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幼儿师范新区规划设计

马鞍山幼儿师范新区规划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学校建筑的设计应以师生为本,从师生学习、生活需求出发,创造安静、高效的学习场所,提供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空间环境,以满足师生高尚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共享化;策略;整合

一、工程概况

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新校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历阳镇禹锡南路西侧大周村,占地22.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46万平方米,满足全日制在校生4000人。学校以打造一所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为发展目标,依靠学校雄厚的办学实力、科学的办学理念,培养学前教育人才,为安徽省学前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规划原则

空间开放化原则

妥善处理校区各功能组团的相对独立性和校园整体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部门的交流,从而带动校园文化、经济的跃升。

资源共享化原则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程度的共用体系,提高教学、生活、绿化、体育等各类资源的共用,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环境生态化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和人造景观特点,运用复合生态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局部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校园可达性原则

校园规划设计应以学生为本,校园不仅是教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规划布局注重流线系统与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强化建筑与人交流,人与人交流。

三、规划构思

1、布局策略

二、和谐共生空间整合

规划设计中运用《北京宪章》提出的设计理念,将设计关注的焦点从建筑单体转换到环境上,把校园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实现规划、建筑和景观的整体化设计,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及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一个全新校园的建设,必然会给原生的生态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和谐统一的理念不顾现状条件将错误逻辑和秩序强加于现状条件之上,则基地的特质必将在建筑的“尽情表演”中丧失殆尽。

本次规划充分利用优质的自然资源,营造生态景观;整合集中教学空间,同时信息的传输、储存、管理等系统也进行整合化和集约化。将校园内的建筑尽量集中,强调空间组织的整体性,基地中的各个建筑群体间距合理,建筑群间以广场或绿化分隔,与外部空间互相融和,并在内部庭院中创造多层次、亲密和谐的校园空间。层层递进、尺度宜人的院落空间,挡住外部的喧嚣和嘈杂,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悠远、宁静的学习空间。

三、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形态特征

中国艺术讲究变化之美,生命之美。变化体现在不同的事物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不同体现着变化,相同体现着统一。在和而不同的哲学观下,多元的事物得以互补共生。和而不同的原则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之中,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体组织空间有着各不相同的特征,院落从开放到相对封闭有着丰富的变化,也反映了建筑空间从热闹到安静的特点。学生在走廊内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变化,避免了单调的感受,内院由于两侧界面形态不同而显得更加十富,而廊道由于庭院的存在改善了其空间感受,成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问交流的场所。

2、用地策略

四、结构清晰,功能合理

根据地形图及设计条件,基地仅东侧邻禹锡南路,因此,新校区的主入口只能位于此。我们将教学区沿禹锡南路设置,先期发展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入口空间形态及连续的形象展示界面,同时,将图书馆正对主入口设置,强化东西向形象展示轴。

生活及后勤服务区设置在基地西北部,与西侧规划居住用地集中连片形成生活街区,便于社会资源的集中共享,同时,设置独立的后勤生活区入口,同时将食堂设置在沿进出生活区的车行道路附近,方便进出。

运动区设置在基地西南部分,与东部教学实验组群通过中心景观绿轴分割,既独立成区又与北部生活区连片,方便联系。

教学区沿禹锡路设置,其中教学实验楼组群位于主轴线北侧,南向为校园主广场和绿地,占据校园最好的朝向之一。成教、艺术楼等设置在主入口南侧区域,与教学实验组团呈对称式布局,突出校园主轴线。各组团相对独立,避免主要人流的相互穿插干扰。

在上述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心(即核心景观区),一轴(即东西向形象展示轴),四个功能分区(即教学行政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及后勤服务区、运动区)的空间形态。

3、交通策略

二、通达有效,疏导有序

学校作为特殊的城市社区,它为学生、教工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设施。区内的交通形式主要是以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汽车等机动车交通为辅。

校园内道路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车行道担负着大学校园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同时它作为主要的道路骨架,起到划分各功能区的作用。步行道与校园内部各级绿地系统和主要功能区结合,起着联系不同功能区、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和学校主要建筑的作用。

机动车交通系统

外环式的交通网络,外环由外围校园干主道构成,红线宽度为7米。在各功能区入口处设立交通指示,限制外来车辆进入,以达到安全的目的。沿外围主要道路布置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结合建筑周边铺装布置。

步行系统

以中央景观轴线及生态景观轴线双轴为核心的步行走廊及网状放射至各功能区的步行系统共同作用,形成整个园区的步行交通网络,各功能区内部原则上以步行交通为主。

4、绿化景观策略

绿化系统是校园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将绿化系统作为积极的景观和功能要素与基地内建筑群体有机结合,并努力发掘其人文内涵。校园在总体景观布局上由“一心一轴一带、多组庭园、数节点”的空间脉络结构组成,形成“点、线、面”有机组合的各式绿色空间。

一心:即中央图书馆位置的树人广场及中心的大湖面,规划将其命名为“镜湖”,象征志向高远的人文聚集之地。

一轴:礼仪景观轴--空间序列上由西向东,分别为“世纪门”入口--建校纪念青铜鼎(纪念广场)--树荫大道--树人广场--图书馆--镜湖--“师道”桥--学子广场。

一带:“人”字形的水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引水入园,形成生态景观水轴线。景观主题以“乐山”和“乐水”为主。乐山,指挖湖堆山形成若干小型生态绿岛,并在岛上设计一处观景亭,此处是人们观景的好去处。乐水,是以“人”字形水系所形成的带状生态水景园。设计了时光廊、鱼乐亭、文化墙等景点,使人在欣赏水景的同时产生“逝者如斯”的感慨。

多组庭园:南北教学组团庭院绿化分别以乐教园和乐思园为主题。乐教,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设桃李广场和恩师纪念林等景观节点;乐思,是启迪思考和联想,设“饮水思源”主题景观及“思考者”抽象雕塑等。生活区庭院绿化以“五艺园”为题,将传统技艺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以琴、棋、书、画、诗为内容,使学生休息的同时感受到琴棋书画诗的独特韵味。

数节点:校园规模庞大,绿化更是无处不在,除重点部位着力打造外,在校园中其它区域以植物造景、植物造园的基础上合理、均匀的规划出一些小景点,方便教师和学生就近、方便的进行休息、交流。

5、立面造型策略

大学建筑承载着校园的人文历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不应标新立异,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是其本质特征。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摒弃虚假、过分装饰,追求自然清新。因此,我们的原则是避免追求局部地段的所谓突出效果和标志性,有节制有选择的运用设计手法以体现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特色。形式上力求突出教育建筑的人文内涵,创造简洁、大气、完整、亲切的建筑空间,以卓尔不群的建筑形象形成校园乃至城市的地标。立面处理突出虚实对比,形体简练而优美,体现校园建筑的典雅气质。细部上采用格栅与穿孔铝板,使建筑物由远及近均耐人品味。外墙运用米色真石漆,辅以深灰色屋顶,营造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意境。

参考文献

[1]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宋泽方/周逸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叶徐夫化学工业出版社

[3]东京都立大学:新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彰国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标签:;  ;  ;  

马鞍山幼儿师范新区规划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