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

白玫[1]2007年在《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10年间,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发展的高峰期。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被社会公认为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然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以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有足够含金量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为前提的,如果仅仅着眼于规模和数量,没有培养质量作保证,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育的社会信用大跌,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和最终目标。目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主要是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等,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尚未真正建立起具有专业学位教育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等。面对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起学术型与专业型互补的多元化培养模式,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这方面着手,确保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都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主要经历了借鉴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美国独特的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兴起和确立及协同式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第二部分,论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自1912年初创时期学习日本和德国模式的阶段到兼容美国和德国培养模式的发展阶段、转向苏联模式的变革发展阶段、再到“文化大革命”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独立探索阶段及到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阶段。第叁部分,通过对培养模式的叁个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的中美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从宏观上,而且从微观上都有比较合理的地方,很值得借鉴。第四部分,通过对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王莹[2]2014年在《学术型硕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状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将日臻完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发展较早,影响也较大。尽管研究生教育格局正在发生重要改变,但坚守其培养核心——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期许。学术型硕士生科研能力的维度主要为文献的搜集及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发现及解决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批判能力等五个方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状况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术型硕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情况不佳,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不高。第二,不同群体的学术型硕士生在科研能力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研二和研叁两个年级的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要强于研一的硕士生;研二硕士生的科研能力情况最佳;自然科学的硕士生在文献搜集和处理能力方面要强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和工程与技术科学的硕士生,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硕士生在论文写作能力上要强于工程与技术科学的硕士生;读研期间参与过课题研究和发表过论文的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要强于没有参与过课题研究和没有发表过论文的硕士生。第叁,硕士生对科研能力的满意度与逻辑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和文献搜集及处理能力有因果关系,其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作用最显着。为此,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高校应当准确定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导师应当给予研究生充分的、有针对性地和发展性的指导;研究生应当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科研的独立性。

巩亮[3]2016年在《学术型硕士生学术活动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重心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控制,一些学者开始从招生制度、导师指导、课程教学等方面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规律进行探索。虽然相关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现有研究还缺少投入因素(如学生素质、导师指导)对培养成效(如论文发表)影响机理的探讨,不利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规律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借鉴国外学术活动预测模型和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术型硕士生学术活动影响机理进行探索。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培养环境理论、学术活动预测模型等理论,通过对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的梳理与评述,筛选出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导师学术身份、研究生指导量作为新的预测变量纳入学术活动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在对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之后,依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及理论分析,提出了22个研究假设,建立了“投入—中介—产出”结构的学术活动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在测量方面,选择国内成熟量表或国外问卷的中文修订版对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及研究型职业兴趣进行测量;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采用两次问卷调研数据对简版研究培养环境量表、学生版师生指导关系问卷、研究自我效能量表、简版研究产出预期问卷、研究兴趣问卷和学术活动问卷等国外成熟问卷进行中文修订,形成适合于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群体的测量工具,经信效度考察,这些修订版问卷均符合心理测量要求。此后,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调查数据,检验理论模型的假设路径与拟合优度,修正并确定了学术活动影响机理模型。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师生指导关系、导师学术身份、研究培养环境等环境因素通过研究兴趣、研究产出预期、研究自我效能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术活动。其中,师生指导关系正向促进研究产出预期及研究自我效能;导师学术身份正向影响研究自我效能,但其对研究产出预期没有显着作用;研究培养环境正向影响研究兴趣,但其对研究自我效能及产出预期没有显着作用。叁种环境因素中,师生指导关系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效果最强。数据显示,研究生指导量对研究自我效能没有显着影响。(2)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研究型职业兴趣等个体因素通过研究兴趣、研究产出预期、研究自我效能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术活动。其中,主动性人格正向影响研究产出预期、研究自我效能以及研究兴趣;严谨性人格正向影响研究自我效能;研究型职业兴趣正向影响研究产出预期,但其对研究自我效能与研究兴趣没有显着作用。叁种个体因素中,主动性人格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效果最强,研究型职业兴趣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极其微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针对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分别提出了培养单位可依据学术活动影响机理在招生、导师管理、课程设置、环境塑造、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导师可依据学术活动影响机理在研究生选择、培养目标设置、指导态度等方面作出改进;研究生可依据学术活动影响机理在导师选择和师生关系两方面作出努力等若干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夏世龙[4]2011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建没国家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也随之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也愈来愈突出。文利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文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而且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文科硕士研究生学科属性、层次特点以及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物质泛滥化、价值功利化的背景下,关于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论文通过对科研能力和文科硕士研究生基本概念的定义,进而界定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概念,指出了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应具有的结构要素:科研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直觉感悟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并且阐述了影响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个人、导师、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科研设施、科研资金、科研团队、课题项日、学术交流和科研基地,创造性地编制了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结论表明: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显着,表明本文指出的影响因素正确有效。个人背景特征对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科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存在显着解释效应,具体表现:性别对科研能力总体产生显着性影响:家乡所在地和是否参加工作对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产生显着性影响;年级对公开发布科研论文产生显着性影响:导师指导的叁届学生总数对教育管理因素、科研团队因素、学术交流因素、科研基地因素、科研能力影响因素总体均产生显着性影响;导师一周内指导时间对科研课题项目、学术着作编写、导师因素、课程因素、教育管理因素、和研资金因素、科研团队因素、课题项目因素、学术交流因素、科研能力影响因素总体均产生显着性影响;是否跨专业上研、是否兼职和主要经济来源对科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所有方面均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对个人背景特征与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科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进一步指出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女性研究生在科研能力上表现较弱;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研究生没有工作经历;跨专业读研比较普遍;兼职现象较为普遍:低年级研究生公开发布科研论文能力较弱;导师指导力度不大;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并且以此为依据,有效地提出了提高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建议:重视对女性研究生的教育;增强研究生的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正确对待跨专业读研;重视研究生兼职指导;加强对低年级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加强导师指导力度:增加研究生奖助资金。

贾萌萌[5]2014年在《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有长足的进步。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兴办研究生教育时间最早、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其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是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导致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从总体来看有待提高。本论文主要对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依照“研究选题及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典型案例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做出结论”这样的主线行文。文章侧重点在现状调查分析研究部分。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科研能力的概念界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以及影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进行阐述。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河南大学25个培养单位的2012届的硕士研究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主要调查学生的性别、专业、入学前基本信息,包括入学前学历、毕业院校、专业及入学前是否参加过工作等,以及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文学艺术作品或发明专利等,得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总体表现:不同学科间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存在差异、无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发文数较有工作经历的更高、入学前为本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发文数较非本校的更高、毕业意向为考博的硕士研究生发文数普遍较高、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发文数较跨专业的更高、性别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影响不大、入学前学历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影响不大、师生比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存在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阶段,科研资源条件的不同使不同学院间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不足以及学校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和激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再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做的较好的典型院校进行介绍和分析研究,总结他们的培养经验。为河南大学总结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律和自身特色的方式方法提供借鉴。最后,结合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及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主要从建立多学科科研培养模式、注重科研实践活动和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叁个方面提出若干能够提高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建议,为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提供参考。

张璐[6]2015年在《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自我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尤其是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备受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急需高精尖的人才去补充和完善各大精英岗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自然也就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而在诸多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方面,科研能力一直在各大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事科研活动、培养科研能力是硕士研究生与其他学历阶段的学生最显性的区别特征,而科研项目是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重要的形式之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校,他们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都是鼓励参与科研项目,以此作为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大高校的科研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颇多的研究成果也应运而生。但是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在科研项目中产生,例如以下几种情况就较为普遍:在学生层面,硕士研究生独立开展的科研项目缺乏创新能力,诸多研究成果只是对以往研究的翻版复述和整理归纳,个人定位和管理亟待加强;在导师的层面,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硕士研究生的自主性低下,如若无导师的指导和参与,其科研项目要么停滞不前无法进行,要么成果不甚理想;在学校层面,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氛围不浓,对科研项目的评估机制和奖励机制不完善等等。针对以上出现的普遍问题,前人的研究成绩斐然,例如从社会背景、学校相关规定、研究生导师的作为以及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已有研究成果对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大量的看法和有益的建议。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建议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提出的,相对偏重外部的原因,而真正对实施科研项目的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单独研究少之又少。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内因与外因,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是表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同条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条件;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由它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又同它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关。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项目调查研究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可以分为两大块:(1)外因:国家和学校对科研项目的指引和相关规定;硕士研究生导师对科研项目的直接指导和参与;学校以及社会提供的科研氛围等等。(2)内因: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下的自我管理。正因为如此,本文以科研项目下硕士研究生的自我管理问题为中心,选取某高校参与科研项目的导师和在校的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辅之以访谈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来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其次是对当前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整理归纳后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接着是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总结;最后是对本文继承创新之处的归纳总结。第二章为科研项目下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问题的相关概念和概述。该章节首先分别从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相关概念、学生自我管理相关概念以及科研项目下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相关概念叁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和说明;其次是对科研项目下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问题的相关概述,包含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的鲜明特点、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的一般过程、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加强自我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科研项目下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问题必须处理好的两对关系。第叁章为科研项目下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问题的现状调查。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首先本文做了一个前置调查,调查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对科研项目是否存在影响,调查结果是确实会产生影响;其次探讨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的哪些方面会对科研项目产生影响以及何种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在自我学习管理、自我日常管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调控管理等方面对科研项目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章为加强科研项目下硕士研究生自我管理的建议。本文从以下几点提出建议:首先在自我学习管理方面,硕士研究生自身应重视课堂教学对于科研项目的启发作用,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在自我日常管理方面,建议硕士研究生提前做好科研项目日常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学会时间和经费的管理;再次在自我情绪管理方面,建议硕士研究生掌握心理暗示法、认知疗法、适度宣泄法等方法,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的干扰;最后在自我调控管理方面,建议硕士研究生畅通交流通道,建立评价体系,为科研项目的科学性提供保障。第五章为结论。该章节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观点,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林媛媛[7]2014年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理念与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学术规范培养问题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如何提高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改善培养理念,构建培养单位内部良好的培养机制体系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对教育行政伦理理论、制度伦理理论、系统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生培养本质、培养质量保障和学术规范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辨析,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文以叁所“985”高校、二所“211”高校及四所地方院校共二十名导师和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他们的科研生活,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全面呈现研究生与导师在科研生活中的图景及对待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态度和意愿。通过对访谈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中缺乏该方面相关过程管理制度和机制,仅集中体现在毕业环节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和约束上;研究生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主体在学术规范意识培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缺位;学术规范检测技术手段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研究生学术造假和剽窃等问题,更不能培育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忽视了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因素的构成和偏好,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分流淘汰机制。本文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理念和机制,包括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统一、以人为本的隐私权保护、遵循程序正义的法制化管理叁大理念,以及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的制度与准则、学生全面参与多样化的教育和宣传机制、责任明确的多方监督与制约机制、满足需求的有效激励与保障机制、程序规范的严格认定与处罚机制五个方面的制度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从“目标定位”、“多元善治”和“主体明晰”叁个方面创新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理念,将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融入研究生培养目标管理中,让研究生群体参与到学术规范意识培养全过程,使导师和团队成为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的真正主体,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的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监督与惩罚机制、教育与评价机制等。本文研究成果将为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提供参考借鉴和决策依据。

刘子云[8]2012年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良好学术素养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懈追求。系统研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对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揭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特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广西区域生境为考察背景,以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个案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探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对个案选择的缘由及其所挂靠组织的历史变革、民族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状态、民族学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平台搭建、民族学科研特色与研究生科研性格的养成、民族学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等命题进行了探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民族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为:坚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为学术型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诸如学术演讲、田野调查等,并通过这些平台,系统培育学术型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理论和方法、把握学科前沿、独立探究问题等学术素养,最终培养满足民族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需要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人才。

杨成明[9]2016年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要素及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职教学硕)作为实现我国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的储备性人才,伴随着职教学硕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实现以强化职教学硕科研能力为核心提升职教学硕整体培养质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发展以及职教学硕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我国十所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高校的职教学硕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职教学硕科研能力现状及相关问题。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研究过程各环节的能力要求为逻辑,界定、剖析职教学硕科研能力的概念及结构因素,以此为依据构建测量职教学硕科研能力现状的理论模型,并生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作为测量我国职教学硕科研能力现状的研究工具。前期对于7所高校的68名被试进行初测,继而对调查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分析,剔除不满足统计要求的相关题目,从而形成最终正式施测的包含现状调查(科研基础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科研成果发表四个维度)和影响因素调查(个体层面、课程教学与导师培养层面、学校层面叁个维度)两部分,27个项目的问卷。以2004年至2014年期间的7次“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为线索,梳理我国职教学硕科研能力培养的历史过程与特点。反思当下,从总体特点及学校类型、性别类型、年级分布四个方面探究职教学硕科研能力的发展现状。立足职教学硕的视角,从职教学硕个体、课程教学与导师培养、科研环境方面分析导致我国职教学硕科研能力现状的影响因素。基于职教学硕科研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以往文献,从职教学硕个体、课程教学与导师培养、学校以及国家四个层面提出提升职教学硕科研能力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策略。

杨荣敏, 马革兰, 王海君[10]2017年在《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途径,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白玫.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2]. 学术型硕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状况研究[D]. 王莹. 厦门大学. 2014

[3]. 学术型硕士生学术活动影响机理研究[D]. 巩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4]. 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 夏世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5].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分析[D]. 贾萌萌. 河南大学. 2014

[6]. 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自我管理研究[D]. 张璐. 中南民族大学. 2015

[7]. 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理念与机制创新研究[D]. 林媛媛. 东北大学. 2014

[8].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 刘子云. 广西民族大学. 2012

[9].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要素及现状研究[D]. 杨成明. 浙江师范大学. 2016

[10].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 杨荣敏, 马革兰, 王海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标签:;  ;  ;  ;  ;  ;  ;  ;  ;  ;  ;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