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食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佚名[1]2004年在《食管癌》文中研究表明252锎中子腔内治疗加外照射对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观察刘惠明贾喜堂刘平张艳青李进平山西太行灵顿肿瘤医院山西长治(046000) 目的:观察中晚期食管癌252锎中子近距离治疗与外照射结合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并发症,对该治疗方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利用6MVX加速器结合252锎中子近距离后装对初治的中、晚期食管癌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吴刚[2]2004年在《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 高位食管疾病是指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的良恶性病变,包括食管-胃吻合口瘘、食管癌弓上或颈部吻合术后复发和高位食管-气管瘘、食管-纵隔瘘、食管癌性狭窄、放射性食管狭窄、腐蚀性食管炎等。此类疾病或导致食管严重狭窄不能进食,或因进食后气道误咽剧烈呛咳而不敢进食,病人进食障碍,直接危及生命。内科治疗效果差,外科治疗缺乏有效方法。 所有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良恶性食管病变采取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能迅速有效地解除狭窄或瘘所致的吞咽困难,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使之在食管瘘或狭窄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高位食管疾病的内支架置入治疗仍属于盲区,原因在于对食管入口和上段解剖结构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对于高位食管病变内支架置入,大多采用骨性标志一颈椎来定位支架最上界,部分学者认为支架上缘最高不能超过第七颈椎上缘水平或第1胸椎水平。食管入口随体位、头部活动变化相对于椎体位置变化较大,X线以椎体作为解剖标志既不能准确显示食管入口的位置,又不能反映食管入口的动态变化。 为了详细了解食管入口的毗邻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充分利用上段正常食管,准确、合理放置支架,减少支架置入后下滑、移位等并发症,扩大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位食管疾病的适应症,本研究旨在进行梨状隐窝下极和食管入口位置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寻找和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食管入口定位法,指导临床准确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疾病。 材料与方法 ①随机、自愿的原则对257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年龄5~86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斌淤争介屯砂盛书淤淤犷几奈粉讲飞移称仁溺犷介君‘旦~杂犷诵艺二绍;矛~魏拔卫么弃飞欲梦‘淤介势姗盛韶忙石需匕舒尹护夯照若户宝纷行咬必佗簇宁缺睽嚣笋七溺产丫奋留‘押了求沙货珍于呀经先沸;褪梦‘绷,~冷黔必泛藻粉形了泌二溯梦端少潇职‘口二由盼‘奋欲岁,平均46.1士15.6岁,记录其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并在胃肠造影机下口服钡剂进行咽腔及食道造影。180位被检查者使用n xl4寸X线胶片四分格拍片,分别摄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77位被检查者只摄直立平头位咽腔食管造影片(4位用一张胶片)。随机抽出10位被测者进行X线造影片放大率校正。通过X线片将椎体平分叁等份、椎间盘一份,分别记录梨状隐窝下极对应的椎体位置;以第五颈椎(C5)下缘平面为基线,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C5下缘基线的距离。在直立平头位图片上测量颈5、6高度,利用两脚规和游标卡尺测量C5上缘中点和第六颈椎(C6)下缘中点间的距离。 ②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颈部尸体标本61例,正中矢状断面切开,用1/50Inm游标卡尺和两脚规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板下缘平面之间距离、梨状窝下极与CS下缘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环状软骨板下缘与C5下缘平面的垂直距离和相对椎体位置关系。 ③26例高位食管疾病患者,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2~78岁,平均52.0士22.3岁。食管癌或责门癌根治性切除食管一胃弓上吻合或颈部吻合术后形成食管一胃吻合口痰10例、吻合口癌性复发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合并气管痰2例和高位食管一气管屡6例、腐蚀性食管炎4例。根据病变性质、长度、部位个体化选择食管内支架。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头尽量抬高后仰,X线监视下置入食管内支架。支架置入后食管造影,了解支架位置、膨胀程度,观察食管通畅和痰口封堵情况,感染控制效果。 结果X线片梨状隐窝下极位置测量:①梨状隐窝下极随着体位的变化而相对椎体位置变化。②四种体位下男女之间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均有显着性差异 (户0.000),且女性梨状隐窝下极位置高于男性。③男性或者女性直立仰头位、平头位、低头位和仰卧仰头位四种体位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别,且直立仰头位高于仰卧仰头位、仰卧仰头位高于直立平头位、直立平头位又高于直立低头位。④将被测试者以蕊30岁、31一60岁、)61岁年龄段分组,四种体位下梨状隐窝下极位置年龄段间均有显着性差异。⑤将被测试者体重指数分为<18.5、18.5~22.99和>2.99叁组,分析显示四种体位下各体重指数段间均无显着性差异。⑥梨状隐窝下极活动度不受性别、年龄、体型的影响。⑦颈5、6高度与身高呈正相关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欲绝J犷令舀叮扁岁命犷房甲理期护汤犷笼狱说卖今凌男货势汉鲜浦尹彩r袱峨凭黔届路舅臼多诬户篇祝弱娜全斜洲彩洲蛇翎群必一~拐广飞罗,涛男协洲韶尹;游峪韶黔苏尹佗诫照谈笋扩矛螃诀比蔑赞卜洲货抖裕筑分留哟今磅,」死华炭仁属粉宝砰卜浦尸拼架几淤哪歼屯甲李拼勺盼口谈、徽礴粉减汹气面绷护产线性关系。 尸体标本测量:梨状隐窝下极与环状软骨下缘相距约2.ocm,而与C5下缘相距约1.Icm,环状软骨下缘与C5相距约一0.scm。尸体标本梨状隐窝下极多位于C4一CS一6水平(94.8%),环状软骨板下缘多位于C5一C6刃之间(97.4%)。 临床高位食

佚名[3]1975年在《170例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文中认为食管癌在我国北方发病率较高。河南省林县食管癌的发病率高达108.5/10万人口,居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严重威胁着劳动人民的健康。医疗科研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面向基层,深入到食管癌高发地区,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农村进行普查普治,及时发现,就地治疗。从1964年10月至1974年10月,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在林县的县、社级医院,10年期间共手术治疗食管癌1,228例。这组病例比一些城市医院食管癌的切除率及五年以上生存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其中早期食管癌

武育卫[4]2009年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诊断及早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或无症状,使其检出率和诊断率偏低,而提高诊断率的关键在于普及内镜检查,以及提高内镜医师对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形态特征的识别,所以,内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方法。国外用于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方法主要有色素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NBI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使诊断率明显提高,并根据内镜下病变特征鉴别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以及判断有无淋巴结和脉管转移,为合理选择内镜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主要包括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此治疗方法在日本已成为热门课题,其治疗技术已趋于成熟,且文献显示黏膜内癌的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而国内早期食管癌以外科手术为主,内镜微创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主要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术前内镜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探讨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下超声小探头判断早癌浸润深度、新的内镜分型鉴别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并对早癌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评价内镜下EMR、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本课题包括四部分,分述如下:一、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目的:探讨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及197例非癌(癌前病变和非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检查。比较单一卢戈液染色和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后病变染色及范围显示情况,并与活检病理结果对照,比较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与单一卢戈液染色法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结果:卢戈液不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是89.5%、96.0%,卢戈液不染色-美蓝深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是86.3%、99.4%。卢戈液淡染色诊断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是90.7%、55.7%,卢戈液淡染色-美蓝淡染色诊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是81.5%、96.8%。卢戈液淡染色诊断非癌前病变敏感性、特异性是97.9%、69.2%,卢戈液淡染色-美蓝不染色诊断非癌前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是92.9%、100.0%。结论:1、单一卢戈液染色,早期食管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多呈不染色,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多呈淡染色;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早期食管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多呈卢戈液不染-美蓝深染色,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多呈卢戈液淡染-美蓝淡染色。2、诊断早期食管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与单一卢戈液染色相似;诊断食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非癌前病变,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单一卢戈液染色。3、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能较准确诊断食管病变性质,可鉴别早期癌、不典型增生、非癌前病变,鉴别癌前病变和非癌前病变明显优于单一卢戈液染色。4、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使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边界和范围更加清晰,为内镜下治疗提供准确切除范围。二、内镜下超声小探头检查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判断目的:探讨内镜下超声小探头鉴别上皮内癌、黏膜肌层癌及黏膜下癌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前行内镜下超声小探头检查,分析上皮内癌、黏膜肌层癌、黏膜下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评价超声小探头鉴别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价值。结果:超声小探头显示:上皮内癌28例,黏膜肌层癌29例,黏膜下癌42例,固有肌层癌2例;术后病理证实:上皮内癌27例,黏膜肌层癌33例,黏膜下癌41例。超声小探头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9.7%、88.3%、93.0%、83.3%;黏膜下癌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3%、85.4%、83.3%、89.8%;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总准确率为87.1%;超声小探头显示9例为过深分期,4例为过浅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发现率为50.0%。结论:1、超声小探头能较准确鉴别食管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但存在过深和过浅分期。2、超声小探头在诊断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方面有局限性。3、超声小探头能够为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对选择内镜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有重要价值。叁、新的内镜分型鉴别早期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目的:探讨新的内镜分型鉴别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普通内镜及超声内镜下表现,根据癌灶生长方式、隆起高度、凹陷深度进行分型,共分表面扩散生长型、腔内生长型、壁内生长型、双向生长型、混合生长型五种类型,比较内镜分型与术后病理判断癌灶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以表面扩散生长型、腔内生长型高度<5mm、双向生长型高度<2mm及壁内生长型深度<0.5mm多提示黏膜内癌;以腔内生长型高度≥5mm、双向生长型高度≥2mm、壁内生长型深度≥0.5mm及混合生长型多提示黏膜下癌。新的内镜分型诊断早期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8.0%、91.7%、85.9%、86.5%,黏膜下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1.7%、78.0%、86.5%、85.9%,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总准确性为86.1%。结论1、我们提出的新的内镜分型可较准确鉴别食管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2、该内镜分型对指导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有重要意义,以及有助于将早癌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四、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及与外科手术疗效初步对比研究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内镜下EMR、ESD术对早期食管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治疗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下EMR术30例共32个病灶,内镜下ESD术4例,外科手术67例共68个病灶。比较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下EMR术后病理:上皮内癌12个病灶,黏膜肌层癌19个病灶,黏膜下癌1个病灶,切除标本与活检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9%;31个病灶完全切除,切除成功率为96.9%。ESD术后病理:上皮内癌2例,黏膜肌层癌2例,剥离成功率为100.0%,大出血发生率为0.0%。内镜治疗组术后死亡2例,其总生存率为94.1%,术后第3、4年生存率分别是93.8%、84.6%;外科手术组死亡3例,其总生存率为95.5%,术后第3、4年生存率分别是96.6%、87.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总生存率和术后第3、4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术后5年生存率因随访例数少,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内镜下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但有残留和复发。2、内镜下ESD能实现早期食管癌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完整剥离,术后可提供完整病理诊断,有出血和穿孔风险。3、内镜下EMR、ESD治疗术后患者创伤小、生活质量高。4、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组与外科手术组总生存率和术后第3、4年生存率无差异,治疗效果相似,但其5年生存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鹭[5]2016年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研究:食管切除术仍然是早期食管癌的标准疗法,但由于早期食管有较低的淋巴结转移率,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成为一种新兴的、可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对于ESD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长期疗效的对比研究仍然非常少。目的:探讨ESD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并对比及优缺点,为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搜集了2007-2015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和外科手术组。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的经济学指标、肿瘤特征、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96例患者,ESD组43例,外科手术组5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学特征、随访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性。外科手术组的相关时间(手术时间、禁食水时间、胃肠减压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住院天数)更长(p<0.001),相关费用(手术费、检查费、住院费)更高(p<0.001),ESD组则有较低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vs 30.2%,11.6%vs35.8%,p<0.05)。ESD组有2例(4.7%)患者复发,而外科手术组无复发,存在统计学差异。ESD组和外科手术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0.3%。无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EORTC QLQ-C30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ESD组有更高的生存质量。结论: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一种有效方式,与外科手术相比,其3年生存率相当,可作为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寇仁业, 孙桂武, 李晓华, 邹志强, 隋刚[6]1999年在《食管和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文中指出我院自1978年6月~1997年7月手术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1872例,同期发现食管、贲门双原发癌18例。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组18例中男14例,女4例;年龄37~71岁,平均543岁。术前均经钡透及内腔镜诊断为癌,但仅3例确诊为双原发癌。食管癌并...

陈检明, 易云峰, 陈亮, 叶峥嵘, 焦昌结[7]2011年在《食管及肺部双原发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食管及肺部双原发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食管、肺部双原发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1例中1例失访,随访1年生存率70.0%(14/20);3年生存率47.1%(8/17);5年生存率16.7%(2/12)。结论及时发现食管、肺部双原发癌,扩大切除范围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甘涛, 吴俊超, 杨锦林[8]2018年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文中研究表明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预后与早期诊断、治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内镜诊治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目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其较外科手术创伤小,可保留食管的生理结构,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可整块切除病变,并提供精确的术后病理。内镜下微创治疗在不断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多灶食管黏膜病变、如何在术前准确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风险、如何看待活检与术后病理不一致、如何处理术后的切缘阳性、如何管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特殊人群的治疗、内镜非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及何时追加手术等。本专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术后并发症的管理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刘海青[9]2015年在《吻合器吻合与手工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在食管癌颈部吻合术中的应用对比》文中指出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两大特征。EC的发病率呈明显的地区性分布差异,我国华北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和河北省磁县均属于食管癌高发区。目前,外科手术仍是EC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EC存在多点起源,癌灶散在、互不连续的特点,因此,尽量切除较多的食管是手术治疗EC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能切除较多的食管,最大程度降低吻合口的局部复发率,因而是治疗EC广泛采用的手术方式。但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主要包括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为减少颈部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医院采取了多种吻合方法,如隧道式吻合、全层吻合、侧侧吻合、机械吻合等。目前我院食管胃颈部吻合主要有圆形吻合器吻合和手工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吻合两种吻合方式。为比较两种吻合方式的优劣,本研究比较了分别接受吻合器吻合(99例)、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吻合(90例)手术EC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住院费用、吻合口瘘例数及程度、吻合口狭窄例数及程度、食管反流程度等,为食管癌颈部吻合术采取何种方式吻合,提供参考依据。目的探讨在食管癌颈部吻合术中,吻合器吻合与手工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确定个体化食管癌颈部吻合术判定标准,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189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经左开胸实施双野淋巴结清扫及食管管状胃颈部吻合术,其中吻合器吻合99例,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吻合90例,两组患者术后病理上下切缘均为阴性。比较分析两种吻合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手术住院费用、吻合口瘘例数及程度、吻合口狭窄例数及程度、食管反流程度等参数,确定两种术式的利弊。结果1.吻合器吻合组99例患者4例(4.0%,n=99)发生吻合口瘘,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组90例患者中11例(12.2%,n=90)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器组与舌状浆肌瓣覆盖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32)。2.吻合器组中7例(7.1%,n=99)发生吻合口狭窄,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吻合组中8例(8.9%,n=90)发生吻合口狭窄。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24)。3.吻合器组中35例(35.4%,n=99)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吻合组中21例(21.1%,n=90)发生反流性食管炎,两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69)。4.吻合器组平均住院费用(13356.8±60.7元)显着高于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组平均住院费用(12147.6±62.5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34.86)。5.吻合器组平均住院天数(19±1.5d)低于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组(21±1.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8.33)。6.吻合器组平均手术时间(181.3±5.7min)和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180.6±6.2min)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0.81)。7.吻合器组平均术中出血量(239±76m1)和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组平均术中出血量(242±72m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0.28)。结论在颈部食管管状胃的两种吻合术式中,圆形吻合器吻合术操作简单,初学者容易掌握,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但其术后返流发生率高,增加住院费用;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吻合术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但其术后抗返流效果好,可减少住院费用。两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区别。两种吻合方式各有利弊,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病情、经济及身体状况确定最佳手术方式。

马丹, 杨帆, 廖专, 王洛伟[10]2015年在《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文中研究表明1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为第6位[1]。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目前,超过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

参考文献:

[1]. 食管癌[C]. 佚名. 第叁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2]. 高位食管疾病内支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吴刚. 郑州大学. 2004

[3]. 170例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 佚名. 医学研究通讯. 1975

[4]. 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诊断及早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D]. 武育卫. 第叁军医大学. 2009

[5].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D]. 陈鹭. 兰州大学. 2016

[6]. 食管和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 寇仁业, 孙桂武, 李晓华, 邹志强, 隋刚. 中国癌症杂志. 1999

[7]. 食管及肺部双原发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 陈检明, 易云峰, 陈亮, 叶峥嵘, 焦昌结.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8].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J]. 甘涛, 吴俊超, 杨锦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9]. 吻合器吻合与手工舌状浆肌瓣覆盖吻合在食管癌颈部吻合术中的应用对比[D]. 刘海青. 新乡医学院. 2015

[10].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J]. 马丹, 杨帆, 廖专, 王洛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5

标签:;  ;  ;  ;  ;  ;  ;  ;  ;  

食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