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松材线虫论文_薛美静,李英,张靖,高泽文,吴文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松材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松材线虫,繁殖力,蛋白酶,致病性,崂山,密码子,基因。

拟松材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薛美静,李英,张靖,高泽文,吴文涛[1](2019)在《拟松材线虫纤维素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拟松材线虫是否分泌纤维素酶以及纤维素酶与其致病力的关系。【方法】对拟松材线虫的不同致病性种群以及松材线虫的虫体蛋白提取液、分泌液的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定量测定,比较群体间纤维素同工酶谱型差异。【结果】拟松材线虫也含有纤维素酶,并向体外分泌;且不同致病性种群的纤维素酶活性与其致病性有一定相关性,致病性越强纤维素酶活性越强。【结论】纤维素酶活性大小是导致拟松材线虫不同种群间致病性差异的重要原因,这对于全面认识松树线虫萎蔫病的致病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潘妍毅,黄麟,吴小芹[2](2018)在《拟松材线虫组织蛋白酶基因的RNA干扰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拟松材线虫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dsRNA浸泡法对靶标基因进行基因干扰,观察拟松材线虫在活体和离体情况下的繁殖力、取食速率、性别比例、体积及致病力的变化情况。【结果】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被干扰后,拟松材线虫繁殖力增强约75%,取食速率变快,致病力变强,并且拟松材线虫群体的雄、雌成虫比由3∶5变为6∶13,成虫所占的比例由8%提高至19%。【结论】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对拟松材线虫的繁殖力和致病力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周立峰[3](2017)在《拟松材线虫致病性分化与致病相关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是一种松树内寄生线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天然松林中。它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等方面都十分相似,是松材线虫的近缘种,它们拥有相同的食物资源与媒介昆虫,占据相同生态位。从拟松材线虫发现至今已有30余年,尚无研究表明其与松树大量死亡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拟松材线虫部分虫株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迄今为止,关于拟松材线虫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其与松材线虫的区别、鉴定上,在其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不同致病力拟松材线虫虫株在致病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种类、数量和功能,并鉴定出了一些与致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拟松材线虫致病机制及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奠定基础。初步研究成果如下:1.拟松材线虫致病性研究为探讨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将6株不同地理来源的拟松材线虫虫株接种到2年生的马尾松和湿地松上,接种后的松苗置于野外环境下观察,供水充足,温度自然。结果表明,这6株拟松材线虫虫株对两种松苗的致病力不同:马尾松苗的死亡率在22.2-83.3%之间,而湿地松苗的死亡率在0-33.3%之间。为进一步探讨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性,在松苗致病力测定的基础上,挑选3株致病力显着差异的拟松材线虫接种到12年生黑松上,接种后的松树自然抚育。黑松死亡率在22.2-66.7%之间。实验期间,实验地的月均降雨量和月均气温与当地历史月降雨量、月气温相近,无极端天气情况出现。本实验证明了拟松材线虫具有致病性,高温、干旱等环境胁迫非其致病的必要条件。2.拟松材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为探讨不同地理来源的拟松材线虫虫株的遗传背景,通过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国内14个省份及日本、韩国的61株拟松材线虫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将拟松材线虫分为2个分枝,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更清楚地将拟松材线虫分为4个以上组分。Mantel检测表明,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呈显着的弱相关性(p<0.05,r=0.312)。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41,远大于遗传分化阈值0.25;另外,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基因流为1.091,接近生殖隔离指数1。这些说明,可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拟松材线虫各虫株间的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不同致病力的拟松材线虫虫株。3.拟松材线虫不同生境和不同发育阶段内参基因的筛选本研究应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Cq、RefFinder等5种分析方法评价了8个常见的内参基因在拟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和生境条件下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中,微管蛋白,18S核糖体RNA和泛素结合酶的表达较为稳定;而在不同发育阶段,微管蛋白,组蛋白和18S核糖体RNA表达较为稳定。4.拟松材线虫转录组与蛋白组分析应用RNA测序和蛋白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采集了两个致力差异显着的拟松材线虫虫株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共获得了约40000个基因和5000个蛋白。拟松材线虫的转录组和蛋白组两个组学水平上的数据相关性较弱(r=0.138),表明转录后调控发生在致病过程中。功能分析发现5个致病相关蛋白在强致病力虫株中都是高表达的,其中过氧化物酶、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应对寄主防御反应有关,纤维素酶、扩张蛋白与破坏寄主细胞壁有关。因此,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机制可能与适应寄主体内生活有关。5.拟松材线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和钙网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基于拟松材线虫转录组测序数据,我们应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克隆了拟松材线虫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和钙网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是694和1630 bp。其中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37 bp,编码178个氨基酸,而钙网蛋白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209 bp,编码402个氨基酸。为确认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和钙网蛋白基因与拟松材线虫致病的相关性,构建了这两个基因的RNA干扰体系。应用RT-qPCR检测经dsRNA和M9处理过的靶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量,其中以M9处理后的靶基因表达量为100%,GFP dsRNA处理后靶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变化,而靶基因dsRNA处理后靶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其中FAR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只有对照的26.9%,CRT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也仅有对照的17.4%。不同处理的拟松材线虫幼虫在灰葡萄孢上培养10 d后,采用贝尔曼漏斗法收集线虫。M9处理后的幼虫平均每20对产生1239个F1代,而FAR dsRNA、CRT dsRNA和外源对照基因GFP dsRNA处理后的幼虫平均每20对产生945、906和1133个F1代。同时将RNAi处理后的线虫接种到2年生的黑松上,评估RNAi对拟松材线虫致病力的影响。接种五周后,M9、GFP dsRNA、FAR dsRNA叁个处理出现死亡松苗,CRT dsRNA处理组第六周出现死亡松苗。靶基因dsRNA处理组死亡率(33.3-41.7%)显着低于M9(83.3%)和外源基因(75%)对照组,说明脂肪酸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拟松材线虫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耿巍铭[4](2016)在《拟松材线虫体表微生物及其致病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拟松材线虫的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以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详细的对拟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有关描述,并对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重点地提出许多防治措施。并且指明了探寻科学可持续状态下拟松材线虫致病作用的研究成果及之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6年03期)

徐红梅,陈京元,王义勋,王瑞文[5](2015)在《拟松材线虫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共同构成松材线虫复合群体,为松材线虫病的病原物。拟松材线虫危害过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工作不如松材线虫细致。近年来,随着拟松材线虫致病性增强现象不断被报道,人们逐步加强了拟松材线虫研究。本文从拟松材线虫分类学特征、致病性研究及与松材线虫关系等角度对拟松材线虫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本文来源于《湖北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潘妍毅,黄麟,吴小芹[6](2015)在《拟松材线虫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的序列分析与转录水平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拟松材线虫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是一个在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为了解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对Bmcath1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笔者使用BioEdit、SignalP 4.1、BLASTP、MEGA 4.0等软件对Bmcath1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mcath1 cDNA序列全长1 294 bp,含有一个长度为1 158 bp的开放阅读框。由Bmcath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CATH1含有38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238 ku,等电点为8.52。蛋白质CATH1存在一个Peptidase_C1A subfamily功能域结构,在不同物种上的氨基酸序列多样性丰富。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对不同培养方式获得的拟松材线虫中Bmcath1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该基因在分离自黑松的拟松材线虫中高量表达,据此推测拟松材线虫Bmcath1基因可能在线虫处于松树体内生长、繁殖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王林松,董国庆,林璐璐,张凤玥,岳同卿[7](2015)在《崂山感病黑松中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对青岛崂山地区感病黑松样本的线虫进行分离,鉴定出含松材线虫的病木样本和含拟松材线虫的病木样本。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分离培养后,选用硫酸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钠、青霉素、硫酸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6种抗生素对培养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进行致死性试验。结果表明,6种抗生素对这两种线虫都具有一定致死活性,不同种类抗生素对线虫的致死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所有测试抗生素的致死活性均远低于阿维菌素,实验结果为崂山地区松萎蔫病的疫情评估与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刘侃诚,曹东霞,田兴一,李警保,韩正敏[8](2015)在《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杂交及后代繁殖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与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能否进行种间杂交,收集了不同地理来源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株系,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种间杂交、继代培养以及回交。结果显示:中国浙江松材线虫和法国拟松材线虫、中国浙江松材线虫和中国拟松材线虫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交配率、繁殖量和低死亡率。在继代培养试验中,这2个组合都具有很强的繁殖优势,其杂交后代可以同亲本回交,且更趋于同拟松材线虫回交。总的来说,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有些虫株间是可以杂交并能够顺利繁殖,建立可延续的种群的。推测在自然条件下,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杂交后代是存在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袁为敏,项杨,吴小芹[9](2015)在《拟松材线虫不同致病力虫株体内细菌的种类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为伞滑刃属植物寄生线虫,在形态上与引起松树萎蔫病(Pine Wild Disease)的松材线虫(B.xylophilus)极其相似。为探讨拟松材线虫的致病力与其体内细菌的关系,笔者将来自中国7省市不同地区的10个拟松材线虫虫株接种黑松测定其致病力,并对拟松材线虫的体内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拟松材线虫虫株中有6个虫株对黑松具致病力,4个虫株无致病力。通过分离拟松材线虫的体内细菌,发现有9个虫株体内存在细菌,共分离获得17株细菌,仅有1个虫株体内未分离到细菌。综合细菌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Biolog 96孔碳源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分离所得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从不同拟松材线虫虫株体内共鉴定出9属9种细菌,分别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美洲爱文氏菌(Ewingella american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uteibacter anthropi、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Agreia pratensis、长野雷弗森菌(Leifsonia naganoensis),以及木糖氧化产碱菌木糖氧化亚种(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 ssp.xylosoxidans)。对黑松有致病力的拟松材线虫多数虫株体内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多于无致病力的虫株,且能分离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ltophilia)的多数虫株均具有致病力,无致病力虫株的体内细菌主要为氧化微杆菌(M.oxydans)等。(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许剑涛,黄麟,叶建仁[10](2015)在《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hsp70和hsp90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分子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录组的多态性是探讨物种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的重要方面。笔者选取物种间保守性较高的HSP70、HSP90蛋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二者在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基因组中的结构差异,探明他们在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中的特点,并试图揭示两种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内含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内含子中的G+C含量也显着不同。核酸序列gABG和gmc2分别编码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HSP70的642个氨基酸,相似性高达99%,仅存在9个氨基酸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由13个碱基的多态性造成的。gABO和gmc19分别编码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HSP90,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2%。对同义密码子的偏好性分析表明,17种氨基酸对应的58个密码子中,gABG和gmc2存在10个密码子差异,gABO和gmc19存在5个密码子差异。采用邻接法分别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hsp70和hsp90在系统发育关系上最为接近,并与其他线性动物门物种高度同源。(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拟松材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揭示拟松材线虫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生物学功能。【方法】采用dsRNA浸泡法对靶标基因进行基因干扰,观察拟松材线虫在活体和离体情况下的繁殖力、取食速率、性别比例、体积及致病力的变化情况。【结果】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被干扰后,拟松材线虫繁殖力增强约75%,取食速率变快,致病力变强,并且拟松材线虫群体的雄、雌成虫比由3∶5变为6∶13,成虫所占的比例由8%提高至19%。【结论】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对拟松材线虫的繁殖力和致病力具有显着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松材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薛美静,李英,张靖,高泽文,吴文涛.拟松材线虫纤维素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J].生物安全学报.2019

[2].潘妍毅,黄麟,吴小芹.拟松材线虫组织蛋白酶基因的RNA干扰及功能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周立峰.拟松材线虫致病性分化与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4].耿巍铭.拟松材线虫体表微生物及其致病作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

[5].徐红梅,陈京元,王义勋,王瑞文.拟松材线虫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5

[6].潘妍毅,黄麟,吴小芹.拟松材线虫组织蛋白酶基因Bmcath1的序列分析与转录水平检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王林松,董国庆,林璐璐,张凤玥,岳同卿.崂山感病黑松中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刘侃诚,曹东霞,田兴一,李警保,韩正敏.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杂交及后代繁殖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

[9].袁为敏,项杨,吴小芹.拟松材线虫不同致病力虫株体内细菌的种类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许剑涛,黄麟,叶建仁.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hsp70和hsp90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分子进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松材线虫与拟不同时间松枯死木中松材线虫、拟松材限制性内切酶XhoI酶切松材线虫与拟一2一7Bsh了23‘I对伞滑刃及外真滑刃线...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形态虫雌...一2一128SRNA基因DZ一D3区扩增.1一:7松...

标签:;  ;  ;  ;  ;  ;  ;  

拟松材线虫论文_薛美静,李英,张靖,高泽文,吴文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