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穗不育论文-冯佳,莫利平,赵春华,纪军

小穗不育论文-冯佳,莫利平,赵春华,纪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穗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基部不育小穗,顶部不育小穗,重组自交系群体

小穗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冯佳,莫利平,赵春华,纪军[1](2015)在《基于多环境下2个相关小麦RILs群体不育小穗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总不育小穗数、基部和顶部不育小穗数的遗传特点,利用2个相关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4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和QTL检测结果,对其进行了分析。2个群体表型数据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顶部不育小穗是引起总不育小穗数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反。环境间表型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受环境影响均较大,其中复合性状总不育小穗数由于受其构成因素基部和顶部不育小穗数的双重影响而表现受环境影响最大,顶部不育小穗数次之。QTL检测结果表明:影响总不育小穗数的遗传因素并非是其构成因素遗传因子的简单累加,总不育小穗数、基部和顶部不育小穗数3个性状在QTL水平关系复杂,既在3个性状间或两两性状间检测到共同QTL,也分别检测到单一性状的特异QTL。顶部不育小穗数与总不育小穗数之间存在显着遗传相关性和较多的共同QTL。为小麦不育小穗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小麦生产中栽培措施的合理运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佳佳[2](2014)在《小麦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的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需求的重要途径。穗粒数是小麦产量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检测、定位、发掘小麦穗粒数相关性状的QTL,对于小麦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EMS诱变小麦品系山农1186得到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M7652,以M7652为非轮回亲本与轮回亲本山农1186杂交、回交,获得BC3F2(90个单株)群体及其衍生BC3F2:3株系群体(记为MS-BC3F2和MS-BC3F2:3);“M7652×泰农18”配制杂交组合,得到F2(339个单株)群体及其衍生的F2:3株系群体(记为MT-F2和MT-F2:3)。MS-BC3F2和MT-F2群体用于分子标记分析和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MS-BC3F2:3和MT群体的穗部性状(包括穗粒数、基部不育小穗数、穗长、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和株高进行QTL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了MS-BC3F2:3群体3个环境的5个穗部相关性状和株高,MT群体在两年1个环境的5个穗部相关性状和株高。对两个群体的差异显着性分析表明,亲本在基部小穗不育、穗粒数、可育小穗数、穗长、株高等性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群体的各性状在基因型和环境间在0.001水平上均表现极显着差异。表现型分布分析表明,各个性状的表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这些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两个群体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不育小穗数与穗粒数、可育小穗数呈极显着负相关;穗粒数与可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穗长呈极显着正相关;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穗长两两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2)利用2038个SSR和EST-SSR标记,分别检测其在M7652与山农1186和泰农18之间的多态性,其中568个标记(22.5%)在M7652和山农1186之间表现差异,705个标记(34.6%)在M7652和泰农18之间表现差异。利用MT-F2群体构建了含有7个位点、总长度为73.1cM的4B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利用MS-BC3F2群体进行SSR、DArT、SNP分子标记的扫描,最终获得包含140个位点(70个DArT位点、63个SNP位点、7个SSR位点),162个标记的4B染色体的超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总长58.23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42cM。在2个遗传连锁图中,相同标记的顺序具有一致性。其中4个SSR标记被定位在物理图谱上。(3)基于MS-BC3F2:3群体的QTL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控制穗部性状和株高的18个QTL。不同的环境下,单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2.35%~46.03%,LOD值最高为12.10;所检测到的QTL在3个环境下都可以检测到而且覆盖同一标记区间S_2254072-S_1049581,形成一个QTL簇;QKns、QTss在3个环境下的贡献率都超过20%,QSl在3个环境下的贡献率都超过30%,这3个QTL是主效QTL。(4)对MT-F2群体及其衍生MT-F2:3家系群体的穗部性状和株高进行QTL分析,在两年一个环境下共检测到8个QTL,单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51%~39.15%。8个QTL覆盖同一标记区间gwm149-swes24,这些QTL位点形成一个QTL簇;在检测的8个QTL中,有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0%,其中,QBss的贡献率最高为39.15%,是主效QTL。(5)利用MS-BC3F2:3群体检测到的QTL覆盖4B染色体的高密度连锁图谱的5.06-30.29cM,共有30个SNP标记,有14个标记来自于来源于小麦全基因组454测序的数据库,将4个SNP标记转化为CAPS标记。(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6)

王盈盈[3](2009)在《小麦基部小穗不育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基部小穗不育是生产中较普遍的现象,生产推广的有些品种基部小穗不育现象严重。本研究以EMS诱变山农1186得到的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BSS)为材料,同受体山农1186和小麦品种泰农18杂交,对其F1代单株和F2分离群体的基部小穗育性进行观察分析,以期了解基部小穗不育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以山农1186×BSS的F2代180个单株及其F3株系作为作图群体,对基部小穗不育相关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对山农1186×BSS、BSS×山农1186、BSS×泰农18的F1、F2基部小穗育性进行分析。3个组合中F1均为0或1个小穗不育,表明基部小穗不育由隐性基因突变导致;前2个组合的F2群体中,可育和不育表现3:1的分离比,说明小麦基部小穗育性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但在BSS×泰农18组合中,不符合3:1,说明在泰农18背景中,基部小穗不育的遗传更为复杂。2、利用SAS软件分析F2代中各变异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和节间长度与不育小穗数呈显着正相关,而叶片宽度与不育小穗数显着负相关;穗粒数和可育小穗数正相关,同时与基部不育小穗数和顶部不育小穗数负相关,与倒二叶的宽度呈正相关;各叶片宽度之间、各节间长度及株高之间分别正相关;叶片宽度和节间长度、株高之间均呈负相关。3、利用优选小群体法(PSG)寻找到与小麦基部小穗育性连锁的9个分子标记,构建了基部小穗不育基因的连锁图谱,将基部小穗育性控制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距STS标记Mag2055 23.5 cM。4、在4B染色体图谱的基础上,对BSS突变体的其他变异性状进行QTL分析,获得株高、倒二节间长、倒叁节间长、倒五节间长、旗叶宽、倒二叶宽、倒叁叶宽、可育小穗数的QTL各1个,分布于3个区间内:SWES24-Mag2055、Wmc89-SWES24、SWES30-Wmc511。(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2)

靳凤,马翎健,范春燕,王爱芳,何蓓如[4](2009)在《非1B/1R和1B/1R类型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穗长和小穗数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非1B/1R和1B/1R类型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穗长和小穗数的遗传规律,利用非1B/1R类型KTSP732A和1B/1R类型K3314A两种K型不育系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穗长和小穗数两类性状进行单世代和多世代混合分离分析。结果显示,非1B/1R类型KTSP732A和1B/1R类型K3314A穗长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C-0),无主基因存在;非1B/1R类型KTSP732A的小穗数性状符合两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E-6),主基因遗传率为40.7%;而1B/1R类型K3314A的控制小穗数性状基因类型与非1B/1R不同,该类型无主基因存在,也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C-0)。(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蒋方山[5](2008)在《小麦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和相关cDNA片段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基部和顶部小穗常常不育是影响穗粒数的重要因素。推广的小麦品种中,顶部小穗不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大多数品种总有1~2个基部小穗不育,极少见到基部小穗完全可育的品种。因此,增加基部小穗的育性,进而增加穗粒数,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利用EMS诱变基部小穗完全可育的小麦品系山农1186,获得了稳定遗传的基部小穗不育的突变体,命名为BSS(basal spikelet sterility)突变体。本研究对该突变体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小穗发育过程观察、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基因片段克隆。主要结果如下:(1)10个突变体的基部有2~4个不育小穗,而山农1186基部小穗正常结实;与受体山农1186相比,10个突变株系的穗长、小穗数无显着变化,但穗粒数显着降低;突变株系的株高,穗下、倒二、倒四、倒五节间长度显着增加,表明株高的增加是由多个节间伸长造成的;大多数株系的旗叶、倒二叶、倒叁叶宽度显着变窄。BSS突变体的农艺性状间存在相关关系。株高、穗下节间长和倒二节间长度与不育小穗数呈显着正相关;旗叶宽、倒二叶宽、倒叁叶宽及穗粒数与不育小穗数呈极显着负相关。(2)对小穗发育的形态学观察发现,BSS突变体基部小穗在四分体时期开始退化,雌蕊、雄蕊、子房萎焉失水,变成模糊的一团组织,进而导致基部小穗不育。(3)从305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28对在山农1186和BSS突变体之间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28对EST-SSR引物在BSS突变体中检测到133个等位位点,每对多态性引物检测出2~6个等位位点,其中多态性等位位点为43个,占32.33%。(4)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研究了受体山农1186和BSS突变体孕穗期幼穗的基因表达差异。获得了7个可能和基部小穗育性相关的cDNA片段:BSS_1~BSS_7。BSS_3与水稻、拟南芥等植物的琥珀酸脱氢酶具有很高的同源性(99%),推测BSS_3参与植物叁羧酸循环,调节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可能属于广谱性的调节基因;BSS_4与小麦含有保守F-box区域的EST序列ta94166的451~820区段同源性达到95%,与水稻F-Box蛋白质EAZ17658.1、EAY80184.1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BSS_4可能是F-Box基因,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调节B类基因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7)

王春明,安井秀,吉村醇,翟虎渠,万建民[6](2002)在《水稻RFLP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控制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台中 6 5 (粳稻 ) / ARC10 313(籼稻 )的重组近交系 (F1 0 )构建了 RFL P连锁图谱 ,含 113个分布均匀的标记。作成的图谱覆盖全基因组 ,全图总长 14 6 2 .4 c M,图中标记位置与所使用的参照图谱基本符合。利用该重组自交家系材料与亲本台中 6 5回交得到 BF1 家系 ,用于对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 QTL 分析 ,检测出 3个小穗不育和 1个花粉不育QTL,且有一个小穗不育位点和花粉不育位点重迭于第 7条染色体的标记 R1789处。已知的恢复基因 Rf4与该座位对应。正在建立该座位的近等基因系以进行基因精确定位和克隆(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金银根,黄志仁,周美学,许如根,赵步洪[7](1996)在《不育系与可育系大麦开花特性与小穗结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小穗(花)中浆片、雄蕊解剖结构的差异,影响着小穗是否开花、开花的早迟、开闭花持续时间的长短、开花高峰期的有无和早迟及其每穗开花的相对小花数等。因此,弄清小穗有关组成成份的结构特点与开闭花的关系,对弄清雄蕊不育机制,提高制种效率和产量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薛光行,赵建宗,陈长利,陈平[8](1993)在《长日照下栽培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小穗育性观察(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栽培在16h光照、平均气温约25℃环境下的光敏不育水稻(C407s、31301s和8902s)有为数不少的颖花雄性败育不完全,花药里还有正常花粉粒。即使在自交完全不结实的样本里仍有2%以上的可育颖花(正常花粉率大于30%的颖花)。考察可育颖花在不同枝梗间、第一、二次枝梗内的不同花位间的频率分布,未见可育颖花的出现部位与发育早晚或强(弱)势花位有明显关联。(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1993年06期)

小穗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的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需求的重要途径。穗粒数是小麦产量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检测、定位、发掘小麦穗粒数相关性状的QTL,对于小麦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EMS诱变小麦品系山农1186得到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M7652,以M7652为非轮回亲本与轮回亲本山农1186杂交、回交,获得BC3F2(90个单株)群体及其衍生BC3F2:3株系群体(记为MS-BC3F2和MS-BC3F2:3);“M7652×泰农18”配制杂交组合,得到F2(339个单株)群体及其衍生的F2:3株系群体(记为MT-F2和MT-F2:3)。MS-BC3F2和MT-F2群体用于分子标记分析和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MS-BC3F2:3和MT群体的穗部性状(包括穗粒数、基部不育小穗数、穗长、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和株高进行QTL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了MS-BC3F2:3群体3个环境的5个穗部相关性状和株高,MT群体在两年1个环境的5个穗部相关性状和株高。对两个群体的差异显着性分析表明,亲本在基部小穗不育、穗粒数、可育小穗数、穗长、株高等性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群体的各性状在基因型和环境间在0.001水平上均表现极显着差异。表现型分布分析表明,各个性状的表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这些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两个群体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不育小穗数与穗粒数、可育小穗数呈极显着负相关;穗粒数与可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穗长呈极显着正相关;总小穗数、可育小穗数、穗长两两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2)利用2038个SSR和EST-SSR标记,分别检测其在M7652与山农1186和泰农18之间的多态性,其中568个标记(22.5%)在M7652和山农1186之间表现差异,705个标记(34.6%)在M7652和泰农18之间表现差异。利用MT-F2群体构建了含有7个位点、总长度为73.1cM的4B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利用MS-BC3F2群体进行SSR、DArT、SNP分子标记的扫描,最终获得包含140个位点(70个DArT位点、63个SNP位点、7个SSR位点),162个标记的4B染色体的超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总长58.23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42cM。在2个遗传连锁图中,相同标记的顺序具有一致性。其中4个SSR标记被定位在物理图谱上。(3)基于MS-BC3F2:3群体的QTL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控制穗部性状和株高的18个QTL。不同的环境下,单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2.35%~46.03%,LOD值最高为12.10;所检测到的QTL在3个环境下都可以检测到而且覆盖同一标记区间S_2254072-S_1049581,形成一个QTL簇;QKns、QTss在3个环境下的贡献率都超过20%,QSl在3个环境下的贡献率都超过30%,这3个QTL是主效QTL。(4)对MT-F2群体及其衍生MT-F2:3家系群体的穗部性状和株高进行QTL分析,在两年一个环境下共检测到8个QTL,单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1.51%~39.15%。8个QTL覆盖同一标记区间gwm149-swes24,这些QTL位点形成一个QTL簇;在检测的8个QTL中,有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0%,其中,QBss的贡献率最高为39.15%,是主效QTL。(5)利用MS-BC3F2:3群体检测到的QTL覆盖4B染色体的高密度连锁图谱的5.06-30.29cM,共有30个SNP标记,有14个标记来自于来源于小麦全基因组454测序的数据库,将4个SNP标记转化为CAPS标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穗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冯佳,莫利平,赵春华,纪军.基于多环境下2个相关小麦RILs群体不育小穗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5

[2].王佳佳.小麦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穗部性状的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4

[3].王盈盈.小麦基部小穗不育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09

[4].靳凤,马翎健,范春燕,王爱芳,何蓓如.非1B/1R和1B/1R类型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穗长和小穗数性状的遗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

[5].蒋方山.小麦基部小穗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和相关cDNA片段克隆[D].山东农业大学.2008

[6].王春明,安井秀,吉村醇,翟虎渠,万建民.水稻RFLP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控制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英文)[J].作物学报.2002

[7].金银根,黄志仁,周美学,许如根,赵步洪.不育系与可育系大麦开花特性与小穗结构比较[J].作物学报.1996

[8].薛光行,赵建宗,陈长利,陈平.长日照下栽培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小穗育性观察(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

标签:;  ;  ;  ;  

小穗不育论文-冯佳,莫利平,赵春华,纪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