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

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生命观人生观

近年来青少年虐杀动物,自杀和故意伤害致人伤残或死亡的事件频频发生。不尊重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变得日益严重。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已迫不及待。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我们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把分数当成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指标,把分数当成检验学生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成长于这种环境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一、把生命教育融入生物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

1.生命来之不易。利用教材中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内容来进行生命教育。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深深地触动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如在生命的起源中,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生命起源是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经历四个阶段演变而成。分别是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成原始生命。而原始生命又经历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进化成现在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而在生物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又曾有过几次生物大灭绝现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而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条件发生变化,都可能将生命扼杀。而且目前来讲纵观整个宇宙,也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受精和发育”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殖,每次参与受精作用的精子有一亿左右,最后只有一个最健康、最具生命活力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在母体中发育成熟,通过分娩一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由此使学生体会到生命来到世界是不容易的,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人类今天能生活在地球上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格外珍惜生命。

2.生命的美丽。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传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3.生命的短暂。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每个生命总是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无论哪种生物,无论它的寿命多长,和漫长的生命史相比,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4.生命的和谐。通过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每种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物竞天择,使它们对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金鱼藻的成为丝状,可以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更多的得到光照,适于水中生活,仙人掌的叶全部变成刺状,能减少水分的散失,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活。雷鸟羽毛的颜色可随季节发生变化,夏季是斑朵的暗褐色,适应夏季森林苔原的苔藓沼泽的环境;到冬季全身羽毛变为白色,适应冬季冰天雪地的环境。竹叶虫和枯叶蝶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菜青虫的绿色,北极狐和白熊的纯白色毛等都起保护作用;毒蛾幼虫的鲜艳色彩和花纹,蜂类的黑白相杂的颜色,瓢虫的各种斑纹等都起着警戒色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生物适于生存的适应美。正是由于适应性,才形成了生物界如此丰富的物种。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怎样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努力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有了问题及时调适,为将来走上社会,面对更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周围的生态环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让学生走进森林、草原,学生走入一望无际绿地,耳边有清脆的鸟叫,眼前有争相吐芳的花朵、枝繁叶茂的植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可爱。通过实地观察、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2.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豆芽的生长条件》《蚯蚓的生活习性》《苏州河河水污染情况的调查与治理对策》等等。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较为深刻地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关爱生命的活动。一是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报纸上刊登“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南京大学某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通过读报和讨论,唤醒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的习惯。“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大好时机,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这类周日活动。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需要。因此,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喜悦。

参考文献:

[1]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

[2]沈正元.教育,关注生命.江苏教育.2002,(8):6

标签:;  ;  ;  

让课堂绽放生命之花——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