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刘正华

(云南省腾冲市中医医院云南腾冲67910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075-03

中医心理治疗,笔者理解为:在中医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由中医专业工作者施行的、以中医心理学和中医行为科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的针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治疗的中心在于直接治愈情志疾病,或减轻心身疾病、提高疗效、巩固疗效,缩短治愈疾病的时间,纠正七情五志的偏盛偏衰,帮助病人正确应用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来战胜疾病。

1.古代医家对中医心理的重视

《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和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一曰治神,二曰治养身”杨上善在注解时说:“喜怒忧思乃生于心,今以针灸疗之,不亦迂乎?喜怒忧思伤神为病者,先须以理,清神明性,去喜怒忧思,然后以针药禆而助之。”《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这说明在远古时期,针药知识很少,通过祝由等心理疗法移易精神,变利气血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治病方法。

《内经》特别强调注意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指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真意”,《素问?移精变气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华佗《青囊秘篆》:“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医人疾病,斯为下矣”这里特别强调了医心”的主要性,而且给予极高之评价。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人有病在七情者,非药石可治,还当以情治之”。何梦瑶《医?碥》“其病在七情,非药可愈者,以五志相胜”,明确地指出了精神治疗在情志病中的重要地位。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便是:“痈疽发背为何生,好好身躯出此形,内被七情干脏腑,忧愁思虑总关心”,俗有“心病还得心药治”之说,“心药不知是何许药也,不详其性状,不明其用量,亦不悉其产地,但善用之者,尝能愈其他医药所不能愈之疾,而奏效其奇”(《新医药刊》1939、2、55)。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自宋以前已有之”强调了“不服药而有服药之功”的中医心理治疗。此即古人所说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也就是说,在大多情况下,“与其被庸医误治,不如不让他治,不服其药而言”,属于生理上器质性的病变,还得服药治疗。

中医心理治疗在中医治疗上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上。所谓“本”含义极为广泛,《内经》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包含心理因素,体质因素。如张景岳说:“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就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

医者意也。石莆南《医则》“至用药之法,须知用意。医者,意也。以意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药,已落二乘。然无情之药,以有知之意用之则灵”,“医者意也”在古典医籍中经常可以看到,尤其是有些医家在处治某些颇费酌思的病证,运用自己也难以言传,但又在常理法度之中的有效治法时,往往用“医者意也”这句话做表白。石氏这里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以意治病”即以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治疗,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成无己说:“诈病者,非善人也,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医者意也,此其是欤”(《注解伤寒论》)。二是“以有知之意”而用药,此意即“在人思虑”。张仲景用药,善以意调息,意之所解,口莫能宣。这是指医生在精细辩证察脉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而得出的证治概念和处治治法,但石氏认为:这“已落二乘”,可见其对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视之致!《内经》曰:“形蔽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曰:神不使也”。《景岳全书》“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其在女子,必得愿遂而后可释,或以怒胜思,亦可解;其在男子,使非有能屈能伸,达观上智者,终不易邪也”等等,无不强调精神治疗的。

纵览中医发展史,何曾见忽视心理因素而成为名医的。从医圣张仲景到攻下派的张子和,从明代张景岳到清代叶天士,从近代张锡纯到现代的蒲辅周,古今名医无不重视心理现象,这也是名医们临床疗效转好的原因之一。日本富田道夫《东洋医学指导灵生论随感》将中医的“心灵医学”称为“上医”,高度地评价了心理治疗的作用。

我国传统医学是第一个重视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600年,中国人首创信仰治疗,转移兴趣,改善环境等方法以处理心理疾病患者。公元前1144年,中国建立第一所“疯人院”以收容及照顾心理病患者。在历代的中医文献中都十分强调中医的心理治疗,只是没有系统的整理、归纳,故陈胜崑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中感慨地说:“现今我国精神医学几乎全采用西方之理论与方法,而忽略我国传统医书中的宝藏,这是很遗憾的事。”

心理治疗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不论是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还是科学技术比较发展的现代,也可以推断科技高度发展的将来,中医心理治疗都是医学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今天的社会中,健康的概念增加了新的内容,即须保持心理、生理同社会的完好状态。对付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疾病类型,如果单纯用生物学手段,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是因生物因素所致的躯体疾病,也常常伴有许多心理社会问题,产生了许多的“心理症状”,影响疾病的转归和康复。《内经》有“古人单纯,近人复杂”之观点。故心理治疗的意义愈来愈显著。就以,有人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并称为当代四大治疗方法是有科学根据的。加强中医心理治疗可以直接治愈情志疾病,可以提高疗效,巩固疗效,可以帮助病人正确应用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来战胜疾病。现代有关研究表明,通过人类第二信号系统的心理活动能够引起机体内部的巨大潜力,影响内分泌变化,加速代谢过程,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愉快和兴奋,可使肾上腺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加速,肌肉活动力增强。反之,精神创伤,情绪消沉,会引起大脑皮层紊乱,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机体有关部分的功能和器官性疾病。《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由于长期处于悲悲戚戚的抑郁伤感情绪中,从而形成了“多愁多病的身”。国外精神病专家维兰特在他的报告中说:“人的精神遭受痛苦,就意味着身体健康遭到至少长达五年的损害”。因此,应大力提倡中医心理治疗,加强中医心理治疗的发掘,整理,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通过复杂的反馈机制,维持着体内各方面的微妙的动态平衡。其中神经系统是起主导作用的。各种精神刺激都会干扰该调节系统工作状态引起一定范围的波动,这也是保持人身外环境平衡的一种应答反应。如果这种反应太强烈,超过了该系统的调节范围,或该系统调节失灵,就会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于是表现为疾病。例如: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以导致神经官能症、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等。暴怒伤肝,会使人头晕头痛,胸闷纳呆,胁痛腹胀等等,这是因为发怒时交感神经紧张,使血压升高,而付交感神经又受到抑制,影响了消化系统功能,中医所谓肝木乘脾土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心脏病患者,突然大笑可能导致心脏骤停而死亡,中医叫做过喜伤心。同样地,关于情志病机的发生,传变与转归,首先应认识到脏腑气机的变化是情志发生的生理基础,如果情志刺激的强度超过五脏系统的调节机能,特别是超过了肝的疏泄调节机能,使气机运行不能保持常态,从而引起气机紊乱,基础物质代谢失调,脏腑之间相对协调平衡被破坏,即可形成情志疾病,并且导致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形成。因此,以是否超出五脏的调节能力为界限,可以把情志病机发生、传变过程分为病理前阶段和病理阶段。下面以中医文献的记载及情志致病的特点来谈谈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心身疾病的多发性。

2.从中医文献记载看心身疾病的广泛性

许又新在《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代我国精神病简介》一文中指出当时即记载有关于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症、癫痫、歇斯底里、神经衰弱、酒精中毒、痴呆、诈病、口吃、儿童神经机能障碍等十种精神病学疾病。汪世平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指出: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记载了约五十多种情志所致疾病,内容涉及内妇儿外科。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约有35种病候与情志有关,特别对一些当时被人们认为是鬼神和中祟所致的鬼魅候、中恶、卒忤、梦魇等病候,科学地指出系由于情志过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秦景明《脉因证治》记载了约一百一十七种和情志有关的病,并且详细阐述了每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法。

王米渠选择了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医书籍:我国秦汉年间的《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宋金元时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明清时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表中参西录》,经过概略的统计得出:以心理因素作为一个主要的病因,或以心理现象作为主证之一的疾病,病类,医案、方剂占其总数的15~20%,而在医疗中涉及到有关心理问题的占其总数的35~45%。并指出张子和是中医心理治疗大师,在心理治疗方面历代诸医无出其右者。以《临证指南医案》为例,木乘土类有55个病案,医书中直接提到七情等心理因素致病或病案中有分析心理病机的医案计24例,在遗精类40个医案中有18个医案由七情所致,几乎占50%。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百合病”“惊悸怔忡病”,“妇人咽中如有灸脔”,“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象神灵所作”,“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女子梦交”“其人苦冒眩”“烦乱,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等等都系情志病证。

南宋?陈无择的《三国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提出著名的“三因论”,即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和不内外因,将情志病因列为三因之一,具体提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情志过激是月经失调和难产的主要原因,同时他归纳了七情所致的各种证候:“喜气为病”,则不能疾行,不能久立;怒气为病,则上行不可当,热痛上冲心,短气欲死,不能喘息;忧气为病,则不能苦作;卧不安席,思气为病,则聚在心下,不能饮食;愁气为病,则平屈而忘,置物还取,不记处所,四肢浮肿,不能举上????。《素问?举痛论》更明确地指出:“百病生于气”。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

【参考文献】

[1]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2月版.

[2]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5月版.

[3]王米渠.中医心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重庆分社,1986年6月.

[4]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重庆分社,1986年6月.

[5]严和骎主编.医学心理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4月.

[6]王米渠,朱文锋,王克勤,张六通主编.中医心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标签:;  ;  ;  

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