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产生论文_王烁,崔艳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言语产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言语,双语,语义,情境,抑制,效应,机制。

言语产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烁,崔艳辉[1](2019)在《从语用预设视角看言语幽默的产生——以《生活大爆炸》第十一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活大爆炸》第十一季为研究对象,从语用预设的视角,运用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可撤销性特征分析该剧日常会话,得出结论:违背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和合适性,遵循语用预设的可撤销性对于日常会话中幽默的产生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石凯会[2](2019)在《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阶段中的抑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语,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对日常生活还是对教学都有密切关系。在双语言语使用过程中,备受研究者关注的是双语者的抑制控制机制,即双语者能够随心所欲产生两种语言的机制。一般来说,相对于单语者,双语者有着更强的抑制控制能力。以往研究考察了双语者如何产生两种语言以及产生一种语言时另一种语言是否被激活,结果发现,双语者的言语产生受其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在双语者的言语产生过程中,抑制控制能力具有特殊的地位。但是,抑制控制如何影响双语者的言语产生过程以及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至今尚未予以系统深入的探究。考虑到抑制控制能力和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对双语者言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将抑制控制能力和英语熟练程度也作为自变量,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深入、系统地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分为两个子实验,考察高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a采用图片命名研究范式,探究单任务条件下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b考察双任务条件下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a和实验1b结果均显示:高熟练汉-英双语者转换至汉语时的反应时显着大于转换至英语,而且,产生汉语的反应时也显着大于产生英语,且高抑制者和低抑制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差异不显着。综上,可以得出:无论在单任务还是双任务条件下,高熟练汉-英双语者转换至汉语时的反应时均大于转换至英语,且抑制控制能力对高熟练汉-英双语者的言语产生没有显着影响。实验2也分为两个子实验,考察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2a表明:在单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转换至汉语时的反应时显着小于转换至英语,高抑制者产生汉语时的反应时显着大于低抑制者;实验2b考察双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结果发现,在双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转换至汉语的反应时显着大于转换至英语,高抑制者在转换至英语时反应时显着小于低抑制者。由此可见,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特点不同,抑制控制能力高者与抑制控制能力低者的抑制控制特点也不同。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抑制控制作用在双语者言语产生的每个阶段,言语转换阶段大于言语产生阶段。(2)汉-英双语者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抑制控制机制不同,并且,低熟练双语者在单双任务条件下差异更大。(3)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和抑制控制能力都会影响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机制,且抑制控制能力对低熟练双语者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屈青青,刘维琳,李兴珊[3](2018)在《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具有跨语言的特异性。在印欧语言中,音位是语音加工的重要功能单元。音位指具体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如"big"包含叁个音位/b/,/i/,/g/。目前,在汉语言语产生中,对音位的研究较少。本项目拟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汉语言语产生中的音位加工进行探讨,试图考察:在汉语言语产生中,1)音位加工的心理现实性,以及音位表征是否受第二语言、汉语拼音习得、拼音使用经验的影响?2)音位的加工机制是怎样的?具体而言,音位加工的特异性、位置编码、组合方式、时间进程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言语产生的认识,为建立汉语言语产生计算模型提供基础;为比较印欧语言与汉语在机制上的异同提供基础;为制定汉语语音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9期)

朱苗苗[4](2018)在《言语产生的神经机制:领域一般性认知功能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产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它不仅包含语言特异的加工过程,还涉及领域一般性认知功能的参与,其中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通常言语产生的研究多关注语言系统本身的机制,而忽视了领域一般性认知功能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另外,关于言语产生的探讨多集中于字母系统语言,而对非字母系统语言如中文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运用fMRI技术,同时扫描被试在言语流畅性任务、n-back任务和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大脑激活,来探讨1)不同产生方式(默想、发声和书写)和刺激线索条件下(拼音和部首)的中文言语产生的神经机制,2)领域一般性认知功能(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在言语产生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中文言语产生主要激活了左侧的额叶、顶叶、皮层下脑区和小脑;拼音产生和部首产生相比,前者激活了更多的左侧额下回、顶叶和运动相关脑区,后者激活了更多的双侧视觉区,这可能是由于拼音产生需要经由音韵编码过程且涉及到更多的信息选择(如韵母选择、声调选择),而部首产生更依赖正字法通路;发声和默想产生也存在脑区激活上的差异,前者由于运动执行和感觉反馈激活了更多的运动、听觉和躯体感觉皮层,后者激活了更多的双侧额下回,右侧额上回,前扣带回等脑区,这些脑区可能与默想产生中非语言认知成分相关。2)叁种任务的联结分析结果显示,言语产生中语言特异的脑区主要在左侧额叶;工作记忆、抑制功能和言语产生共同激活了双侧顶叶,表明顶叶可能是一个领域一般性加工系统。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中文言语产生中存在一个一般性的神经网络系统,且在不同刺激线索和产生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言语特异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额叶,而顶叶可能起到了领域一般性认知功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尹观海,方燕红,张积家[5](2018)在《情境可获得性与情境一致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的图-词干扰范式,考查情境可获得性与情境一致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情境可获得性影响语义效应的强度,表现为情境可获得性高的干扰词对图片命名的抑制作用大,情境可获得性低的干扰词对图片命名的抑制作用小,出现了情境可获得性效应;情境一致性影响语义效应的性质,相比情境不一致干扰词,与图片事物出现情境一致的干扰词加快图片的命名,产生语义促进效应。情境变量对语义效应的影响机制与其他变量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佩[6](2018)在《维-汉双语者在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过程中的语码切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数字命名任务来考察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语码切换代价,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汉语和维吾尔两种语言中产生的语码切换代价具有不对称性,切换到熟练的母语产生的切换代价较大;采用真假词汇判断任务来考察双语者在言语理解过程中的语码切换代价,发现非熟练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相反,切换至不熟练的汉语切换代价较大。(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8年03期)

尹观海,方燕红,张积家[7](2018)在《范畴典型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经典的图—词干扰范式,利用基本水平命名和范畴水平命名两种任务,考查了图片和干扰词的范畴典型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⑴高典型性图片的命名时间快,低典型性图片的命名时间慢,产生了显着的图片典型性效应。然而,图片典型性效应只出现在范畴水平命名任务中,不发生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中;⑵图片在高典型干扰词背景下命名时间短,在低典型干扰词背景下命名时间长,产生了显着的干扰词典型性效应。同样,干扰词典型效应也只发生在图片的范畴水平命名任务中。整个研究表明,范畴典型性主要对图片的范畴水平命名有促进作用,引发明显的语义促进效应。(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曾建国[8](2017)在《试论间接言语行为产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以来,间接言语行为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几乎没有人研究为什么会产生间接言语行为。通过从五个方面研究间接言语行为产生的机制:语境化、意向性、规约化、隐喻化及礼貌化。(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伍丽梅,伍国华,陈卓铭[9](2017)在《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代价——从孤立词汇到句子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码切换代价是指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时反应时变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语码切换代价的存在,提示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系统的加工可能存在差异。而由于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充分体现了双语者对语言系统认知加工的自主控制能力,言语产生的语码切换研究备受重视。研究首先考察了语码切换代价的表现模式,然后深入探讨语码切换代价的来源及产生机制;随着以孤立词汇为加工对象的语码切换研究的发展,句子语境等因素开始纳入研究范围。研究发现语境中的语码切换加工与孤立词汇产生的语码切换加工存在差异,两者差异可从"线索—感知—预期"叁个层面进行分析。有关研究从孤立词汇产生到引入句子语境的发展,反映研究范式向自然言语产生任务靠拢,以揭示双语者在实际言语产生时语码切换的实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1期)

杨婷婷,解芳[10](2016)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情景喜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中言语幽默产生机制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幽默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引人发笑的原因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采用关联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讨美国情景喜剧中幽默言语产生的机制原理,从人们的认知心理角度研究幽默言语引人发笑的实质。(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6年11期)

言语产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语,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对日常生活还是对教学都有密切关系。在双语言语使用过程中,备受研究者关注的是双语者的抑制控制机制,即双语者能够随心所欲产生两种语言的机制。一般来说,相对于单语者,双语者有着更强的抑制控制能力。以往研究考察了双语者如何产生两种语言以及产生一种语言时另一种语言是否被激活,结果发现,双语者的言语产生受其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在双语者的言语产生过程中,抑制控制能力具有特殊的地位。但是,抑制控制如何影响双语者的言语产生过程以及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至今尚未予以系统深入的探究。考虑到抑制控制能力和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对双语者言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将抑制控制能力和英语熟练程度也作为自变量,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深入、系统地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分为两个子实验,考察高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a采用图片命名研究范式,探究单任务条件下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b考察双任务条件下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1a和实验1b结果均显示:高熟练汉-英双语者转换至汉语时的反应时显着大于转换至英语,而且,产生汉语的反应时也显着大于产生英语,且高抑制者和低抑制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差异不显着。综上,可以得出:无论在单任务还是双任务条件下,高熟练汉-英双语者转换至汉语时的反应时均大于转换至英语,且抑制控制能力对高熟练汉-英双语者的言语产生没有显着影响。实验2也分为两个子实验,考察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实验2a表明:在单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转换至汉语时的反应时显着小于转换至英语,高抑制者产生汉语时的反应时显着大于低抑制者;实验2b考察双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结果发现,在双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转换至汉语的反应时显着大于转换至英语,高抑制者在转换至英语时反应时显着小于低抑制者。由此可见,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低熟练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特点不同,抑制控制能力高者与抑制控制能力低者的抑制控制特点也不同。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抑制控制作用在双语者言语产生的每个阶段,言语转换阶段大于言语产生阶段。(2)汉-英双语者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抑制控制机制不同,并且,低熟练双语者在单双任务条件下差异更大。(3)第二语言熟练程度和抑制控制能力都会影响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抑制控制机制,且抑制控制能力对低熟练双语者的影响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言语产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烁,崔艳辉.从语用预设视角看言语幽默的产生——以《生活大爆炸》第十一季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

[2].石凯会.汉-英双语者言语产生阶段中的抑制控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屈青青,刘维琳,李兴珊.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8

[4].朱苗苗.言语产生的神经机制:领域一般性认知功能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尹观海,方燕红,张积家.情境可获得性与情境一致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张佩.维-汉双语者在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过程中的语码切换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

[7].尹观海,方燕红,张积家.范畴典型性对言语产生中语义效应的影响[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曾建国.试论间接言语行为产生机制[J].甘肃高师学报.2017

[9].伍丽梅,伍国华,陈卓铭.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代价——从孤立词汇到句子语境[J].心理科学进展.2017

[10].杨婷婷,解芳.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情景喜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中言语幽默产生机制的探析[J].英语广场.2016

论文知识图

言语产生中的舌尖现象研究综述言语产生中单语者的词汇选择机...言语产生中双语者词汇选择机制言语产生流程统Levelt言语产生模型(1989: 9)Levelt言语产生模型

标签:;  ;  ;  ;  ;  ;  ;  

言语产生论文_王烁,崔艳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