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图像论文-于潜文

基图像论文-于潜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保罗·,兰德,帕诺夫斯基,图像学,现代平面设计

基图像论文文献综述

于潜文[1](2019)在《以帕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保罗·兰德平面设计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兰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设计大师、思想家以及设计教育家,被尊为世界平面设计之父。他善于运用丰富特殊的表现手法,并融合了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独特气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性、时代特性于一体的现代主义风格。本文通过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试图来分析其作品的图像意义,了解作品的含义与其背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3期)

殷正琳,丁山[2](2018)在《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仇英《汉宫春晓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潘诺夫斯基提出了图像学研究的叁个层次,其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对中国的历史故事题材绘画作品也同样适用。该文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仇英《汉宫春晓图》,通过对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学分析和图像学阐释叁个层次的分析,透视出汉代宫廷仕女的生活面貌,揭示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与美学价值。(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22期)

初敏[3](2018)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的审美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潘诺夫斯基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史家和美学家。长期以来,作为艺术史家的潘诺夫斯基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研究者对其作为美学家的一面则鲜有论述。作为一位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对艺术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即是他的图像学理论。而事实上,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是其美学观在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具体显现,因而,这一理论不仅具有分析论证具体图像作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审美之维。潘诺夫斯基最核心的美学概念是“直觉审美再创造”。在潘氏看来,艺术品是需要观者对之进行审美感受的人工制品。审美感受与审美欣赏有所区别。审美感受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形式层面的因素包含的价值。审美欣赏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是艺术作品内容层面的因素包含的价值。“直觉审美再创造”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涵。从主观层面来说,它要求观者能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客观方面来说,它要求观者能够客观正确地还原作品的艺术意图,进而探索作品的艺术价值。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掌握是这种客观性的保证,它能使观者摆脱纯真之眼的局限,从在场的可见的具体作品的形式走向不可见的、隐匿的内含,在物质形式、观念与内容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真正的审美欣赏。潘氏的图像学思想是其美学观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具体化,其图像学解释思想也可称为图像审美思想。潘氏将其图像学思想分为叁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涉及的解释对象(审美对象)即是这些主题的再现所展现出来的那个纯粹形式的世界;对这些母题的解释实际上是一种前图像志描述(或者叫做伪形式分析);而欣赏者或者解释者之所以能够对母题世界作出描述,实则是凭了自身对于对象和事件的熟悉程度,拥有相关的实际经验。第二个层面涉及的是图像和故事的寓意世界,这是第二性和惯例性的主题。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即是图像志分析,欣赏者或解释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献学知识,掌握特定的主题和概念,能够依据类型史对自己的解释判断做出纠正。第叁层次上的解释被称之为图像学解释,它要求解释者或欣赏者对人类心灵的基本倾向有所熟悉,同时这种解释和欣赏也受到个人心理与世界观的限定,其纠正原则是象征的历史。本文立足于潘诺夫斯基的关键文本,以其图像学叁层次为阐发中心,试图对第一层面中的形式风格分析与其审美内涵做出阐释,通过对潘氏的艺术意志这一概念的考察辩明潘氏图像学的审美追求,并通过对潘氏透视法及其审美空间的论述阐明潘氏图像学的终极旨归。基于这一目的,我们将全文作如下结构(从潘氏图像学框架的逻辑上来说,第二、叁、四章应是平行结构):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学术传承和思想背景。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解释方法是对艺术史研究中的传统图像志研究方法的超越,也是对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形式主义风格分析方法的批判继承,同时潘氏也从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和瓦尔堡的“文化科学”思想中汲取了合理成分。其次,本章还指出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的独到之处即以其美学核心概念“直觉审美再创造”为基底,是其美学观念在艺术史研究领域的特定显现。最后对其图像学理论做了简单评析。第二章以潘诺夫斯基的《风格叁论》一书为中心讨论了潘诺夫斯基的风格分析,包含了对巴洛克时期、电影表达手法和英国艺术的民族性的分析。潘氏的风格分析旨在洞察对象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被形式所表现的方式,通过赋予历史以结构和含义,来挖掘某段历史的重要意义。第叁章阐述了潘诺夫斯基对李格尔的“艺术意志”这一概念的批判和发展。潘氏梳理了理解艺术意志概念的叁种心理学取向,并对之加以批判分析,进而对此概念做出了修正,使之成为一个客观的先验的美学概念,提炼艺术品的研究应立足于精神性内涵和意义的审美追求,为后来图像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第四章围绕潘氏的《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法》一书,介绍了透视法从角透视演变为线性透视法的发展历程,深度剖析了透视法与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的内在关联,分析了透视法与世界观的联系,表明了透视法展现的图像空间是一种被象征化了的审美感知空间。最后,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声明潘氏图像学思想的审美之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6)

吴佩烔[4](2018)在《帕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在美国汉学中的运用——从埃尔金斯对其西方性的批评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斯·埃尔金斯认为,在西方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研究中运用帕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和风格研究一样无法从根本上避免西方性和西方中心论,但他并没有对此进行充分论证。从美国汉学家的一些研究实例和他们对图像学方法诸层次的运用来看,可以认为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西方元素的影响,但通过问题意识的中国本土化和情境主义方法使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图像学在美国汉学研究中的西方性问题远比埃尔金斯的观点更为复杂。(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8年03期)

谢东杰[5](2016)在《基于PSO的水泥基图像分割的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方面,在处理水泥基图像的过程,图像分割是至关重要一环节,目标物相的分割与提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实验对水泥性能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在分割中引用混沌粒子加入粒子群优化算法,形成了混沌粒子群算法,来提高图像分割效果。本论文主要是完成该课题其中一部分项目,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山东几个水泥厂,水泥搅拌分12小时、1天、36小时、2天、60小时、3天6个时间段,经电镜扫描获取其微观形貌图像,对这些图像进行统一分类管理。2)对水泥微观形貌图像进行预处理,主要以图像增强为主。同时,分别运用粒子群算法和混沌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图像,本文选取最大类间方差法分割方法。为了验证混沌粒子群算法的优越性,在图像分割前,运用测试函数检测混沌粒子群(CPSO)的算法精度和效率。然后通过4种优化算法(CPSO、PSO、PSO+混沌初始化、PSO+混沌扰动)分别对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优化、对比。以此来选取最佳的分割图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可扩展的处理平台。实验证明,混沌初始化与混沌扰动结合PSO与传统PSO相比较,混沌粒子群算法显着提高了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全局搜索能力,该算法能高效求得问题的最优解。(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郭珊珊[6](2016)在《浅析帕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方法——以罗吉尔·凡·德·韦登《基督诞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学是研究基督教艺术、希腊神话、政治图像、肖像、风景、寓言图像等美术题材的重要方法,目的是为了解析图像的意义和分析风格的形成。图像学是我们看待艺术的一种方式,也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看待艺术的视野、方法。(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6年01期)

蔡志伟[7](2015)在《人文精神的图景——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学研究》一书通过对图像的讨论,不仅实现了对这些图像的图像学解读,也使得这些解读成为一种"图像",勾勒出人存在的种种状态,用以书写作者心中对于人的基本认知,暗喻着关于人的价值与人的界限的讨论。此书可视作潘诺夫斯基利用学术研究,传达心中对人文精神之理解的作品。(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5年03期)

李娜[8](2015)在《从眼睛到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视觉符号中引申出艺术的人文主义主题,在二战之后形成了西方美术史上所谓的“图像学时期”,与世纪之交的“风格时期”形成了对应。作为一位伟大的德裔美国艺术史家,他既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学术传统,又受到系统的现代艺术科学训练,在提出图像学的方法中,潘诺夫斯基用叁层体系完成了从“眼睛到精神”的新变向,实现了美术史与其它人文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那么,为什么潘诺夫斯基没有沿袭前辈沃尔夫林形式分析这一史学高峰继续攀登,而是另辟蹊径,搭建新的史学建构?这一新的学术方式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是怎样的?潘诺夫斯基的后期着作是如何体现对图像学的映射和应用的?以及相关学者对图像学持有怎样的态度?本文围绕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的集成之作——《图像学研究》这一学术着作展开探讨,试图通过具体分析潘诺夫斯基独特的史学观念和图像学这一学术方法,来论证潘诺夫斯基史学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5)

易成涛,李伟,金鑫,黄谦[9](2014)在《基于基图像提取的二维经验模式分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图像处理中,传统经验模式分解(BEMD)方法存在图像边缘处的跳跃特性而造成的原图像细节丢失,以及分解图像中存在的严重"灰度斑"现象和原图像边缘信息无法保留在分量中等问题。提出一种先利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提取基图像后进行BEMD分解的方法用来克服上述问题。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保留细节和边缘信息,并极大减弱了"灰度斑"现象。(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4年S2期)

陈浩,陈兆学[10](2014)在《基于高斯径向基图像插值模型的采样率转换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数字图像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在相邻像素点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工程中经常需要从空域或频域基于采样率转换技术来分析数字图像,而采样率转换过程往往需要较高的计算复杂性。方法:采用高斯径向基插值的方法,获得图像各插值控制点加权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学推导,从空域、频域角度对采样率转换方法进行研究和实验。结果:基于高斯径向基插值模型的图像空域多采样率转换可以直接通过重采样过程获得,因此不同于一般数字信号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经典转换方法。此模型下频域多采样率转换则通过频域滤波后再逆变换完成。在保持较小均方误差的基础上,基于FFT变换,频域多采样率图像转换过程得到了极大的提速。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需要把图像表达成连续模型,以及通过空频切换进行图像快速采样率转换的应用场合具有相当的实际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基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潘诺夫斯基提出了图像学研究的叁个层次,其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对中国的历史故事题材绘画作品也同样适用。该文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仇英《汉宫春晓图》,通过对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学分析和图像学阐释叁个层次的分析,透视出汉代宫廷仕女的生活面貌,揭示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与美学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图像论文参考文献

[1].于潜文.以帕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保罗·兰德平面设计作品[J].中国文艺家.2019

[2].殷正琳,丁山.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仇英《汉宫春晓图》[J].美术教育研究.2018

[3].初敏.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8

[4].吴佩烔.帕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在美国汉学中的运用——从埃尔金斯对其西方性的批评出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

[5].谢东杰.基于PSO的水泥基图像分割的算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6].郭珊珊.浅析帕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方法——以罗吉尔·凡·德·韦登《基督诞生》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6

[7].蔡志伟.人文精神的图景——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一种解读[J].艺术探索.2015

[8].李娜.从眼睛到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15

[9].易成涛,李伟,金鑫,黄谦.基于基图像提取的二维经验模式分解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4

[10].陈浩,陈兆学.基于高斯径向基图像插值模型的采样率转换方法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4

标签:;  ;  ;  ;  ;  

基图像论文-于潜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