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合酶论文-罗在柒,吴仕艳,杨洋,郭辉力,杨亚东

芪合酶论文-罗在柒,吴仕艳,杨洋,郭辉力,杨亚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芪合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真菌,遗传转化,虎杖芪合酶基因,壶瓶枣

芪合酶论文文献综述

罗在柒,吴仕艳,杨洋,郭辉力,杨亚东[1](2017)在《转虎杖芪合酶基因壶瓶枣的抗真菌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检测白藜芦醇物质以及虎杖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的壶瓶枣,并制备粗提液开展抗真菌试验。结果为遗传转化材料中叶片、茎干和茎尖等100ul提取液(1g转基因植株鲜重粗提定容得到1ml)对桃褐腐真菌(Monilinia fructicola)抑菌率分别为25.0%、28.57%和16.07%,抑菌效果相当于1ug白藜芦醇样品(抑菌率为23.08%)。试验证明了遗传转化虎杖芪合酶基因的壶瓶枣具备抗真菌能力。(本文来源于《贵州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郭辉力[2](2016)在《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芪合酶(STS)基因融合、表达、催化活性鉴定及其在枣树中的过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枣树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果树,目前是我国产量最高的干果类果树。近年来,我国枣树感病寄主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病原涉及9个真菌属和4个细菌属。枣树真菌病害已严重影响到枣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白藜芦醇是植物受到病原性进攻和环境恶化时产生的一种植保素,对植物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人类而言,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痈、保护心血管、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木原理和技术,将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转入枣树,不仅有望提高枣树拈抗真菌病害能力,也有可能改良枣果实的保健品质。白藜芦醇代谢途径中限速步骤较多,单纯过量表达某一个关键酶虽然可能对白藜芦醇的含量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它步骤的限制,白藜芦醇高水平积累非常困难。要想大幅度提高转基因植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有必要进行多个基因共转化的尝试。通过基因融合技术产生的融合蛋白因存在“邻近效应”而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是多基因共转化的首选,将构建的融合基因遗传转化枣树,有望大幅度提高白藜芦醇在枣树中的积累。白藜芦醇是芪合酶(STS)的产物,不同植物中STS的催化效率差异很大。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为STS提供4-香豆酰辅酶A底物的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和STS所催化的反应为整个途径的限速步骤。本研究首先从不同植物中鉴定和筛选高活性STS,设计5种不同长度的连接肽(过渡氨基酸链,Linker),将4CL与鉴定获得的高活性STS进行基因融合,构建4CL-STS融合基因。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对融合酶进行催化活性鉴定和酶动力学分析,确定融合酶获得最强“邻近效应”的基因融合方式。将鉴定成功的高活性融合酶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遗传转化枣树,实现融合基因在枣树中的过表达,确定转基因枣树植株中白藜芦醇的积累水平井验证其对真菌性病害的拮抗能力。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overlap PCR技术从葡萄叶片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葡萄STS基因,连同前期丁作中获得的虎杖S璐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分析。诱导表达产物经过Ni2+亲和柱纯化和PD-10柱脱盐后,均得到分子量约43 kDa的可溶性纯化蛋白。酶促产物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催化产物均为白藜芦醇。酶动力学分析表明,虎杖STS催化效率(Kcat/Km)是葡萄STS的2.4倍。且从植物类型Ⅲ聚酮化合物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超家族催化活性位点和保守位点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两种酶活性产生差异可能存在的原因。2.设计5种不同长度的Linker:(GSG)1、(GSG)2、(GSG)3、 (GSG)4和(GSG)5,通过overlap PCR和大引物降落PCR技术将拟南芥4CL基因与虎杖STS基因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基因4CL-xa-STS (x=3,6,9,12,15,a代表氨基酸残基),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BamH I和Xho 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携带His标签的融合酶重组表达载体pET30a-4CL-xa-STS。将pET30a-4CL-xa-STS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原核表达分析。表达产物经Ni2+亲和柱纯化和PD-10柱脱盐后,得到分子量均约104 kDa的5种可溶性纯化融合蛋白。体外酶促产物分析结果表明,5种融合酶均表现出4CL与STS的双重活性,催化产物均为白藜芦醇。酶动力学分析表明,除无Linker、直接融合的4CL-0a-STS活性极低外,随着Linker序列长度的增加,融合酶催化效率依次降低,4CL-3a-STS的催化效率最高。融合蛋白同源模型分析表明两个蛋白结构域之间没有氢键或盐桥等强极性相互作用,活性位点的物理距离可能是影响融合酶活性的唯一因素,较长Linker增加了活性位点问的距离,从而降低了融合酶的活性。3.将经过鉴定的4CL-3a-STS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壶瓶枣,4CL-3a-STS融合基因在组成型启动子(CaMV35S启动子+Ω增强子)的驱动下,实现了在转基因枣树植株中的过表达。经抗生素筛选和分子鉴定后获得5株转基因阳性植株。PCR、PCR-Southern和Northern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基因4CL-3a-STS成功整合到赢瓶枣核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表达。壶瓶枣转融合基因植株中白藜芦醇平均含量明显提高,为2.07μg/g鲜重,是转STS单基因枣树植株的4.6倍。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转基因植株提取物对枣树常见真菌病害——枣黑斑病病原菌枣假尾孢(Isariopsis imdica)和枣黑疔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超霞,张雅丽,卢江[3](2016)在《葡萄芪合酶基因家族上游调控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预测葡萄芪合酶(Stilbene synthase,STS)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及分析不同STS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为进一步揭示STS基因在葡萄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Plant CARE数据库,在线对欧洲种葡萄PN40024全基因组里的48条STS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及目前已报道来自其他葡萄品种(圆叶葡萄Noble、华东葡萄白河35-1和欧亚种葡萄无核白、红地球、赤霞珠等)的8条STS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STS基因上游调控区域含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可以分为过程特异元件、诱导子特异元件、结合位点特异元件、环境特异元件、植物组织特异元件、调控特异元件、光响应元件及转录相关元件八大类,其中与抗病相关且出现次数较多的元件有TCA-element、ABRE、ERF、P-box、Box-W1、TC-rich repeats等。STS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中含有数量不同的作用元件,其中欧亚种佳丽酿Vv Pin STS26上游调控序列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数量最多(49个),而Vv Pin STS24上游调控序列含有的顺式作用元件数量最少(2个)。【结论】葡萄STS基因家族大部分成员的表达受水杨酸、脱落酸、赤霉素、乙烯、真菌诱导子等因素影响,从而调节白藜芦醇参与葡萄生物胁迫或非生物胁迫的防御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杜杨建,李瑞民,程思妍,张剑侠,王跃进[4](2016)在《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3个芪合酶基因表达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中国野生毛葡萄(Vitis quinquangularis Rehd.)‘丹凤-2’3个芪合酶基因的表达与功能,该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分离了毛葡萄‘丹凤-2’3个芪合酶基因VqSTS21、VqSTS30和VqSTS3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868677、JQ868668和JQ868666),3个基因的cDNA全长均为1 179bp,编码392个氨基酸。以抗葡萄白粉病(Uncinula necator)的毛葡萄‘丹凤-2’和不抗病的欧洲葡萄‘赤霞珠’为材料分别进行接种白粉菌和ABA、SA、MeJA、高温、低温和高盐胁迫处理,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这3个基因在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这3个基因分别转入模式植物烟草中,检测这3个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产物,分析比较这3个基因的表达功能。结果显示:在2个供试材料中,葡萄白粉菌胁迫下芪合成酶VqSTS32诱导表达量高于VqSTS21和VqSTS30;在非生物胁迫处理下,芪合酶基因VqSTS32对高温处理反应最敏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转3个基因烟草的结果显示,转VqSTS32基因烟草比转VqSTS30基因烟草植株中白藜芦醇的累积量高。研究表明,3个基因中VqSTS32具有较高的抗葡萄白粉菌特性并能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出较高的反式云杉新苷产物,这为进一步利用VqSTS32转目的植物葡萄基因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罗在柒,郭辉力,杨亚东,杨明峰,马兰青[5](2015)在《农杆菌介导虎杖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壶瓶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白藜芦醇作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不但能提高果树抗真菌能力,还能改善果品质量。遗传转化芪合酶基因能够增强植物的抗真菌能力,虎杖芪合酶基因具有较高的催化合成白藜芦醇的效率,研究虎杖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壶瓶枣,以期获得具有抗真菌能力且改善枣果实品质的遗传转化新材料。【方法】通过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与目的基因转化技术,优化获得茎诱导丛生芽,构建植物表达载体,优化遗传转化体系,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虎杖白藜芦醇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Pc PKS5遗传转化壶瓶枣。【结果】优化壶瓶枣茎段诱导得到高分化率的丛生芽遗传转化体系,再生增植率为11.0,为壶瓶枣成功实现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将壶瓶枣0.8~1.0 cm含茎尖和茎段的外植体材料置于农杆菌浓度OD600=0.6时侵染菌液中浸泡15.0 min,然后置于培养基上避光共培养3天;随后转入含Cb 300 mg·L-1,AS 60 mg·L-1的丛生芽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培养5~6周。将分化丛生芽转接至含4.0 mg·L-1Basta的培养基中,获遗传转化植株173株;经Basta筛选,GUS显色、gDNA PCR、RT-PCR等检测证实,成功获得3个阳性转基因株系,荧光实时定量检测表明株系2表达效率较高。经植物化学成分分析,转化植株中目的基因得以表达,生成了目标产物白藜芦醇,其含量为0.45μg·g-1(鲜质量)。【结论】本研究成功实现虎杖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壶瓶枣,获得壶瓶枣遗传转化新材料。且Pc PKS5在枣树中异源表达,转基因材料中能够代谢合成白藜芦醇,有望提高转Pc PKS5基因壶瓶枣抗枣树病原真菌病能力。白藜芦醇是否在壶瓶枣遗传转化材料果实中积累,及转基因植株果实品质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李学军,王晖,高妍夏,杨建辉[6](2015)在《何首乌芪合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何首乌芪合酶的理化性质、亲水性/疏水性、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同源建模。何首乌芪合酶与其他九个物种的聚酮合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芪合酶是一种亲水、非跨膜的稳定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聚酮合酶类的保守性较强,何首乌与虎杖的亲缘关系最近。(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5年S1期)

刘晶莹,佟少明,侯和胜[7](2015)在《芪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芪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抗毒素,因其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已引起多方关注。芪合酶是芪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关于它的研究已广泛开展。本文对芪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药理作用,芪合酶的结构、功能,以及芪合酶基因的表达、芪合酶的基因工程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罗在柒[8](2015)在《农杆菌介导虎杖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枣树增强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壶瓶枣(Zizyphus jujuba Mill.)是中国优质枣品种之一,但真菌性病害已严重制约了壶瓶枣生产;白藜芦醇作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不但能提高果树抗真菌能力,还具有具有众多的药理和保健功能,其中最令人瞩目和具有发展前景的是其抗肿瘤、心血管保护、抗氧化功能。大量研究表明,遗传转化STS基因能够增强植物的抗真菌能力,本研究的目的为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枣树提高枣树的抗真菌病害能力和改善枣的果品品质。壶瓶枣作为山西太谷的地理标识品种,经济价值高,产业发展前景好。白藜芦醇在虎杖根中含量较高,前期研究从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根中分离得到白藜芦醇合成芪合酶关键基因PcPKS5(EU647245),具有高效催化合成白藜芦醇功能。本研究通过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技术,对壶瓶枣优良单株进行组织培养,即获得高效茎尖和茎段诱导的丛生芽建立植物再生体系,构建虎杖芪合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将虎杖白藜芦醇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cPKS5遗传转化壶瓶枣。结果如下:(1)优化壶瓶枣径段诱导得到高分化率的丛生芽遗传转化体系。将壶瓶枣再生体系材料剪成0.8-1.0 cm含茎尖和茎段的外植体,农杆菌侵染菌液中浸泡15.0min,集中置于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避光培养,转入含Cb300 mg/L, AS 60 mg/L丛生芽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培养5-6周。将分化丛生芽转接至含4.0mg/L Basta,5-6周检测阳性植株,为壶瓶枣成功实现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2)成功将狗头枣叶片外植体材料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得到完整植株,并建立了狗头枣叶片再生遗传转化体系;(3)壶瓶枣遗传转化材料经Basta筛选、GUS显色、gDNA PCR、RT-PCR等检测证实,成功获得到3个阳性转基因壶瓶枣株系,荧光实时定量检测RNA瞬时表达得到其中株系2表达效率高于其他两个株系。经植物化学成分鉴定遗传转化植株中存在白藜芦醇,研究结果表明转化植株中虎杖芪合酶在壶瓶枣异源表达,目的基因表达代谢生成目标产物白藜芦醇,其鲜重含量为0.45μg/g,抑菌效果相当于1ug/ul白藜芦醇样品(抑菌率平均为23.08%),具备抗真菌桃褐腐(Monilinia fructicola)真菌、枣假尾孢(Isariopsis imdica var. Ziziphi)、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的能力。同时相对野生型植株,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有趋避遗传转化植株的现象发生。本研究在壶瓶枣成功遗传转化虎杖芪合酶基因,获得壶瓶枣遗传转化新材料。且PcPKS5在枣树中异源表达,转基因材料中能够代谢合成白藜芦醇,提高转PcPKS5基因壶瓶枣抗枣树病原真菌病能力,研究结果为发掘枣树新的种质资源提供技术途径。有关壶瓶枣遗传转化材料是否在果实中积累,改善果品品质仍需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刘晶莹[9](2015)在《欧洲葡萄芪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芪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植保素,是作为植物参与应激反应、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包括微生物侵害的重要物质。芪合酶(stilbene synthase,STS)属于Ⅲ型聚酮化合物合酶(PKSIII)超家族,是芪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直接受制于芪合酶基因的活性和表达。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类型的芪类化合物——白藜芦醇和赤松素。本课题采用白藜芦醇含量较高的欧洲葡萄作为研究材料,STS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反转录PCR方法,从欧洲葡萄叶片中分离得到了STS基因家族中的一个成员VvSTS6。通过对NCBI-UniGene数据库进行搜索,最终得到六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欧洲葡萄STS基因,查找与VvSTS6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相似性的其他物种STS氨基酸序列及其对应的基因编码区序列(CDS),并对以上这些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包括葡萄ST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物种STS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涵盖欧洲葡萄STS基因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其生化功能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葡萄STS家族蛋白各成员具有相同的保守结构域CHS-like,相似的理化性质、功能位点、二级结构和叁级结构,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随机卷曲组成;葡萄STS不属于分泌蛋白,是弱亲水性胞浆蛋白;葡萄STS基因启动子具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表明STS基因能够受多种因素诱导表达;对于葡萄科植物STS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及亲缘关系分析说明葡萄科植物STS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符合种属间亲缘关系,进一步推测葡萄科植物STS功能可能相同。第二部分内容包括不同植物STS基因密码子适应指数分析、不同物种芪合酶的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以及不同物种芪合酶的保守结构域分析。这些分析表明不同植物中的STS具有相对保守的结构;系统发育树说明STS在物种间的进化符合物种进化规律;STS的保守结构域分析证实了物种进化关系稳定。对葡萄叶片进行GA、ABA、UV辐射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VvSTS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GA、ABA、UV胁迫均能促进VvSTS6的表达,说明VvSTS6能响应这些逆境胁迫信号通路,进而证实STS基因参与植物抗逆过程。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葡萄STS基因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有价值的理论基础,也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研究其他基因家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郭辉力,罗在柒,杨亚东,杨明峰,吕鹤书[10](2014)在《两种不同植物来源白藜芦醇生物合成关键酶——芪合酶催化效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植保素,且具有特殊的药理和保健功能,芪合酶(Stilbene synthase,STS)是该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和限速酶。白藜芦醇存在于有限几种植物且含量差异很大,虎杖中白藜芦醇含量比葡萄、花生高1 000倍以上,推测不同STS的催化能力有可能是白藜芦醇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为验证上述推测,文中通过overlap PCR技术从葡萄叶片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葡萄STS基因,连同前期工作中获得的虎杖STS基因(PcPKS5),进行了原核表达分析。诱导表达产物经过Ni2+亲和柱纯化和PD-10柱脱盐后,均得到分子量约43 kDa的可溶性纯化蛋白。酶促产物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催化产物均为白藜芦醇。酶动力学分析表明,虎杖STS催化效率(Kcat/Km)是葡萄STS的2.4倍。文中从植物类型Ⅲ聚酮化合物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超家族催化活性位点和保守位点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两种酶活性产生差异可能存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芪合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枣树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果树,目前是我国产量最高的干果类果树。近年来,我国枣树感病寄主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病原涉及9个真菌属和4个细菌属。枣树真菌病害已严重影响到枣果实的产量和品质。白藜芦醇是植物受到病原性进攻和环境恶化时产生的一种植保素,对植物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人类而言,白藜芦醇具有抗肿痈、保护心血管、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利用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木原理和技术,将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转入枣树,不仅有望提高枣树拈抗真菌病害能力,也有可能改良枣果实的保健品质。白藜芦醇代谢途径中限速步骤较多,单纯过量表达某一个关键酶虽然可能对白藜芦醇的含量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它步骤的限制,白藜芦醇高水平积累非常困难。要想大幅度提高转基因植物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有必要进行多个基因共转化的尝试。通过基因融合技术产生的融合蛋白因存在“邻近效应”而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是多基因共转化的首选,将构建的融合基因遗传转化枣树,有望大幅度提高白藜芦醇在枣树中的积累。白藜芦醇是芪合酶(STS)的产物,不同植物中STS的催化效率差异很大。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为STS提供4-香豆酰辅酶A底物的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和STS所催化的反应为整个途径的限速步骤。本研究首先从不同植物中鉴定和筛选高活性STS,设计5种不同长度的连接肽(过渡氨基酸链,Linker),将4CL与鉴定获得的高活性STS进行基因融合,构建4CL-STS融合基因。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对融合酶进行催化活性鉴定和酶动力学分析,确定融合酶获得最强“邻近效应”的基因融合方式。将鉴定成功的高活性融合酶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遗传转化枣树,实现融合基因在枣树中的过表达,确定转基因枣树植株中白藜芦醇的积累水平井验证其对真菌性病害的拮抗能力。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overlap PCR技术从葡萄叶片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葡萄STS基因,连同前期丁作中获得的虎杖S璐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分析。诱导表达产物经过Ni2+亲和柱纯化和PD-10柱脱盐后,均得到分子量约43 kDa的可溶性纯化蛋白。酶促产物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酶催化产物均为白藜芦醇。酶动力学分析表明,虎杖STS催化效率(Kcat/Km)是葡萄STS的2.4倍。且从植物类型Ⅲ聚酮化合物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 PKS)超家族催化活性位点和保守位点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两种酶活性产生差异可能存在的原因。2.设计5种不同长度的Linker:(GSG)1、(GSG)2、(GSG)3、 (GSG)4和(GSG)5,通过overlap PCR和大引物降落PCR技术将拟南芥4CL基因与虎杖STS基因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基因4CL-xa-STS (x=3,6,9,12,15,a代表氨基酸残基),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的BamH I和Xho 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N端携带His标签的融合酶重组表达载体pET30a-4CL-xa-STS。将pET30a-4CL-xa-STS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原核表达分析。表达产物经Ni2+亲和柱纯化和PD-10柱脱盐后,得到分子量均约104 kDa的5种可溶性纯化融合蛋白。体外酶促产物分析结果表明,5种融合酶均表现出4CL与STS的双重活性,催化产物均为白藜芦醇。酶动力学分析表明,除无Linker、直接融合的4CL-0a-STS活性极低外,随着Linker序列长度的增加,融合酶催化效率依次降低,4CL-3a-STS的催化效率最高。融合蛋白同源模型分析表明两个蛋白结构域之间没有氢键或盐桥等强极性相互作用,活性位点的物理距离可能是影响融合酶活性的唯一因素,较长Linker增加了活性位点问的距离,从而降低了融合酶的活性。3.将经过鉴定的4CL-3a-STS构建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壶瓶枣,4CL-3a-STS融合基因在组成型启动子(CaMV35S启动子+Ω增强子)的驱动下,实现了在转基因枣树植株中的过表达。经抗生素筛选和分子鉴定后获得5株转基因阳性植株。PCR、PCR-Southern和Northern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基因4CL-3a-STS成功整合到赢瓶枣核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表达。壶瓶枣转融合基因植株中白藜芦醇平均含量明显提高,为2.07μg/g鲜重,是转STS单基因枣树植株的4.6倍。抑菌活性测定表明转基因植株提取物对枣树常见真菌病害——枣黑斑病病原菌枣假尾孢(Isariopsis imdica)和枣黑疔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芪合酶论文参考文献

[1].罗在柒,吴仕艳,杨洋,郭辉力,杨亚东.转虎杖芪合酶基因壶瓶枣的抗真菌试验[J].贵州林业科技.2017

[2].郭辉力.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芪合酶(STS)基因融合、表达、催化活性鉴定及其在枣树中的过表达[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王超霞,张雅丽,卢江.葡萄芪合酶基因家族上游调控序列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6

[4].杜杨建,李瑞民,程思妍,张剑侠,王跃进.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3个芪合酶基因表达与功能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6

[5].罗在柒,郭辉力,杨亚东,杨明峰,马兰青.农杆菌介导虎杖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壶瓶枣的研究[J].林业科学.2015

[6].李学军,王晖,高妍夏,杨建辉.何首乌芪合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

[7].刘晶莹,佟少明,侯和胜.芪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J].天津农业科学.2015

[8].罗在柒.农杆菌介导虎杖芪合酶基因遗传转化枣树增强抗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9].刘晶莹.欧洲葡萄芪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进化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

[10].郭辉力,罗在柒,杨亚东,杨明峰,吕鹤书.两种不同植物来源白藜芦醇生物合成关键酶——芪合酶催化效率比较[J].生物工程学报.2014

标签:;  ;  ;  ;  

芪合酶论文-罗在柒,吴仕艳,杨洋,郭辉力,杨亚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