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氧化酶论文_刘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酸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氧化酶,草酸,大豆,基因,大麦,杆菌,拟南芥。

草酸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1](2015)在《大麦草酸氧化酶与WRKY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核盘菌抗性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核病是我国油的主要油菜病害之一,对我国油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油菜对菌核病的反应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油菜-菌核病互作,对于我们油菜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的:1.核盘菌在侵染植物时会分泌草酸以帮助其入侵植物组织,而草酸氧化酶可以分解草酸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我们通过农杆菌转化的方法将大麦草酸氧化酶(Y14203)转入甘蓝型油菜,提高了对菌核病的抗性。在接种核盘菌72h后,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的病斑面积减少15-61%,表现出对核盘菌显着的叶片抗性。而且,转基因植株接种核盘菌后的草酸盐水平下降,同时伴随过氧化氢水平的上升。另外,涉及到过氧化氢信号路径的基因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中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将转化大麦草酸氧化酶基因提升抗性的原因归结为增强植株对草酸盐的代谢升高的过氧化氢水平以及过氧化氢信号路径上的基因表达水平的上升。2.基于本实验室之前抑制性差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的结果,检测并分离到一个受到核盘菌诱导上调表达的基因Bn WRKY33;基于内含子多态性标记,将其定位于A5连锁群上;在Westar材料中过表达Bn WRKY33可以提高核盘菌抗性,而且在转基因植株中合成camalexin的基因表现出上调表达;对其启动子分析发现其受到水杨酸及核盘菌的诱导,对启动子进行截短实验获得含有3个W-box的受到核盘菌诱导的区段,利用这个区段进行酵母单杂交筛选Bn WRKY33上游调控其转录水平的转录因子,结果筛选到一个与At WRKY15同源的WRKY转录因子Bn WRKY15;利用EMSA和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表达验证了这种互作的真实性,同时也检测到Bn WRKY33与这段区域的结合;转录激活检测发现Bn WRKY15是一个弱的转录激活子,而Bn WRKY33是一个典型的转录激活子,转录激活/抑制结构域作图发现Bn WRKY33存在两个转录激活结构域,而Bn WRKY15存在一个转录抑制结构域;Bn WRKY15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会降低Bn WRKY33对自身的转录激活,同时在Bn WRKY15过表达植株中Bn WRKY33及其调控合成camalexin相关的基因都表现出表达量下降的情况,并且过表达植株的菌核病抗性初步鉴定也表现出抗性下降;利用转录激活和EMSA竞争性试验研究发现Bn WRKY15对Bn WRKY33对自身激活能力的影响机制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1.Bn WRKY15抑制Bn WRKY33的转录激活能力;2.Bn WRKY15与Bn WRKY33一起竞争WRKY33启动子上的W-box,而且Bn WRKY15具有更强的W-box结合能力。另外,也检测到受核盘菌诱导表达的Bn WRKY28和Bn WRKY40也可以结合到Bn WRKY33的启动子上,说明Bn WRKY33在植物环境的刺激反应中可能处于调控的中心。(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李亚平[2](2014)在《节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草酸氧化酶基因OsOxO1的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节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 var. chieh-qua How)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这一特点制约了其利用传统育种方法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性状改良工作的快速发展,使得现有抵抗病害以及适应自然逆境的品种较少,不能满足日益苛刻的种植需求。如何加快节瓜抗病品种选育的工作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而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为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选育抗性新品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因操纵平台,探索适合节瓜的高效转基因途径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试验以节瓜优良自交系‘A39’为材料,OsOxO1基因为目的基因采用多种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初步摸索了适合节瓜的高效遗传转化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节瓜的半种作为外植体探索其离体再生体系条件并进行优化,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试验。研究确定了试验中筛选抗生素卡那霉素的最佳浓度,抑菌抗生素头孢霉素的抑菌浓度分别为45mg/L.400mg/L;农杆菌介导的半种法转化法一共获得9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通过PCR鉴定其中5株为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125%。2、以节瓜优良自交系为材料,优化了原位转化体系。试验通过探究不同转化处理方法对节瓜转化受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了初步的转化操作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划种法利用OD600为0.4的农杆菌浸泡节瓜种子转化效果以12h最佳,得到一株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2%;生长点转化法同样利用OD600为0.4的农杆菌对幼苗顶端生长点进行不同方式的转化处理,其中注射法没有检测到转化植株,而浸染法检测到3株转化植株,转化率为0.69%。3、采用草酸氧化酶活性检测、草酸耐受性检测以及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对目的基因在节瓜基因组中的整合方式进行初步分析,PCR和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阳性植株中部分有特异性目的条带的存在,且一般是以低拷贝形式存在,仅划种法得到的转化植株为单拷贝形式存在,酶活性检测及耐受性检测表明转化植株体内检测到草酸氧化酶活性且拥有了一定的草酸耐受性,这些结果初步说明OxO基因已成功转化并整合到节瓜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胡杰[3](2014)在《草酸氧化酶基因(OxO)遗传转化拟南芥及其抗病机理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酸氧化酶(oxalate oxidase,OxO,E.C.1.2.3.4)不仅参与植株生长发育过程,而且也在少数禾谷类植物的某些抗菌核病害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草酸氧化酶可以把草酸毒素分解为H2O2和CO2,从而减少它们对植物的伤害。其分解产物H2O2可能是植物应答胁迫信号通路的重要信号分子,参与调解Ca2+内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作用于植物细胞壁的结构蛋白,从而参与植物的防御过程。所以草酸氧化酶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改良,来减少其他作物的菌核病病害。菌核病害是由死体营养型腐生菌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的一种能够危害400多种植物的病害,其中最严重的是十字花科作物,每年都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草酸氧化酶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抗菌核病。转草酸氧化酶基因植物不仅能够抗菌核病,还能够被其他环境胁迫诱导表达,例如盐胁迫、重金属胁迫等氧化胁迫。目前为止,普遍认为转OxO作物的抗菌核病机理:第一、草酸氧化酶能够分解毒素草酸;第二、草酸氧化酶产生的H2O2有重要作用;第叁、草酸氧化酶还能够被植物激素诱导表达。但是,鉴于植物在受到病原菌感染以及其他非生物胁迫时,植物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与植物的抗逆过程的密切关系。草酸氧化酶是否能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了转OxO植物的防御反应?因此,考虑到在植物防御反应中植物自身存在的两大防御系统,包括抗氧化酶系统和非酶促类抗逆物质。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实验对象,构建了转OxO基因拟南芥,探讨了转OxO拟南芥对菌核病的抗性以及在菌核病感染过程中外源草酸氧化酶的表达对植物自身的防御反应的影响。本实验以农杆菌介导的花器官原位转化法,以及一系列的筛选验证包括PPT选择筛选、GUS组织化学染色、PCR和RT-PCR验证,转化获得了转OxO拟南芥。然后,以草酸毒素法和菌核病菌丝体接种法鉴定了其对菌核病的抗性。然后分别通过酸性茚叁酮法、蒽酮-硫酸比色法、二氨基联苯胺(DAB)染色法测定了转OxO拟南芥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H2O2的含量的变化。并分别通过氯化硝基四氮胺蓝比色法(Nitroblue tetrazolium,NBT)比色法、愈创木酚法和紫外吸收法分别检测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变化。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优化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花器官原位转化技术。农杆菌生长期(农杆菌菌悬液的OD600值)决定了农杆菌的活力。用于转化处理的渗透培养基中农杆菌的密度决定了农杆菌进入植物花器官开放结构的几率。所以,本实验对这两个因素的研究结果证明农杆菌生长至OD600为1.6,渗透培养基农杆菌OD600为1.0时,转化率最高。2、获得了转OxO拟南芥。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Flor-dip法与Flora-drop法相结合,经PPT选择培养基筛选法、GUS组织化学染色法、PCR验证以及RT-PCR验证,成功获得了转OxO拟南芥植株。3、转OxO拟南芥的抗病分析。本实验利用草酸毒素法与菌丝接种法对转OxO拟南芥进行了抗病分析。结果证明转OxO拟南芥比野生型拟南芥具有更强的抗病性。4.转OxO拟南芥的抗病机理的初步分析。本实验通过对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酶活检测,以及脯氨酸和可溶糖在菌核病感染处理12h后的变化,对转OxO拟南芥进行了抗氧化分析和渗透调节分析。相对于未经菌丝体接种处理的野生型拟南芥,菌核病感染12h后的野生型拟南芥和转OxO拟南芥的可溶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均上升。可溶糖含量分别上升至204.4%和324.4%,脯氨酸含量分别上升至113.6%和137.7%。因此,它们在转OxO拟南芥的含量变化更大。抗氧化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SOD酶活的相对百分比分别为106.3%和173%,POD酶活的相对含量比分别为90.5%和209.9%,CAT的表达变化相反,分别下降为69.5%和61%。(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5-01)

董志敏,王丽,刘佳,厉志,衣志刚[4](2013)在《大豆候选草酸氧化酶基因片段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隆大豆草酸氧化酶基因并初步鉴定其功能,根据双子叶植物的草酸氧化酶基因,设计简并引物,同源克隆大豆该基因片段,实时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情况。序列分析发现,基因片段大小504bp,无内含子,编码168个氨基酸;Blastx同源比对发现,与大豆的germin基因和苜蓿、花生的草酸氧化酶基因高度同源;草酸诱导大豆耐病和感病种质叶片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基因的表达与草酸诱导有关,而且在耐菌核病种质与感菌核病种质间,表达量和表达时间差异明显。推断该基因片段可能是一具有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大豆germin基因片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24期)

都娟[5](2013)在《草酸氧化酶基因(OxO)转化大豆成熟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是豆科植物中最富含有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大豆菌核病对大豆的生长危害严重,菌核病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并造成叶腐、苗枯、荚腐等症状。每次发病轻则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可达到50%-90%,甚至导致绝产。在农业生产上,人们主要采取化学防治、轮作等方式防治菌核病。但实际防治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培育出高品质的大豆品种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传统育种所需时间过长,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因此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育种逐渐成为现阶段获得优良作物品种的重要方法。众多研究表明,菌核病致病与核盘菌分泌的草酸毒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草酸氧化酶(oxalate oxidase, OxO, E.C.1.2.3.4)则是最主要的草酸降解酶之一。草酸氧化酶主要存在于少数的禾谷类的植物中,因它能够使草酸降解为H202和C02,所以可以降解掉草酸的毒性,从而延缓病原真菌的侵染。因此我们可以将草酸氧化酶基因OxO转化进入大豆植株中,以期大豆植株获得对菌核病的抗性。本研究以大豆成熟胚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OxO基因遗传转化大豆成熟胚胚尖,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技术,初步鉴定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目标材料中。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我们建立了一种适合大豆成熟胚胚尖的再生体系,其次,我们系统分析了农杆菌浸染时间、共培养时间、恢复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大豆遗传转化的影响,进而成功建立了一种适合大豆成熟胚胚尖遗传转化的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3个部分:1.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大豆成熟胚胚尖的再生体系选取成熟光滑、表面无病斑的大豆种子→70%酒精消毒浸泡50s-1min→2%NaClO溶液浸泡大豆种子,期间不定期的摇晃20min→无菌水清洗4-5次→无菌水浸泡24h→剥取胚尖,将其接种于预培养基中培养2d→将外植体转接于含有3mg/L6-BA和0.05mg/L IBA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待不定芽生长至2-3cm时,将不定芽切下转接于含0.3mg/L IBA的生根培养基中→待不定根生长茁壮时,炼苗移栽。2.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大豆成熟胚胚尖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大豆种子消毒后浸泡过夜→剥取胚尖,预培养基中培养2d→农杆菌LBA4404/3303.OxO活化、培养→用OD600=0.6一0.8ABS的浸染液浸染胚尖外植体20h,共培养基中暗培养5d→清洗两次外植体,恢复培养7d→筛选培养30d,每隔10d更换一次培养基→将经过筛选存活下来的抗性芽诱导生根→待不定根长至茁壮的时候,便可将其炼苗,移栽于营养土中。3.转基因大豆苗的组织化学检测与鉴定取经过筛选存活下来的大豆苗的新鲜叶片,分别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gfd荧光显微观察及PCR检测。结果显示:有6株转化苗的叶片被染成了蓝色,且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PCR也扩增出了与阳性对照相同的条带。结果表明外源基因OxO已成功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3-05-01)

程耀,赵克非,石朝鹏,吴进才[6](2011)在《农药对水稻体内草酸含量及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农药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的变化,阐明农药诱导水稻感虫性的机制,比较研究了常用4种不同类型农药对水稻植株体内草酸含量和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处理后3~6 d,水稻植株体内草酸含量显着下降,9 d后不同农药处理之间草酸含量不同,叁唑磷与60 mg/L吡虫啉处理组草酸含量低于对照,其余处理组均高于对照。草酸氧化酶活性农药处理后3 d,120 mg/L叁唑磷处理组水稻植株草酸氧化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组,处理后6 d,30 mg/L吡虫啉处理组草酸氧化酶活性最高。9 d对照组与处理组均无显着差异,井冈霉素处理组水稻草酸氧化酶活性最低。草酸含量的下降和草酸氧化酶活性降低,表明农药主要影响水稻植株体内草酸合成代谢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胡一鸿,许春会,毛雷[7](2011)在《光照强度对小麦苗期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品种‘烟优361’(Triticum aestivum L.cv.Yanyou 361)萌发4 d幼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草酸氧化酶(OxO)在幼苗中的定位和表达,以及光照强度处理对小麦幼苗OxO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萌发后小麦幼苗的OxO分布在子叶与根的连接处和成熟的根中,其活性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200μmol.m-2.s-1的强光显着抑制了OxO活性,该处理培养4 d幼苗的OxO活性仅为40μmol.m-2.s-1光照培养条件下的18.7%;强光还缩短OxO在苗期的表达时间,抑制了OxO的mRNA表达量。同时,光照强度还能影响小麦幼苗中H2O2的含量,200μmol.m-2.s-1处理幼苗的H2O2的含量显着下降,其培养4 d的幼苗H2O2含量仅为40μmol.m-2.s-1光照强度培养条件下的18.0%。研究发现,光照强度可通过调节OxO的活性和表达量来控制H2O2的产量,从而影响幼苗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张梦成,许春会,胡一鸿[8](2011)在《不溶性草酸氧化酶的部分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麦麦麸为原料,对不溶性草酸氧化酶进行了部分纯化,比较了酶法与滴定法测定草酸的方法。结果表明,粗酶经酸热变性、淀粉酶水解、NaCl洗涤、去离子水洗涤4个步骤的纯化后,不溶性草酸氧化酶的纯化倍数为1.51;酶法与滴定法测定草酸无显着性差异。该技术有望用于草酸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4期)

胡一鸿,张梦成,许春会[9](2011)在《不溶性草酸氧化酶的包埋及草酸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不溶性草酸氧化酶包埋方法和草酸快速检测方法,建立氧电极法测定草酸的便捷体系。以大麦麸皮为原料制备不溶性草酸氧化酶,采用5%的琼脂糖包埋,检测包埋酶的稳定性和抗离子干扰能力;以包埋酶为工具酶,通过氧电极法检测草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包埋酶连续反应2 h酶活性下降低于5%,贮存30 d活性下降低于8%;草酸检测线性范围0.1~0.8mmol/L,外标法草酸回收率为83%~97%。用氧电极法与显色法测定小麦草酸含量,两种方法的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但氧电极法测定耗时短,反应体系简单,易于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王伯楠[10](2011)在《离子束辅助农杆菌介导草酸氧化酶OXO基因转化大豆成熟胚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是世界上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大豆菌核病是世界性的大豆病害,可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抗病大豆的育种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目标。许多致病真菌都是通过分泌草酸而使植物受到危害的,而草酸氧化酶可以把草酸分解为H2O2和CO2降解草酸,减轻其对植物体的毒性,从而延缓病原真菌的侵染,在植物的抗病防御、抗盐胁迫及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豆基因库有限,至今没有发现抗菌核病的品种,而且传统育种所需时间又过长,所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和转基因技术的日渐成熟,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优良的作物品种已成为现阶段遗传改良更省时有效的方法。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调控植物体草酸氧化酶的含量,为大豆抗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是1989年余增亮提出来的,利用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可以避开大豆再生体系困难的问题,而且便于取材,打破了传统方法的受限于季节的难题,便于大批量的操作,可以提高大豆抗病育种的效率。本实验将草酸氧化酶OXO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连接,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豆:1.大豆成熟种子胚土培体系的建立对影响大豆成熟种子胚土培法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探讨总结出一套适于离子束介导转基因后续操作的植株培育方法。2.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将草酸氧化酶OXO基因插入pCAMBIA3304的多克隆位点,成功构建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3304-OXO,并将pCAMBIA3304-OXO转入农杆菌菌株LBA4404。3.离子束辅助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将携带有pCAMBIA3304-OXO质粒的农杆菌LBA4404通过离子束辅助介导浸染大豆成熟种子胚,经筛选、Gus染色及PCR检测,最终获得4棵阳性植株。(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草酸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节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 var. chieh-qua How)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这一特点制约了其利用传统育种方法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性状改良工作的快速发展,使得现有抵抗病害以及适应自然逆境的品种较少,不能满足日益苛刻的种植需求。如何加快节瓜抗病品种选育的工作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而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为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选育抗性新品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因操纵平台,探索适合节瓜的高效转基因途径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试验以节瓜优良自交系‘A39’为材料,OsOxO1基因为目的基因采用多种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初步摸索了适合节瓜的高效遗传转化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节瓜的半种作为外植体探索其离体再生体系条件并进行优化,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试验。研究确定了试验中筛选抗生素卡那霉素的最佳浓度,抑菌抗生素头孢霉素的抑菌浓度分别为45mg/L.400mg/L;农杆菌介导的半种法转化法一共获得9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通过PCR鉴定其中5株为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125%。2、以节瓜优良自交系为材料,优化了原位转化体系。试验通过探究不同转化处理方法对节瓜转化受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了初步的转化操作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划种法利用OD600为0.4的农杆菌浸泡节瓜种子转化效果以12h最佳,得到一株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2%;生长点转化法同样利用OD600为0.4的农杆菌对幼苗顶端生长点进行不同方式的转化处理,其中注射法没有检测到转化植株,而浸染法检测到3株转化植株,转化率为0.69%。3、采用草酸氧化酶活性检测、草酸耐受性检测以及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对目的基因在节瓜基因组中的整合方式进行初步分析,PCR和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阳性植株中部分有特异性目的条带的存在,且一般是以低拷贝形式存在,仅划种法得到的转化植株为单拷贝形式存在,酶活性检测及耐受性检测表明转化植株体内检测到草酸氧化酶活性且拥有了一定的草酸耐受性,这些结果初步说明OxO基因已成功转化并整合到节瓜基因组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酸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飞.大麦草酸氧化酶与WRKY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核盘菌抗性的分子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5

[2].李亚平.节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草酸氧化酶基因OsOxO1的转化[D].山西农业大学.2014

[3].胡杰.草酸氧化酶基因(OxO)遗传转化拟南芥及其抗病机理的初步分析[D].郑州大学.2014

[4].董志敏,王丽,刘佳,厉志,衣志刚.大豆候选草酸氧化酶基因片段克隆与表达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

[5].都娟.草酸氧化酶基因(OxO)转化大豆成熟胚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3

[6].程耀,赵克非,石朝鹏,吴进才.农药对水稻体内草酸含量及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

[7].胡一鸿,许春会,毛雷.光照强度对小麦苗期草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1

[8].张梦成,许春会,胡一鸿.不溶性草酸氧化酶的部分纯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

[9].胡一鸿,张梦成,许春会.不溶性草酸氧化酶的包埋及草酸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10].王伯楠.离子束辅助农杆菌介导草酸氧化酶OXO基因转化大豆成熟胚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克隆的草酸氧化酶基因OXO和Gen...温度对草酸氧化酶稳定性的影响草酸氧化酶的pH稳定性转基因油菜的草酸氧大麦草酸氧化酶高分辨率晶体结...转基因植株草酸氧化

标签:;  ;  ;  ;  ;  ;  ;  

草酸氧化酶论文_刘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