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研究

方鸿琴[1]2011年在《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世界范围似乎有着一种默契,不断演绎着一个规模与质量交替接力的螺旋上升轨迹。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规模大发展之后,需要在大众化的平台上稳扎稳打,建设一个质量时代,这也是所有高校内外主体的共同愿望。这一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质量。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谁来为此肩负使命,以何种方式使之有效实现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这个时代的人们去用心探索与实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与提高绝不是一时突击可以完成的,而在于持之以恒的长效积累,并且,对此产生影响的因素纷繁复杂,它们来自于高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从政府的角度看,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宏观管理;从社会的角度看,需要为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质量文化环境和有效的需求信息;从高校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是办学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是第一要务,首要责任就是保证并持续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或许正是在寻找这样一种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方面的研究,但多数研究常常将重心置于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领域,且以国外研究为主,国内研究的广度、深度与实证性均有待加强。笔者以为,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该是重中之重,相应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则是重要的辅助力量。就此,本文将重点围绕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的构建展开系统研究,并辅之以外部质量审计。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第二章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述。在此,首先就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和必要的比较。其次分别从教育哲学、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出发,全面阐述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外,还就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作了分析与总结。第叁部分为第叁章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一部分是本项研究主题——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的关键性基础。在此,首先就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质量保障机构的评价标准两方面进行了文献分析,归纳了已有研究中所呈现的教学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实证调研的问卷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次在我国开展了一项关于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调研,此项调研范围覆盖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6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类高校29所,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叁类人员共四千余人次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16.0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统计与分析,经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院校的师资、学生、学习资源或机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校园文化及社区、课程、教学管理和院系的作用是影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子有:院校愿景因子、学习资源因子、教学资源因子、质量管理因子和质量保障因子。此外,还基于实证调研数据对中、英两国高校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部分为第四章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主要就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效与问题、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某大学进行了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个案研究,最后总结了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为本项研究的主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背景与需求参考素材。第五部分为第五章和第六章,进行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的构建和外部辅助系统的设计。其中,第五章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部分,首先,阐述了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其次,基于前面各章节的研究构建了由“价值取向、目标与标准集合”、“组织框架集合”、“支持资源集合”和“教学质量控制集合”四个基本集合(共26个子项)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要素框架,并详细描述了各子项的内涵与基本要求。第叁,就该模式进行了组织设计,并针对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管理环节、教学环节和影响因素,着重设计了由叁层子循环构成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一般模式的运行机制。第四,总结了一般模式的六大核心要素。第六章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辅助系统设计——院校质量审计部分,首先阐述了院校质量审计的价值定位。其次从组织性质和元评估的角度分别论证了院校质量审计活动的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的选择,并对相关的组织设计、机构分布及运行环境等作了分析与建议。最后,研制院校质量审计的质量参照框架,并设计了院校审计工作的运行程序。第六部分为总结,归纳了本项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综上所述,本项研究根据我国国情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一般模式的构建中形成了“以学生为本、教师发展为主、课程为核心”的主导思想,并在相关设计中始终围绕于此。就总体而言,在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发展、社会全面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时代,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外部质量保障活动均应致力于此,我们应该确立“以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为主,外部质量审计为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思路。

曲原[2]2012年在《中美英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使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水平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取得许多成绩:逐步建立了比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教育质量评估的主要目标也已经达到,并得到各高校的普遍认可,帮助高等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快了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及教学工作水平的发展进程,加大了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投入。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起步比较晚,发展历程还比较短,因此还有许多的有待完善的方面:评估制度建设中理论研究方面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政府在评估过程中主导力量过大,行政部门在评估过程中参与较多,致使高等学校不能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导致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而美国与英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历史悠久,在评估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政府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并同时加大对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建设的支持,增强了学校内部评估制度的建设,使政府、学校、社会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评估制度的完善。通过借鉴美国和英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为下文比较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中美英叁国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评估主体、评估的程序等进行了分析,找出评估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再次,通过中美英叁国教育评估制度存在区别的内在原因分析,借鉴美英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经验,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最后,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刘波[3]2013年在《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评估机构的健康高效运行,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政府集"管办评"于一身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发了一些教育评估领域的不良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开启民间组织参与教育评估的政策闸门,彰显出国家实施"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改革新思路。然而,处于初生和萌芽状态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实践中暴露出种种弊病,乃至爆出"交钱买名次"的负面新闻,表明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不畅。构建相对独立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对于推进我国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探究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要素的作用规律,从人为机制视角提出完善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研究目的,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剖析民间组织参与教育评估活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从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要素中抽象出核心要素,从理论层面解读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内涵,从实践层面剖析我国当前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实然状况;再次,分析核心要素的作用规律,明确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动因和目标;最后,从机构设置、评估过程、评估制度、运行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完善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建议,并以开创我国"民间表彰政府教育绩效"先河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连续举办叁届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为案例,借鉴研究结论给出完善运行机制的建议。整个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尽管新公共服务理论、民间组织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的概念体系、运用范畴迥异,但均强调多元、共享、协商、共赢,将其运用于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研究具备理论适切性。根据马克斯·韦伯和巴纳德的经典组织理论观点,从权力、主体和环境等叁个要素分析组织运行机制是可行的。组织机构的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应然层面)和人为机制(实然层面)。就应然层面而言,权力、主体和环境等叁个要素在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中的作用机理是:获取权力资源是民间教育评估机构权力执行的前提,无形权力资源是核心资源;主体要素是机构运行的核心要素,机构主体把质量作为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多元化的评估模式和方法、与教育评估对象协商构建评估指标,可以满足不同教育评估对象的评估需求;环境要素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约束作用,包括政府对民间组织认识上的偏差,采取以预防制登记原则等六条原则为主的控制型管理,教育评估法律的缺位,制约了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发展。就实然层面而言,通过对我国当前33个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具有较强的官学背景,存在"分布不平衡、信息不公开"的特征,其发展情况与地方政府执政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显着联系。上海市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与学校、政府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评估方法相对灵活,政府购买评估产品为其运行提供了经费保障等,是运行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外部制度抑制和内部制度缺位、政府垄断教育评估市场、学校难以摆脱"俯视型"评估关系等不利因素。通过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之间的对比,反映出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从权力、主体和环境等叁个要素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明确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从哪里来"(动因)、"到哪里去"(目标),可以明晰设计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方向。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动因是: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鼓励,为机构介入教育评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主体要素对机构的动力,主要源于机构成员的尊重需求,注重作为专业化的组织和"知识人"特征;作为环境要素,国家宏观政策也为民间组织参与教育评估活动预留了政策空间。随着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国内开始萌芽,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这种外在环境的刺激,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发展壮大起到推动作用。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目标是:就权力要素而言,通过法律赋予的形式维护权力的正当性,同时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而机构的章程等制度对权力结构、权力范围作出安排,以确保组织运行目标得以实现。通过与政府、学校等签订契约,是保障权力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就主体要素而言,按照由浅至深、由低到高可分叁层内涵,即激发成员积极性→形成制度化管理制度→激发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从而把组织成员的自律意识转化为自主发展的动力,促进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主体自律。就环境要素而言,政府尊重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独立地位,通过扩大购买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产品的层次和范围等方式,与其建立互信关系;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与社会建立互动关系,重点从发挥以监督为主的社会保障作用、维护良好信誉两方面入手;通过增强学校对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信任度、提升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水平,构建学校与民间教育评估机构之间的互助关系,可为组织运行提供良好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的建议:鉴于我国民间教育评估机构在萌芽期,缺乏雄厚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现阶段宜采用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从而充分运用机构有限的资源。通过成立机构的监事会和机构系统内部的监事会,促进机构自律;教育评估的专业性并不因机构的属性而发生根本改变,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程序遵循教育评估活动的一般规律,分为明确评估目的和依据、组建评估专家组、找准评估的重点、制定科学评估指标等八个步骤,也可根据具体评估项目进行灵活调整;在制度方面,通过提高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法律地位,构建专业化价值取向的内部规章制度,完善民间教育评估行业内部自律制度,为机构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在环境方面,通过构建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政府秉持引导服务的治理手段,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从而优化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的环境。借鉴以上结论,深入考察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连续开展叁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发现专业化的价值取向、广泛的社会信誉、多元化的合作渠道、良好的社会口碑等,为该机构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树立了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典范,但也存在参评案例总体偏少、获奖案例未能得到推广、与政府建立关系不密切等问题。通过提高机构的自律意识、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机构的组织架构等,以加强机构自身建设;通过政府积极培育、营造社会支持氛围,以改善民间教育评估机构的外部环境。

李亚东[4]2013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愈演愈烈,各国从国情出发构建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并作为政府展示高水平业绩的一种公共责任。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和“促进管办评分离”等一系列要求。在国际视野下,结合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特点,把握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大方向,顶层设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本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比较研究、案例分析、政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按照从“管理体制——保障体系——组织架构——机构设置”的研究路径,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用公共治理的理念审视“质量保障”主体,以组织管理和中介组织的理论来考虑“组织结构和机构设置”,特别是按照我国政府转变职能的大方向,用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路构建“组织体系”。即:在重构国家、学校、市场以及政府、中介机构(事业单位)、院校社团和社会行业组织的相互关系时,抓住政府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中央层面政府职能转变及专业机构设置入手,自上而下对组织体系进行设置机构、优化结构、协调功能和建立机制,将理想“蓝图”变成可操作的现实。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一是在系统梳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活动的基础上,对各类外部质量保障机构(主要指评估机构)及其行为特征进行分类剖析,分析现行组织体系的存在问题并进行归因;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法、俄、美、印、日五国为案例,剖析五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结构特征,比较不同管理体制下各国外部质量保障模式及组织体系;叁是坚持以系统科学和公共治理、组织管理等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行政管理改革走向和现实的制约因素,准确把握构建我国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借鉴五国的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经验;四是从目标、要素、机制叁方面入手,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全程监控”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按照公共治理和管办评分离的思路,顶层设计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理想模式及机构组合的两种构想;五是结合国情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设的“改良型”和“改革型”两套行动方案,对主要保障机构(中央层面)科学设置、合理分工,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并切合实际提出若干完善建议。

刘淑芸[5]2014年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研究》文中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的研究已进入较成熟的阶段,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转轨现象有非常强的解释力,其研究方法对于探索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十分契合。文章基于新经济制度学制度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为研究基点,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演进和评估制度变迁为主线,对重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进行了论证。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的现实状况;理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逻辑关系和交互作用,力图在评估制度演进的动态中去找出存在问题的缘由和改进的方法、路径。在对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进行国际比较中,发现制度变迁过程是制度的自然演进和制度的理性建构两种力量之间的复杂交错的过程,合理利用两种路径的作用将会推动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改革的重点,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就成为国家治理的现实任务。可以肯定地说,现实的内外在动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提供了强大的刺激和适宜的条件,重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已成为现实的选择。依托政府(国家)力量把握制度变迁方向,在“国家治理”层面先行进行制度改革和制度变迁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只有破解路径依赖困境,打破既有评估制度“锁定状态”,才能找到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发展的突破口。在研究视野上,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放在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考量,不仅关注评估制度本身,还关注外在制度环境的变化,将评估制度变化的动态性内生到整个发展中,将科学性和发展性通盘考虑,以动态研究方式,审视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过去、现实和未来;在研究方法上,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尝试从理论上突破“评估”本位研究的局限性。从纵向结构上,按照历史演绎的方式,分析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演进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及发展的路径,突出分析制度演化过程中所形成问题,并在制度“变迁”中寻找研究解决办法和策略;从横向结构上,按照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方法和观点,对制度变迁的趋势、制度重建的动因,以及影响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制度变迁的主体,也就是组织、个人或国家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对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的路径选择,从国际化视野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陈宇莺[6]2003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质量的关注是大众型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设是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从比较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大有裨益。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基础是现存矛盾。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建有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其中,颇具代表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日本。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决定着不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产生。而文化传统的差异是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各异的核心要素,也是我们探求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切入点。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乃评估的主体,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其不足日益显露出来,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传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高等教育评估普遍规律的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 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国际性与民族性结合的原则;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规范化运作的原则;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以及渐进式前进的原则。本着这些原则,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法规和政策的建设与完善;以分类评估指导为特征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专家遴选制度与专家库的建立;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元评估制度以及评估信息系统的建设。

马利凯[7]2016年在《治理理论视阈下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质量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高等教育领域均兴起重点建设的高潮,然而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质量观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尚有差距,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我国高等教育重构新的管理模式和质量观,抓好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国家所需、人民所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本文以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围绕“治理理论视阈下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治理问题?治理理论如何有效保障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对治理理论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进行理论阐释,厘清质量保障体系中质量目标、投入保障、组织运行以及质量控制等要素的关系,建立起合理的分析框架,为运用这—理论解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创造前提条件。为了便于全方位、立体式了解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发展脉络,深度分析了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相关政策文本,访谈了国内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相关主管部门以及部分重点建设高校的相关主管部门的人员,在宏观方面,选择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最具代表性的“985工程”“211工程”,在微观方面,选择J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建设为案例,宏观与微观结合描述出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的现状,并从治理视角对其中存在的重点建设价值目标导向性模糊、建设效益不均衡加剧、组织结构责权利不明、管理机制程式化严重等问题作出透彻剖析。日本、韩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具有社会情况、地缘的相近关系,通过分析以上诸国和地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状况,找出其共同特点及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提供区域借鉴和思考,再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存在的缺陷,基于治理理论提出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建议:在价值导向方面,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观,立足人类发展,实现由“知识传播”向“文明进步”转变;瞄向高教强国,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坚持立德树人,实现由“利益相关”向“主体价值”转变;在路径与政策改革方面,实现“模式重塑、制度再建、路径纠偏、手段多元”;保持“发展方向”与“治理路径”统一,“关键环节”与“重点突破”结合,“资源公平”与“建设效益”并重,“规则联盟”与“多元治理”互动。在制定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和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中,克服传统政府作为管理唯一主体的弊端,运用治理的理念和思路,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高校等多种社会团体和资源的力量,形成网络化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格局,可使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各利益相关体共同参与建设,形成多元、协调、统一的“善治”氛围,打造“统一领导、多元治理、和谐善治、科学发展”的治理结构基本模式,最终必将实现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质量目标,增进国家公共利益的获得。

董阜平[8]2005年在《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教育领域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高等教育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促发展,教育质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高等教育评估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部门的重视。2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对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基本建立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模式,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毕竟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起步晚,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设至今还处在探索阶段。相比之下,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完整的评估方案、明确的评估程序和周期以及奖惩办法等,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善。 本文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及其优缺点,从而对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由五章正文和结束语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意义、目的和方法,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二章对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第叁章运用比较分析法着重梳理和分析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在产生背景、评估主体、评估程序上的异同;第四章通过对评估导向性、评估性质及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两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优缺点较为全面的把握和透彻的了解、造成两者异同的原因追溯进行相关分析,并作出基本结论。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难点所在。第五章在前面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一些启发,提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对策,认为一要消除传统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负面影响:二要加强评估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叁要明确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在教育评估中的地位与作用:四要积极支持建立相对独立于政府的社会中介评估组织;五要加强再评估机构的建设。结束语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并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进行前瞻。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建立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有所帮助。

黄新[9]2011年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直接制约着该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小。世界各国纷纷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向重视质量保障,增加资金投入,规范评估体制,努力保障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学术水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英国形成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与学术标准保障体系。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以保证英国高等教育标准、提高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为使命,为英国高等教育制定了由高等教育规格框架、学科基准陈述、专业标准、运行规则组成的学术规范。作为学术规范重要组成部分的QAA运行规则具有权威性、公开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为高校进行质量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操作方法,也是QAA对高校进行院校审查的重要依据,保证了QAA所有工作和活动的公正、公平、公开。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可以从英国高等教育保障制度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与保障制度。这就要求,整合现有评估机构,建立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制订一套科学可行的高等教育学术标准;依法进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发挥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评估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黎志华[10]2011年在《教师教育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母机”,在今天重视科教兴国的背景下更显其战略意义,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引作用,通过评价引导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受到关注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评价仅仅被作为“高等教育”进行评价,重视了其高等教育属性,忽视了教师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这样的评价导致教师教育难以培养真正适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优秀教师,新任教师的适应性差长期被基础教育界所诟病。只有研究教师教育评价的特殊属性,建立起能够导向培养优秀教师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建立起真正适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母机”的作用。本论文就是选择了这样的问题,希望通过系统研究教师教育评价的基本属性与理论基础,初步构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能够推动教师教育健康发展的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本论文以系统的学理研究为基础,结合实践分析,重点是研究“教师教育评价问题”,而不是开发或组织“教师教育评价”;研究教师教育评价的共同属性而不是针对某种具体的教师教育评价活动。论文以“高等教育属性”和“教师成长规律”为主线,将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问题。论文第一章对教师教育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概念的梳理。教育评价是通过外显属性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的,“教师教育评价”需要通过教师教育属性的外显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把握教师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教育评价研究的基础。教师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教师教育发展,只有充分了解教师教育的发展机制,评价活动才能有效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论文第二章系统探讨了教师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师教育评价是一种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因此具有高等教育评价的全部属性,但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性,使得“教师教育评价”有了与其他高等教育评价不同的另外属性。教师教育评价的研究需要全面运用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特殊属性,尤其教育改革对教师要求的变化。论文第叁章系统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准则。对教师教育评价准则的本质、来源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这是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教师教育评价是以评价准则为基本依据的,研究教师教育的评价准则是把握教师教育评价的关键。论文第四章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模式选择。从教育评价发展和教师教育发展两方面,在分析各类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上,以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教师教育的评价模式选择问题。评价模式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教育评价的模式已经有了众多研究,针对教师教育特殊属性的评价模式也有不少探讨。但与整个教育评价一样,教师教育评价面临不断的矛盾争议,这样问题的解决要求发展和创新教师教育评价模式。论文第五章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论文总结了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境外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以院校评估为例,尝试开发了我国教师教育的指标体系,当然这样的指标体系只具有案例意义。论文第六章研究了教师教育评价的准备、实施与后评价问题。教师教育评价是一种教育评价活动,完整的过程应当包括了准备、实施与后评价叁个部分,现实的评价往往因为没有完成整个过程而导致评价中的问题。论文对教师教育评价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阶段的主要做法和后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第七章尝试对我国教师教育准入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构建。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事业,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和专业,教师教育需要建立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世界主要国家都重视教师教育的独特性,普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准入制度与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 方鸿琴.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 中美英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比较研究[D]. 曲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3]. 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运行机制研究[D]. 刘波. 西南大学. 2013

[4].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顶层设计[D]. 李亚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研究[D]. 刘淑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研究[D]. 陈宇莺. 湖南大学. 2003

[7]. 治理理论视阈下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质量保障研究[D]. 马利凯. 吉林大学. 2016

[8]. 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D]. 董阜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9].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研究[D]. 黄新. 华东理工大学. 2011

[10]. 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 黎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