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测交论文_周玲,张体付,梁帅强,陆海燕,吕远大

导读:本文包含了三重测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杂种,玉米,优势,性状,群体,陆地棉,原棉。

三重测交论文文献综述

周玲,张体付,梁帅强,陆海燕,吕远大[1](2017)在《利用叁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剖析控制穗部性状杂种优势数量性状位点(QTL)有助于加深杂种优势作用机制的理解,为杂种优势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根据叁重测交交配设计方法组配了121个测交后代的叁重测交(TTC)群体,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穗部性状杂种优势进行了QTL分析。经检测,共发现13个主效QTLs。其中,穗长检测到2个QTL,穗粗检测到4个QTL,穗行数检测到1个QTL,行粒数检测到2个QTL,百粒质量检测到4个QTL。这些QTL分别分布于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10染色体上。QTL位点作用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超显性位点最多(10个),加性位点最少(2个),单位点可解释8.2%~23.3%的表型变异。对QTL位点上位性互作进一步剖分发现,穗粗、穗行数和百粒质量性状中存在9对不同位点的上位性互作,单位点可解释20.4%~35.3%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上位性互作是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学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体付,梁帅强,吕远大,蒋璐,赵涵[2](2017)在《基于叁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QTL》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玉米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QTL,以121株intermated B73×Mo17(IBM)个体为基础群体,按照叁重测交交配设计构建了叁重测交群体,通过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的主效QTL及互作位点进行了分析。在第9染色体上的2个紧密连锁的区段分别定位到了一个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14.3%和18.6%。该QTL可能同时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起作用。在第1、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株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0%~11.4%;在第1、第6、第8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穗位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16.8%。进一步分析发现,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区段及2对显显上位性互作区段对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上位性贡献,加加互作效应及显显互作效应可共同解释表型变异的40.7%和26.8%。由此可知,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互作上位性共同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贡献。本研究检测到的主效QTL位点有助于株高、穗位高在杂种优势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宋方威,彭惠茹,张义荣,杨小红,刘婷[3](2011)在《利用叁重测交群体剖析玉米苗期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玉米苗期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学基础,以强优势玉米(Zea maysL.)杂交种组合豫玉22及其重组近交系为基础材料,采用叁重测交(triple testcross,TTC)遗传交配设计,组配了包含312个测交后代的TTC群体,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了30个控制发芽后第4天的最长根长、苗高、初生根数、根干重及叶干重的QTLs,并且在第2、3和7染色体上存在4个同时控制不同苗期性状的QTL区域。分析发现,在利用Z1和Z2数据定位出的22个QTLs中,以超显性位点最多(11个),加性(5个)和部分显性较少(5个),而显性最少(1个)。另外,还检测到8个QTLs与遗传背景之间的互作和16对不同标记间的互作。据此,我们提出超显性和上位性是玉米苗期性状及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学基础。关键词玉米,苗期性状,叁重测交,杂种优势,QTL定位(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宋方威,彭惠茹,刘婷,张义荣,孙其信[4](2011)在《利用叁重测交群体剖析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强优势杂交种组合豫玉22及其重组近交系为材料,按照TTC(triple testcross)遗传交配设计,组配了270个测交后代的TTC群体。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控制株高与穗位高的QTL进行了分析,分别检测到20和17个主效QTL,其中超显性位点最多(11个和8个),加性位点次之(5个和6个),显性位点(2个和0个)和部分显性位点较少(2个和3个)。分析发现,存在同时控制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的QTL区域,即Bin1.06区域(umc2151~umc1122)、Bin3.05区域(umc2127~umc2166~umc1539)以及Bin7.03区域(umc1865~umc1888),这也与在各个环境中株高与穗位高的相关性吻合。另外,还分别检测到两性状4个和7个QTL与遗传背景之间的互作,22对和12对标记间的互作,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3.26%~16.58%和3.44%~22.41%,说明上位性也可能与这两个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形成有重要关系。(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徐云碧,申宗坦[5](1992)在《水稻茎叶形态性状的简化叁重测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1459和乐一为测验系L_1和L_2,分别与泸红早等22个早籼品种进行简化叁重测交(sTTC),考查了12个茎叶形态性状。其中,剑叶宽、倒2叶宽、倒3叶宽,倒2节间长和基部节间粗在两个测验系中表现为极端类型,倒3叶长和剑叶夹角在两个测验系间可能存在由于同效基因分散分布引起的真实遗传差异。对上述7个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基部节间粗的变异只涉及基因的加性效应,其余性状除加性(和显性)效应外,还与上位性效应有关。各性状的显性度,倒2叶宽、剑叶宽、基部节间粗几乎无显性,其余性状为部分显性。在表现显性的性状中,倒2节间长以单向显性为主,倒3叶长为双向显性。遗传率估值以倒3叶长、剑叶宽、倒2叶宽较高,剑叶夹角和基部节间粗较低,其余性状居中。分离极限的预测表明,以L_1和L_2为亲本,可望获得倒3叶长和剑叶夹角等性状显着超过双亲的重组品系。讨论了与sTTC分析有关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1992年05期)

刘定富,刘后利[6](1992)在《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叁重测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扩展叁重测交设计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芥酸及其他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芥酸的上位性效应不显着,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显性作用较小。显性方向为正,一级统计量分析不显着,二级统计量分析达显着水平。方差分量 D,H 和 F 的估值分别为358.15—362.22,8.74—18.00和51.77—53.26。平均显性度为0.1553—0.2242,优势比为0.0051—0.1156,基因数目的估值平均为2.02±0.0298。两个基因座位的加性效应基本上相等,平均约为13.50%。廿碳烯酸、十八碳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之和)和棕榈酸存在极显着的上位性效应,廿碳烯酸和十八碳酸符合六参模型,前者[i],[j],[l]互作均显着,后者[l]互作不显着。棕榈酸不符合六参模型。(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石春海[7](1990)在《陆地棉F_2的叁重测交法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重测交法以及随之形成的多种改良法可以有效地确定和估测棉花遗传中连续变异的各种成分。本试验旨在测定陆地棉改良中的上位性效应与加性和显性效应。试验中将棉花 F414×HC6393的15株 F_2植株(本文来源于《种子世界》期刊1990年08期)

潘光堂[8](1988)在《介绍一种探测性状遗传结构的新法——叁重测交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和推证了Kearsey和Jinks(1968)提出的检测群体性状遗传结构的交配设计—叁重测交的遗传原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并提出一种处理固定上位性遗传分量和非固定上位性遗传分量的近似方法。其目的是使育种家能更好理解和应用这一新的遗传交配设计,为作物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服务。(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2期)

潘光堂[9](1986)在《叁重测交法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前人所介绍的叁重测交法(TTC)的基理与方法,以综合种群体代替原设计中的F_2代,以此检测一玉米优良综合种的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量,结果表明,在14个性状中,有非等位基因互作存在。其中穗粗行粒数同时存在着只叁类互作分量:另外9个性状的上位性分量为i+1类;剩下3个性状则主要为i类上位性分量。在除粒深外的20个性状中,都发现了加性遗传分量(D);而显性分量(H)仅在15个性状中存在;在绝大多数性状的遗传变异中,D的作用较大,H次之、通过对显性基因中的增、减效基因的分布和相对频率的探测,发现多数性状的有利基因呈双方向分布、(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6年01期)

三重测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检测玉米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QTL,以121株intermated B73×Mo17(IBM)个体为基础群体,按照叁重测交交配设计构建了叁重测交群体,通过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的主效QTL及互作位点进行了分析。在第9染色体上的2个紧密连锁的区段分别定位到了一个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14.3%和18.6%。该QTL可能同时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起作用。在第1、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株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0%~11.4%;在第1、第6、第8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穗位高杂种优势超显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6%~16.8%。进一步分析发现,2对加加上位性互作区段及2对显显上位性互作区段对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上位性贡献,加加互作效应及显显互作效应可共同解释表型变异的40.7%和26.8%。由此可知,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互作上位性共同对株高、穗位高杂种优势存在贡献。本研究检测到的主效QTL位点有助于株高、穗位高在杂种优势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测交论文参考文献

[1].周玲,张体付,梁帅强,陆海燕,吕远大.利用叁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学基础[J].江苏农业学报.2017

[2].张体付,梁帅强,吕远大,蒋璐,赵涵.基于叁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QTL[J].核农学报.2017

[3].宋方威,彭惠茹,张义荣,杨小红,刘婷.利用叁重测交群体剖析玉米苗期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

[4].宋方威,彭惠茹,刘婷,张义荣,孙其信.利用叁重测交群体剖析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J].作物学报.2011

[5].徐云碧,申宗坦.水稻茎叶形态性状的简化叁重测交分析[J].作物学报.1992

[6].刘定富,刘后利.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叁重测交分析[J].作物学报.1992

[7].石春海.陆地棉F_2的叁重测交法遗传分析[J].种子世界.1990

[8].潘光堂.介绍一种探测性状遗传结构的新法——叁重测交法[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8

[9].潘光堂.叁重测交法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86

论文知识图

一叁重测交综合育种程序铁道科学研究院表10-3 铁道科学研究院新列...实验工艺流程图配翻式订单示意图1 发芽后第 4 天的玉米苗期性状 QTLs 在...矮杆主效QTLqph-1-3的精细定位Fig.4....

标签:;  ;  ;  ;  ;  ;  ;  

三重测交论文_周玲,张体付,梁帅强,陆海燕,吕远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