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阻尼减振器论文_崔恩康,韩承冷,邹俊逸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调阻尼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阻尼,可调,减振器,电磁阀,特性,参数,流体力学。

可调阻尼减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崔恩康,韩承冷,邹俊逸[1](2019)在《阻尼可调叶片减振器的研制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制造了一种阻尼可调叶片减振器,建立了减振器的叁维模型;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减振器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通过改变电磁阀占空比调节减振器阻尼的方案,并得到了减振器的特性曲线;基于振动试验设备进行了台架试验。(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4期)

陈双,赵凯旋[2](2019)在《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AMESim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种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物拆解和对其结构原理进行分析,根据减振器节流孔油液流动及开阀压力,分别推导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在伸张行程和压缩行程的阻尼力计算公式。对拆解的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对其阀口及阻尼孔进行测量,借助AMESim软件搭建减振器精细模型,并将该可调减震器AMESim仿真模型的力学特性与可调减震器实物的力学特性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对此类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式减振器模型的建立对研究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4期)

赵凯旋,陈双[3](2018)在《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阻尼可调减振器AMESim模型参数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阻尼可调式减振器AMESim模型,通过对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的力学特性研究建立最初的减振器AMESim模型,然后通过实物测量得到AMESim模型的部分参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并根据减振器示功特性实验数据对阻尼可调减振器模型复原阀、流通阀的阀口参数进行辨识。最后进行阻尼可调减振器实际特性实验和AMESim模型仿真特性实验,对比阻尼可调减振器AMESim模型力学特性与实际阻尼可调减振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用于减振器控制算法的设计和估计减振器台架试验中难以测量到的动态数据,为汽车阻尼可调半主动悬架控制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36期)

张新星,王存堂,张波[4](2018)在《可调阻尼减振器ADS阀阻尼特性测试平台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调阻尼减振器依靠旁置的阻尼控制阀(以下简称ADS阀)来实现阻尼力的变化。ADS阀性能优劣的评判标准是阻尼特性,而该标准的测试需要将ADS阀与减振器主筒连接在一起进行试验分析,为此设计了专用的可调阻尼减振器ADS阀阻尼特性测试平台。借助此测试平台可以分别对可调阻尼减振器整机和ADS阀的阻尼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该测试平台能够获得ADS阀各个挡位下的阻尼特性图和可调阻尼减振器在各种工况下的示功图,为可调阻尼汽车减振器的性能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21期)

王文明,郭玉琴,于伟杰,王匀,姜同竹[5](2018)在《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外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流体节流理论建立了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多种工况下的动力学模型,进而在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外特性仿真研究。通过台架试验对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的外特性进行测试,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误差小于15%,证明所建立的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仿真模型准确可靠,可用于工程实践中对减振器阻尼力进行预测与调校。(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8年09期)

王书蒙,谢方伟,张波[6](2018)在《可调阻尼减振器ADS阀阻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可调阻尼减振器阀(ADS阀)来控制阻尼,对于ADS阀的结构组成以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基于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于ADS阀的运行参数进行了计算,并模拟了ADS阀的多个挡位下的运行状况;最后基于实际实验获取数据,并同模拟运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ADS阀可实现稳定可靠调节阻尼,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模拟运行数据同实际实验情况基本一致,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煤矿机械》期刊2018年09期)

梁艾金[7](2018)在《UTV车电磁阀式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UTV(Utility Terrain Vehicle多功能全地形车)车在复杂道路条件下行驶的安全性与平顺性,本文以某UTV车为对象,设计了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对电磁阀的特性和可调减振器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UTV车悬架系统振动模型,从UTV车的安全性和平顺性出发,推导了UTV车悬架最佳阻尼比表达式,结合安全性最佳阻尼比和平顺性最佳阻尼比,得到适用于UTV车的阻尼比范围,并计算UTV车半主动悬架用可调减振器的阻尼力范围。基于可调阀理论,设计开发了电磁阀式可调减振器。(2)利用电磁学理论对可调减振器的电磁阀电磁铁进行分析,同时借助有限元方法,在Ansoft软件中对电磁铁进行建模与参数化分析,获取结构参数对电磁力与电流近似线性关系的影响规律。利用流体力学知识,对可调减振器电磁阀不同工作状态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数学模型建立,在MATLAB/simulink里建立电磁阀不同工作状态的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电磁阀结构参数对电磁阀特性的影响,仿真获取了电磁阀不同工作状态和不同控制电流下的流量与压差关系。(3)利用弹性力学扰曲变形理论,分析阀片受力变形。结合可调减振器工作行程液压油路、阀片受力变形、电磁阀特性与流体力学知识,建立了可调减振器复原行程与压缩行程阻尼力的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可调减振器仿真模型,研究相同控制电流不同激振输入下和不同控制电流相同激振输入下的减振器外特性,得到了激振、控制电流与减振器阻尼力的关系。(4)对可调减振器进行样件试制,结合减振器试验标准,设计了可调减振器的试验方案,在单通道试验台架上按照制定的试验方案对样件进行试验,获取了样件不同控制电流下的外特性。结果表明,可调减振器阻尼力与电流成反比,复原阻尼力的调节范围大于压缩阻尼力的范围;减振器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较高的吻合度,证实了可调减振器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和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群[8](2018)在《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力机械领域,隔振系统通常被用来降低振动及其传递。对于动力总成系统而言,其振动特点为多激励源、强耦合和宽频带。为降低动力总成的振动传递率,同时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常采用双层隔振系统抑制其振动及传递。随着动力总成系统朝轻量化和大功率方向发展,传统橡胶被动隔振方案已难以满足越来越严苛的振动控制要求。本文在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参数优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系统隔振元件所需的刚度和阻尼参数进行匹配分析,提出一种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通过相关试验验证该元件在较宽频带能够达到更优的隔振性能。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规阻尼减振器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耗能机理和流体材料特性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选定的几种常规阻尼减振器进行了台架试验,掌握其元件特性;根据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需求,对系统阻尼参数进行了匹配设计;结合不可调粘滞阻尼器的结构原理和系统的阻尼参数需求,提出一种新结构形式的可调阻尼减振器;建立了元件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分析关键参数对输出阻尼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到了各关键部件的结构参数;完成了样件试制,并对其进行阻尼特性试验,验证了该元件设计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建立了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仿真分析了不同阻尼减振器个数、安装位置和不同阻尼系数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验证了典型工况下阻尼减振器应用于系统的隔振效果;最后将不同类型的常规阻尼减振器和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分别应用于模拟动力总成搭建的双层隔振系统试验台进行了全工况运行激励下的振动特性试验,验证了该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的性能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的“大”“小”阻尼状态切换明显,且仿真与试验值的偏差均在10%以内,说明该元件的设计正确可行;通过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可知,增大阻尼能够有效抑制系统的低频共振,但较大的阻尼使得系统的高频隔振性能降低;通过仿真与试验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典型工况下较大阻尼能够明显抑制低频共振,仿真与试验规律一致;通过各类型阻尼减振器分别应用于双层隔振系统试验台的振动试验结果可知:弹簧+新型可调“小”阻尼方案和弹簧无阻尼方案的低频机组振动烈度大于10mm/s,弹簧+新型可调“大”阻尼方案和其余方案的低频机组振动烈度均小于10mm/s,说明采用新型可调“大”阻尼能够抑制低频共振;弹簧无阻尼方案的中高频传递力最小,其余各方案中弹簧+新型可调“小”阻尼方案的中高频传递力最小,说明新型可调“小”阻尼状态高频传递力较小,即隔振性能更优。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应用于隔振系统的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对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研究的实际应用和半主动控制的可调阻尼减振器引入隔振系统方面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丁二名[9](2018)在《阀控式可调阻尼减振器热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阀控式可调阻尼减振器能够针对不同路面冲击情况获得不同阻尼效果,使汽车具有最佳的驾驶稳定性和乘用舒适性,在汽车行业中占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针对阀控式可调阻尼减振器的热力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知识,建立了阻尼阀片开阀前、开阀后和开阀到最大时叁种工况下的节流特性模型,研究了迭加阀片的结构参数对节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节流压差会随着阀片数量和外半径增加而增大,会随着最大变形量和固定节流孔直径的增加而减小。(2)综合考虑减振器的阻尼致热和散热过程,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建立了该减振器的热力学平衡模型,研究了冲击速度、储油筒外径、储油筒长度、储油筒壁厚和相对风速对减振器温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热平衡后的温度随着冲击速度、储油筒壁厚的增大而升高,随着储油筒外径、储油筒长度和相对风速的增加而降低;达到热平衡后的温度越高,所用的时间越短。(3)设计了一款电液伺服控制的带油温采集模块的减振器测试系统,获得了该减振器样件在4种冲击速度下的温升曲线,对比仿真结果发现:相同冲击速度下热平衡后油液温度的实验值与仿真值相差不超过2℃,但温升过程中的实验值滞后于仿真值,这主要由仿真分步迭代累加误差和实验中的机械滞后所导致的。(4)实验测得了该减振器样件在4种冲击速度下示功衰减特性曲线,与仿真结果对比表明,热衰减率的实验值与仿真值最大差距出现在0.052m/s时,其差值为3.44%,这主要是低速时的机械摩擦影响较大引起的。实验测得阀控式可调阻尼减振器在0.524m/s的冲击下达到热平衡后油液温度上升了近58℃,阻尼功率降低了25.64%,但单位周期内仍可提供281J的阻尼功,且示功图曲线相对饱满,不存在明显的畸变现象,表明该款减振器热衰减后仍具有良好的减振特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01)

夏长高,梁艾金,杨宏图,朱晓斌,韩江义[10](2018)在《内置电磁阀式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先导溢流阀原理设计了一种内置电磁阀式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对可调阻尼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在Simulink中建立其力学仿真模型;结合减振器试验标准设计可调减振器的试验方案,利用INSTRON-8800型单通道伺服激振台架对可调减振器样件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减振器的复原阻尼力调节范围为0~3.72 k N,压缩阻尼力调节范围为0~1.01 k N;并且与仿真结果之间的误差未超过20%,证实了减振器模型的正确性和减振器结构的可行性。通过试验获得的阻尼力与电流关系可为半主动悬架控制器的匹配开发提供数据支撑,为减振器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可调阻尼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某种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物拆解和对其结构原理进行分析,根据减振器节流孔油液流动及开阀压力,分别推导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在伸张行程和压缩行程的阻尼力计算公式。对拆解的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对其阀口及阻尼孔进行测量,借助AMESim软件搭建减振器精细模型,并将该可调减震器AMESim仿真模型的力学特性与可调减震器实物的力学特性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对此类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式减振器模型的建立对研究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调阻尼减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崔恩康,韩承冷,邹俊逸.阻尼可调叶片减振器的研制与验证[J].科技与创新.2019

[2].陈双,赵凯旋.电磁阀式阻尼可调减振器AMESim建模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3].赵凯旋,陈双.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阻尼可调减振器AMESim模型参数辨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4].张新星,王存堂,张波.可调阻尼减振器ADS阀阻尼特性测试平台设计与试验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8

[5].王文明,郭玉琴,于伟杰,王匀,姜同竹.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外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J].机械制造.2018

[6].王书蒙,谢方伟,张波.可调阻尼减振器ADS阀阻尼特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8

[7].梁艾金.UTV车电磁阀式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研究[D].江苏大学.2018

[8].王群.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9].丁二名.阀控式可调阻尼减振器热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8

[10].夏长高,梁艾金,杨宏图,朱晓斌,韩江义.内置电磁阀式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重庆大学研制的磁流变减振器减振器结构示意图一1自制的可调阻尼减振器外形图节流口可调阻尼减振器结构可调阻尼减振器计算简图可调阻尼减振器

标签:;  ;  ;  ;  ;  ;  ;  

可调阻尼减振器论文_崔恩康,韩承冷,邹俊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