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弯曲论文_王建平,邢方亮,陈奕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道弯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道,弯曲,水流,模型,险段,河槽,涌浪。

河道弯曲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平,邢方亮,陈奕芬[1](2019)在《弯曲河道船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弯曲河道船闸口门区受叁维螺旋流和口门区水流特性的共同影响下水流条件较差、难以满足船舶安全通行要求的问题,提出将工程措施前置上移,并由"点"形改为"线"形,以调整河势为手段削弱弯道螺旋流的不利影响,构建口门缓流区,再辅以局部工程措施,以进一步改善口门区的横向流速和回流流速,确保船舶安全过闸。(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奉紫岑,杨庆,程文磊,张其敏,涂书豪[2](2019)在《弯曲河道上底流消能工布置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底流消能工常布置在顺直河段,针对受实际条件限制必须在弯曲河道上布置底流消能工的技术难题,基于某水库工程的物理模型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主、辅两级消力池与导流消力墩这一消导结合的消能工结构在弯道段水流流态、消力池回流强度、弯道段坡脚冲刷强度等水力指标方面均优于传统直线型消力池布置方案和曲线型跌坎消力池布置方案,解决了弯曲河道段布置底流消能工的技术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7期)

袁培银,王平义,赵宇[3](2019)在《弯曲河道滑坡涌浪传播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陡岸坡的地质环境复杂,规模差异大,库水位变动、水体侵蚀及水体长期侵润,都容易使岸坡发生大变形,稳定性降低,进而发生垮塌,滑坡体高速冲入库区,会对水工结构、过往船只及陆地建筑造成一定范围的影响,甚至翻越坝体,造成坝体溃决。以单因子物理模型正交试验为手段,自主研发设计了超声波浪采集器,分析了滑坡初始涌浪特征,考察滑坡涌浪与岸坡的非线性作用,研究其传播及发展规律,研究表明:滑坡涌浪的波峰及波谷较陡,波轴线上下不对称,滑坡体宽度越大,滑坡体下滑过程中与水体的能量交换越充分,滑坡体下滑的能量损失越小,滑坡涌浪的高度越大,滑坡体厚度越大,滑坡体体积越大,滑坡体下滑的能量越大,滑坡涌浪的高度越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建设、防洪规划提供一定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邹骥[4](2019)在《非饱和挟沙水流下弯曲分汊河道再造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改变,在来水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径流过程发生改变,下泄泥沙量大幅减少,泥沙细化,形成典型的非饱和输沙。在这一情况下水库下游弯曲分汊河道发生再造,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均会产生影响。因此,开展弯曲分汊河道在非饱和输沙情况下的再造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与概化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研究了弯曲分汊河段在非饱和输沙情况下的再造过程,以及它与饱和输沙情况下造床过程的差异性与共通点。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概化模型定床试验,研究揭示了不同水流条件下弯曲分汊河道分流区、汊道段与汇流区的水面比降、横断面流速分布、床面切应力、分流比等水力要素的变化规律。说明了在平滩流量下,弯曲分汊河道在不同区域这些水力要素的突变情况。(2)通过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揭示了饱和输沙和非饱和输沙情况下弯曲分汊河道总体冲淤变化规律及分流区、汊道段、汇流区的演变规律,及水面纵比降变化情况。(3)通过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和概化模型试验,分析揭示了饱和输沙和非饱和输沙情况下弯曲分汊河道河床再造过程中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分析两种水沙情况下弯曲分汊河道河床再造过程中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5-01)

黄胜,刘超,刘兴年[5](2019)在《滩地植被对弯曲漫滩河道主槽二次流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滩地植被对河道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当洪水期水流漫滩时。为了弄清高密度植被对弯曲主河道水流特性的影响,作者采用模型试验,在弯曲复式河道滩地铺设模型草,模拟天然植被,通过改变上游来流量,研究了高密度植被对主槽二次流涡团高度及涡团中心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滩地植被对弯中断面附近的二次流涡团高度影响最大,二次流涡团高度在滩地无植被时等于主槽高度,而在滩地有植被后等于主槽高度加上滩地植被冠层高度,此时,滩地植被等效增大了主槽高度。进入弯段后,滩地植被对二次流涡团高度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弯顶断面可以忽略滩地植被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不同断面二次流涡团中心位置的预测方法并用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该方法可以准确预测弯曲主槽中不同断面的二次流涡团中心位置。最后,讨论了二次流相对强度与主槽过流率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滩地是否有植被,最大主槽过流率总是出现在二次流相对强度较小的弯顶断面。在相同水深条件下,主槽过流率在有植被漫滩河道中比无植被河道大。随着主槽水深(相对水深)增大,有植被和无植被工况各断面的过流率差值减小。当主槽水深接近或小于滩地植被冠层高度和主槽高度之和时,弯曲主槽中的二次流涡团沿程变化特性将与非漫滩弯曲河道的二次流涡团沿程变化特性十分相似。(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陈翠霞,张小峰,冯向珍,雷恬恬[6](2018)在《弯曲型及顺直型河道水流叁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标准k-ε模型、RNG k-ε模型、可实现k-ε模型和Reynolds应力模型共4种紊流模型,对梯形断面连续弯道叁维水流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水面线、水流流速、紊动结构及分布特性等方面,比较了4种紊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差别。结果表明,Reynolds应力模型由于考虑了水流紊动黏度的各向异性效应,对弯道水流运动特性的模拟精度高于其他3种k-ε模型。进一步采用Reynolds应力模型对连续弯道对应的同长度、同断面型态的顺直河槽进行计算,用实测值验证了Reynolds应力模型也能较好地适用于顺直河槽的水流运动模拟。研究成果可用于弯曲型及顺直型河道水流的叁维模拟计算中。(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建宝,卿云[7](2018)在《弯曲河道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枢纽通航建筑物一般要求布置在顺直、稳定、开阔的河段,弯曲河道因其水流叁维性对船舶安全航行影响大,通航建筑物布置在弯道,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复杂。通过整体模型及自航船模试验,研究了上游引航道口门宽度、导流堤及外引航墙的长度、开孔引流等工程措施对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上引航道布置方式及运行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期刊2018年12期)

刘宏坤[8](2018)在《典型弯曲河道险段床面变形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典型弯曲河道床面变形及险段成因,以韩江叁角洲北溪河道一典型弯曲河段叁洲湾险段为例,利用实测河道地形分析险段河床变化特性,从河床地质、历史洪水、泥沙系列资料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面分析险段成因,结果表明:河床地质易冲刷、河道分洪流量大、上游来沙量减少以及河道座湾顶冲水动力条件复杂等综合因素是叁洲湾险段形成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8年09期)

顾莉,赵欣欣,戴波,吴健祎,褚克坚[9](2018)在《汇流比对U形弯曲交汇河道中污染物离散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弯曲河道交汇区污染物离散系数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建立U形弯曲交汇河道水气两相流数学模型,进行交汇区水动力数值模拟。数学模型经试验数据验证后,模拟分析了不同汇流比对弯道交汇区水流结构和离散特性的影响,离散系数采用二维离散张量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支流入汇导致交汇断面附近纵向和横向离散系数达到峰值,该峰值随着汇流比的增大而增大;横向离散系数沿程分布呈现单峰结构,纵向离散系数沿程分布呈现双峰结构。(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磊[10](2018)在《长江上游弯曲河道的形态特征及有效航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上游河段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特性是边界条件复杂、弯曲河段众多、弯道水流条件差。船舶在弯曲河段内航行时,受诸多因素作用做不规则的曲线运动。在弯曲航道中航行的船舶,受弯道环流的影响和平面形态的制约,较顺直航道中安全航行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典型弯曲河段的实测航迹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叁维水流船舶耦合运动模型,分析了弯曲河段水力特性及其对船舶受力和运动的影响,得到了山区弯曲河道形态特征和水流条件对弯道有效航宽的影响方式。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统计了长江上游典型弯曲河段形态特征和船舶不同时间点测得的航迹线特征,得出长江上游典型弯曲河段形态特征,弯曲半径在560m~1470m之间,弯曲角范围在55°~145°之间,为概化模型水槽的建立提供依据。(2)通过叁维水流数值模拟,研究了弯曲河段水流结构特性,分析了不同形态弯曲河段内不同流速、水深等参数对其水面超高和表面流场的影响。弯曲河道内水流结构的变化为船舶受力分析提供了依据。(3)通过水流船舶耦合运动数学模型,研究了弯曲河道弯曲半径、水流流速、水深等参数变化对船舶受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船舶在弯道内所受横向力和偏航矩等船舶航行参数的变化特征。(4)通过对不同条件下船舶航行状态参数分析,讨论了弯道弯曲半径、水深和流速条件的变化对船舶上行最大漂角和漂距的影响,进而建立弯道有效航宽与弯道形态特征参数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4-16)

河道弯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底流消能工常布置在顺直河段,针对受实际条件限制必须在弯曲河道上布置底流消能工的技术难题,基于某水库工程的物理模型进行了试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主、辅两级消力池与导流消力墩这一消导结合的消能工结构在弯道段水流流态、消力池回流强度、弯道段坡脚冲刷强度等水力指标方面均优于传统直线型消力池布置方案和曲线型跌坎消力池布置方案,解决了弯曲河道段布置底流消能工的技术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道弯曲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平,邢方亮,陈奕芬.弯曲河道船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优化[J].水运工程.2019

[2].奉紫岑,杨庆,程文磊,张其敏,涂书豪.弯曲河道上底流消能工布置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3].袁培银,王平义,赵宇.弯曲河道滑坡涌浪传播特性的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邹骥.非饱和挟沙水流下弯曲分汊河道再造过程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9

[5].黄胜,刘超,刘兴年.滩地植被对弯曲漫滩河道主槽二次流发展的影响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6].陈翠霞,张小峰,冯向珍,雷恬恬.弯曲型及顺直型河道水流叁维数值模拟[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张建宝,卿云.弯曲河道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研究[J].中国水运.2018

[8].刘宏坤.典型弯曲河道险段床面变形及成因分析[J].人民珠江.2018

[9].顾莉,赵欣欣,戴波,吴健祎,褚克坚.汇流比对U形弯曲交汇河道中污染物离散系数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王磊.长江上游弯曲河道的形态特征及有效航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一4弯曲河道概化模型初始形态及尺寸曲折河流的演化过程河道弯曲度对吸油量的影响河道弯曲对边界切应力最大值的...舒善河组整段地震相图和模型道舒善河...五桦公路K162+445段路基冲毁(4)在道路处...

标签:;  ;  ;  ;  ;  ;  ;  

河道弯曲论文_王建平,邢方亮,陈奕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