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素论文_刘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楝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药,杀虫,活性,夜蛾,细胞,血细胞,山核桃。

印楝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9)在《在黏虫卵防治中推荐使用苏云金芽胞杆菌和苦参·印楝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防控黏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选用灭多威、苦参·印楝素、苏云金芽胞杆菌、甲维盐和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药剂对其卵进行室内触杀试验,比较这5种药剂对黏虫卵和初孵幼虫的触杀效果及对卵的毒力,测定不同药剂处理后黏虫卵初孵幼虫存活率、发育历期、化蛹率、蛹重和羽化率;并通过冷冻切片技术观察了不同药剂处理后黏虫卵的外部形态和胚胎发育情况。(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3期)

尹华阳,郭婉琳,董广平,方建民,刘洪剑[2](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进行灌根处理,30 d后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不同浓度印楝素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深层土壤(50~55 cm)中细菌种类、丰度及均匀度受高浓度印楝素影响明显,其中鞘脂单胞菌科、硫还原菌科的菌类丰度下降较多;中层土壤(30~35 cm)中两个施药组的链霉菌科、芽单胞菌科、鞘脂单胞菌科的菌类丰度有所降低,低浓度印楝素处理组的各α多样性指数稍低;浅层土壤(10~15 cm)中施低浓度印楝素的链霉菌科、芽胞杆菌科、芽单胞菌科等菌类的丰度有所降低,但α多样性指数各组间差距不大。所有土壤样品中可识别真菌主要分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3门,施高浓度印楝素药液样品的担子菌门真菌所占比例下降明显,而未归类真菌比例增高。浅层和中层深度土壤样品中,施药组的丝盖伞科和发菌科的菌类丰度均有所降低,施高浓度印楝素的中层土壤(30~35 cm)中孢菌科和扁孔腔菌科的菌类丰度偏低,低浓度印楝素处理组的球盖菇科、间座壳科、毛壳菌科和红菇科的菌类丰度在不同土层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刘刚[3](2019)在《是什么阻挡了印楝素推广的脚步》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楝素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自第一个商品化印楝素产品于1985年在美国获批登记,田间登记应用已有30多年,对全球作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据了解,近年来印楝素因为价格高昂等原因出现市场增速趋缓、假货增多等问题。印楝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9-09-18)

彭俊杰,吴疆翀,彭兴民,李昆,王有琼[4](2019)在《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的稳定性,探索建立高效、科学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究稳定性类型和机制。在元阳、元江、元谋, 7个印楝品种、单株小区、叁重复、完全随机区组、多系受粉,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质量分数,基于SAS软件PROC MIXED程序的Stability Variance, Finlay-Wilkinson, Eberhart-Russell, AMMI-1和Environmental Variance 5种模型,进行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参数估计、品种效应差异性检验和稳定性参数寻优,用Akaike信息量准则(cAIC)评价和选择最佳模型,推断稳定性类型和机制。结果表明:5种模型中Finlay-Wilkinson和AMMI-1模型的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cAIC值最小,均分别为-17.3和-5.8; 7个品种的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参数大小基本一致,稳定性排序分别为Wx0423>Wx0416>Dhg0507>平均木(ck)>At0515>Ld0505>Ww0401和平均木(ck)>Wx0416>Wx0423>Dhg0507>Ld0505>Ww0401>At0515;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品种效应差异显着性分别为极显着(P<0.01)和显着(P<0.05),证明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可预测的改变即动态稳定性,其遗传机制受遗传控制。Finlay-Wilkinson和AMMI-1适于印楝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分析,而Stability Variance, Eberhart-Russell, Environmental Variance模型并不适用;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均为动态稳定性,稳定性绝大部分依赖于个体缓冲性。多种模型分析基础上的稳定性综合评估更高效更科学。(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妍,刘新社[5](2019)在《露地和大棚条件下鱼藤酮和印楝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黄瓜和土壤中鱼藤酮和印楝素残留的方法,并比较分析鱼藤酮和印楝素在露地和大棚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按照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施药标准操作规程,设计了2.5%鱼藤酮乳油84.375 g/hm~2(推荐高剂量的1.5倍)和0.3%印楝素乳油40.50 g/hm~2(推荐高剂量的10倍)在露地和大棚各施药1次,施药后1、6 h和1、2、3、5、7、10、14 d分别采样检测,再将二者按推荐剂量56.25、4.05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84.375、6.075 g/hm~2分别施药2、3次,施药间隔6 d,距离末次施药3、5、7 d采样测定。结果表明,鱼藤酮和印楝素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鱼藤酮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45、2.36 d (露地)和1.74、2.62 d(大棚),印楝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1、1.86 d(露地)和1.36、2.18 d(大棚);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3~7 d时,露地和大棚采收的黄瓜样品中未检出印楝素,鱼藤酮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136 8、0.203 1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鱼藤酮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5 mg/kg,此时收获的黄瓜食用安全。鱼藤酮和印楝素于大棚条件下使用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均明显大于露地条件的相应值,与露地条件下相比更难降解,降解半衰期更长。(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小莉,张雪娟,张欣,刘庆华,张小民[6](2019)在《印楝素对中华稻蝗血细胞的毒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害虫产生抗性,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目前多数研究侧重于化学农药对昆虫酶活性的影响,而植物源农药对昆虫的免疫毒理研究较少。【方法】通过给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注射不同浓度的印楝素,用Wright-Giemsa染液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感染后血细胞的形态,对各种类型细胞进行数量统计;酶联免疫测定SOD,POD,PO,AchE,P450氧化酶和CES的活性变化。【结果】实验组血细胞发生固缩、空泡、脱粒和细胞变形等现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后不同时间段浆血胞的数量先升高后降低,粒血胞的数量先降低后升高,感染后期囊血胞数量显着增加;与溶剂组相比,60μg/L和120μg/L的SOD活性被极显着(P<0.01)激活;60μg/L和120μg/L的POD活性在注射后6-24 h间被显着(P<0.05)激活;120μg/L的PO活性在6-24 h被极显着(P<0.01)激活;实验组中AchE活性均在10-24 h被极显着(P<0.01)激活;30μg/L的CES活性被极显着(P<0.01)激活;P450活性均被激活,但激活效果不明显。【结论】研究表明:植物源农药使稻蝗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发生显着变化,血细胞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可推测出稻蝗对印楝素的毒害产生免疫反应,进一步探讨了稻蝗的免疫机理。本研究不仅为稻蝗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昆虫的免疫毒理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卢圣菲,冉雪琴,牛熙,黄世会,王嘉福[7](2019)在《印楝素对猪睾丸ST细胞的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种子提取的植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田害虫防治。为了明确印楝素是否影响公猪的繁殖力,本研究采用猪(Sus scrofa)睾丸ST细胞(swine testis cells),通过MTT(3-(4, 5-dimethyl thiazol-2-yl)-2, 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方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印楝素对猪睾丸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印楝素对繁殖相关基因的影响。随着印楝素处理浓度的增加,ST细胞变圆脱落聚集;MTT实验证明印楝素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ST细胞的生长,表现出细胞毒作用,24 h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为7.646 mg/L;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印楝素诱导ST细胞凋亡,8 mg/L印楝素引起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5 mg/L处理组(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15 (matrix metallopeptidase 15, MMP15)、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αkinase, PICK1)、骨形态发生蛋白6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6, BMP6)基因的表达量随印楝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突变同源蛋白4 (MutS homolog 4, MSH4)基因的表达量随印楝素处理的浓度而增加。综上所述,印楝素可抑制猪睾丸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并影响繁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印楝素可影响公猪的繁殖力。本研究为饲料中印楝素残留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8](2019)在《年产50吨12%印楝素母液、50吨0.7印楝素乳油、2%甲维盐印楝素乳油制剂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该项目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由鹤壁万丰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00亩,办公楼、员工宿舍、生产车间、原材料仓库、成品仓库、消防安全设施、应急设施等。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姚元团,胡杰,苏德,高飞,傅小云[9](2019)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救治印楝素致急性肝衰竭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楝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低毒杀虫剂,国内印楝素中毒的病例报道极少。本文报道1例误服印楝素致急性肝衰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救治经过。患者误服农药(印楝素)后立即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d后出现急性肝衰竭、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入院后在积极的毒物清除治疗(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联合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及(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陈丽霞,陈祥[10](2019)在《印楝素的分离提纯及其应用的专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对全球作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印楝素国内外申请量趋势、区域分布、技术分支和主要申请人等方面进行专利分析,以梳理其技术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03期)

印楝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进行灌根处理,30 d后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不同浓度印楝素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深层土壤(50~55 cm)中细菌种类、丰度及均匀度受高浓度印楝素影响明显,其中鞘脂单胞菌科、硫还原菌科的菌类丰度下降较多;中层土壤(30~35 cm)中两个施药组的链霉菌科、芽单胞菌科、鞘脂单胞菌科的菌类丰度有所降低,低浓度印楝素处理组的各α多样性指数稍低;浅层土壤(10~15 cm)中施低浓度印楝素的链霉菌科、芽胞杆菌科、芽单胞菌科等菌类的丰度有所降低,但α多样性指数各组间差距不大。所有土壤样品中可识别真菌主要分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3门,施高浓度印楝素药液样品的担子菌门真菌所占比例下降明显,而未归类真菌比例增高。浅层和中层深度土壤样品中,施药组的丝盖伞科和发菌科的菌类丰度均有所降低,施高浓度印楝素的中层土壤(30~35 cm)中孢菌科和扁孔腔菌科的菌类丰度偏低,低浓度印楝素处理组的球盖菇科、间座壳科、毛壳菌科和红菇科的菌类丰度在不同土层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楝素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刚.在黏虫卵防治中推荐使用苏云金芽胞杆菌和苦参·印楝素[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尹华阳,郭婉琳,董广平,方建民,刘洪剑.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印楝素对薄壳山核桃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安徽林业科技.2019

[3].刘刚.是什么阻挡了印楝素推广的脚步[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

[4].彭俊杰,吴疆翀,彭兴民,李昆,王有琼.基于SASPROCMIXED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5].陈妍,刘新社.露地和大棚条件下鱼藤酮和印楝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J].河南农业科学.2019

[6].王小莉,张雪娟,张欣,刘庆华,张小民.印楝素对中华稻蝗血细胞的毒性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9

[7].卢圣菲,冉雪琴,牛熙,黄世会,王嘉福.印楝素对猪睾丸ST细胞的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8]..年产50吨12%印楝素母液、50吨0.7印楝素乳油、2%甲维盐印楝素乳油制剂项目[J].乙醛醋酸化工.2019

[9].姚元团,胡杰,苏德,高飞,傅小云.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救治印楝素致急性肝衰竭1例[J].重庆医学.2019

[10].陈丽霞,陈祥.印楝素的分离提纯及其应用的专利分析[J].南方农机.2019

论文知识图

印楝素对粉纹夜蛾BTI-Tn-5B1-4...印楝素印楝素印楝素和喜树碱诱导SL-1细胞凋...室外条件对Aza/CMC /PCS纳米粒子和~...印楝素的红外光图谱

标签:;  ;  ;  ;  ;  ;  ;  

印楝素论文_刘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