概括和评述了近年来对镧系掺杂氟氧化物透明发光微晶玻璃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高效环保及低成本的实用化要求,对氟氧化物玻璃稳定性和析晶行为作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可实现氟化物单相可控析晶的氟硅酸盐玻璃系统的组成-结构-性能调控规律,并据此成功制备了多种含镧系掺杂纳米晶的氟硅酸盐透明发光微晶玻璃。应用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光致发光谱(PL)以及Judd-Ofelt理论等手段研究了组成和热处理条件对微晶玻璃的相组成、微结构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和调控规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和创新性成果,为镧系掺杂氟氧化物透明发光微晶玻璃的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了MF_2-Al_2O_3-SiO_2(M=Mg,Ca,Sr,Ba)体系玻璃稳定性和析晶性能,发现随碱土离子场强增加,玻璃形成能力降低;引入不同离子场强和极化性能的AlF_3、ZnF_2、NaF和Na_2O部分取代MF_2或Al_2O_3,可改善玻璃形成能力和碱土氟化物的单相可控析晶;获得了适宜的碱土氟硅酸盐基础玻璃成分:50SiO_2-20Al_2O_3-10NaF-20MF_2。对50SiO_2-20Al_2O_3-30BaF_2体系研究表明,随BaF_2取代Al_2O_3量增加,Si-O网络弱化,玻璃稳定性降低,而Na_2O取代Al_2O_3量则反之;随AlF_3取代Al_2O_3量增加,玻璃稳定性先减弱后增强,反映出O~(2-)和F~-对氟硅酸盐玻璃结构网络的综合影响。研究了MF_2-ZnF_2-NaF-Al_2O_3-SiO_2体系玻璃组成对氟化物单相可控析晶及热处理对微晶玻璃微结构、透光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依Mg→Ca→Sr→Ba的顺序,MF_2单相析出所需的F/O比依次升高,而析晶的活化能也依同样顺序增大,这反映了离子场强对氟化物单相析晶的影响。随热处理时间延长,MF_2单相析晶的晶粒尺寸和析晶分率先迅速增加而后转缓,但最大值分别低于40%和30nm,这保证了在较大工艺范围可获得可见到近红外波段透明的微晶玻璃,如GCCaEr系列微晶玻璃GCCaEr16h热处理时间长达16hr,仍获得了400~1650nm范围平均高于85%的透过率。研究了Er~(3+)在析出的氟化物纳晶中的掺杂行为。应用HRTEM和EDXS证实了热处理后Er~(3+)能固溶进入析出的氟化物纳米晶中,XRD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升高,Er~(3+)在氟化物纳米晶中的掺杂量增大,这与相应的光谱测试结果也是自洽的。Judd-Ofelt理论计算确认,由于晶化热处理后Er~(3+)固溶进入了析出的氟化物晶格,使其配位对称性和有序性升高,所处格位的共价性降低,导致Ω_2和Ω_4参数显着减小。研究了Er~(3+)在微晶玻璃中的发光机理。根据上转换发光强度随泵浦功率的变化规律,确认Er~(3+)的上转换绿光和红光均为基于ESA和ETU的双光子过程,而蓝光上转换则为叁光子过程。研究表明,Er~(3+)的1.5μm近红外荧光衰减呈双指数规律,残余玻璃相中Er~(3+)的荧光呈快衰减,而氟化物纳晶相中Er~(3+)的荧光呈慢衰减。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慢衰减比例的升高反映了Er~(3+)在氟化物纳晶相中掺杂量的增大。研究制备了叁种分别含CaF_2:Er~(3+)、SrF_2:Er~(3+)和BaF_2:Er~(3+)纳晶的无铅透明发光微晶玻璃。光谱测试及Judd-Ofelt理论、McCumber理论和F-L方程计算结果表明:叁种微晶玻璃的可见光上转换及1.5μm近红外荧光性能均优于铅氟硅酸盐微晶玻璃,其中,GCCaEr系微晶玻璃的1.5μm近红外荧光量子效率(η)和品质因数(σ_e~(peak)×τ_(mea))均提高了约3倍,增益参数(σ_e~(peak)×Δλ_(eff))提高了14%,因而在激光和光通信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前景。这为研究发展一类高性能的无铅、环保的氟硅酸盐透明发光微晶玻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研究制备了叁种分别含CaF_2:Er~(3+)/Yb~(3+)、SrF_2:Er~(3+)/Yb~(3+)和BaF_2:Er~(3+)/Yb~(3+)纳米晶的透明发光微晶玻璃。光谱测试和理论计算表明与单掺Er~(3+)相比,共掺微晶玻璃的绿、红光上转换和1.5μm近红外荧光发射强度显着增强,有效带宽加宽,其1.5μm荧光的品质因数和增益参数均优于ZRLAN玻璃。其中对GCCaErYb微晶玻璃,两者增幅分别近20%和50%,并有更好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和易于制备等优点,因而可望成为激光和光通信领域中替代氟化物玻璃和晶体的候选材料,有重要潜在应用前景。采用较廉价的碱土氟化物(MF_2)和稀土氧化物(R_2O_3)为原料,研究制备了一类分别含Ba_2LaF_7:Er~(3+)、Sr_2LaF_7:Er~(3+)、Sr_2GdF_7:Er~(3+)和Sr_2YF_7:Er~(3+)纳米晶的透明发光微晶玻璃。研究发现,这类玻璃的稳定性和析晶相组成主要取决于体系F/O和MF_2/R_2O_3比值,而获得析晶可控的M_2RF_7:Er~(3+)纳晶相的热处理温度较宽(~30-60℃);较容易获得可见到近红外区透光率高、发光效率高以及1.5μm荧光寿命长、有效带宽大的透明发光玻璃微晶玻璃。这为研究开发一类低成本、高性能的镧系掺杂氟硅酸盐透明发光微晶玻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1-01)

孟玉坤,巢永烈,廖运茂[6](1999)在《GⅠ-Ⅱ型镧系、铈系玻璃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GⅠ-Ⅱ型玻璃的制作方法及配方,并对其热特性、高温浸润性进行测试,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自制GⅠ-Ⅱ型镧系、GⅠ-Ⅱ型铈系玻璃,用石英比较法测定其热膨胀曲线,作图法求出热特性参数。比较GⅠ-Ⅱ型、GⅠ-Ⅱ型镧系、GⅠ-Ⅱ型铈系、VitaIn-ceram玻璃料在1100℃对致密氧化铝片的浸润性能。结果:GⅠ-Ⅱ型镧系、GⅠ-Ⅱ型铈系玻璃具有比氧化铝稍低的热膨胀系数。以5wt%的CeO2取代La2O3后,热膨胀曲线与玻璃的典型曲线明显不同,有析晶趋势。4种玻璃对致密氧化铝表面的浸润性相近(P>0.05)。结论:GⅠ-Ⅱ型铈系玻璃中可有晶体析出,实质上是一种微晶玻璃。4种玻璃对氧化铝均有良好的浸润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3期)

马立新,王民权,樊先平[7](1996)在《镧系稀土离子在硼酸盐和磷酸盐玻璃中的发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镧系稀土离子在硼酸盐和磷酸盐玻璃中的发光特性马立新,王民权,樊先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210016)(浙江大学材料系)LuminescentCharacteristicsofLanthanideIonsinBorateandPhosphateGl...(本文来源于《玻璃与搪瓷》期刊1996年04期)

齐亚范[8](1988)在《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加速镧系玻璃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参观日本伊丹玻璃厂说起笔者1981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光学材料及测试技术考察组成员,参观了日本美能达照相机公司伊丹玻璃厂。该厂建于1942年,主要生产光学玻璃及照相机镜头。该厂生产的光学玻璃,从品种上看,一般品种少,镧系光学玻璃品种多,有65个牌号,占全部牌号的45.8%。该类牌号玻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1988年01期)

刘贵志,代英明[9](1983)在《镧系玻璃单坩埚漏料工艺的研究阶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地报导了镧系玻璃单坩埚漏料工艺的研究。描述了单埚漏料装置及过程,给出3.5立升 LaK_2,LaK_2,LaK_(12)的漏料实验结果。讨论了平均流量、总流量、漏管加热方式、位置对玻璃质量的影响,以及漏管长度与液面高度的相依关系。(本文来源于《光学工程》期刊1983年05期)

陈玉珍[10](1983)在《镧系玻璃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设计宽视场、大孔径光学仪器,消除高级球差和色差,提高照相物镜的成象质量,都需要采用高折射、低色散的光学玻璃材料。高折射低色散玻璃主要是指超重冕光学玻璃,也称“镧系稀土光学玻璃”。它是目前新品种光学玻璃中应用与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其发展历史较长且比较成熟的一种。日本有压型的,我国有条型的。由于稀土金属原料价格昂贵,玻璃对粘土坩埚侵蚀剧烈,玻璃易失透,在普遍大量生产中制造工艺困难,所以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规程,对此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1983年02期)

镧系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60Coγ射线对镧火石玻璃和镧冕玻璃进行辐照,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光学透射率的影响及其在空间光学系统中使用的适应性,辐照总剂量最大达到10kGy。结果表明:所有玻璃在辐照后可见光透射率都下降了,而在近红外波段仍然保持较高的透射率。尽管镧火石玻璃LaF10平均透射率在辐照前最小,但是辐照后LaF10透射率衰减是所有玻璃中最小的,抗辐射能力最强。研究中观测到,当达到一定辐射剂量后,玻璃材料的透射率不再继续衰减而趋于稳定。这些结果为空间光学系统针对辐射进行冗余设计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镧系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1].袁金秀,许涛,刘晓杰,秦玉芳.从镧系光学玻璃废料中回收氧化镧[J].稀土.2015

[2].高欣,杨生胜,王云飞,冯展祖.γ射线辐照对镧系光学玻璃透射率的影响[C].第叁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3].高欣,杨生胜,王云飞,王健,冯展祖.空间电离辐射对镧系光学玻璃透射率的影响[J].宇航材料工艺.2010

[4].胡玉芳.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镧系光学玻璃的龙头企业[J].四川稀土.2009

[5].乔旭升.镧系掺杂碱土氟硅酸盐透明发光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

[6].孟玉坤,巢永烈,廖运茂.GⅠ-Ⅱ型镧系、铈系玻璃料的研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9

[7].马立新,王民权,樊先平.镧系稀土离子在硼酸盐和磷酸盐玻璃中的发光特性[J].玻璃与搪瓷.1996

[8].齐亚范.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加速镧系玻璃发展[J].材料导报.1988

[9].刘贵志,代英明.镧系玻璃单坩埚漏料工艺的研究阶段报告[J].光学工程.1983

[10].陈玉珍.镧系玻璃的组成[J].应用光学.1983

论文知识图

各光学玻璃化学系统在nd-νd图中的位...用于光学玻璃的玻璃系统表4 若干玻璃...氧化锡电极熔五类玻璃辐照前后的透射谱(400~1100 ...(a)系统优化设计得到的像模拟仿真图...全球面透镜系统MTF

标签:;  ;  ;  ;  ;  ;  ;  

镧系玻璃论文_袁金秀,许涛,刘晓杰,秦玉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