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难点及其对策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难点及其对策

韩贞习[1]2004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难点及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两者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公有制的本质利益关系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利益关系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必须兼容,两者的兼容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要求,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现实选择,是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国有经济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与市场经济既有相容性又有矛盾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难点。只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改革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可以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吕东升[2]2003年在《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文中提出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实践和作者的亲历,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个带开拓性的世界性难题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索。导论在科学总结、评鉴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基础上,论证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在统一性,概括了本文的主线、内容结构及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大意义。然后,分四部分对如何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结合基础论”,研究关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问题。本篇针对国际共运史的深刻教训和国内自由化思潮,系统研究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如何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问题。文中鲜明地提出和论证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保障国民经济独立自主运行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理解和把握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要科学地进行“叁维分析”、坚持“叁条刚性要求、一点灵活”、正确处理四个辩证关系;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方面,“抓大”要保证国有经济占主导,“放小”要守住公有制为主体的“防线”等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结合关键论”,研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创新问题。传统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相互排斥的。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必须坚持以“叁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大胆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道路。一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性选择。要破除“彼此消长论”、“拾遗补缺论”、“权宜之计论”等认识误区,坚持正确的理论政策取向和运作换式,促其健康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始终坚持县(市)域经济和中小企业以民营为主体的战略方针,引导民营经济由单一的个人所有制向混合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家族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由传统地缘经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尽快提高其素质。叁是稳健发展股份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经济,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有、民治、民享”,能有效地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是现代公有制的首选实现形式。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股权结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股权代表行政化、股份制改造中“重集资、轻转制”、股票市场投机等问题。 L回回n博士学位论文 W DOCTORAL DISSERTATION — — 第叁部分“结合核心论”,研究关于重塑国有企业市场主体问题。本篇针对 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和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全面阐述了公有制改革的必要性,论 证了推进股权结构合理化的宏观思路,提出了确保所有者在位、强化董事会功能、 形成对经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理顺党企政企劳企叁个重要关系的对 策方略。同时,阐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 管理、营运和监督体系的总体构想。 第四部分“结合保障论”,研究关于建立中共一元化领导机制问题。经济多 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将葬送社会主义 事业。有鉴于此,必须牢牢把握和切实解决好以下五个重大问题:门)坚持和完 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要坚决维护中共领导的权威性和统一性,防止 陷入“多党制”的泥潭和深渊。(2)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赋予“党要管党”的政治内涵,进一步理 顺党政关系,坚持依法治国、治市基本方略,切实解决好“管什么、怎么管?” 的问题。(3)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崇尚知识建党、人才兴党,永操党的先进性。H)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行教育、制度、监督并举,跳出“历史周期率”, 赢得执政的认同。(5)夯实党的执政之基。在继续抓好国有企业、农村基层党组 织建设的同时,把新经济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做为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来抓,谨 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本文的创意和特点在于:其一,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科 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 科,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进行多维层面的研究。其二,提出并论证了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四论”,着力解决在我国现阶段如何推进公有制与市 场经济相结合的难题。其叁,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系统论与重点论、宏观与微观。 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全文从研究思路、主要观点、逻辑结构 到研究方法,均具有创新的意义。

杜胜利[3]2014年在《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100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和近百年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践,孕育了两颗璀璨的理论明珠,一颗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一颗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或模式,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它是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强调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并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和完善自己。本文沿着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从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入手,从整体上考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曲折进程,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历史逻辑,并对在这一进程中产生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种结合类型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等分别作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制度和体制层面存在的异同、联系,深入挖掘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吸收借鉴的经验教训和理论观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渊源。自从社会主义思想产生那一刻起,与之相关的经济体制设想与研究就层出不穷。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探索以及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和衰落相伴生的,其涵义特点也是随着市场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被深入认识,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自由社会主义思潮、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改良思想等方面。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是有其背景和动因的。既有理论动因,又有实践背景,“兰格模式”的诞生标志着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正式形成,并不断获得理论上的发展和实践上的突破。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批判和改革中,形成了奥斯卡·兰格的“竞争的社会主义”、弗·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亚诺什·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以及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等市场社会主义的诸多理论模式。而且,市场社会主义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理论模式的设计和建构,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进行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和实践形式,不论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典型模式,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它没有指导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改革的成功,理论构想的“乌托邦”性、实践模式的不可行性、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等本身的缺陷即是东欧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论准备与实践探索条件的限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凸显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西方在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提出了诸多理论模式,越南、古巴、中国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实践方面的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国特点的经济体制模式。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前景如何,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社会主义,但深受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影响,两者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差异。尽管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为成功的典型,然而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的探索,却不是首先从我国开始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用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在借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社会主义实践的兴衰成败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在产生条件、价值目标、体制构建基础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在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实践路径选择等方面差异明显。而且,在理论前提——“社会主义”理解、“市场”地位认知、所有制理论与模式探索等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创新面临思想、方法论、实践等方面的新的困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发展也遇到了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市场体系构建、所有制改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继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和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经济体制的有效模式等方面。

徐永帅[4]2008年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主流发展史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没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思想。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决定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探索发展模式的一面全新旗帜。这个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是主张融合、反对排斥不同文明成果的兼容哲学。本文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为出发点,首先阐述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对两者的结合进行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其次,分析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艰难历史探索过程,并阐述两者“结合”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实践依据及两者“结合”的意义,进而揭示“结合”的一般属性和主要特征;最后,笔者从两者结合过程的诸多问题中选出两个当今备受关注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以宏观调控体系重建为切入点,从两者结合的诸多宏观问题中抽出“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题,并以此为基点对社会主义政府责任、政府干预、政府功能界定、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服务型政府及其构建等关键问题展开阐述,试图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结合的问题论述清楚,即理清对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与政治实体的国家二者各自的职责;另一方面以微观基础重构为切入点,从两者结合的诸多微观问题中抽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主题,并以此为基点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等关键问题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必须把以上两大关键问题阐述明了,才能真正突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问题的瓶颈,才能真正使政府职能的转变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政府把握好政府行为的边界,才能真正把国有企业搞活,才能真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郭笑撰[5]2003年在《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刘国光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之一,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研究,他的许多经济观点都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在我国经济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也有较大影响。除了曾经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外,他还被聘为波兰等外国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因此,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刘国光的经济思想都倍受关注。论文主要研究刘国光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经济观点,根据其经济观点,归纳和总结出刘国光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并进一步分析刘国光经济观点对相应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提供启示。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刘国光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如何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刘国光能够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提出哪些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发展观点,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有什么借鉴和启示?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刘国光又是如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中央的整体战略部署,提出自己的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和建议,并最终被采纳的?论文首先从刘国光的身世谈起,介绍刘国光经济思想产生的最初背景,根据时间和经济思想成熟和发展的线索,对刘国光的经济观点进行评述,从而揭示时代环境对刘国光经济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然后,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刘国光的观点与相应时期经济发展实践和其他经济学家观点的比较,分析和评述刘国光教授的相应观点,并正确分析其利弊,从中找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同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刘国光有关观点进行分析,找出与整个个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相匹配的经济脉络,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创新的原理分析刘国光经济思想当中的创新思想,以便全面把握刘国光的经济思想,并为我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七章(含序言),主要分叁个部分从5个方面问题对刘国光的经济思想进行把握:1.刘国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2.刘国光经济思想的内在统一性(西方市场经济思想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有机结合的产物);3.刘国光经济思想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及其效果;4.刘国光经济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特点;5.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的意义及其启示。第一部分总论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刘国光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分析和论述了刘国光年轻时经济思想的萌芽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至“文革”时期刘国光对经济的初步探讨。文章介绍了刘国光的家庭背景与孩提时代受到的经济学熏陶、抗日战争时期刘国光的流亡生涯、刘国光在西南联大经济系学习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及这时期刘国光市场经济思想的启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介绍了刘国光在土地改革时期的经济思想、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他对平民生活的经济学思考。文章指出刘国光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一个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国光出生于1923年,正是我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的时期,他的成长环境是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时代,在那样的年代里成长的人,对于旧中国所遭受的苦难是感受最深的,因此,也最能理解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最能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最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或者换言之,他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应当是独特和深层次的,他的经济思想是最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他的思维方式是最贴近国家经济发展现实的。这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当时历史时期的整个经济发展以及对现代的影响,进而进一步领会和理解党中央做出的各类经济决策是大有裨益的。第二章:刘国光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全面概括了刘国光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即理性思考经济问题、平实概括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借鉴、运用、反映最广大老百姓的呼声、“实用”经济观、稳中求进。文章指出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来源于实际经济生活,来源于实地的调查研究,最能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对于我们了解怎样去关心群众的生活有一定借鉴意义。刘国光的改革方针是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他不主张向前苏联一样采用所谓的“休克疗法”,认为那样做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他非常重视改革当中老百姓的反映,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他不愿意匆忙提出效果不明显甚至不算太好的改革建议。只有等到他深思熟虑,觉得比较稳妥以后,他才会正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也十分重视政策建议的实际效果,生怕老百姓在改革中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吃亏。他经常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为中国改革保持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研究刘国光经济思想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最基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给我们脚踏实地的进行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订提供帮助和参考。第二部分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思想包括第叁章、第四章第叁章刘国光的市场经济思想从刘国光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经济思想出发,首先分析了刘国光在早期对价值规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基于价值规律思想的商品经济观;文章从刘国光的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建设思想两方面出发通过对现实生产力基础的判断与分析提出必须辩证对待原苏联和东欧的经验并由此来确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文章认为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是西方市场经济思想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有机结合的产物,对于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刘国光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并且是西方市场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共同锻造的经济学家。因此,他更较于常人能够发现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又在经济过热时,提出实行“软着陆”,并且时常进行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为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参考。他很早就提出市场经济的观点,并十分关注经济特区的建设,为特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设的具体方案。他同样也关注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建设,为许多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找出路,寻对策。在中央号召进行西部大开发时,他又提出了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设想。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都与他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是分不开的,同时与他的这样一种既熟悉西方理论又了解中国国情的兼容并蓄的广博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第四章刘国光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思想。主要分析了刘国光提出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思路。刘国光在全面考察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双重体制改革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他对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看法。文章具体分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企业体制改革思想、分配制度改革思想和金融与证券体制改革思想。第叁部分综合平衡思想和经济发展思想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五章刘国光对再生产理论和综合平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刘国光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经济思想和综合平衡的经济思想,通过纵向的比较和分类全面阐释了刘国光在平衡增长、有限买方市场、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并集中分析了这些观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刘国光有关经济发展的思想。主要研究和论述了刘国光有关国民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其中包括刘国光关于经济增长形势分析的思想、有关如何软着陆的思想、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反通胀、反通缩思想、经济结构调整思想、刘国光对新阶段的重大转折和主要特征的主要看法以及刘国光对21世纪初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认识,并籍此提出的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基本原则。此外,文章就刘国光关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特区经济发展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等思想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刘国光的经济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被党和政府采用的最主要经济思想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领会党中央的有关精神能起到举一反叁的作用。刘国光的经济理论既体现了革新的一面,又比一些激进的观点更显得稳健。刘国光始终坚持在经济理论的研究方面结合国情和实际经济情况,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发展对策,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正确决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初期,刘国光就发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强调必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气候下,加大商品经济发展的力度,重视商品的生产,承认商品是经济的核心,尊重价值规律。他一直都十分赞成和支持孙冶方关于商品和价值规律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最终十分切合实际提出了渐进式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得到中央的采纳和认可。结束语部分则着重指出了刘国光经济思想对于经济思想史领域的研究的重要意义。本论文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刘国光经济思想的一部论着,文中运用路径依赖和理论创新的理论,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刘国光主要经济思想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部分对未来的预期,并从中考察经济思想发展的某些内在规律,既有历史的考察又有现实的论证,同时还有对比分析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王四小[6]2012年在《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所有制问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改革不能回避,也无法绕开所有制改革问题。当前,所有制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协调两者之间关系。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首先必须切实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目标的所有制改革以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为基础。这同样是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即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与方法来发展公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是所有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概言之,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就是调整所有制结构,使其由公有制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走向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统一性。当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这是两者具有统一性之根源所在。同时,两者同为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首先体现在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方式发展不同程度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矛盾性还体现在控股权与行业控制权的争夺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性研究视域下认识到两者存在矛盾性,并非要将两者对立起来。在“国进民退”争论情势下,认识到两者存在矛盾,一定意义上,是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之所在。总的来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密切关联,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内容。过分强调两者的矛盾性而否认统一性会使得所有制改革受到阻碍,会使得非公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会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受阻。过分强调两者的统一性而否认矛盾性会使得我们忽视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所在。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推动是非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而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综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所有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路径及其启示→当代中国非公经济发展的境遇→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及其应然存在→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困境之应对”进行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国内境遇。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经济全球化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国际境遇。不管在价值上对其有何种认识,都无法否认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境遇。理性的认识是,必须清楚地厘定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寻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准确的定位。一定意义上,经济全球化是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是垄断资本超越国界寻求利益的过程。境遇在提供机遇的同时,形塑了非公经济发展的问题。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根本指向。无视这种根本指向,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必将走向歧途。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社会责任是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的应然存在。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要坚持正确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论意涵;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徐子棉[7]2012年在《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研究》文中提出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近年来,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成果因其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发挥重大影响,也已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争论问题涉及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谐社会等问题,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者们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分析和把握上,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完成现代化,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形成了制度、体制和路径上的既定模式,对后发国家具有强烈的指向作用,促成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一体化的误导,致使中国现代化的性质被当今诸多的国内外学者所忽略。自十九世纪末,中国的现代转型就已开始,一百多年间的叁个世纪里,中国人向国外学得很不少,但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梁启超的《欧洲心影路》深刻的揭示了国外文化的弊端,却回转成了文化保守主义;辛亥革命那样的全国规模的运动最终也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向外学习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直在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以“一五”计划为标志,“以苏为师”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是当时发展的主要模式。1957年末,随着大跃进的开始,迭加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现代化的探索发生背离,产生了反现代化的因素与趋向,两种趋向相互交织,最终导致现代化进程的中断,使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经济为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形成了以改革为动力,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渐进型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促成了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全面启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既要继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以解除意识形态的束缚,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充分吸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由易到难,又要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良性发展态势,尽可能的避免大动荡,力求实现软着陆。因此,探究“从当代中国①现代化的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就成为本人首要的理论兴趣和本文研究的初衷所在,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国情独一无二,中国的经验举世无双;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努力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经济起飞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运行结合起来,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第二,在长达百年的现代化研究谱系中,无论是重要文本的翻译、整理,还是日益紧契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理论总结,不同的研究起点、历史条件、学术底蕴、社会背景均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全面启动的研究中留下了印记。在个体化研究的背后,关于“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研究脉络的梳理、范式的把握、共性的归纳确实比较鲜见。第叁,社会作为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其发展变动与结果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多种力量的牵制和交互作用。从古希腊的“自然动因论”到中世纪的“神学动因论”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动因论”直至19世纪初黑格尔的“理念动因论”,向人们展示的只是一种机械的、线性的社会发展图景,实际上,对一场重大社会变革来讲,其造成社会变动的因素将是全景式的。马克思在研究中也曾深刻的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②人类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虽然每一种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发展起到影响,但作用性质却迥然不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本文论及的“社会动因”则是指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变动的积极因素。全文由导论和正文共七个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的选题缘起及研究述评。主要讨论“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域、关注点等等。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因思想,介绍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析理论。首先,阐释了现代化的启动、中断和全面启动的概念、基本表现方面、并结合引用例证归纳出现代化中断的一般特点(如国家作用的官僚-权威化过度的特点、民主化呈现失范和回溯的特点、复古主义与现代主义在调适中的裂变、造成社会的重大后果与灾难等方面)及全面启动的基本特点(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始于体制性的变革、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具有相似性与可测性特征、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具有共享性与学习性特征、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具有连续性与间断性特征、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具有异步性与同步性特征)。其次,论述了马克思社会规律思想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总的指导思想,它构成了本文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因思想的基本框架。通过对现代化实践下形成的中国模式的解析,明确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行阶段性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因思想以建立自己的分析基础。本文以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历史代价思想、社会动力合力论为基础,探讨了其方法论在本文中的意义,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从宏观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化启动的路径进行了深入考察,以便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给予历史的定位。首先,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进程进行归纳与评价,得出“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异常艰难,现代化的全面启动没有实现”的结论,并着力分析了原因。其次,从辩证的视野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指出了建国后中国现代化启动的良好开端、积极肯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同时揭示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现代化启动中潜伏的危机。第叁章从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提出“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意味着当代中国现代化中断的论点。首先,分别从党的八大路线的中断、“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性质、“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目标等各个层面来看,“文化大革命”是与现代化的进步发展趋向相违背的,是与现代化发展逆向而行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反现代化的,因此就其指向和社会后果来说,构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中断。其次,从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领域概括和论证了当代中国现代化中断的主要表现:从社会主义民主到专政的横行、从社会主义法治到无法无天、知识分子从“工人阶级一部分”到革命对象、从教育的发展到教育的停顿、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从经济搞活到经济全面僵化、从别人封锁我们到我们自己闭关自守,这些重大的社会领域呈现出逆现代化的指向与后果。再次,进一步概括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中断的特点:经济在周期性起伏中低度发展、法理型权威的缺失和一元化领导制度的恶性运行、政治参与的非理性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生形变的非常态化等。最后,阐明当代中国现代化中断的原因。第四章明确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的问题。首先,从现代化全面启动理论指向上和价值诉求上明晰和破解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中难题的切入点:发展观是从当代中国现代化中断到全面启动的逻辑主线、实践性是从当代中国现代化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理性指向、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是从当代中国现代化中断到全面启动的价值诉求。其次,具体设定和论证了当代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的标志与时段。标志:十一届叁中全会;时段:1978年到1992年为重点推进阶段、1992年以来为整体推进阶段。接着,论述当代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的主要五个表现方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变革;现代性因素的涌流与全面释放。最后,提炼出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的主要特征:实验与徘徊的初创特征、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社会转型度”不断增强的特征、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创新性特征、科学性特征、社会运行向良性状态转化的特征。第五章较为全面地探讨和分析了促成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首先,依次对促成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进行论述,大致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持续不断地现代化思想变革和启蒙、强势生存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强有力的现代化政党、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不断调整与改革、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正确的对外战略、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需要及主体性的迸发等等。接着,对现代化全面启动中社会动因进行结构分析,指出经济力是现代化全面启动的根本动力、政治力是现代化全面启动的制度保障、文化力是现代化全面启动的精神动力,叁者的有机结合构成当代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动态结构。再次,对社会动因进行系统整合,从而说明整合是保证各要素协调并全面启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整合有助于实现社会动因的经济要素与政治要素的一体化、整合有助于社会动因的政治要素供给充足(政治资源能量)、整合有助于有效地控制社会动因内部主体利益冲突的程度和范围、整合有助于更好地形成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统一。最后,详细论述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要素的制度整合、政策整合、主体的利益整合、文化要素的整合的内容。第六章从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首先,从逐步形成具有现代化内生性的意识观念和逐步形成具有现代化内生性的一系列制度架构两个层面来论述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防止现代化的中断。其次,明确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是防止中断的重要因素。一要把握好处理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基本原则——党的基本路线,二要以系统优化塑造社会和谐,解决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第叁,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是防止现代化中断的根本。第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现代化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第五,要正确处理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第六,坚持科学发展是现代化良性运行的基础。总之,中国的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和最醒目的现象,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空前的关注,其对世界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将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更加注重探究成功与成就背后的原因,在深入审视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避免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走过的弯路,尽可能的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付出的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正确处理好结构与解构、中心与边缘、历史的连续与历史的断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找到中国最有效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廖添土[8]2010年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07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之后,中央层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地方层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然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在我国也还仅仅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试点探索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论,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本论文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从建国初的统收统支,到改革初期的税利合一,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确立后的税利分流,再到目前税利分流框架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均有着其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本论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探索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演变特征和规律,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之后,本论文考察了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发展的历程及资本预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借鉴了国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经验,在纵向上建构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所有”的产权关系,横向上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互补与衔接。最后,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历史分析、国外经验借鉴、横向和纵向关系理清的基础上,本论文构建一个包含了预算内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和预算监督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并为这一制度框架的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李萍[9]1993年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观点综述之一》文中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探索,现在已经明确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除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和表现以外,还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特别要弄清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相联的,因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具有如下特征:(一)在所有制结构

唐昭霞[10]2004年在《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文中指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邓小平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具体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矛盾,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种种矛盾的主要途径;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生产力标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总的来说,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难点及其对策[D]. 韩贞习. 武汉大学. 2004

[2].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 吕东升.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D]. 杜胜利. 南开大学. 2014

[4].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关键问题研究[D]. 徐永帅. 兰州大学. 2008

[5]. 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D]. 郭笑撰. 武汉大学. 2003

[6]. 当代中国所有制改革视角下非公经济发展研究[D]. 王四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7]. 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研究[D]. 徐子棉.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8].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D]. 廖添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9].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观点综述之一[J]. 李萍. 学习与研究. 1993

[10]. 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D]. 唐昭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难点及其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