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致病力菌株论文_赵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致病力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株,水稻,多核,松毛虫,马尾,菌核,烟色。

无致病力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赵薇[1](2019)在《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罹病蛴螬体内的虫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对其菌落形态特征、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萌发率等各项生物学指标进行研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该菌株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致病性及致病力;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该菌株固态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及最适培养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纯化出一株昆虫致病真菌从蛴螬僵尸上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菌株,采用载片培养法,直接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鉴定该菌株为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命名为Bb170428。(2)测定出白僵菌Bb170428的几项生物学指标白僵菌Bb170428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颜色为白色,其基质颜色呈浅黄色,菌落呈粉状,疏松,菌落较薄,边缘放射状。第15天的菌落直径为25.52±0.99mm,日均增长量1.70±0.07mm/d;培养15天之后平均产孢量8.65×10~9个/皿,在PDA液态培养基中的萌发率为87.02%。在SDAY培养基上基质颜色为黄褐色,菌落呈现致密绒毛状,菌落较厚,凹凸不平。第15天的菌落直径为20.17±0.41mm,日均增长量1.34±0.03mm/d;培养15天之后平均产孢量8.55×10~9个/皿;白僵菌在SDAY液态培养基中的萌发率为90.70%。(3)确定了白僵菌Bb170428对几种重要农业害虫的致病性和致病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Bb170428对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rzoringi Baly)、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üll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及蛴螬(White grubs)均有致病性,不同害虫之间致病力存在差异,对亚洲玉米螟和二化螟致病力最强,显着高于其他害虫。同一种害虫对高龄幼虫的致病力大于低龄幼虫,但对亚洲玉米螟和二化螟低龄和高龄幼虫毒力差异不显着,黄地老虎和粘虫高龄幼虫致病力明显大于低龄幼虫,大猿叶虫成虫的致病力显着高于幼虫。白僵菌Bb170428对大猿叶虫、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及蛴螬的校正死亡率最大分别为85.00%、94.55%、94.64%、80.00%、54.76%、67.86%。白僵菌Bb170428感染大猿叶虫、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2龄幼虫第15天的LC_(50)分别为2.26×10~(12)孢子/mL、6.01×10~6孢子/mL、3.06×10~6孢子/mL、1.20×10~9孢子/mL、7.75×10~(11)孢子/mL;感染大猿叶虫成虫和二化螟、亚洲玉米螟、黄地老虎、粘虫5龄幼虫第15天的LC_(50)分别为1.64×10~6孢子/mL、1.25×10~6孢子/mL、1.20×10~6孢子/mL、7.72×10~6孢子/mL、2.63×10~9孢子/mL;感染3龄蛴螬第30天的LC_(50)为1.57×10~8孢子/mL。(4)优化出白僵菌Bb170428的最佳固态培养基及培养条件通过最佳营养物和最佳填充物筛选分别确定了最佳营养物为玉米面和大米,最佳填充物为花生壳和麦麸。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玉米面、大米、麦麸、花生壳四种成分的配比进行优化筛选出该球孢白僵菌的最佳固态培养基配方为玉米面:大米:花生壳:麦麸质量比=2:2:3:1,此时单位产孢量最大,达到9.96×10~9孢子/g。在确定最佳固态培养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培养温度、固态培养基含水量和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采用L_(25)5~6正交组合试验设计法对上述培养条件的5个水平进行优化筛选,确定白僵菌Bb170428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培养基含水量40%、接种量14mL/100g,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大产孢量为14.51×10~9孢子/g。极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单位产孢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含水量,各因素对该菌株孢子产量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佳男[2](2019)在《基于白星花金龟幼虫活体筛选高致病力白僵菌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僵菌Beauveria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菌,对许多农林害虫都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目前国内多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法生产白僵菌,但长期使用发酵法会出现菌种退化问题。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为腐食性昆虫,主要以腐烂的秸秆杂草、尾菜烂果、餐厨垃圾等废弃物为食。目前,利用白星花金龟幼虫过腹转化处理上述废弃物的生态循环模式已建立,该循环模式在处理大量农田和餐厨废弃物的同时,还产出了副产品白星花金龟。本研究充分利用这一伴生资源筛选培养高致病力白僵菌菌株,对解决因长期使用发酵法生产白僵菌而出现的菌种退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升了农田和餐厨废弃物的利用价值。从野外采集的不同种类僵虫上分离得到5株白僵菌菌株,编号为B01、B02、B03、B04、B05,通过系列筛选,最终获得白星花金龟幼虫高致病力菌株。主要研究结果为:1、白僵菌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将原始菌株纯化,纯化后的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镜检,观察菌株的菌丝形态、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形态等;同时进行ITS测序,将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菌株B01-B04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05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2、白僵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对5株白僵菌菌株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5株白僵菌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均有显着差异。菌落直径表现为:B05>B04>B03>B01>B02;产孢量表现为:B04>B03>B01>B02>B05,B05菌株的产孢量显着小于其它4株菌株,15天时产孢量仅为0.59×10~7个/cm~2,而B04菌株的产孢量则为2.87×10~7个/cm~2。5株白僵菌的孢子萌发率表现为:B04>B03>B05>B01>B02,其差异性不显着,均在90%以上。综合比较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叁项指标,得出生物学特性较优异的是B04菌株,虽然B05菌株的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其它4株菌株,但该菌株产孢量太低。3、白星花金龟幼虫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将5株白僵菌对白星花金龟幼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和孢子浓度均会影响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死亡率和僵虫率。5株白僵菌达到一定浓度,均可对白星花金龟幼虫造成侵染,但幼虫的死亡率和僵虫率均有显着差异,死亡率表现为:B05>B04>B03>B02>B01,菌株B04和B05之间差异性不显着;僵虫率表现为:B04>B05>B03>B02>B01,菌株B04和B05之间差异性不显着。结合菌株生物学特性和生测结果,综合比较,最后筛选出理想菌株为B04菌株。4、不同接菌方法对白僵菌侵染效果的影响采用直接浸渍法和针刺浸渍法对白星花金龟幼虫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针刺浸渍法处理的幼虫死亡率和僵虫率显着升高,死亡率为86.67%,僵虫率为83.33%;直接浸渍法处理的幼虫死亡率为73.33%,僵虫率为70%,因此选用针刺浸渍法作为白星花金龟幼虫接菌的最佳方法。5、温湿度对白僵菌侵染效果的影响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白僵菌对幼虫造成的死亡率和感染率也显着不同。在25℃和30℃条件下,菌株B04对白星花金龟幼虫表现出较强的致死力,两种温度下幼虫的死亡率差异性不显着,但僵虫率有显着差异,25℃时幼虫的僵虫率最高,温度为20℃时,幼虫的死亡率和僵虫率较低;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白星花金龟幼虫死亡率和僵虫率也在升高。在相对湿度为95%时,幼虫的死亡速度最快,僵虫率最高。最后选定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95%。因此,确定培养白星花金龟幼虫僵虫的最适条件是温度25℃,相对湿度95%。6、白僵菌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测定为了测试筛选出的菌株对其它害虫是否有致病力,将B04菌株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幼虫死亡率在升高,处理30天后,幼虫的死亡率达到72%,感染率为68%,对照组的死亡率为0。(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任燕,高彩霞,曾伟伟,王庆,王英英[3](2019)在《两株草鱼源维氏气单胞菌菌株的主要表型特征及致病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是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原。本研究从电镜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游动能力、胞外产物活性、细胞黏附性、对草鱼致病力和毒力基因等方面,比较草鱼源A.veronii菌株GZ09007和FS12001的表型特征和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两株细菌菌体均呈短杆状或弧形、两端钝圆,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单鞭毛。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结果显示菌株均为A.veronii,两株细菌均具有游动能力,胞外产物具有溶血活性、溶蛋白活性和脂肪酶活性,但GZ09007的游动能力、溶血活性、蛋白酶活性均显着强于FS12001 (p<0.05)。GZ09007对EPC、CIK细胞黏附性弱,FS12001的细胞黏附性强,两株细菌的细胞黏附性差异显着(p<0.05)。菌株GZ09007具有aerA、act、lip、ser、exu、fla毒力基因,但未检测到ast、alt、gcaT、ahyB等毒力基因;菌株FS12001具有aerA、act、alt、ast、lip、ser、ahyB、exu毒力基因,但未检测到gcaT、fla毒力基因。两株细菌均可以造成草鱼发病死亡,GZ09007对草鱼的LD_(50)为5.6×10~6cfu,而FS12001的LD_(50)则高于1.5×10~8cfu。表明GZ09007为强毒株,FS12001为弱毒株。推测A.veronii胞外产物的溶血活性和溶蛋白活性在其感染和致死草鱼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A.veronii菌株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建华,王宏民,张天浩,张仙红[4](2019)在《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8℃恒温水浴热胁迫法对玫烟色棒束孢7个菌株进行了耐热性测定。结果表明,热胁迫45 min后,不同菌株的残存活孢率差异显着,其中IF-502、IF-904和IF-9606菌株耐热性较强,残存活孢率均达50%以上;IF-7606菌株耐热性最差,残存活孢率仅为28.70%;IF-14、IF-511和IF-609菌株耐热性居中,残存活孢率34.72%~36.00%。对耐热性强的IF-502、IF-904和IF-9606叁个菌株对麦长管蚜若蚜的致病力测定表明, IF-904菌株在1×10~7孢子/mL时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最高,校正死亡率达88.20%,致死中时最短,为2.67 d。(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1期)

蔡守平,何学友,曾丽琼,苏文晶,陈文玉[5](2018)在《白僵菌和绿僵菌不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对马尾松毛虫具有高致病力的杀虫真菌的菌株,在测定7株白僵菌和4株绿僵菌菌株生长速度与产孢量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测定这些菌株对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各菌株的菌落直径与产孢量间均存在显着差异,菌落直径较大的是球孢白僵菌BbPT-01、BbTA-01菌株和绿僵菌MaFZ-04、MaV275菌株,培养15 d后菌落直径均超过6 cm;产孢量以白僵菌BbAX-04菌株、绿僵菌MaMXTR-01、Ma4556菌株较大,超过1. 2×10~8孢子·cm~(-2)。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接种白僵菌BbAX-02、BbAX-04菌株12 d后,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0%,且致死中时(LT_(50))也最短,分别为7. 25、7. 42 d。说明白僵菌BbAX-02和BbAX-04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强,可作为优良的生产菌株用于马尾松毛虫的生产性防治。(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郑雪芳,刘波,朱育菁,张海峰,陈德局[6](2019)在《青枯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与强致病力株FJAT-91的竞争生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青枯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的生防竞争机制,本研究采用体外共培养方法研究了碳源、氮源和培养时间对菌株FJAT-1458和青枯菌强致病力菌株FJAT-91竞争生长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菌株FJAT-1458和FJAT-91在番茄植株体内的竞争生长。结果表明,碳源含量低于20%时,菌株FJAT-1458不能生长,而菌株FJAT-91可生长;无氮源条件下,FJAT-1458和FJAT-91均不能生长;碳源和氮源含量达100%时,FJAT-1458的菌体浓度(2.16×109 cfu/mL)显着低于FJAT-91的菌体浓度(3.24×109 cfu/mL)。混合培养24h前,FJAT-1458生长量大于FJAT-91,24h后则相反。在单独接种或混合接种5d后,FJAT-1458和FJAT-91均在番茄植株体内出现最大定殖量,随后迅速减少;FJAT-91在单独接种15 d时,定殖数量为0;两种菌株单独接种的定殖数量均大于混合接种(接种15 d除外)。先接种FJAT-1458,3 d后接种FJAT-91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100%)显着高于同时接种FJAT-1458和FJAT-91(74.67%)。本研究表明,在体外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对碳源和氮源的营养竞争能力弱于强致病力菌株FJAT-91;在体内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会抑制强致病力菌株FJAT-91的生长;因此,FJAT-1458的生防竞争机制中,营养竞争起非主导作用,而位点竞争可能是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新贝,刘新涛,倪云霞,赵辉,王婧[7](2018)在《不同菜豆壳球孢菌株对芝麻茎秆和叶片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菜豆壳球孢在芝麻叶片和茎秆上的致病力,以及菜豆壳球孢在芝麻茎秆上产生菌核和分生孢子器的情况,明确不同芝麻种植区的菜豆壳球孢菌株的致病特性和产孢特性,为芝麻茎点枯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采自中国不同芝麻产区的8株菜豆壳球孢接种芝麻品种豫芝4号以及商水农家种,并对菜豆壳球孢在芝麻茎秆上的菌核和分生孢子器产生情况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菜豆壳球孢菌株对芝麻叶片和茎秆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其中2013-037、2013-006菌株在芝麻叶片和茎秆上均有较强的侵染力,其他菌株可侵染茎秆致病,在叶片上的致病力很弱。不同菌株在芝麻茎秆上产生菌核和分生孢子器的情况也不同,其中2013-006、2013-058、2014-034菌株产生菌核较多,2010-010、2010-028c菌株产生分生孢子器较多,2013-037、2010-028a菌株产生菌核和分生孢子器的量相当。8株菜豆壳球孢对芝麻叶片和茎秆的致病性及在茎秆上的产孢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孙磊,王玲,刘连盟,侯雨萱,黎起秦[8](2018)在《水稻穗腐病菌强致病力且高产伏马菌素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确立稳定高效的水稻穗腐病人工接种技术,鉴定不同菌株致病力。利用已有的伏马菌素检测方法分析测定两种培养基中不同菌株的伏马菌素合成能力,基于上述方法筛选强致病力高产伏马菌素菌株。【方法】分别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采用注射法和喷雾法接种,观察不同时期、不同接种方法下层出镰刀菌的致病性和稳定性;利用适合的接种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比较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和产毒能力。【结果】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母细胞成熟期采用注射法接种水稻穗腐病,发病率较高且稳定;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始穗期接种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基于该方法成功筛选出了强致病力菌株FP4、FP6、FP8、FP9、FP10;经HPLC-MS/MS分析测定了层出镰刀菌产生伏马菌素能力,获得了强致病力高产毒菌株FP4和FP9。稻谷培养基比玉米培养基更适合层出镰刀菌合成伏马菌素。【结论】水稻穗腐病初侵染为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最佳侵染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期-齐穗期;穗腐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与感病时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许月,王海宁,孔令春,魏松红,张照茹[9](2018)在《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毒素致病力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主要是由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稻枯斑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也是其病原之一。毒素是病原菌的代谢产物,是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致病因子。水稻纹枯病菌毒素可以造成水稻叶片细胞膜的损伤,对叶绿素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破坏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等。为探明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Rhizoctonia solani)与双核菌株(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的致病力差异,本研究选取3株多核菌株(LND18、LND06和LND21)和2株双核菌株(JLS10和JLS07)分别进行粗毒素提取,并利用薄层色谱、气质联用等方法对毒素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多核和双核毒素均含有蔗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不含苯甲酸和苯乙酸,且两者糖含量差异显着,多核菌株毒素糖含量显着高于双核菌株毒素。利用离体叶片法对不同菌株、毒素及25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力及抗病性测定,并对不同菌株及毒素接种2个抗、感病水稻品种的7种防御酶活性及ASAFR和H_2O_2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抗性不同;水稻纹枯病多核菌株产生的毒素量多于双核菌株;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及其毒素致病力差异明显,多核菌株致病力强于双核菌株,不同菌株毒素致病力强弱与菌株致病力呈正相关性。接种多核与双核菌株及其毒素后,水稻体内防御酶活性及ASAFR和H_2O_2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接种双核菌株及其毒素的水稻植株比多核菌株及其毒素的寄主抗性响应晚,为进一步了解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和寄主的抗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何学友,潘爱芳,蔡守平,连巧霞,曾丽琼[10](2018)在《金龟子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的致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8月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实验室,利用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的致病力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绿僵菌FJMa2014-0501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处理缀叶丛螟幼虫后,其累积死亡率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较高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9、1.0×10~8孢子·mL~(-1))处理6、7 d后,所有缀叶丛螟幼虫全部死亡,以1.0×10~7孢子·mL~(-1)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1 d后死亡率达100%;而以较低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6、1.0×10~5孢子·mL~(-1))处理14 d后,缀叶丛螟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1.2%、55.6%。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 model,TDM)对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对缀叶丛螟幼虫的致病力数据进行模拟,所建模型均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由模型估计得出:绿僵菌FJMa2014-0501接种缀叶丛螟幼虫4、5、6、7 d后的半致死剂量对数值(LC50)分别为8.41、7.58、6.29、5.69;以1.0×10~7、1.0×10~8、1.0×10~9孢子·mL~(-1)的悬浮液接种缀叶丛螟幼虫后,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5.42、4.48、3.28 d。说明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优良菌株。(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无致病力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僵菌Beauveria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菌,对许多农林害虫都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目前国内多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法生产白僵菌,但长期使用发酵法会出现菌种退化问题。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幼虫为腐食性昆虫,主要以腐烂的秸秆杂草、尾菜烂果、餐厨垃圾等废弃物为食。目前,利用白星花金龟幼虫过腹转化处理上述废弃物的生态循环模式已建立,该循环模式在处理大量农田和餐厨废弃物的同时,还产出了副产品白星花金龟。本研究充分利用这一伴生资源筛选培养高致病力白僵菌菌株,对解决因长期使用发酵法生产白僵菌而出现的菌种退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升了农田和餐厨废弃物的利用价值。从野外采集的不同种类僵虫上分离得到5株白僵菌菌株,编号为B01、B02、B03、B04、B05,通过系列筛选,最终获得白星花金龟幼虫高致病力菌株。主要研究结果为:1、白僵菌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将原始菌株纯化,纯化后的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镜检,观察菌株的菌丝形态、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形态等;同时进行ITS测序,将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菌株B01-B04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05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2、白僵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对5株白僵菌菌株的菌落直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5株白僵菌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均有显着差异。菌落直径表现为:B05>B04>B03>B01>B02;产孢量表现为:B04>B03>B01>B02>B05,B05菌株的产孢量显着小于其它4株菌株,15天时产孢量仅为0.59×10~7个/cm~2,而B04菌株的产孢量则为2.87×10~7个/cm~2。5株白僵菌的孢子萌发率表现为:B04>B03>B05>B01>B02,其差异性不显着,均在90%以上。综合比较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叁项指标,得出生物学特性较优异的是B04菌株,虽然B05菌株的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其它4株菌株,但该菌株产孢量太低。3、白星花金龟幼虫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将5株白僵菌对白星花金龟幼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和孢子浓度均会影响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死亡率和僵虫率。5株白僵菌达到一定浓度,均可对白星花金龟幼虫造成侵染,但幼虫的死亡率和僵虫率均有显着差异,死亡率表现为:B05>B04>B03>B02>B01,菌株B04和B05之间差异性不显着;僵虫率表现为:B04>B05>B03>B02>B01,菌株B04和B05之间差异性不显着。结合菌株生物学特性和生测结果,综合比较,最后筛选出理想菌株为B04菌株。4、不同接菌方法对白僵菌侵染效果的影响采用直接浸渍法和针刺浸渍法对白星花金龟幼虫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针刺浸渍法处理的幼虫死亡率和僵虫率显着升高,死亡率为86.67%,僵虫率为83.33%;直接浸渍法处理的幼虫死亡率为73.33%,僵虫率为70%,因此选用针刺浸渍法作为白星花金龟幼虫接菌的最佳方法。5、温湿度对白僵菌侵染效果的影响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白僵菌对幼虫造成的死亡率和感染率也显着不同。在25℃和30℃条件下,菌株B04对白星花金龟幼虫表现出较强的致死力,两种温度下幼虫的死亡率差异性不显着,但僵虫率有显着差异,25℃时幼虫的僵虫率最高,温度为20℃时,幼虫的死亡率和僵虫率较低;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白星花金龟幼虫死亡率和僵虫率也在升高。在相对湿度为95%时,幼虫的死亡速度最快,僵虫率最高。最后选定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95%。因此,确定培养白星花金龟幼虫僵虫的最适条件是温度25℃,相对湿度95%。6、白僵菌对松褐天牛幼虫的毒力测定为了测试筛选出的菌株对其它害虫是否有致病力,将B04菌株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幼虫死亡率在升高,处理30天后,幼虫的死亡率达到72%,感染率为68%,对照组的死亡率为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致病力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赵薇.一株白僵菌菌株的分离鉴定培养及致病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王佳男.基于白星花金龟幼虫活体筛选高致病力白僵菌菌株[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任燕,高彩霞,曾伟伟,王庆,王英英.两株草鱼源维氏气单胞菌菌株的主要表型特征及致病力比较[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4].赵建华,王宏民,张天浩,张仙红.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J].植物保护.2019

[5].蔡守平,何学友,曾丽琼,苏文晶,陈文玉.白僵菌和绿僵菌不同菌株对马尾松毛虫的致病力[J].福建林业科技.2018

[6].郑雪芳,刘波,朱育菁,张海峰,陈德局.青枯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与强致病力株FJAT-91的竞争生长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7].赵新贝,刘新涛,倪云霞,赵辉,王婧.不同菜豆壳球孢菌株对芝麻茎秆和叶片的致病力[J].河南农业科学.2018

[8].孙磊,王玲,刘连盟,侯雨萱,黎起秦.水稻穗腐病菌强致病力且高产伏马菌素菌株筛选[J].中国水稻科学.2018

[9].许月,王海宁,孔令春,魏松红,张照茹.水稻纹枯病菌多核菌株与双核菌株毒素致病力差异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何学友,潘爱芳,蔡守平,连巧霞,曾丽琼.金龟子绿僵菌FJMa2014-0501菌株对缀叶丛螟的致病力[J].福建林业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无致病力菌株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5强致病力菌株与无致病力菌株代谢...青枯菌无致病力菌株平板筛选的...1不同60Coγ射线剂量处理青枯雷尔氏...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体外平板拮抗...

标签:;  ;  ;  ;  ;  ;  ;  

无致病力菌株论文_赵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