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苟方方[1]2008年在《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直受到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道歉言语行为是这样一种行为:它能为实际地或者是潜在地受到冒犯的听者提供面子上的支持。在新世纪里,随着中美合作与接触的增多,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及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甚至是冲突。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更好的交际目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必要对中美道歉言语行为进行跨文化研究。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一些基础知识及两个相关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与面子理论。其次,介绍了道歉言语行为及其实现模式的相关知识。然后,对中美道歉言语行为及实现模式进行了跨文化对比,着重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得出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讨论了导致这些不同点的文化因素。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这些不同点的策略并且探讨了这些不同点对英语教学、英语学习及跨文化交际的启示。作者认为,尽管中美道歉言语行为及实现模式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化及价值观,在很多方面又存在差异,例如:不同的语义,频率,不同的选择,社会距离、相对权势等对其选择的影响。作为二语习得者,我们应当采用多种策略来应对这些差异,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希望本文对中美道歉策略的跨文化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且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实际意义。

燕玉芝[2]2012年在《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使用的跨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中美两所大学各选取30名学生作为受试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他们在8种道歉情景中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统计数据表明,中美大学生的道歉策略选择具有很多共性,比如直接道歉使用频率都是最高,这充分体现了该策略的普遍适用性;表示关心、最小化责任和拒绝道歉等策略使用得都很少,这是因为前两种策略具有场依附性,而后一种策略本身就违背了道歉应遵循的礼貌原则。但与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使用拒绝道歉的策略要更频繁些,这是由两国不同的语境文化、等级观念和政治现实造成的。

刘静[3]2007年在《中美大学生道歉回应策略的跨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不断对这些理论的文化普遍性提出质疑。对交往规则和言语行为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成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语用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便是其中之一。国内外的学者对同一文化背景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道歉策略表现形式及其成因从跨文化对比、母语文化迁移及中介语迁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Blum-Kulka&Olshtain(1984)等学者在“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计划”中对道歉语和请求语的研究。然而,国内外学者对道歉语的回应及回应策略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研究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入手,在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基础上对中、美本族语者的道歉回应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下四种社会情景因素,即社会距离、社会权力、冒犯严重程度和冒犯者责任与道歉应答策略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从文化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导致中美道歉回应策略异同的原因。本研究主要通过话语补全测试的问卷形式来收集数据,辅以自然观察法来弥补前者在语料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不足。经系统抽样,选取中国大学生80名、美国大学生50名完成问卷。另外,通过自然观察法收集到35份汉语语料和26份美语语料。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通过问卷,中、美被试在告诫、自我开脱、有条件谅解、回避和幽默拒绝等策略选择上存在显着差异。自然观察法得到的数据则显示中、美被试在告诫和有条件谅解这两种策略选择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上述四种社会语用因素对策略选择的影响也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测试进行了检测。最后,本文对产生上述异同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以往言语行为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别对英汉道歉回应语中的个体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个人的自我理念是造成同一文化背景中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语用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同时它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然而,在承认语用原则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每一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形成文化定势。

潘小燕[4]2004年在《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语言之间的差异一直是造成交际失败和语用失误的主要因素。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有必要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即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习者获得交际能力,因此,研究如何在特定的场合下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将有助于外语学习者重视跨文化差异,避免潜在的冒犯和误解,从而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语用学,尤其是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焦点,同时也是研究交际能力的一种基本工具。通过对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本文考察和分析了中美两国道歉策略使用情况的异同。30个中国人和20个美国人参加了本次调查研究。数据全部采用了话语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问卷共包括了十个情景。本文对十个情景中中美两国对道歉策略的使用进行了详述。社会-语用因素,即,社会距离,社会权利,冒犯的严重程度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也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进行了检测。 研究表明,中美两国道歉策略的使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国都使用同种模式的道歉策略,且对“明晰地表达道歉(IFID)”和“承担责任”两种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不同之处主要出现在说话者的地位高于听话者地位的情景中。在这些情景中,中国人使用道歉策略的频率明显低于美国人。以“仁”和“礼”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和以“个人主义”为标志的美国文化造成了这些差异。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即教师应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黄永红[5]2001年在《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文中提出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言语行为“道歉”进行了跨文化研究。 76名中国人和 10名美国人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 ,另外采用了安娜·乔斯勃格的部分数据 ,侧重于分析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使用道歉策略及对道歉回答方式上所体现的差异。最后对差异现象进行了深层的文化分析

王静, 杨春红[6]2007年在《道歉策略使用差异的跨文化研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人们不仅用语言来传递信息,而且通过语言来完成各种行为如道歉,这样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道歉进行定义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下道歉策略的使用是不同的。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现实以及作为社会现实一部分的文化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并且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洪溪珧[7]2008年在《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M.Owen和Anna Trosborg对道歉策略的分类,中国人和美国人道歉言语行为在策略的选择、道歉的对象及道歉的频率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与两国的语境文化、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大权力差距与小权力差距文化的文化差异有关。

谢亮蓉[8]2006年在《道歉策略跨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根据Elite Olshtain对道歉策略的分类,文章以调查问卷方式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对道歉策略的使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国学生在策略使用上有一定相似性。同时,由于受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某些道歉策略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庞志芬[9]2010年在《言语行为“致歉”的跨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加快了中国对外交流的步伐。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甚至是冲突。言语行为,作为表达说者意图的最基本单位,对交际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道歉言语行为在交际中被频繁使用,它能为受到冒犯的听者提供面子上的支持。恰当的道歉能够化解交际双方的矛盾、增进双方的交流。本文以乔斯勃格对道歉策略的八种分类为理论依据,选取中国本族语者、美国本族语者和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拟解决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叁组受试在道歉策略的分布上呈现哪些趋势?2).影响道歉策略选择的因素有哪些?3).英语专业学生在道歉中存在哪些语用迁移?针对这叁个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对叁组受试(中国本族语者、美国本族语者和英语专业学生)在八种情景中道歉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在道歉策略中出现的语用迁移现象。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叁组研究对象在道歉策略的总体分布上具有相似之处,他们使用策略4(直接道歉)的频率最高,而对于策略0(拒绝道歉)、策略1(减轻冒犯程度)、策略6(承诺永不再犯)和策略7(对听者表达关心)的使用频率最低。这说明策略四被广泛地使用,而其他一些策略则要依据具体的情景。叁组受试在某些具体情景的道歉选择中存在显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由于受到社会距离和集体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与美国本族语者相比,中国人更多地选择策略3(解释原因)和策略7(对听者表达关心)。2).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策略四(直接道歉)的选择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受试,这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还有待提高。3).在美国弱语境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更倾向于选择策略五(提供补偿)。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影响中美道歉策略选择的最重要的叁种因素为:社会距离、价值体系和语境。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道歉的内容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包括语言语用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启示:1).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关注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言差异,并在交流中从传统的语法视角拓展到语言的语用效果。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增加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输入。本文丰富和完善了道歉策略跨文化研究的内容,并对其他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本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和中国的外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刘凯文[10]2014年在《中美大学评析道歉策略的跨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歉是维持社会交际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道歉策略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比了中国二语习得者与英语为母语者在评析道歉策略时的异同。结果发现,不同的背景因素,如严重程度,道歉困难程度及道歉者的真诚程度,以及听话者的文化差异对道歉策略的评价都有影响。同时,在该研究还发现二语习得者的二语能力高低也会影响道歉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 苟方方.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使用的跨文化研究[J]. 燕玉芝.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中美大学生道歉回应策略的跨文化研究[D]. 刘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4]. 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 潘小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5]. 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J]. 黄永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6]. 道歉策略使用差异的跨文化研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王静, 杨春红.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7]. 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J]. 洪溪珧.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 道歉策略跨文化研究[J]. 谢亮蓉. 邵阳学院学报. 2006

[9]. 言语行为“致歉”的跨文化研究[D]. 庞志芬. 中北大学. 2010

[10]. 中美大学评析道歉策略的跨文化研究[J]. 刘凯文. 海外英语. 2014

标签:;  ;  ;  ;  

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