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研究——以兴义市湾塘河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为例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研究——以兴义市湾塘河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为例

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摘要:新时代下,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河道的治理与美化是海绵城市建设落地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湾塘河景观提升改造为研究论题,通过三线控制规划、绿地系统构建、景观修复设计以及雨污系统梳理四方面,探讨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的设计理论及操作方案,为城市河道生态景观修复,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河道、生态景观修复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受特大暴雨的侵袭,南方很多城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而部分城市又面临干旱灾害频发的困扰,城市河道承载了城市雨洪系统核心的调蓄能力,同时也是城市整体形象对外展示的窗口,因此河道治理和美化成为必然路径。为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对雨水的续存作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要加强对城市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加强河道系统整治,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浅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湾塘河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全长26.2km,湾塘河起源于毛栗寨水库,流经兴义市区,最终流入马岭河大峡谷,河道主要担负着毛栗寨水库的溢洪、排洪以及城区的防洪、削峰等功能。

湾塘河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借鉴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以修复和还原水系生态为核心目标,同时兼顾河道景观设计,平衡好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重塑与河道周边地块开发的经济效益,改善滨河两岸的宜居环境,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1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河道景观提升发展思路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河道景观提升主要遵循泄洪安全、环境保护、雨污分流三大理念。

(1)泄洪安全。丰富水系统,串联水系,连接湾塘河与中央湿地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加强湾塘河的蓄洪能力,起到防汛防洪的作用。

(2)环境保护。丰富河道植物配置,形成水上景观、水下森林的效果,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设计自然式驳岸,提高亲水性、观赏性以及游憩性,提升河道周边的环境品质。

(3)雨污分流。对雨污系统进行分期规划,近期重点区域污水管网分流改造,逐步实现湾塘河两岸的雨污分流,远期纳入整个兴义市,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2改造措施

2.1三线控制规划

划定河道沿线的绿线、蓝线、周边建筑红线,统一管理,严格控制。

(1)蓝线规划。全线控制湾塘河的蓝线范围,湾塘河河道规划蓝线宽度为10-35米,局部进行湿地公园、中央公园设计,适当放大水面面积。

(2)绿线规划。湾塘河老城片区段周边住宅密集,现状绿地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的游憩需求。软化岸堤,串联河岸成为绿色线状开放空间。整合现有绿地,保障滨水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局部设计开放空间节点。

(3)建筑退让红线规划。沿河岸线建筑多为多层住宅,依据《兴义市城市技术管理规定》建筑红线退让道路为3m。考虑河道两侧为休闲开放空间,新区适当增加建筑后退距离,在绿线的基础上后退5m。沿河新建幺塘安置区,安置区距湾塘河河道岸线较近,沿湾塘河规划滨河路,湾塘河两侧绿带最小为15m,安置区还需后退滨河路5m,滨河路最小为9m,因此安置区后退河道蓝线应为29m。现安置区距河道蓝线仅9m,还需后退20m才能满足要求。

2.2绿地系统构建

构建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城市绿地系统,解决既缺水又怕下雨的水资源结构性问题。

(1)整体水系的梳理和扩容。湾塘河采取河道自然化设计理念,避免河流的直排直走,打开平直驳岸。适当调整周边用地的边界线,考虑将河流引入相邻的居住用地,使其流速减慢,增加蓄水能力,增强与周边用地的互动性,提高整体的小区环境质量,打造滨水社区。通过对湾塘河岸线的调整,增加水系面积及绿地面积加强蓄水能力。

(2)规划不同等级的绿地系统。根据整个兴义市市区绿地划分不同的等级系统,增加河道两岸的公园节点及湿地公园的建设,便于雨水收集及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沿河道共规划7个湿地公园。7个湿地公园根据湾塘河流经区域周边的用地性质、水源环境、城市功能进行分主题划分,打造为河道沿线核心的市民休闲、水系净化、防洪防旱的核心区域。

(3)构建不同等级的绿地蓄水、渗水系统。根据海绵城市构建绿地系统分析,将湾塘河周边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分为四个等级,植物边沟、生物滞留带、生物滞留区、湿地公园。植物边沟即湾塘河两侧道路绿化改造,将道路绿化带改造为初级雨水边沟,起到缓减雨涝、涵养地下水源的作用。生物滞留带利用湾塘河沿岸的绿化空间,雨水在绿地中形成优美溪流,打造集旅游休闲、生态净化为一体的观景空间。生物滞留区即规划湾塘河两岸的公园与绿地开放空间共5处,以公园、开放空间形式,为居民提供休闲空间。湿地公园具有强大的净化水系的功能,可以净化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促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2.3景观修复设计

深化景观修复作用,强化生态驳岸和水生湿生植物的应用,形成水上景观,水下森林的生态环境。

(1)生态驳岸的提升。湾塘河老城区段,沿线驳岸主要以硬质驳岸为主,长约5.4公里;新区沿河驳岸建议以软质驳岸建设为主,长约12.2公里。软化老城区段的硬质驳岸,老城区核心段水位变化较大,河道面积较窄,对防洪防汛要求较高,可采用藤蔓式垂直绿化,利用藤蔓等攀爬类植物自身的攀爬特性,使其充分覆盖驳岸迎水面墙体,达到绿化的效果。老城区的居住片区,水域面积相对较大,可采用生态浮岛的软化技术,现状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选择能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的慈姑、野芋,起到水体净化的作用,也提升了河道的景观效果。

(2)水体植物的配置。湾塘河沿线植物大多为杂草及矮生灌木,岸上植物缺乏,整体植物层次单一,景观效果较差。通过“岸上、岸边、水上”三个空间维度丰富植物配置,岸上保留部分树型较好的垂柳,补种观赏性较好的本地乔木,岸边栽植花灌木美化斜坡堤岸,水上加重开花的湿生植物,增加河岸景观色彩。远水区域选用短时耐水型湿地乔木、灌木及草本,形成“乔-灌-草”的种植模式,丰富河道景观植物群落,塑造优美的林冠线。在水体中建立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沉水植物—底栖动物—鱼类—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态的食物链,打造一个全新的食物生态结构,提升水体自净功能。最终形成“水上景观、水下森林”的景观效果。

2.4雨污系统梳理

(1)雨水管网的改造。沿湾塘河现状截污干管口径较小,重点提升城市片区的雨水管道管径,主干管管径控制在800-1000mm,最小管径为600mm,最小坡度为2‰,雨水管沿规划道路铺设,当道路红线宽度大于50m时在道路两侧布管。

(2)污水系统的整治。现状主要有污水、固体垃圾、河道淤积和水生植物的污染。污水整治主要采用分期治理的措施。近期实施清源工程,主要治理三大污染源,一是湾塘河周围的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使其达到排放标准;二是在老城区铺设截污干管,使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减少对湾塘河污水的排放量;三是对湾塘河进行疏浚及打捞工作。中期实施截污工程,沿滨河路铺设截污管和污水管,对湾塘河两岸的污水管网进行初步的铺设,降低对湾塘河的水质污染,远期采取维护工程,逐步完善两岸的污水管网并建设污水处理厂,纳入兴义市污水系统中,加强统一管理。

3结论

城市河道景观提升工程是实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重要部分,文本探索了从顶层规划入手,核心落位于景观设计,最终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构建河道生态景观提升的系统路径。体现了景观改造的科学性、操作性,凸显了景观改造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万震.浅谈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模式[J].江苏城市规划,2018(04):42-43.

[2]乔龙飞.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的改造分析——以双城护城河改造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19(03):81.

[3]汤小飞.城市河道硬质驳岸软化技术探索[J].水利技术监督,2018(06):210-213.

[4]张蕾.生态景观理论视角下关于河道生态景观营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标签:;  ;  ;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修复研究——以兴义市湾塘河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