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调控论文_王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沙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库,黄河,河道,平原,目标,过程,库容。

水沙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1](2019)在《大河万里浪淘沙》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阅读“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多年来,黄河治理持续推进调水调沙,通过水利工程调节,初步形成了“拦、调、排、放、挖”的综合处理利用泥沙体系。在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峡口处,小浪底(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10-29)

侯传莹,易雨君,宋劼,杨雨风[2](2019)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对下游河道水质变化的影响,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断面进行采样,分析了水沙调控前、中、后3个时期下游河道水体的水质及氮磷因子变化趋势,并对其营养状况作相应评价。结果表明:水沙调控后水体中电导率、TDS明显低于调控前;水沙调控过程中艾山、泺口、利津的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水体中硅酸盐含量变化规律为水沙调控前<水沙调控中<水沙调控后;水沙调控后TN、PO_4-P浓度明显高于调控前、中期,水沙调控前、中期TP浓度变化幅度不大。水沙调控3个时期中叶绿素与水温、DO、pH值均有显着的相关性;水沙调控前NO_3-N与TN、TP、NO_2-N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水沙调控中PO_4-P与TP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水沙调控过程中水体TLI(∑)值均小于30,为贫营养状态,水沙调控前、后期为中营养状态。(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8期)

杨露[3](2019)在《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较为复杂,气候条件存在显着差异,造成水资源紧缺,属于干旱生态脆弱区。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体内泥沙含量较高,加重了西北旱区水问题严峻的现象。因此,急需修建水库工程保障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本文以我国西北地区的多泥沙水库—亭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考虑亭口水库投运后其供水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供水需水要求,确定亭口水库投运后与之协调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供水效益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减少库区泥沙淤积量,为亭口水库投运后的运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多泥沙水库进行了实际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确定了亭口水库投运后的短期入库水沙条件。在考虑上游甘肃省拟建两库的影响下,根据数理统计法得到的水沙特性分析结果,确定出水库投运后的短期入库水沙系列。同时考虑排沙界限的影响,制定了水库投运后的水沙调度情景。(2)揭示了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基于效益最大为前提,遵循亭口水库优先供水,反调节库辅助供水的原则。通过分析亭口水库多方面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揭示了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的互馈过程。(3)建立了考虑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度模型。该模型包括水沙动力学模型和水沙优化配置模型。基于反调节库与亭口水库互馈作用过程,给出不同入库水沙条件下,库区冲淤变化和供蓄水过程,以及反调节库的充水、供水过程。(4)确定了亭口水库投运后初期运行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以亭口水库短期入库水沙代表系列为基本条件,考虑亭口水库投运后其供水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供水需水要求,并综合考虑亭口水库受到的多方面限制条件,从而确定出亭口水库投运后与供水对象供水需求量相协调的合理水沙调控方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金光球,魏杰,张向洋,唐洪武,张沛[4](2019)在《平原河流水沙界面生源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水环境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源物质作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其在河流中的迁移转换一直倍受关注。水沙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受众多环境和水动力因素的影响,过程极其复杂,不仅影响着河流生源要素的通量演变规律,还关系到河流水环境问题。为探究水沙界面生源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作用机制,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对泥沙颗粒与生源物质的微界面作用、水沙界面对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作用、水流条件对泥沙吸附解吸生源物质作用机理进行总结和概述,总结阐述了河流水质模型和闸坝泵条件下的水环境调控模型,最后指出平原河流水沙运动对生源物质输运作用机理及水环境调控。针对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不足,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陈翠霞,安催花,罗秋实,鲁俊[5](2019)在《黄河水沙调控现状与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现状已建骨干工程运用情况,研究了现状水库对水沙过程的调节作用,以及水库和河道冲淤对水沙调控的响应。提出1986年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了黄河上游径流年内分配比例和过程,导致宁蒙河道淤积加重;2002年叁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以来,小北干流河道冲刷,潼关高程维持在328 m附近;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至2016年汛后全下游累计冲刷量达28.34亿t,河道最小平滩流量由2002年汛前的1 800 m~3/s增加至4 200 m~3/s。但现状水沙调控不能有效解决宁蒙河道河槽淤积萎缩问题,同时在控制潼关高程和治理小北干流方面存在局限性,调水调沙过程中也暴露出后续动力不足问题,水沙调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梁艳洁,李超群,韦诗涛,陈翠霞[6](2018)在《黄河上游典型平原水库水沙调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上游干流水库在防凌、防洪、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库区泥沙的淤积造成有效库容减少,尤其是河道宽浅的库区泥沙淤积速度更快,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水库功能的发挥。针对库区河道断面宽浅、输沙能力较弱的平原水库,建立了库区一维水沙动力学模型和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水沙调控下库区冲淤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库区一维水沙动力学模型为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对长时段的水库水沙输移进行模拟,分析库区淤积及库容变化。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针对库区地形划分贴体四边形网格,控制方程选择有限体积法离散,采用高精度(WENO)数值格式结合叁阶Runge-Kutta方法求解,对库区泥沙冲淤分布进行模拟。黄河海勃湾水库是典型的平原水库,坝前河道宽浅,宽度为2~5 km,河道纵比降约0.16‰。结合实测资料分析,针对3种"洪水期预泄排沙,平水期含沙量分级控制"的海勃湾水库运用方案,选择4个长度为50年的水沙系列,进行一维水沙动力学模型计算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入库含沙量为3~10 kg/m~3时降低坝前水位至1 073 m的排沙方案,库区总体淤积速度较慢,且能长期保持一定有效库容,能满足防凌需求且发电效益较好。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数学对海勃湾库区河床冲淤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水库运用初期泥沙淤积主要分布在宽浅弯曲的河段,坝前轻微淤积,随后淤积部位逐渐向坝前宽河段移动。(本文来源于《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与绿色发展——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8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5)

张东,刘松韬,张永领,赵志琦[7](2018)在《黄河水沙调控过程中河水溶解性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组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河水沙调控过程对黄河流域元素循环的影响问题,选择2012年黄河水沙调控过程中河水硫酸盐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来识别河水硫酸盐以及排沙过程泥沙水中硫酸盐来源。结果表明,叁门峡水文站河水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值范围分别为7.9‰~12.5‰(均值为10.1‰)和4.8‰~8.4‰(均值为7.1‰),小浪底水文站河水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值范围分别为8.5‰~9.1‰(均值为8.6‰)和5.6‰~7.4‰(均值为6.6‰),花园口水文站河水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值范围分别为8.7‰~12.0‰(均值为10.0‰)和6.5‰~8.5‰(均值为7.7‰);黄河水沙调控期间泥沙水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值随着泥沙含量增加而逐渐降低,显示水库底部沉积物中硫化物和有机硫氧化产生硫酸盐进入河水,这种趋势在叁门峡以及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期间表现明显,但花园口水文站则不明显,可能与伊洛河和沁河支流汇入有关;黄河水沙调控期间河水溶解性硫酸盐重要来源包括石膏溶解、硫化物和有机硫氧化以及生活污水等;黄河水沙调控过程影响河流硫循环过程,导致沉积物中硫化物氧化产生硫酸盐,进而增加下游硫酸盐的输出通量,叁门峡水库泥沙排泄引起硫酸盐增加的比例约占24.2%,小浪底水库泥沙排泄引起硫酸盐增加的比例约占8.8%。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人工水沙调控工程对河流元素循环的影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张丙夺,魏向阳,赵龙[8](2018)在《黄河中下游水沙调控体系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对流域自然产沙和输移过程影响越来越大,黄河来水来沙情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分析了黄河来水来沙特性、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介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调控体系骨干工程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总结了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水库群调度主要实践,分析了水库群联合调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黄河中下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提出了展望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防汛抗旱》期刊2018年04期)

袁水龙[9](2017)在《淤地坝系对流域水沙动力过程调控作用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淤地坝系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认识淤地坝系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对保障淤地坝系安全运行、维护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西省绥德县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原型观测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坝地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分析了淤地坝系对沟道侵蚀动力过程的调控作用,阐明了淤地坝系调蓄径流、拦泥减沙的作用机理。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坝地的分层淤积结构具有明显的阻水作用,使土壤水分呈层状分布。坝地表层(0-20 cm)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均属于中等变异,0-240 cm 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变化范围为9.92%-23.70%,随深度的增加,土壤平均含水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坝地土壤水分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且坝前各层土壤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坝中和坝尾,在时间上属于中等变异;MIKE SHE模型很好地模拟了坝地土壤水分的层状分布,在坝地分层土壤结构中,质地较细的泥沙层持水能力强于质地较粗的泥沙层,细颗粒泥沙含水量明显高于粗颗粒泥沙。(2)基于MIKE SHE和MIKE 11耦合建立的流域水文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小流域次暴雨洪水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淤地坝系建设使洪峰减小65.34%,洪量减少58.67%,洪水过程坦化;骨干坝、中型坝和小型坝的建设分别使洪峰减小27.28%、33.39%、40.13%,洪量减少2.18%、27.08%、44.89%;串联、并联、混联叁种坝系级联方式分别使洪峰减小64.30%、75.38%、83.31%,洪量减少37.52%、50.88%、52.68%;淤地坝建设改变了洪水历时,骨干坝和中型坝的建设增加洪水历时,而小型坝缩短洪水历时。并联坝系不会改变洪峰出现时间,串联和混联坝系使洪峰滞后10min出现,串联坝系减小了洪水历时,并联和混联坝系增加了洪水历时。(3)淤地坝系明显改变了坝前坝后的水动力过程,降低了沟道径流侵蚀动力。骨干坝、中型坝、小型坝的修建使坝前的流速、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单位水流功率等水动力参数急剧减小;不同坝型对坝后水动力过程影响不同,其中骨干坝后各水动力参数减幅相对较小。坝系建设改变了沟道侵蚀动力的空间分布,未建坝时,流域出口的侵蚀动力最大,坝系建成后,流域出口的侵蚀动力最小,其余坝系布局介于这两种工况之间。不同坝系级联方式对流域侵蚀动力的调控作用也不同,串联、并联、混联坝系使流域出口最大流速分别减小57.83%、69.40%、78.35%,最大径流剪切力分别减小82.23%、90.64%、95.32%,最大径流功率分别减小92.50%、97.14%、98.99%,其中混联坝系的减幅最大。(4)坝系建设明显减小了流域的径流侵蚀功率,减少了流域的输沙量。沟道未建坝时,流域多条支沟的径流侵蚀功率大于主沟,主沟沿程径流侵蚀功率大致介于2×10-4m4/(s.km2)~5×10-4m4/(s.km2)之间;坝系建成后,流域的径流侵蚀功率明显减小,径流侵蚀功率从主沟上游到下游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与流域不建坝相比,建设骨干坝、中型坝、小型坝分别使输沙模数减少24.74%、47.11%和64.11%,其中小型坝减幅最大,坝系全部建成后流域输沙模数减少比例最大,达83.92%。(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陈凯[10](2017)在《水库水沙多目标调控与风险决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溪洛渡水库位于金沙江流域,是我国第二大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571.2亿KW·h,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2.47亿t,水库运用过程中存在着泥沙淤积问题;而上游来水来沙不确定性又会为水库运用带来风险。因此,有必要对溪洛渡水库的水沙联合调控和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溪洛渡水库水沙多目标调控与风险决策进行研究。首先,从水库泥沙冲淤、水沙联合优化调度以及多目标风险决策叁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对水沙联合调度中各目标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发电量最大、泥沙淤积量最小作为主要目标,将其他目标转换为约束条件,耦合一维泥沙计算模型和水库径流调度模型,构建了水库水沙多目标调控模型,并采用多目标动态规划迭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溪洛渡水库水沙调度实例中,计算出了多个兼顾发电目标和泥沙淤积目标的非劣方案。最后,考虑来水来沙不确定性,采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技术对溪洛渡水库水沙调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研究,计算出各非劣方案下的目标均值及相应的风险,并采用基于组合权重的模糊优选法对非劣方案进行风险决策,给出了兼顾水沙目标值及其风险的最优均衡解。结果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和方法可以有效协调溪洛渡水库调度过程中发电和泥沙淤积的矛盾,揭示来水来沙不确定性对水库发电和泥沙淤积的影响,为溪洛渡水库的水沙多目标调控与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7-03-01)

水沙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了解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过程对下游河道水质变化的影响,通过对黄河下游河道断面进行采样,分析了水沙调控前、中、后3个时期下游河道水体的水质及氮磷因子变化趋势,并对其营养状况作相应评价。结果表明:水沙调控后水体中电导率、TDS明显低于调控前;水沙调控过程中艾山、泺口、利津的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水体中硅酸盐含量变化规律为水沙调控前<水沙调控中<水沙调控后;水沙调控后TN、PO_4-P浓度明显高于调控前、中期,水沙调控前、中期TP浓度变化幅度不大。水沙调控3个时期中叶绿素与水温、DO、pH值均有显着的相关性;水沙调控前NO_3-N与TN、TP、NO_2-N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水沙调控中PO_4-P与TP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水沙调控过程中水体TLI(∑)值均小于30,为贫营养状态,水沙调控前、后期为中营养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沙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浩.大河万里浪淘沙[N].人民日报.2019

[2].侯传莹,易雨君,宋劼,杨雨风.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9

[3].杨露.反调节库作用下亭口水库水沙调控方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金光球,魏杰,张向洋,唐洪武,张沛.平原河流水沙界面生源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水环境调控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9

[5].陈翠霞,安催花,罗秋实,鲁俊.黄河水沙调控现状与效果[J].泥沙研究.2019

[6].梁艳洁,李超群,韦诗涛,陈翠霞.黄河上游典型平原水库水沙调控数值模拟研究[C].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与绿色发展——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8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7].张东,刘松韬,张永领,赵志琦.黄河水沙调控过程中河水溶解性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组成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8

[8].张丙夺,魏向阳,赵龙.黄河中下游水沙调控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8

[9].袁水龙.淤地坝系对流域水沙动力过程调控作用与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10].陈凯.水库水沙多目标调控与风险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论文知识图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示意流域水沙资源配置的调控技术与措施

标签:;  ;  ;  ;  ;  ;  ;  

水沙调控论文_王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