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学生对学习风格的意识状况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中国中学生对学习风格的意识状况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闫素峰[1]2004年在《中国中学生对学习风格的意识状况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致力于对中国中学生对学习风格的意识状况和学习风格多样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来自于叁所中学的195名学生参加了本次的调查。本文通过学习风格调查问卷来获得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风格意识状况的资料。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他们的考试成绩表示。这些考试都是学校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经过反复论证和修订的。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专业统计软件SPSS来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风格意识状况与学习成绩之间显着相关。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化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非常显着。这些分析结果说明学生对学习风格意识的越清晰,学习成绩就越好;学生的学习风格越多样化,学习成绩就越好。本文在这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是:教师应当通过适当途径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风格;扩展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还要不断的更新学习风格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实施这些建议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风格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风格的扩展。

吴越[2]2004年在《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几年来,教育者们围绕着“教会学生学习”这一重要课题,开展了多项研究。人们发现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中极为重要的机制,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各种社会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开展大学生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有效地学习,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了与学习策略及学生学习有重要关系的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动机等因素,探讨了它们与大学生学习策略以及学业成就的关系。这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增进学习策略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调查量表,场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学习风格评定量表,以及学习动机量表对84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761份,并根据问卷状况对部分被试及教师进行了访谈。之后,对各研究因素进行了比较、相关、回归等统计分析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正在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经过详实认真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学习策略具有本阶段的发展特征,并在不同因子使用特点上有所不同。表现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存在显着差异,在各因子中,只有元认知策略的差异不显着;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资源管理策略的使用差异较为显着;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的使用差异显着。 2.不同年级大学生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特征差异不显着,而学习动机差异显着。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场认知方式具有显着差异,表现为女生的场独立性低于男生;文科学生的场独立性低于理科学生。在学习风格上,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视觉型—言语型维度与步骤型—综合型维度具有显着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偏向于言语型、步骤型的学习风格;在专业差异方面,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显着倾向于视觉型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方面,大学生表层型学习动机具有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文理科大学生则在深层型动机、表层型动机均存在显着差异,表层型动机文科学生低于理科学生,而深层型动机则相反。 3.大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场认知方式之间存在广泛的显着相关;学习风格各维度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诸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策略具有明显的回归效应。其中,深层型动机,场认知方式以及学习风格中的视觉型一言语型维度、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对其具有直接的回归效应,据此,本文建立了路径模型。 4.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及其各因子的择用,场认知方式以及深层型动机、表层型动机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在除表层型动机之外,高学业成就者在其它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学业成就者。在学习风格的活动型一沉思型维度、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上,高、低学业成就者的差异也十分显着。在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判别分析中,有学习策略的四个因子以及学习风格中的活动型一沉思型维度、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进入了判别方程,区分度良好。在对一年级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中,各因素对一年级大学生学业成绩有明显的回归效应。其中,学习策略、活动型一沉思型维度、深层型动机以及感受型一直觉型维度对其具有直接的回归效应,本文也对此建立了路径模型。

许竹青[3]2011年在《高中生化学理论知识自主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自主学习策略水平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笔者以化学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化学教与学中的难点的化学理论知识为切入点,对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查,以期能提高高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口语报告法等对高中生在化学理论学习中自主学习策略运用状况及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策略选择和运用的因素进行探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水平,男女生在总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女生在元认知监控的自我调控维度上显着优于男生。(2)高中生对于自主认知策略的使用体现了多样化基础上的倾向性:在信息获取上以“目标定向策略”为主;在信息理解策略上以“类比和概念图”为主;在信息保持上首选“关键词”记忆法;在信息提取上则偏向于“联想追忆法”。(3)高中生已初步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但其自我定向水平有待提高。(4)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资源利用能力,但时间管理水平偏低。(5)年级之间在总策略水平及各维度上都存在显着差异,且都是高二优于高一。(6)调查发现,原有知识基础、元认知监控水平、学科兴趣、教学方式、学习材料和认知风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利用适宜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策略运用的指导将能促进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策略水平的提升。

王婷[4]2016年在《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为了加强与中国的密切联系,在全球范围内纷纷掀起“学汉语”的热潮。汉语作为各国与中国沟通的重要交际工具,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重视。就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如何有效学习汉语,汉语教师如何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等问题,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关注焦点。本文以学习风格理论为基础,以在泰国乌通学校就读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泰国本土学习中文的中学生展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泰国中学生的汉语学习风格的总体倾向,探讨泰国民族性格特征,找寻其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之间的关联性,为汉语教学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意见。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显示,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风格的总体特征为:感知类的汉语学习风格主要为听觉型,触觉型和动觉型,这一类型的学习风格主要受宗教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的共同影响,致使泰国学生富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多才多艺,性格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等等;社会类的汉语学习风格主要是小组型,受长期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本身爱好和平,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偏爱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泰国中学生的学习风格体现其民族性格,并且受民族性格影响,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对象学习风格的特点,围绕其民族性格,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董君武[5]2016年在《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着眼于人类自我超越的需要、学习科学的兴起以及教育技术和环境的变化,运用文献研究法剖析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弊端,并对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由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实施系统和支持系统构成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梳理筛选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10个要素;运用行动研究法对个性化学习系统叁大子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进行了实践研究,并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实证方法对相关实践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球形结构模型,并基于市西中学开展个性化学习实践探索,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构建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由下列9个章节有机构成。第一章通过对班级授课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追溯,阐述了班级授课制“高效率”和“统一性”的特征,以及历史上在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努力避免其弱点的一些教育改革与探索,并进一步剖析了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新的时代所面临的挑战,由此提出了本研究的问题:时代呼唤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性特质,提供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成为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的命题。然后,我们从人类自我超越的需要,学习科学的兴起以及教育技术和环境变化等叁个视角对个性化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诠释。第二章是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概述。基于我们对个性化学习的文献研究,以及市西中学在多元智能、学习风格等理论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围绕个性化学习系统的构建,聚焦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这一核心命题,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分析研究内容,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分析框架;形成了通过构建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实施系统和支持系统,并在实践中反思优化,实现个性化学习系统建构的研究思路;确立了“剖析现象,界定问题;通过访谈、调查,分析要素;基于实践,提炼策略;行动研究,检测完善的技术路线,以最终形成研究结论,达成既定的研究目标。然后,对本课题的研究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概要的描述。第叁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概述了以“个性化”作为核心词素在电子图书馆中的检索结果,我们发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育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个性化学习系统以及叁个子系统的文献寥寥无几,进一步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然后,对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分析综述;最后概要介绍了与个性化学习相关的一些理论成果和结论。所有这些构成了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是本研究展开的逻辑起点。第四章和第五章,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等因素,与学生的学习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市西中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课程、方式、时间和空间构建及应用的策略的实践探索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实践总结与反思,指导学校对个性化学习课程、方式、时间和空间的构建与应用进行持续优化和完善,为个性化学习实施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案例。第六章首先运用文献研究和调查访谈,提出了构成实施系统的四大要素: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并对它们作为个性化学习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接着,基于市西中学的实践探索及行动研究,提炼了个性化学习实施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学习课程的选择性是个性化学习的核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是个性化学习的根本,学习时间的非同步性是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学习空间的连续性是个性化学习的基础。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了个性化学习实施系统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提出学校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优势学习课程、优势学习方式、优势学习时间和优势学习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第七章为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研究筛选了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的叁个要素,并对动机与兴趣、规划与目标、反馈与评价叁个要素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其二,以市西中学实践为例,总结了个性化学习动力系统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并提出了构建动力系统的3个方面策略:兴趣培育,以成长动机引发学生个性化学习;生涯规划,以人生目标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记录反馈,以综合评价引领学生个性化学习。这叁个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个性化学习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产生牵引和拉动的动力作用。第八章主要研究了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策略。首先根据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梳理并筛选了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3个要素,包括教师资源、制度与机制、环境和技术,并对这3个要素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对市西中学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和总结,进而剖析了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结构,提出了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具体策略:优化队伍,提升学习指导的有效性;完善机制,保障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优化环境,提高技术应用的针对性。个性化学习的支持系统是由这叁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个性化学习产生推动和保障的支持作用。第九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及成效分析部分。围绕研究方案中提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分析框架,基于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个性化学习的实施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持系统的构建与策略逐一研究分析,诠释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系统要素的球形结构模型在3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互相之间关系与结构逐一分析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个性化学习叁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根据个性化学习的球形结构模型,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3个推进与应用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个性化学习内驱力:突出学生优势学习,践行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重视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化,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展开。而且,在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优势学习,即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优势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实现自己富有个性的优势发展,论文中对市西中学实施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个性化的实践成效运用问卷和访谈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学生对于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过程中促进学习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个性化的学校实践项目,普遍持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态度,并认为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积极或较积极影响。本章最后对于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叁个方面:(一)提出了通过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提出个性化学习系统包括动力、实施和支持叁大子系统,通过文献和实证研究,筛选了构成动力子系统的叁个要素(动机与兴趣、规划与目标、反馈与评价),实施子系统的四个要素(学习课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和支持子系统(教师队伍、制度与机制、环境与技术)的叁个要素,由此,建立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球形结构模型。(二)提出并实施了建构个性化学习叁大子系统的推进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策略,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案例。特别是关于个性化学习实施子系统的构建的实践探索及成效分析,对学校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一定的价值。(叁)在个性化学习实施子系统的研究中,对实施子系统4个要素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运用优势学习课程(内容)、优势学习方式、优势学习时间和优势学习空间的策略,特别是对学生优势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关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学校教育的改进和学生学习的优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周倩云[6]2014年在《基于学习风格的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壮大,在新课改提出来以后,我国的基础教学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素质素质的全面发展,大部分中学教师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助的作用,而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又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研究也逐渐变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基于中学生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研究。本文第一章从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入手,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对国内外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结果作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做准备;在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不同学者对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下定义的区别,以及理论基础;第叁章对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做了一个分类,并对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第四章笔者选用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分别作了问卷调查,经过Pearson相关性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发现视觉型和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倾向于使用情感策略,都不喜欢使用补偿策略,与其他类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相比较而言,动觉型和触觉型的学习者使用这六种学习策略更加频繁,触觉型的学生最爱使用社交策略,动觉型的学生喜欢使用情感策略,群体型和个体型学习者分别喜欢情感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第五章是基于中学生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的培养,主要从培养的必要性,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内容这几个方面分析,教师在培养过程中需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我认知能力,学习策略选择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因“风”施“策”,即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培养不同的学习策略,测试结束后把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对比分析,研究针对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效果是否有帮助。第六章基于SPSS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和测试成绩对比,笔者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本文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中学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中学生的教学效果。

张文琴[7]2017年在《高中生课堂内外学习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学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与学习效果相关的因素不仅有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而“学”才是“教”的落脚点,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更好的学习、教学。但就目前来说,对高中生课堂内外的学习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仅有的研究也不够全面深入,不利于从本质上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和教学的效率。基于上述原因,通过两份问卷对高中生课堂内外学习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探究,进而为改进学习行为提出具有价值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行为有值得肯定与发扬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有待改进与提高,如学习缺乏计划,计划的实施与反思不足;预习和复习缺乏习惯的养成与方法的掌握;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缺乏;课堂参与程度不高;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对问卷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后得知,在与高中生学习行为相关的自身因素中,性别、年级和学科几乎对学习行为没有显着的影响,除此之外,学习行为随着自身教育期望、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不同而不同;在教师因素中,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对学习行为几乎没有显着的影响,而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教师支持行为对学习行为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在家庭因素中,除了亲子模式对学习行为没有显着影响外,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奖惩方式和教养方式都对学习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高中生课堂内外学习行为有预测作用的主要有内部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局部型和自由型学习风格、教师支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终,在对学习行为特点的成因进行讨论,对相关因素与学习行为的关系和对其影响的分析并结合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高中生有效学习行为的产生。

齐宇歆[8]2013年在《基于PISA的学习素养评价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日益信息化,知识总量每五年左右翻一番,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习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如何使每一个未来公民都能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学习评价既是对于学习者过去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业绩的总结与鉴定,更是针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资源的充分运用所作的、着眼于未来的合理调节与再优化,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服务。成立于1961年的国际着名政策研究与分析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直以促进各成员国的持续经济增长、就业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己任,于2000年首次举行了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以考察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在未来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情况,其评估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突显了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去灵活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问题的能力,采用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IRT)的书面测试和学习背景信息问卷调查的评测方法,其评价理念具有前瞻性,评价手段先进,评估过程严密,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参与。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参与PISA的地区,先后参与了2009和2012的两次PISA评估,并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业绩,同时也暴露出某些严重不足,对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我国以叁维目标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学习评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借鉴、消化PISA评价中的教育评价理念和先进测评手段为我国素质教育和学习者终身发展服务,为此,笔者提出了学习素养的评价问题。全文分为两个基本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和实证分析部分。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探讨了叁个主要问题:学习的行为机制、评价以及测量考试。实证分析部分则包括PISA评价系统分析、学习素养的评价模式设计及其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围绕跨学科视野下的学习机制在宏观层面上是如何形成的做了一番考察。具体研究了作为学习物质基础的神经元及其生化活动特征,重点考察了突触可塑性在记忆痕迹形成中的作用、记忆过程及其特性,然后,对学习中的狭义知识、狭义技能、专业策略和一般策略的信息表征方式及其习得特点进行了分析;此后,对学习中的“问题”、“问题解决”做了界定与分类,讨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及其常规策略、专业策略是如何形成的、创造性及其在问题解决中的表现等问题,并对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解决(CPS)做了简要分析;再接下来就针对如何在陌生环境中灵活地运用其所学的问题,探索了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学等五种早期迁移学说以及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产生式迁移、元认知迁移等当代迁移理论,并探讨了迁移的本质及其习得的有利条件;在情境学习与社会建构这一部分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讨论了生态系统理论与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并分析了学习中人际互动问题;最后,在比较、分析了人本主义等四种主流学习动机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人性中的情感、情绪、兴趣、态度问题,对凯勒的ARCS的学习动机统合模型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情况也做了一些介绍与探索。作为对上述六因素是如何影响学习形成的,笔者还提出了一个学习各机制的制约关系图。2.对“评价”常用几个英文词汇进行词源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评价”的经典性定义,分析了知识的内涵和两种不同知识观对评价的影响,考察了评价的四个不同时代特征,探讨了当今评价模式的重构问题。由于评价离不开测量与考试,因此,接下来还讨论了评价中的定量化形式--测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测量目标、测量数据、测量规则、量表、考试及其度量指标问题,并总结了评价与测量、考试的相互关系。3.鉴于在当今的标准化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学习测量理论仍然是经典测试理论(CTT),因此,在本章节的研究中先分析了CTT的基本假设、数学模型、信度及其计算问题。作为比较,同时也讨论了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出现的另外两种学习测量理论,即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在GT中,首先说明其基本原理、相关概念,然后讨论了双侧面随机设计等几种常见设计方法,也指出了这一理论的应用情境和相对不足;在IRT中,先是考察了IRT的主要特征,接着分析了它的四个主要假设,最后讨论了项目反应理论模型与参数等问题。4.在PISA评价模式及其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分析的是PISA理念及其评估模型,接着对‘"literacy"进行了多学科的诠释,并指出:“literacy"是一个与认知水平、学习策略、学习参与度等因素相关联的综合体,它突出了学习者的情境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了对PISA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笔者接着依次分析了PISA的基本评估框架、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等领域的评价目标、内容、过程、技术标准中所涉及数据规范性和类比性问题,随后分析了精熟度及其所使用量表、书面测试和用于背景信息收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问题。最后,从整体上思考了PISA评价模式的优势及其可移植性问题。5.在学习素养评价系统设计这一部分,首先,基于笔者对PISA的感知与分析、判断并结合我国素质教育中的“素质”理念,提出了“学习素养”的概念,分析了学习素养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和组成要素;随后,参考马扎诺的学习行为控制模型提出了学习者个体的准自主学习单循环流程图和学习素养形成模型以进一步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根据上述分析,笔者紧接着提出了学习素养的评测内容框架与评测指标;最后,设计、开发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测试与试题库的一般流程与要点,并阐述了在调查问卷中应如何收集学习者背景信息的问题。6.在学习素养评价案例分析一章中,首先分析了初中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依据教材和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学科内容—目标分析,并针对初叁上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基于项目反应理论试题库的开发尝试;然后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并随机选择某个班级进行了正式测试,同时调查了学习者的学习背景信息;最后,在对该测试班级的本学期最近两次考试进行了信度检验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原始数据的集中量、差异量计算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经信度检验后发现:该测试成绩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能够接受;(2)在所考察的九种相关学习行为表现中,学生的记忆策略、交流合作、学习调控策略表现最好,而精致策略、知识迁移与学习资源利用则表现最差。班级的学习成绩的标准差最大,具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但是不论成绩还坏,学生在记忆策略的使用上的差别并不大,且使用较多;(3)与素养相关的九个因素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叁个公因子,即素养因子、成绩因子和资源利用因子。素养因子对学习素养形成的贡献率最大,超过了50%,而主要反应学习成绩高低的成绩因子与主要反应精致策略、知识迁移能力、反思与创新能力的素养因子之间没有很强的正关联;(4)交流合作、学习参与度和反思与创新叁个因素对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成绩的影响都达到了显着性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记忆策略、精致策略、学习调控策略、交流合作、反思与创新这6个因素都会显着地影响学习者的知识迁移水平;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记忆策略、精致策略、学习调控策略、交流合作以及知识迁移这6个因素则会较为显着地影响到学习者的反思与创新能力;(5)在记忆策略与精致策略这两种基本的学习策略中,学习者会更多地使用记忆策略,中等成绩的学生更多地使用了精致策略,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更多的使用记忆策略,两种学习策略均不使用的人数约为总人数的叁分之一;(6)在学习成绩、学习参与度、知识迁移和反思与创新这四个学习热点话题中,学生的得分情况是:学习成绩>反思与创新>学习参与度>知识迁移,学生依然注重学习成绩,忽视知识迁移与反思创新,学习参与度普遍偏低。笔者认为:从唯分数的评价理念转变到重素养、重发展的评价理念,精心选择那些贴近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却又蕴含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学科内容,在注重情境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纵向、横向知识的整合力度,探索新的考试办法等举措将是提高学习者素养的有效途径,这将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支持学习者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总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基于素养的课程学习评价无疑是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王月芬[9]2015年在《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作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作业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目的而设计,并要求学生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作业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名片”,而且作业也往往会成为学生是否喜欢一门学科,是否喜欢一位老师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学生的作业问题饱受质疑。作业是教师实践得最多却研究得较少的领域之一。作业应有的价值毋庸置疑。作业设计质量、作业实施效果等都应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业设计质量是决定作业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不仅需要准确地把握和了解作业设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需要有科学的作业理论作为指导,更加需要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法来提供专业保障。本研究以解决作业设计中的“真实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围绕“如何在课程视域下设计作业”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展开论述。本论文着重研究了与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相关的五个基本问题:一是当下作业设计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究竟是什么?二是作业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究竟是什么?叁是如何基于作业真实问题和作业设计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建构并形成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四是课程视域作业设计观下有哪些基本的作业设计策略与方法?五是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如何“可视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第一章着重分析了作业的内涵、价值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业设计问题是目前作业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作业设计存在的真实问题。2013年通过对上海市60所学校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分析,以及对30000多个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行作业设计整体表现出“经验比研究多”、“问题比优点多”的基本特征。首先,作业设计质量不佳是导致作业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作业设计质量不高导致学生作业兴趣不高,作业负担过重,对提高学业成绩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作业设计质量普遍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作业功能定位、作业目标、作业时间、作业难度、作业类型、作业差异性、作业的结构性等各个方面;再次,作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作业设计理论的欠缺,作业设计策略方法的匮乏,以及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差强人意等方面。本章从现作业设计真实问题角度阐明了课程视域作业设计观符合现实诉求。第叁章着重论述了作业设计观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十多位着名专家对于作业设计的相关思想,尝试归纳出四种典型的作业思想,即“作业即游戏活动”、“作业即教学巩固”、“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本章从历史发展脉络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第四章尝试建构并形成了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通过对历史上不同作业设计观中课程、教学、作业叁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理念,论述了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不仅符合作业设计的现实诉求,而且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通过比较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和教学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异同,本研究认为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作业设计范式,强调作业设计中的“目标导向”、“整体设计”、“反馈改进”和“尊重差异”等基本理念。第五章着重阐述了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结合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观的基本理念,提出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的六大基本策略:一是基于课程目标整体设计作业目标;二是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保持一致性;叁是作业各关键要素具有内在结构性;四是作业内容要求需体现纵横系统性;五是依据学生作业结果反思完善作业设计;六是关注个性学习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第六章主要阐述如何将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以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课程视域下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强调作业设计要从“宏观理念—中观流程与工具-微观问题”相结合进行系统思考,主要通过作业设计前的“设计流程图”、作业设计中的“思维过程记录表”和作业设计后的“反思评价表”来共同保障作业设计的质量。

胡娜娜[10]2015年在《场认知视角下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相关西藏自治区英语教学的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涉及高中英语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少,而从认知风格角度来进行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的文献几乎没有。所以,本研究选择以个人差异——场认知风格的差异为出发点,来进行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研究。开辟新视角,洞察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并为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在笔者进行调研的叁所拉萨市高中:拉萨市高中、拉萨市北京高中、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中,叁所学校都针对学生的民族差异进行了藏汉分班,当然也有一部分藏族学生选择在汉族班学习。通过所搜集的期末英语成绩,笔者明显发现,藏族学生的英语成绩偏低。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和汉语相比,英语是藏族学生需要学习的第叁语言。所以,在西藏民族自治区,高中英语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取得共同的进步。笔者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对拉萨市的叁所高中的在校生进行了测验,然后通过测验的分数对学生的场认知风格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利用spss20.0对学生的测验成绩和期末英语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①藏族学生人数居多,学生性别比例正常;②自治区高中生的场认知风格测验的成绩高,其英语的期末成绩就高,学生的测验成绩与英语的月考成绩成正比;③自治区高中生场中间型认知风格学生在686名学生总数中占据63.7%的比例;④藏族场中间型学生人数和汉族学生场中间型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均超过藏族学生总人数和汉族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笔者通过访谈拉萨市叁所高中不同年级的英语任课教师,发现西藏自治区的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有:①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采用“一刀切”、“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传统单一;②“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使得一些英语教师只追求成绩,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价值,进而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③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来自牧区的孩子,英语基础薄弱,从而导致其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较弱;④学生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⑤从多个角度来看,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要比汉族学生重。理论分析加上实地调查所获,笔者提出了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的叁个阶段:备课、教学和课后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场认知风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授课等方面跟以往的“满堂灌”相比,难度大大提高。本研究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义的基础上,从7个部分论述了“场认知视角下的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教学: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简要阐述当前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差异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部分的文献综述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研究方案提供了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中个体差异的类型。在众多的差异中,认知风格的差异最为明显。第叁部分论述了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的关系:学生认知风格直接影响其学习风格的形成。而在众多的认知风格类型中,人们研究最多的是场认知风格,场认知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因此,不同的场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和场中间,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而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场认知风格,开展英语差异教学。第四部分主要是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过的《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叁所高中的高中生场认知风格进行测验,并搜集期末英语考试成绩,对测验成绩和英语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发现学生的场认知风格与其英语学习相关。第五部分是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西藏自治区学生的场认知风格进行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笔者在这一部分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备课、教学和课后叁个部分,并针对这叁部分对叁种场认知风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差异教学策略。第六部分主要是突出在场认知视角下进行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给我们的启示,而本研究最后一部分提到了笔者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学生对学习风格的意识状况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D]. 闫素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D]. 吴越.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3]. 高中生化学理论知识自主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D]. 许竹青. 扬州大学. 2011

[4]. 泰国中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的相关性研究[D]. 王婷. 广西大学. 2016

[5]. 构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研究[D]. 董君武.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6]. 基于学习风格的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D]. 周倩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7]. 高中生课堂内外学习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D]. 张文琴. 浙江大学. 2017

[8]. 基于PISA的学习素养评价系统设计[D]. 齐宇歆.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9].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研究[D]. 王月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10]. 场认知视角下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研究[D]. 胡娜娜. 西藏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中学生对学习风格的意识状况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