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两相流动论文_刘红杨,张勇,赵于,胡晓玮,刘云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液两相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两相,离心泵,叶片,桨叶,特性,折射率,粒子。

固液两相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杨,张勇,赵于,胡晓玮,刘云云[1](2019)在《垂直向上圆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及含气率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垂直向上圆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和含气率特性,采用可视化方法对直径为4.35 mm圆形小通道内气-液垂直上升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气相表观速度0.01~20 m/s,液相表观速度0.15~1 m/s.得到垂直上升圆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有: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和环状流,分析了圆形小通道内流型在不同流动参数下的变化规律,含气率随流型和单相表观速的变化规律,将实验得到的86组数据与Nicklin的漂移通量关联式预测值对比,发现该关联式不能准确预测垂直向上圆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含气率.(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饶永超,丁博洋,王树立,王子文,周诗岽[2](2019)在《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动的流型和压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两相螺旋流动流可以增加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并提高气液传热传质效率。螺旋流动对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确保天然气水合物浆体的流动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实验装置由有机玻璃管制成,实验介质为空气和水。根据高分辨率摄像机和气液界面的整体特性,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图,和流速和叶片参数对压降的影响。建立了两种类型的气液两相螺旋流压降模型,结果表明均相和分相压降模型对螺旋泡状流,螺旋弥散流,螺旋环状流,螺旋分层流预测效果较好,预测误差不大于20%。(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9期)

曹卫东,姜昕,张骞,徐玉敏[3](2019)在《半开式切割泵固液两相流动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半开式切割泵内部固液两相流动状态,基于ANSYS CFX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在不同固相体积分数和不同流量工况下,研究了叶轮叶片不同位置处的固相体积分布及速度分布,以及切割泵旋转刀处的固相体积分布及速度分布,并对磨损情况进行相应预测.分析了固相和液相对于内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在叶片压力面的固相速度整体小于吸力面,而固相体积分数却大于吸力面;叶片尾部固相速度最大,叶片头部固相体积分数最大;对于旋转刀,位于工作面旋转刀出口处和背面靠近转轴处的固相速度较大,位于工作面靠近转轴处固相体积分数较大,因而磨损预计较为严重,而旋转刀背面整体体积分数较小;不同流量工况对于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固相分布有较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孙帅辉,朱景源,郭鹏程,张丁介[4](2019)在《气液两相液力透平内部流动熵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力透平可以回收工业流程中的余压能,当进口为气液两相时,其内部流动损失增大,效率降低。为研究两相工况下液力透平内部的流动损失分布及特性,以一水轮机式液力透平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进口体积含气率下的内部流动进行了全流道叁维数值模拟。模型考虑气相的可压缩性,并采用欧拉-欧拉粒子多相模型。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熵产分析方法对各个过流部件内的气液两相的熵产进行了分析,并与总压损失进行了对比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气相在蜗壳及导叶内的熵产较小,在叶轮的出口处熵产较大。液相在叶轮进口和出口位置处熵产较大。由于蜗壳内气液流动发生分离,液相在部分叶轮进口的冲角发生变化,导致冲击损失大,熵产大。在叶道后半部,由于气体膨胀占据较大的体积,气液两相流动的速度显着增大,损失较大。当含气率从5%提高至20%,叶轮进口位置处液相的熵产和在叶轮出口位置处气相的熵产最多增大33%。(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08-10)

万丽佳,宋文武,李金琼,常方圆,张明祯[5](2019)在《叶片包角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固液两相流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叶片包角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固液两相流动的影响,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利用CFX对4种不同叶片包角的低比转速离心泵进行了固液两相湍流数值模拟,分析了固液两相流中颗粒体积分布规律及速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泥沙含量条件下,随着叶片包角的增加,效率有所上升,叶片包角在φ=150°时效率达到最优;同时,随着叶片包角的增加,固体颗粒有从叶片工作面向叶片背面迁移的趋势,叶片工作面上的固体颗粒主要聚集在叶片高度的0.035 2处,叶片背面上的固体颗粒主要聚集在叶片出口处;随着包角的增大,叶轮内的固液两相速度差越来越小,流动更加均匀;叶片背面的固相速度在φ=160°、叶片高度为0.03时最大,为15.2m/s。(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戈振国[6](2019)在《基于CFP-PBM耦合模型的离心泵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状入流条件下,气泡在离心泵内发生聚并和破碎现象,气泡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气团或者气囊,从而影响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导致离心泵的性能下降,甚至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因此,研究泡状入流条件下离心泵内的流动特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泡状入流条件下离心泵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探究了入口体积含气率、液相流量和转速等参数对离心泵扬程和效率的影响规律,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CFD-PBM(CFD-Population Balance Model)耦合模型的离心泵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基于Eulerian-Eulerian模型的数值方法相比,该方法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更好,尤其是入口体积含气率较高时,能够更加有效的模拟气泡在离心泵内的聚并、破碎、分离等动力学行为,进而准确预测泵的“喘振”特性。(2)获得了入口体积含气率、液相流量和转速等参数对离心泵扬程和效率的影响规律。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随着入口含气率的增大而降低,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口体积含气率从3%增加到5%时,气泡形成气团滞留在叶轮流道内,无法随液相排出,离心泵扬程出现了突降现象,亦即发生了“喘振”;此外,随着液相流量的增大,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先降低后升高。(3)离心泵扬程和效率等外特性的变化规律与泵内截面含气率及气泡尺寸分布直接相关。随着入口体积含气率的增大,离心泵截面含气率逐渐增大,大气泡占比也不断增大。验证了已有的截面含气率和气泡尺寸预测模型,其中Estevam模型和Pineda模型预测截面含气率时适应性较好,误差不超过±20%;Gamboa模型预测的气泡尺寸相对误差不超过±30%,且入口体积含气率越大预测误差越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振铎[7](2019)在《泡状入流条件下离心泵叶轮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及对泵性能影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泡状入流条件下,当来流气泡在离心泵叶轮内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离心泵性能突然下降,发生泵喘振现象,严重情况下会堵塞叶轮流道,产生气锁效应。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离心泵使用寿命,而且影响正常生产。泵喘振现象的出现与离心泵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有关,特别是叶轮内流型、气泡运动及形态变化对离心泵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建立离心泵可视化观测平台,研究了离心泵叶轮内流型及其内气泡变化过程,获得离心泵叶轮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及对泵性能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获得了离心泵叶轮内气液两相流型,绘制了相应的流型图,揭示了入口参数对叶轮内流型的影响规律。叶轮内存在气泡流型、凝聚气泡流型、气囊流型、分离流型四种典型流型;实验发现了入口体积含气率是导致流型发生转变最直接的因素;随着液体流量和转速的增加,气体占据叶轮流道面积减少,在一定入口含气率下流型发生转变。(2)查清了四种流型下气泡动力学行为,概括了气泡形态变化过程。叶轮流道内气泡倾向于从入口处叶片吸力侧运动到出口处叶片压力侧,气泡动力学行为直接导致叶轮内的流型的变化;入口体积含气率的增加致使流道内气泡聚结倾向增加,气泡形态随之发生变化,最终滞留在叶轮入口附近改变叶轮内的流动状态,进而影响泵的性能。(3)揭示了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及入口参数对泵性能的影响规律,验证了已有的泵喘振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入口体积含气率是导致泵性能恶化最直接的因素,液体流量和转速的增加对泵性能有积极影响;结合实验数据,对不同喘振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发现,Zhu等人的泵喘振预测关联式对泵喘振起始点的预测更为准确,适用性更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郑云龙[8](2019)在《环隙型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微通道反应器中,催化剂通常涂覆于微通道内表面,存在涂覆质量难以控制、催化剂再生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催化剂的涂覆和再生问题,本文提出将催化剂涂覆于换热内管外表面,并在外管与内管间构建微环隙型微通道,为化学反应提供空间。用石英玻璃、有机玻璃和不锈钢加工了环隙尺寸分别为0.5、1.0、1.5、2.0、2.5mm的环隙微通道。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不同流速下单液相和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变化,探究环隙尺寸、环隙外径、环隙内结构及壁面性质、流体物性以及放置方式对流动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对环隙内的流动进行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单相实验和数值模拟中,探究了环隙尺寸δ的变化对流型、压降、摩擦系数的影响。高速摄像机观察到在不同环隙尺寸中层流湍流转捩点雷诺数并不相同,在δ=1.5mm转捩点雷诺数开始小于常规值,在δ≤1.0mm转捩点雷诺数稳定在Re_(cr)=1500-1600,即δ<1.5mm时可视为环隙微通道。同时实验和模拟均发现壁面滑移在环隙微通道作用突出,导致摩擦系数和摩擦系数与雷诺数乘积小于大尺寸内的值。两相实验和数值模拟中,对氮气和水在不同环隙尺寸内的流型变化进行了探究。气体的分散和气泡的聚并受流速、环隙结构和流体物性的影响。液相流速的增大、环隙尺寸与环隙外径的减小、竖直放置和壁面较强的亲水性有利于气体的分散并抑制气泡的聚并,使两相流型中泡状流或弹状流趋向于更大的气含率。但竖直放置强化浮力的作用,减小其在环隙内的停留时间。环隙内构件的加入有利于环隙内气体的分散和大气泡的破碎,在环隙型微通道中圆形和椭圆形的内结构表现较好。流体物性中粘度的变化影响比较突出,粘性越大环隙内气体分散越好,气泡尺寸越小;而表面张力的变化对流动影响甚微。(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期刊2019-06-25)

付超,刘新卫,李庚鸿,李志鹏,高正明[9](2019)在《固液搅拌槽内桨叶启动过程中的两相流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折射率匹配技术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结合,测量了固液搅拌槽内桨叶启动过程中的两相流动特性。实验所用搅拌槽为平底方槽,搅拌桨为45°四斜叶桨,桨叶搅拌雷诺数389~2 332,固体颗粒的最大体积分数15%。实验考察了桨叶操作方式、搅拌转速和固含率对搅拌槽内瞬态颗粒分布和颗粒床层处瞬时流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转速下桨叶为上提操作时流体对颗粒床层的侵蚀作用强于下压操作,颗粒开始悬浮的时间早,但悬浮高度较低;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流体对颗粒床层的侵蚀作用增强,体系达到稳态后搅拌槽内颗粒云的均一度和高度也出现上升趋势;固含率从5%增加至15%时,搅拌槽内悬浮起的颗粒数量增加;流体侵蚀颗粒床层的临界速度范围在0.1~0.25 m/s。(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万丽佳,宋文武,李金琼[10](2019)在《叶片包角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固液两相非定常流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叶片包角在固液两相流下对低比转速离心泵非定常特性的影响,利用ANSYS CFX软件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4种不同叶片包角离心泵的固液两相湍流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了叶片包角对离心泵瞬时扬程、压力及压力脉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叶片包角的增大,瞬时扬程会降低,并且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叶片包角每增大10°,瞬时扬程的波动时间延迟0. 000 52 s。随着叶片包角的增大,叶片工作面与叶片背面的压力会降低。叶片包角每增加10°,固液两相流时离心泵的压力脉动时间均向后延迟0. 007 s。不同包角下的主要脉动幅值均出现在转频处。颗粒浓度为0. 02和0. 05时,压力脉动最小值均出现在叶片包角值为140°时;当颗粒浓度为0. 1时,脉动幅值随着叶片包角的增大而减小,叶片包角从130°增加到160°时,此时的压力脉动受到叶片包角的影响最为严重,脉动幅值减小了14. 52%。因此,在高颗粒浓度下适当增加叶片包角可以改善固液两相离心泵的压力脉动。(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固液两相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液两相螺旋流动流可以增加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并提高气液传热传质效率。螺旋流动对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确保天然气水合物浆体的流动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实验装置由有机玻璃管制成,实验介质为空气和水。根据高分辨率摄像机和气液界面的整体特性,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的流型图,和流速和叶片参数对压降的影响。建立了两种类型的气液两相螺旋流压降模型,结果表明均相和分相压降模型对螺旋泡状流,螺旋弥散流,螺旋环状流,螺旋分层流预测效果较好,预测误差不大于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液两相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杨,张勇,赵于,胡晓玮,刘云云.垂直向上圆形小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及含气率特性实验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2].饶永超,丁博洋,王树立,王子文,周诗岽.水平管内气液两相螺旋流动的流型和压降(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3].曹卫东,姜昕,张骞,徐玉敏.半开式切割泵固液两相流动与特性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孙帅辉,朱景源,郭鹏程,张丁介.气液两相液力透平内部流动熵产分析[C].2019年全国工业流体力学会议摘要集.2019

[5].万丽佳,宋文武,李金琼,常方圆,张明祯.叶片包角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固液两相流动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9

[6].戈振国.基于CFP-PBM耦合模型的离心泵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张振铎.泡状入流条件下离心泵叶轮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及对泵性能影响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8].郑云龙.环隙型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9

[9].付超,刘新卫,李庚鸿,李志鹏,高正明.固液搅拌槽内桨叶启动过程中的两相流动特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万丽佳,宋文武,李金琼.叶片包角对低比转速离心泵固液两相非定常流动的影响[J].热能动力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6 结晶塔内固液两相流动情况6 结晶塔内固液两相流动情况倾斜晶析塔内固液两相流动示意图固液两相流动速度沿x轴方向的比较固液两相流动速度沿y轴方向的比较不同出口安放角固液两相流动的...

标签:;  ;  ;  ;  ;  ;  ;  

固液两相流动论文_刘红杨,张勇,赵于,胡晓玮,刘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