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尼酸论文_张廷贵,邓其馨,林艳,周培琛,张鼎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奎尼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咖啡,莽草,儿茶素,色谱,黄花,奎宁,淀粉酶。

奎尼酸论文文献综述

张廷贵,邓其馨,林艳,周培琛,张鼎方[1](2019)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烟草中的肌醇和奎尼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同时测定烟草中肌醇和奎尼酸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采用0.1 mol/L的乙酸铵水溶液对烟末进行超声提取后,经0.22μm水相滤膜过滤后直接进行LC-MS/MS分析。结果表明:肌醇在0.11~25 mg/g和奎尼酸在0.18~25 mg/g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 0。肌醇的回收率在95.9%~9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9%(n=6);奎尼酸的回收率在95.2%~97.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1%(n=6)。肌醇的方法检出限(LOD)为0.035 mg/g,定量限(LOQ)为0.11 mg/g;奎尼酸的方法检出限(LOD)为0.055 mg/g,定量限(LOQ)为0.18 mg/g。该方法准确、灵敏,适合用于烟草中肌醇和奎尼酸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9年07期)

陈春旭,陈贵杰,万鹏,陈丹,胡冰[2](2018)在《牛血清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4-二咖啡酰奎尼酸/单宁酸层层自组装微胶囊保护免疫球蛋白G肠道释放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可保护IgG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的递送系统,本研究以BSA、EGCG、3,4-diCQA和TA为主要原料层层自组装微胶囊,通过QCM-D、AFM和SEM确认微胶囊的多酚加入顺序及肠道释放特性,以HPLC分析微胶囊的物质组成比例,并以DSC分析微胶囊热变性温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EGCG、3,4-diCQA、TA的顺序加入3种多酚可以形成IgG-(BSA-EGCG/3,4-diCQA/TA)_n自组装微胶囊,其各组分摩尔比为IgG:BSA:EGCG:3,4-diCQA:TA=3:(1:4:13:87)_n,该微胶囊胃中可以被有效保护并在肠道释放。通过添加多酚,其热变性温度从72℃升高至78℃。此外,IgG-(BSA-EGCG/3,4-diCQA/TA)_(50)抗氧化时间可以超过24 h。(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尹燕雷,陶吉寒,杨雪梅,唐海霞,冯立娟[3](2018)在《石榴3-脱氢奎尼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T-PCR技术从泰山红石榴(Punica granatum L.)果皮中获得3-脱氢奎尼酸合成酶(DHQS)基因cDNA序列,分析了其在不同石榴品种发育期果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HQS基因cDNA序列长273 bp,编码9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DHQ_Fe_ADH超家族保守结构域。该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欧洲山毛榉、梅花和蒺藜苜蓿的相似性分别为91%、87%和88%,氨基酸序列与欧洲山毛榉、苹果、白梨和拟南芥的相似性分别为95%、92%、92%和88%。两个石榴品种发育期果皮中DHQS基因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均在7月15日出现峰值。整个发育期,泰山红DHQS基因表达量高于泰山叁白甜。(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徐玉平,蒋向辉,王翔[4](2018)在《一测多评法测定金银花中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学成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金银花中4种绿原酸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简称QAMS),验证该方法在金银花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可行性。以绿原酸为内标,分别建立绿原酸、果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金银花中果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对金银花样品同时采用外标法与一测多评法测定金银花中6种咖啡酰奎尼酸成分的含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在测定中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t检验所得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2种测定方法得到的含量之间无显着差异。以绿原酸为内标同时测定果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与异绿原酸C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金银花的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谢旻皓[5](2017)在《苦丁茶二咖啡酰奎尼酸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苦丁茶主要由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属(Ilex)植物苦丁茶冬青(I.kuudingcha C.J.Tseng)和大叶冬青(I.latifolia Thunb)制得,是我国重要别样茶饮料,具有悠久的饮用历史和多种生物活性。苦丁茶含有叁萜皂苷、多糖和多酚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苦丁茶多酚主要是咖啡酰奎尼酸(Caffeoylquinicacids,CQAs)类化合物。苦丁茶CQAs包括单咖啡酰奎尼酸(mono-CQAs)和二咖啡酰奎尼酸(diCQAs)等。由于苦丁茶中diCQAs含量很高,并且相比mono-CQAs,关于diCQAs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苦丁茶diCQAs作为研究对象。膳食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症、降脂减肥等多种活性,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其分子量大和多羟基等化学结构特性,多酚的生物利用率很低。膳食多酚在上消化道中变化很少,大部分以固有形式进入结肠,与栖息其中的大量的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具有巨大的代谢潜力,也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膳食多酚和肠道菌群能够发生双向的作用,多酚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代谢通路,微生物能够代谢多酚转化为代谢产物,增加其生物利用率。因此,膳食多酚可能是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来发挥其生物活性的。本课题以冬青苦丁茶为原料,分离纯化叁种diCQA化合物,在明确它们在消化道中的变化的基础上,研究其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阐述苦丁茶diCQAs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苦丁茶叁种diCQA化合物单体的分离纯化本节采用柱层析-高速逆流色谱(HSCCC)联用手段纯化苦丁茶的diCQAs化合物。采用热水浸提并冷冻干燥,得到苦丁茶水溶性成分;利用HP-20大孔树脂吸附苦丁茶水溶性组分,经过纯水洗脱后,收集70%乙醇洗脱组分,得到苦丁茶diCQAs混合物;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0.1%盐酸溶剂体系,通过HSCCC分离得到3,4-diCQA以及3,5-和4,5-diCQAs的混合物;最后,通过Toyopearl HW-40S凝胶层析得到3,5-和4,5-diCQA化合物。分离得到的3,4-、3,5-和4,5-diCQA的纯度分别达到94.8%、84.6%和 87.3%。2、苦丁茶diCQAs的体外模拟消化过程本节采用体外模拟消化体系,研究了苦丁茶diCQAs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中的水解和变化情况,并采用Caco-2细胞模型检测了 diCQAs及其肠道代谢产物的抗炎症活性。结果表明,苦丁茶diCQAs在人工唾液、胃液和胰液中保持稳定,不会被消化酶水解,Caco-2单层细胞模拟的肠壁细胞也不能水解diCQAs;在体外粪样厌氧发酵模拟的肠道微生物代谢过程中,diCQAs能被水解成mono-CQAs和游离咖啡酸(CA),进一步代谢产物二氩咖啡酸(DHCA)也能够被检测到,且diCQAs的水解程度与培养体系的碳源和微生物组成相关。苦丁茶叁种diCQA化合物以及其肠道代谢产物叁种mono-CQAs、CA和DHCA都能够降低脂多糖(LPS)诱导的Caco-2细胞的IL-8的产量。3、苦丁茶diCQAs在体外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节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多种碳源培养条件下苦丁茶diCQAs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diCQAs的添加能够提高微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不同的碳源,是否添加diCQAs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更大;diCQAs能够提高Bacteroides、Escherichia/Shigella、Bifidobacterium、Parasutterella、Alistipes、Romboutsia、Oscillibacter、Veillonella、Butyricimonas、Phascolarctobacterium、Lachnospiracea incertae sedis、Gemmiger、Streptococcus、Clostridium sensustricto 和 Haemophilus 属的丰度,减少Ruminococcus、Anaerostipes、Dialister、Megasphaera、Megamonas 和 Prevotella等属;diCQAs还会影响pH和短链脂肪酸的产量,能够提高乙酸和乳酸的含量,减少丙酸和丁酸的生成。总体来看,苦丁茶diCQAs具有一定的肠道微生态调节功能。4、肠道来源的苦丁茶diCQAs水解菌株和酶的初步研究本节从人体粪便中分离了一株肠道来源的具有水解苦丁茶diCQAs活性的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M-B。Lactobacillus sp.M-B 在利用葡萄糖生长时,不能水解 diCQAs;能够水解3,4-diCQA和少量4,5-diCQA,几乎不能水解3,5-diCQA。Lactobacillus sp.M-B能够表达一种位于细胞内的CQAs水解酶,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凝胶层析手段纯化该水解酶。目标CQAs水解酶的分子量大约为50 kDa,能够水解diCQAs各个位置上的咖啡酰基生成对应的mono-CQAs,也可以将mono-CQAs水解成CA,最适宜的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37 ℃和6.5。Mg2+可以激活该CQAs水解酶的活性,可能是其辅酶;Mn2+和EDTA,能够抑制其活性,尤其是EDTA的抑制率可达90%。5、苦丁茶diCQAs在体内调节脂代谢、炎症和肠道菌群的活性本节采用C57BL/6J小鼠模型,研究了苦丁茶diCQAs对高脂膳食饲养小鼠的脂代谢、炎症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苦丁茶diCQAs能够减少小鼠肝脏、附睾脂肪和肾周脂肪的质量,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浓度;能够降低肝脏中脂肪合成和积累相关基因(FAS、SREBP-1c、PPARγ和LXRα)的表达,促进脂代谢相关基因(CPT-1和PPAR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减脂的作用;能够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和内毒素脂多糖(LPS)的水平,减少肝脏中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抗炎症活性。苦丁茶diCQAs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菌群的整体结构,虽然不能调节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的丰度及其比值,但是diCQAs能够提高高脂膳食小鼠的Akkermansia、Bifidobacterium等属的相对丰度,降低Bilophila、Olsenella等属的丰度,并且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脂代谢具有相关性。综合来看,苦丁茶diCQAs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特别是提高Akkermansia的丰度,来降低宿主机体的脂肪积累和炎症水平,但具体的准确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秦玉芝,付鹏飞,全华,熊兴耀,陆英[6](2016)在《甘薯中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的HPLC法比较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HPLC法比较分析11种甘薯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为甘薯尤其是地上部分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样品通过质量为200倍的甲醇超声提取20 min,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对绿原酸、4,5-O-咖啡酰基奎尼酸、3,5-O-咖啡酰基奎尼酸、3,4-O-咖啡酰基奎尼酸形成良好分离,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74%、102.63%、100.01%和101.05%。[结果]不同甘薯品种间及同一品种不同部位间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含量显着差异;地上部分以双咖啡酰奎尼酸含量为主,块薯中以绿原酸含量最高;各组织部位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总量分别为:茎尖9.77~40.86mg/g,成熟叶2.68~13.97 mg/g,茎干0.56~7.90mg/g,块薯0.69~4.33 mg/g。[结论 ]甘薯茎尖和叶片可以作为绿原酸提取材料加于开发利用,其中紫甘薯系列优于非紫甘薯系列,试验中两个11ZY紫薯材料表现尤为突出。(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6年12期)

魏丽[7](2016)在《茶树中奎尼酸/莽草酸-羟肉桂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茶树中分离到1个绿原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命名为Cs HCT。该基因编码1个430个氨基酸的多肽,推测分子质量约为48.6 ku。蛋白质序列比对表明,Cs HCT含有酰基转移酶的保守域HXXXD和DFGWG,与其他物种HCT的同源性在58%~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s HCT与咖啡中的HCT同源性最高,连同其他植物HCT形成一个独立的组群。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纯化获得了Cs HCT蛋白,并进行了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的Cs HCT能有效催化奎尼酸和莽草酸与香豆酰辅酶A的转酰基反应,分别生成香豆酰奎尼酸和香豆酰莽草酸。Cs HCT不能催化奎尼酸和咖啡酰辅酶A生成绿原酸。(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徐冬兰,王晴川,曾晓雄,孙怡[8](2016)在《苦丁冬青苦丁茶咖啡酰奎尼酸类物质与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苦丁冬青苦丁茶中咖啡酰奎尼酸(caffeoylquinic acids,CQA):3-CQA、4-CQA、5-CQA、3,4-di CQA、3,5-di CQA和4,5-di CQA对α-淀粉酶的体外抑制活性,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分析CQA与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特性,使用修正后的Stern-Volmer方程与van’t Hoff方程探讨CQA-酶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3-CQA、4-CQA、5-CQA、3,4-di CQA、3,5-di CQA和4,5-di CQA对α-淀粉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54、1.05、1.28、0.96、0.33、0.64 mg/m L;CQA与α-淀粉酶发生结合反应,生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造成酶分子内部荧光发生猝灭;热力学参数分析表明CQA与α-淀粉酶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反应自发进行。此外,圆二色谱结果显示CQA的结合引起α-淀粉酶二级结构的变化,破坏了酶蛋白的天然构象,从而降低了酶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6年13期)

郝锌颖[9](2016)在《发酵液中(-)莽草酸和(-)奎尼酸的分离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莽草酸和(-)奎尼酸是非常重要的药物化合物的合成原料,在化工、食品及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莽草酸和(-)奎尼酸产量的提高及相关产品的分离和纯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发酵液中(-)莽草酸和(-)奎尼酸含量的检测及相关产品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本文建立了一种LC-MS法同时测定(-)莽草酸和(-)奎宁酸含量的方法。以C18为色谱柱,以甲醇-2 mM/L乙酸铵(1:99,v/v)并用乙酸调pH=2.8的溶液为流动相;柱温:30 0C;流速:0.8 mL/min;进样量:20ul;UV检测波长:216nm。(-)莽草酸和(-)奎宁酸的量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莽草酸y=55.662x+880.66,线性范围36-504ug/mL,R2=0.9980,检测限LOD(S/N=3)0.678ug/mL,定量限(LOQ,S/N=10)53.256ug/mL,精密度(日内、日间)RSD<10,准确度为0.9989,加标回收率99.58%;(-)奎宁酸y=0.58028x+0.93574,线性范围25.25-353.5ug/mL,R2=0.9996,检测限LOD(S/N=3)5.744ug/mL,定量限(LOQ,S/N=10)26.093,精密度(日内、日间)RSD<10,准确度0.9855,加标回收率98.75%。用质谱对(-)莽草酸和(-)奎宁酸进行定性检测:负离子模式:135.0 V、300℃;总离子扫描(TIC)m/z=100-500;单离子检测(SIM):(-)莽草酸m/z 172.9,(-)奎宁酸m/z 191.1。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快速高效的测定发酵液中(-)莽草酸和(-)奎宁酸的含量,并为其相关产品的分离纯化研究提供依据。通过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发酵产品(-)莽草酸吸附的动力学实验、动态穿透曲线实验、吸附热力学实验的研究考察了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莽草酸的吸附特性,确立了从发酵液中吸附分离(-)莽草酸的操作条件。通过吸附动力学试验对树脂吸附(-)莽草酸的速率控制模型进行了分析。用动态吸附的方法测定了流出曲线,研究了不同操作参数(流速、初始料液(-)莽草酸的浓度、操作温度和料液pH值)对吸附的影响,并采用Adams-Bohart模型,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与实验数据有极好的关联性。较佳的吸附条件为:料液的流速为1.0 mL/min,操作温度为室温,料液pH值为7.5。通过对发酵液进行离心、过滤、调节pH值的方法获得了过滤液,并通过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过滤液中的(-)莽草酸进行特异性吸附,再通过95%乙醇进行洗涤、洗脱的方法从饱和树脂中解吸出(-)莽草酸从而获得洗脱液,最后通过浓缩结晶的方法获得了(-)莽草酸粗品。粗品中含有(-)莽草酸和(-)奎宁酸两种重要的化学物质。为了分离出纯净的(-)莽草酸和(-)奎宁酸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溶剂来构建相图,而相图是研究和解决相平衡问题的重要工具,对物质的分离纯化过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因而本文采用平衡法对(-)莽草酸在水、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正庚烷、正己烷、环己烷、辛烷和在(水+乙醇)二元溶剂混合物中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奎宁酸在水、甲醇、乙醇和(水+甲醇)、(水+乙醇)混合溶剂体系中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并用ideal模型、apelblat模型、λh模型、willision模型和nttl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并通过修正van’thoff方程和apelblat方程联合推导应用对溶解过程中的相关热力学函数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焓熵贡献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为相图的构建并用其来分离纯化(-)莽草酸和(-)奎宁酸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莽草酸和(-)奎宁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恒定时,(-)莽草酸和(-)奎宁酸的溶解度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增大、(-)莽草酸和(-)奎宁酸在(水+甲醇)、(水+乙醇)二元混合溶剂体系中的溶解度随甲醇或者乙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溶解过程中△solh0m、△sols0m、△solg0m的值都是正值,说明(-)莽草酸和(-)奎宁酸的溶解是吸热过程,并且(-)莽草酸和(-)奎宁酸的溶解度随着溶液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而增加。然而ζh≥55.02%说明在溶解过程中溶解焓对标准吉布斯自由能起到主要的贡献作用。本文通过恒温溶解法(静态法)分别对叁元体(-)莽草酸+(-)奎宁酸+水和四元体系(-)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50%、75%)+水在t=(298.15,318.15,333.15,348.15)k下的溶解度数据进行测定,得到了叁元和四元固液相平衡数据,并绘制出相应体系在多个温度下的叁元和四元体系恒温、变温相图。并以此作为(-)莽草酸和(-)奎宁酸结晶分离方法的理论分析依据,为连续循环分离纯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结果发现在任意一个温度下,叁元、四元体系均存在1个共饱和点,2条相平衡曲线,3个结晶区:(-)莽草酸结晶区、(-)奎宁酸结晶区和(-)莽草酸+(-)奎宁酸结晶区。(-)莽草酸和(-)奎宁酸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共饱和点也随温度的增加而上移,不同量的乙醇的加入改变了(-)莽草酸和(-)奎宁酸在同一温度下的共饱和点。在同一温度下,(-)莽草酸的平衡浓度随着(-)奎宁酸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奎宁酸平衡浓度下,(-)莽草酸的平衡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莽草酸和(-)奎宁酸的结晶区随温度的减小而增大。在同一温度下(-)莽草酸的结晶区比(-)奎宁酸的结晶区大。通过对变温相图的处理和应用发现,(-)莽草酸+(-)奎宁酸+水叁元体系变温相图在连续循环分离(-)莽草酸和(-)奎宁酸的操作中效率较低、能量消耗较大。(-)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75%)+水四元体系变温相图中(-)莽草酸和(-)奎宁酸的共饱和点几乎在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该变温相图不适合用于(-)莽草酸和(-)奎宁酸的分离操作。(-)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75%)+水四元体系变温相图和(-)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50%)+H2O四元体系联合(-)莽草酸+(-)奎宁酸+H2O叁元体系变温相图在每个连续循环分离(-)莽草酸和(-)奎宁酸的操作中体积不变效率较高、能量消耗较小,因此适用于工业上(-)莽草酸和(-)奎宁酸的连续高效的分离纯化过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杨凤平,李东晓,王建芬,陈育如[10](2016)在《美洲一枝黄花中天然产物二咖啡酰奎尼酸和绿原酸的分离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入侵植物美洲一枝黄花中的成分,分析鉴定了其中重要成分二咖啡酰奎尼酸和绿原酸的含量并探讨了其分离纯化.美洲一枝黄花不同部位中以花和叶的二咖啡酰奎尼酸和绿原酸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其花蕾中的二咖啡酰奎尼酸和绿原酸的含量最高分别达1 530 mg/100 g和700 mg/100g.以60%乙醇为提取剂,在固液比1∶30,50℃超声作用下提取1 h可高效提取有效成分,绿原酸和二咖啡酰奎尼酸的提取率分别达90.3%和91.6%.提取液经大孔树脂CN300用40%~50%和50%~70%的乙醇溶液洗脱,可有效分离提取液中的二咖啡酰奎尼酸与绿原酸,再经乙酸乙酯萃取纯化后可分别得到绿原酸和二咖啡酰奎尼酸产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6年01期)

奎尼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开发可保护IgG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的递送系统,本研究以BSA、EGCG、3,4-diCQA和TA为主要原料层层自组装微胶囊,通过QCM-D、AFM和SEM确认微胶囊的多酚加入顺序及肠道释放特性,以HPLC分析微胶囊的物质组成比例,并以DSC分析微胶囊热变性温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EGCG、3,4-diCQA、TA的顺序加入3种多酚可以形成IgG-(BSA-EGCG/3,4-diCQA/TA)_n自组装微胶囊,其各组分摩尔比为IgG:BSA:EGCG:3,4-diCQA:TA=3:(1:4:13:87)_n,该微胶囊胃中可以被有效保护并在肠道释放。通过添加多酚,其热变性温度从72℃升高至78℃。此外,IgG-(BSA-EGCG/3,4-diCQA/TA)_(50)抗氧化时间可以超过24 h。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奎尼酸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廷贵,邓其馨,林艳,周培琛,张鼎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烟草中的肌醇和奎尼酸[J].中国测试.2019

[2].陈春旭,陈贵杰,万鹏,陈丹,胡冰.牛血清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4-二咖啡酰奎尼酸/单宁酸层层自组装微胶囊保护免疫球蛋白G肠道释放及其特性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尹燕雷,陶吉寒,杨雪梅,唐海霞,冯立娟.石榴3-脱氢奎尼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

[4].徐玉平,蒋向辉,王翔.一测多评法测定金银花中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学成分的含量[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谢旻皓.苦丁茶二咖啡酰奎尼酸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7

[6].秦玉芝,付鹏飞,全华,熊兴耀,陆英.甘薯中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的HPLC法比较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6

[7].魏丽.茶树中奎尼酸/莽草酸-羟肉桂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6

[8].徐冬兰,王晴川,曾晓雄,孙怡.苦丁冬青苦丁茶咖啡酰奎尼酸类物质与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特性[J].食品科学.2016

[9].郝锌颖.发酵液中(-)莽草酸和(-)奎尼酸的分离纯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6

[10].杨凤平,李东晓,王建芬,陈育如.美洲一枝黄花中天然产物二咖啡酰奎尼酸和绿原酸的分离纯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6

论文知识图

奎尼酸奎尼酸的MS图奎尼酸奎尼酸奎尼酸浓度的变化化合物TIPPAZ(左)与3一O一咖啡酞#~

标签:;  ;  ;  ;  ;  ;  ;  

奎尼酸论文_张廷贵,邓其馨,林艳,周培琛,张鼎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