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效应论文_李秉成,李炳燃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间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间,效应,股权激励,股票市场,公司业绩,上市公司,张量。

区间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秉成,李炳燃[1](2017)在《货币政策、企业现金持有量与财务困境风险关系研究——基于现金持有量的平均效应与区间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代理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及掠夺理论考察了企业现金持有量与财务困境的关系,以及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增加现金持有量可以显着降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这种效果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显着;从持有现金的区间效应来看,企业持有的现金量越多,其发挥降低财务困境风险的作用越显着,即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与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具有反向的非单调性;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企业持有现金降低财务困境风险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而宏观货币政策的这种强化效应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中。(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晓丽[2](2016)在《特质波动率之谜的时间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Ang et al.(2006)[1]等人发现股票市场的"特质波动率之谜"以来,围绕该异象存在的真实性和如何破解的问题,便成为实证资产定价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本文以时间区间效应为切入点,分不同时间段对特质波动率之谜进行了再检验,并且基于投资者和股票市场两个层面,对该异象的成因进行了详尽地解释。本文选取美国NYSE、AMEX、NASDAQ叁个股票市场在1926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普通股为研究对象。沿用Ang et al.(2006)[1]的研究方法,基于Fama and French(1993)[2]叁因子资产定价模型估计特质波动率,运用组合分析方法,首次对美国股票市场的"特质波动率之谜"在1963年之前的表现进行样本外检验,同时结合异象在1963年之后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异象在1963年之前并不显着存在,于是猜想异象很可能是一个时间区间特有现象。进一步地对1963年之后的异象分196307至198912和19901至201412两个时间段进行检验,发现异象只在前26年(196307至198912)中显着存在,有力地证实了 "特质波动率之谜"具有时间区间效应。针对1963年7月至1989年12月期间存在的"特质波动率之谜",本文针对基于投资者角度的特质风险度量方法,运用Fama and French(2015)[3]最新资产定价五因子模型,结合不同的交易策略,通过对特质波动率重新估计,对异象的成因进行研究。同时兼顾股票市场的"非频繁交易"和"短期收益反转"现象,构建新的收益率数据库,并运用组合分析和横截面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全面地分析异象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交易策略和"非频繁交易"均对异象具有部分解释能力,而且短期收益反转的解释力最强。因此,"特质波动率之谜"是一个时间区间特有现象,而且能够被投资者和市场因子所解释,该异象并不具有普遍存在性。本文首次对"特质波动率之谜"分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研究,为探究异象的存在性及背后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充实和完善了资产定价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证支持,并为投资者做决策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何云佳[3](2016)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激励制度不相容,经理人可能更多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由此两权分离带来了各种代理问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监督变得无力的情况下,为了将经理人的行为重新拉回到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道路上来,所有者需要通过设计薪酬契约将两者的利益联结在一起,股权激励制度就是这一思路的最直接体现。股权激励自实施以来就成为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管理层持股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一直是一个主要的研究问题,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显示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只有极少数学者的研究表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存在相关性。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验证管理者持股在公司业绩中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考察这两种效应对公司业绩的综合影响,揭示管理者持股的区间效应,最终找出一个合理的持股水平,为管理者激励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本文选取了2012-2014年沪深两市实施了股权激励的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经一定步骤筛选后,论文最后保留每年732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共计2196个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业绩的综合得分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管理层持股占公司总股本数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以检验管理层股权激励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论文最后以上海家化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评价了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并进行激励实施效果的分析。研究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显着正相关,管理层适当持股显着提高了公司业绩。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业绩间呈“正N型”曲线关系,随持股比例的增加,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此消彼长,共同决定了公司业绩的变化。并据此提出四点政策建议,供实务界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武文婧[4](2016)在《股权激励与企业避税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来我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改革问题的强调,关于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股权激励问题再次成为我国实务界与研究界的关注焦点。加之企业避税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关注问题,许多国内学者根据国际上兴起的将代理理论运用到企业避税研究方面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将我国的企业避税与企业管理者的股权激励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我国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于研究企业管理者股权激励程度的变化是否会引起企业避税程度的改变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以TCL集团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TCL集团的股权激励对管理者避税态度的影响,从而引出全文的研究主题。这种研究形式,使文章的研究主题更加突出,同时为本文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了依据。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2012-2014近叁年来的上市公司财务面板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从而在总体样本上对企业避税与企业管理者股权激励程度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得出企业避税与企业管理者股权激励程度之间不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这一结论。通过对结论的分析,我们并没有将研究就此停止,而是进一步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程度进行细分,分别在不同的股权激励区间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避税程度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企业的避税程度与企业管理者的股权激励程度存在区间效应的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企业的避税程度与企业管理者的股权激励程度只有在[4%,7%]的股权激励区间上才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证实企业管理者在不同的股权激励程度下会采取不同的避税态度的假设。(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黄建宏[5](2015)在《住房分化的区间效应:谁会贬值?——基于CHNS 2009调查数据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分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分别遵循再分配逻辑与市场逻辑,具体各自体现为权力优势与人力资本优势。转型期中国城镇住房分化规律基于CHNS 2009住房面积的实证研究发现:一是"权力不贬值",权力优势不因市场条件差异而有所减弱;二是"人力资本贬值",人力资本的回报在市场较发达地区不升反降。可见,城镇住房分化是再分配与市场在某个历史条件下结合的函数,市场与再分配对住房分化的贡献存在区间效应。"权力不贬值"是因为渐进转型导致再分配空间仍然存在以及由于市场不健全而滋生"权力寻租"空间;"人力资本贬值"则是因为高学历人才在市场较发达地区因供大于求而贬值,或由于再分配的结果在市场较发达地区因增值较大而对市场有显着扭曲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潘峰[6](2014)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底,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始。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为规范中国资本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因此本文将10%分为叁个区间分别为[0,4),[4,7],(7,10],通过选取2006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SPSS分析,验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在这叁个区间的相关性。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确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股权激励的区间,从而最大化的提高企业业绩。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指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详细叙述了国内外目前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现状,最后对一些概念和本文创新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主要是介绍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为下文股权激励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对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行业、和模式选择及特征进行分析。第四章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区间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先假设各种行业股权激励存在区间效应,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针对验证的结果,提出今后各行业股权激励的建议与意见。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指出。本文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另外,本文也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分析法的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观点有:(1)对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区间效应的研究,可以将高管股权激励的比率定量化,并且能够最大化的提高企业的绩效。(2)我国不同行业、不同类型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比率可能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期刊2014-05-01)

王攀,徐蕊[7](2013)在《“区间效应”背后的中国经济新“底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北京7月12日专电(记者王攀 徐蕊)在10日大幅上涨之后,11日的股市放量上涨超过3%,创下了年内单日最大涨幅——股民和证券人士为此频频提及一些此前不容易被提及的词汇:“合理区间”、“上限”以及似乎更显眼的“下限”。 “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13-07-13)

王元元,李斌,张建平[8](2012)在《我国股票市场对冲通货膨胀风险能力的时间区间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为例,使用了上证A股和深证A股指数数据,对股票市场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时间区间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模型的拓展,结合面板数据模型,细致地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对冲通货膨胀的时间区间效应,并得出了股票持有期与对冲通货膨胀能力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上较长持有期限(30个月及以上)不一定会导致对冲通货膨胀效果的改进;相对于短线操作来说,12到24个月之间的持有期长度可以在节约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规避通货膨胀风险。(本文来源于《西部金融》期刊2012年04期)

孙进军,顾乃康[9](2012)在《现金持有量决策具有战略效应吗?——基于现金持有量的平均效应与区间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掠夺理论来考察现金持有量是否具有增加产品市场业绩的战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就平均效应而言,现金持有量能够增加企业的产品市场业绩;就区间效应而言,现金持有量的战略效应呈现出随着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地检验结果表明大量持有现金引起的投资是造成现金持有量的区间效应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且最终也增加了企业价值。文章还发现行业的竞争强度以及整体财务状态也会影响现金持有量的战略效应。(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2年03期)

颉永建,李永明[10](2010)在《区间效应代数的张量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区间效应代数的张量积的结构.证明了[0,]与[0,1]的张量积不是[0,1].(本文来源于《数学进展》期刊2010年01期)

区间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Ang et al.(2006)[1]等人发现股票市场的"特质波动率之谜"以来,围绕该异象存在的真实性和如何破解的问题,便成为实证资产定价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本文以时间区间效应为切入点,分不同时间段对特质波动率之谜进行了再检验,并且基于投资者和股票市场两个层面,对该异象的成因进行了详尽地解释。本文选取美国NYSE、AMEX、NASDAQ叁个股票市场在1926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普通股为研究对象。沿用Ang et al.(2006)[1]的研究方法,基于Fama and French(1993)[2]叁因子资产定价模型估计特质波动率,运用组合分析方法,首次对美国股票市场的"特质波动率之谜"在1963年之前的表现进行样本外检验,同时结合异象在1963年之后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异象在1963年之前并不显着存在,于是猜想异象很可能是一个时间区间特有现象。进一步地对1963年之后的异象分196307至198912和19901至201412两个时间段进行检验,发现异象只在前26年(196307至198912)中显着存在,有力地证实了 "特质波动率之谜"具有时间区间效应。针对1963年7月至1989年12月期间存在的"特质波动率之谜",本文针对基于投资者角度的特质风险度量方法,运用Fama and French(2015)[3]最新资产定价五因子模型,结合不同的交易策略,通过对特质波动率重新估计,对异象的成因进行研究。同时兼顾股票市场的"非频繁交易"和"短期收益反转"现象,构建新的收益率数据库,并运用组合分析和横截面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全面地分析异象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交易策略和"非频繁交易"均对异象具有部分解释能力,而且短期收益反转的解释力最强。因此,"特质波动率之谜"是一个时间区间特有现象,而且能够被投资者和市场因子所解释,该异象并不具有普遍存在性。本文首次对"特质波动率之谜"分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研究,为探究异象的存在性及背后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充实和完善了资产定价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证支持,并为投资者做决策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间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秉成,李炳燃.货币政策、企业现金持有量与财务困境风险关系研究——基于现金持有量的平均效应与区间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7

[2].王晓丽.特质波动率之谜的时间区间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何云佳.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区间效应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

[4].武文婧.股权激励与企业避税区间效应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5].黄建宏.住房分化的区间效应:谁会贬值?——基于CHNS2009调查数据的发现[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

[6].潘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区间效应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4

[7].王攀,徐蕊.“区间效应”背后的中国经济新“底线”[N].新华每日电讯.2013

[8].王元元,李斌,张建平.我国股票市场对冲通货膨胀风险能力的时间区间效应研究[J].西部金融.2012

[9].孙进军,顾乃康.现金持有量决策具有战略效应吗?——基于现金持有量的平均效应与区间效应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

[10].颉永建,李永明.区间效应代数的张量积[J].数学进展.2010

论文知识图

超声激励振幅对核函数的影响不同压力下阻抗虚部随频率变化的关系...诱导缝双侧向出现明显“双轨”现象裂...对称分步傅立叶算法的思想击穿电压与比导通电阻的理论极限图截止频率与击穿电压的理论极限图

标签:;  ;  ;  ;  ;  ;  ;  

区间效应论文_李秉成,李炳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