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萤叶甲论文_李翠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菱角萤叶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菱角,长江流域,杀虫,敌百虫,地理,适合,竞争。

菱角萤叶甲论文文献综述

李翠英[1](2018)在《7代菱角萤叶甲如何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菱角莹叶甲当下发生为7代:第1代5月初至6月中旬;第2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3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4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5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第6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7代是不完整世代,在9月下旬后,及10月下旬陆续迁入(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8-08-03)

王璐瑶[2](2017)在《菱角萤叶甲雄性竞争策略及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雄性会适应性调整自身行为来回应潜在精子竞争。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交配前有竞争者出现,雄性会出现交配时长延长、精液量增加,从而产生更多后代等适应性反应。之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以果蝇为模式物种,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用菱角萤叶甲作为试验对象来探索雄性面对潜在精子竞争时的适应性反应。昆虫的多次交配行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包含两种形式:一妻一夫制的多次交配和一妻多夫制的多次交配。一妻多夫制的传统进化学意义在于,雌性能够通过交配的资源和雄性的精子获得物质利益(直接利益)和基因利益(间接利益)。但是这个进化学上的意义却不能完整解释昆虫界的雌性一妻一夫制和一妻多夫制两种交配制度为何可以共存。除此之外,菱角萤叶甲精子偏向性模式至今还未被报道。1.本研究从交配前有竞争者和交配时有竞争者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适应性的改变对雄性和雌性的适合度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交配前的暴露时长比暴露密度更能影响雄性交配时的适应性调整:交配前暴露时长越长,雌雄交配的反应时长和雌虫寿命越短,交配时长越长,而子代数量呈现先降低、直到暴露时长为24 h达到最低然后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推测雄性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生理上的准备,并且“24 h”为唤醒雄性面对潜在精子竞争时产生适应性反应的“时间窗口”。交配时竞争者的突然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当配偶和其他雌性同时出现时雄性会推迟他们的适应性反应。2.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比了菱角萤叶甲一夫一妻制多次交配(MM)和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PM)的雌虫适合度。我们的数据表明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MM)的雌虫与一妻一夫制多次交配(PM)的雌虫相比,前者寿命和产卵时长均显着缩短,有效产卵时长未发现显着差异;雌虫产卵量显着增多,孵化率显着降低导致有效产卵量显着减少。在雌性配偶检验试验中发现,当把已交配的雌虫同时与旧配偶和新配偶放入同一饲养皿中,雌虫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新配偶且更倾向于与旧配偶交配。除此之外在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中,与处虫进行二次交配的雌虫和与非处虫进行二次交配的雌虫相比,雌虫的寿命和繁殖力大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菱角萤叶甲中,一妻一夫制多次交配的雌虫比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的雌虫可以获得更多的直接利益,即寿命更长并且产出更多子代。3.本次试验运用微卫星父权鉴定技术,在对菱角萤叶甲多次交配后子代的P2值进行数据分析时,结果显示在菱角萤叶甲多次交配格局中,改变其交配频次和交配间隔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多来源精子的偏向性的变化。若多次交配期间交配间隔较短,最先交配的雄性后代占比逐渐降低,最后交配的雄性占比逐渐升高,精子偏向性呈现最后雄性优势;若交配间隔较长,由于先交配的雄性占据了授精优势,所以最先产出的后代大部分为先交配的雄性后代,但最后交配的雄性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比在逐渐上升,所以呈现出最后雄性偏向性的优势会被推迟的现象。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发现菱角萤叶甲的雄性面对潜在的精子竞争会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在菱角萤叶甲一妻一夫多次交配和一妻多夫多次交配的比较中,前者比后者可以使雌虫获得更多的直接利益;通过微卫星父权鉴定技术,显示菱角萤叶甲精子偏向性模式呈现出最后雄性偏向性优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璐瑶,范海江,李建洪,王永模[3](2015)在《菱角萤叶甲雄性竞争策略的可塑性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种群密度下菱角萤叶甲雄虫之间竞争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雄虫对雌虫的反应时间(从遇到雌虫到开始交配的时长)随着成虫期生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与幼虫期的生活密度没有显着关系;交配时长未受到幼虫期生活密度以及成虫期竞争者数量的影响;雄虫精子数量与雄虫幼虫期生活密度以及成虫期竞争者数量无关;雄成虫附腺蛋白含量受到幼虫期生活密度以及成虫期竞争者数量的影响,密度越高、竞争者越多,雄成虫附腺蛋白含量越多。因此,菱角萤叶甲雄虫可根据幼年以及成年后的生存环境对生殖行为和生殖生理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生殖利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5年22期)

韩群营,黄明生,李守荣,曾学军,胡刚[4](2015)在《菱角萤叶甲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菱角萤叶甲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于2011~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试验并结合室内观察系统研究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菱角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消长动态、发生危害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结果]菱角萤叶甲属于全变态昆虫,在蔡甸区1年发生7代,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出现2个发生危害高峰。在实际生产中,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结论]试验结果为指导湖北省相关部门防治菱角萤叶甲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4期)

范海江[5](2015)在《菱角萤叶甲交配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属于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小萤叶甲属,是菱角上的主要害虫,给菱角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威胁。明确菱角萤叶甲交配行为对于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同时为该害虫的控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探索了多次交配对菱角萤叶甲雌虫适合度的影响和雌虫对交配对象的选择,初步探究了菱角萤叶甲雄性竞争的可塑性反应,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在未暴露在雄虫条件下,多次交配显着增加了雌虫的总产卵量和日平均产卵量,交配1次以及交配5次的雌虫总产卵量分别为404.31粒和674.62粒;多次交配同时也提高了卵的孵化率,特别是在产卵后期,单次交配雌虫的卵孵化率在30.00%以下,而5次交配雌虫卵孵化率达90.00%以上。然而,在暴露在雄虫条件下,随着交配次数的增加,雌虫的寿命显着缩短,单头雌虫与4头雄虫一起饲养,其寿命显着短于单独饲养的雌虫和1雌1雄一起饲养的雌虫,同时总产卵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与4头雄虫一起饲养的雌虫其总产卵量不到单独饲养雌虫的一半;在整个试验阶段中,暴露于雄虫对雌虫卵的孵化率没有显着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多次交配对于雌虫达到最佳生殖量是必要的,但是雄虫干扰会降低雌虫通过多次交配获得的生殖利益。2、通过雌虫对雄虫个体大小、日龄以及交配经历的选择试验发现,与不同大小的雄虫交配后雌虫的交配率差异不显着,总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平均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卵的孵化率也没有显着差异;与不同日龄雄虫交配后雌虫的交配率差异不显着,总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日平均产卵量差异不显着,卵的孵化率也没有显着差异;与不同交配经历雄虫交配后雌虫的交配率差异不显着,总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日平均产卵量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雌虫在选择交配对象时,对雄虫的大小、日龄以及交配经历没有明显偏爱。3、多次交配在昆虫中广泛存在,这会导致雄性对交配权的竞争和精子对受精权的竞争。本部分工作研究了不同种群密度下菱角萤叶甲雄虫之间竞争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雄虫对雌虫的反应时间(从遇到雌虫到开始交配的时长)随着成虫期生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与幼虫期的生活密度没有显着关系;交配时长未受到幼虫期生活密度以及成虫期竞争者数量的影响;雄虫精子数量与雄虫幼虫期生活密度以及成虫期竞争者数量无关;但雄成虫附腺蛋白含量受到幼虫期生活密度以及成虫期竞争者数量的影响,密度越高、竞争者越多雄成虫附腺蛋白含量越多。因此,菱角萤叶甲雄虫可能会根据幼年以及成年后的生存环境对生殖行为和生殖生理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生殖利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李翠英[6](2015)在《菱角萤叶甲和紫叶蝉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菱角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湖区的湖泊和低洼蓄水区,其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多之势,栽种菱角上市时间较长,既可生食又可熟食,经济效益好,很受市场欢迎。在栽种时常遭害虫的危害,如不加防治,菱角叶片会被食得残缺不全或全部食光,或者吸食叶片汁液,使植株生长发育迟缓,严重的整株枯死。菱角莹叶甲。该虫是一种甲虫,雌虫体长5毫米左右,褐色披白色绒毛,头顶后颊部黑色,触角丝状,黑褐色,复眼突出,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黑色,中(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5年13期)

郑福山,杜予州,强承魁,任顺祥[7](2009)在《菱角萤叶甲取食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国外菱角生物防治的天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幼虫和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16~28℃),当温度过高(>31℃)时取食量开始减少;幼虫、成虫取食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温度28℃左右;与幼虫相比,成虫取食量较大,危害期较长;建立了取食量与温度间关系的模型,经检验能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同时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取食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取食量有了很大差别,保山种群的世代取食量是泰安种群的2倍。[结论]温度是影响菱角萤叶甲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保山种群是国外控制菱角的潜在理想天敌。(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16期)

司升云,吴仁锋[8](2008)在《菱角萤叶甲的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菱角(Trapanatans L.)为菱科菱属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和东南亚各地,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均有栽培,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栽培面积较大,华北地区有零星种植。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bir-(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08年04期)

郑福山,杜予州,蔡超,徐冉[9](2007)在《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鞘翅目:叶甲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糊聚类、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12个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的形态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数量性状变异和地理分布间的关系,并对菱角萤叶甲亚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界定。聚类分析将我国菱角萤叶甲12个地理种群分为6个部分:其中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的保山种群为一组,华南地区的广州种群为一组,东北地区的沈阳种群为一组,华中地区的孝感种群为一组,长江以北地区的淮安、扬州、泰安和阜阳种群为一组,长江以南地区的常州、嘉兴、青浦和义乌种群为一组,可见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数量性状变异与地理分布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菱角萤叶甲各器官的长度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变异的关系,变异与性状具有显着正相关性。采用形态学测量的方法对于确定菱角萤叶甲亚种的地位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郑福山[10](2007)在《菱角萤叶甲种群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是水生蔬菜——菱角(Trapa natans Linnaeus)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菱角产区。同时,由于菱角萤叶甲食性较为单一,很可能成为北美外来入侵性杂草野生菱角生物防治的理想天敌昆虫。本研究综合运用传统形态分类、生物学和生态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不同的层次全面分析了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化情况,旨在探讨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的种下分化水平以及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菱角萤叶甲的传播扩散、防治以及为国外天敌引种筛选理想的种群提供理论依据。1、根据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运用数值分类的方法可将我国的12个地理种群分为6个大的地理居群,居群之间与地理分布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其中云南保山种群与其它种群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已具备亚种的分类地位。此外,在部分种群之间外生殖器特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2、通过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1)温度是影响菱角萤叶甲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保山种群发育历期最长,泰安种群历期最短;2)种群间世代存活率差异较大,最高的超过60%(上海青浦种群),最低的不到40%(泰安种群);3)产卵高峰出现在生殖前期,但种群间生殖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最高为228粒(上海青浦种群),最低仅为70.2粒(广州种群);4)种群间越冬代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较大,与地理纬度之间符合逻辑斯蒂模型,过冷却点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降低。3、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的菱角萤叶甲杂交后代的存活率都明显的降低,甚至有的后代不能正常发育到成虫,即种群间已产生较大的生殖隔离。4、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1)酯酶同工酶在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异较大,地理种群间的差异要小于菱角萤叶甲和褐背小萤叶甲种间的差异;2)种群间酯酶同工酶的差异与地理距离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同工酶的变化与菱角萤叶甲的地理分布以及寄主植物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5、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COII和Cyt 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1)菱角萤叶甲五个不同地理种群的COI、COII和Cyt b基因序列的A+T含量分别为71.4%、74.4%和74.9%,明显高于G+C的含量;2)叁种基因的转换(T-C,A-G)频率高于颠换(T-A,T-G,C-A,C-G)频率,其中转换以T-C最多,颠换以T-A最多,颠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叁位点,转换颠换比(R)值分别为6.3,3.1和6.0;3)叁种基因都存在大量的独享单倍型,说明菱角萤叶甲种群间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共享单倍型只发生在华北和华中种群间,说明这两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4)华北和华中种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其它种群间已经有很大程度的遗传差异;5)分子进化树显示,菱角萤叶甲五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有着显着的相关性,华北和华中两个在地理位置上非常近的种群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与较近的华南种群聚在一起,最后分别与最远的东北和西南两个种群聚在一起;6)利用叁种基因分别对菱角萤叶甲起源探讨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菱角萤叶甲与菱角有着共同的起源地——长江中下游地区。6、rDNA ITS1、ITS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1)rDNA-ITS1基因在菱角萤叶甲种群间进化速度较快,进化树显示,泰安和扬州种群,益阳和新余种群,苏州和上海青浦种群形成叁个分支,表明菱角萤叶甲种群分化与寄主和地理距离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rDNA ITS2序列变异位点已达到4.42%,进化速度也较快,云南保山种群与其它种群差异最大,存在多个碱基插入位点。7、基于多基因的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子标记有不同的进化速率,同一分子标记内不同区段进化速率也不同,mtDNA和rDNA是两种进化速率较快但遗传方式不同的分子标记,通过两者联合进行种群遗传分化研究能更好的说明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和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进化速度来看,ITS1 >ITS2 >Cyt b >COII >COI。8、种上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COI基因建立的小萤叶甲属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0种小萤叶甲均形成4个相同的簇群,簇群内的种类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寄主,小萤叶甲属部分种类昆虫的分子进化与寄主植物有着显着的相关性;2)基于16S基因对叶甲科的几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比较显示,在遗传距离上,种内<种间<属间<亚科间,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是一致的;3)通过对菱角萤叶甲、褐背小萤叶甲及杂交后代的COI基因进行比较发现,杂交后代与母本是高度同源的,但仍有一定的变异,这些变异中有些位点是稳定和可重复的,通过进化树分析看出,杂交后代并没有形成物种间的过渡类型或者新的物种,可见,COI基因是较为严格的母性遗传基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7-05-01)

菱角萤叶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雄性会适应性调整自身行为来回应潜在精子竞争。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交配前有竞争者出现,雄性会出现交配时长延长、精液量增加,从而产生更多后代等适应性反应。之前大多数相关研究以果蝇为模式物种,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用菱角萤叶甲作为试验对象来探索雄性面对潜在精子竞争时的适应性反应。昆虫的多次交配行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包含两种形式:一妻一夫制的多次交配和一妻多夫制的多次交配。一妻多夫制的传统进化学意义在于,雌性能够通过交配的资源和雄性的精子获得物质利益(直接利益)和基因利益(间接利益)。但是这个进化学上的意义却不能完整解释昆虫界的雌性一妻一夫制和一妻多夫制两种交配制度为何可以共存。除此之外,菱角萤叶甲精子偏向性模式至今还未被报道。1.本研究从交配前有竞争者和交配时有竞争者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种适应性的改变对雄性和雌性的适合度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交配前的暴露时长比暴露密度更能影响雄性交配时的适应性调整:交配前暴露时长越长,雌雄交配的反应时长和雌虫寿命越短,交配时长越长,而子代数量呈现先降低、直到暴露时长为24 h达到最低然后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推测雄性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生理上的准备,并且“24 h”为唤醒雄性面对潜在精子竞争时产生适应性反应的“时间窗口”。交配时竞争者的突然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除此之外,研究发现当配偶和其他雌性同时出现时雄性会推迟他们的适应性反应。2.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比了菱角萤叶甲一夫一妻制多次交配(MM)和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PM)的雌虫适合度。我们的数据表明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MM)的雌虫与一妻一夫制多次交配(PM)的雌虫相比,前者寿命和产卵时长均显着缩短,有效产卵时长未发现显着差异;雌虫产卵量显着增多,孵化率显着降低导致有效产卵量显着减少。在雌性配偶检验试验中发现,当把已交配的雌虫同时与旧配偶和新配偶放入同一饲养皿中,雌虫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新配偶且更倾向于与旧配偶交配。除此之外在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中,与处虫进行二次交配的雌虫和与非处虫进行二次交配的雌虫相比,雌虫的寿命和繁殖力大大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菱角萤叶甲中,一妻一夫制多次交配的雌虫比一妻多夫制多次交配的雌虫可以获得更多的直接利益,即寿命更长并且产出更多子代。3.本次试验运用微卫星父权鉴定技术,在对菱角萤叶甲多次交配后子代的P2值进行数据分析时,结果显示在菱角萤叶甲多次交配格局中,改变其交配频次和交配间隔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多来源精子的偏向性的变化。若多次交配期间交配间隔较短,最先交配的雄性后代占比逐渐降低,最后交配的雄性占比逐渐升高,精子偏向性呈现最后雄性优势;若交配间隔较长,由于先交配的雄性占据了授精优势,所以最先产出的后代大部分为先交配的雄性后代,但最后交配的雄性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比在逐渐上升,所以呈现出最后雄性偏向性的优势会被推迟的现象。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发现菱角萤叶甲的雄性面对潜在的精子竞争会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在菱角萤叶甲一妻一夫多次交配和一妻多夫多次交配的比较中,前者比后者可以使雌虫获得更多的直接利益;通过微卫星父权鉴定技术,显示菱角萤叶甲精子偏向性模式呈现出最后雄性偏向性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菱角萤叶甲论文参考文献

[1].李翠英.7代菱角萤叶甲如何防[N].农资导报.2018

[2].王璐瑶.菱角萤叶甲雄性竞争策略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3].王璐瑶,范海江,李建洪,王永模.菱角萤叶甲雄性竞争策略的可塑性反应[J].长江蔬菜.2015

[4].韩群营,黄明生,李守荣,曾学军,胡刚.菱角萤叶甲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

[5].范海江.菱角萤叶甲交配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6].李翠英.菱角萤叶甲和紫叶蝉的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5

[7].郑福山,杜予州,强承魁,任顺祥.菱角萤叶甲取食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8].司升云,吴仁锋.菱角萤叶甲的识别与防治[J].长江蔬菜.2008

[9].郑福山,杜予州,蔡超,徐冉.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鞘翅目:叶甲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7

[10].郑福山.菱角萤叶甲种群分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菱角萤叶甲各地理种群23个单...菱角萤叶甲各地理种群中20个...个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分...28℃下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菱角萤叶甲33个单倍型的分布...中国菱角萤叶甲12个地理种群的...

标签:;  ;  ;  ;  ;  ;  ;  

菱角萤叶甲论文_李翠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