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感受器论文_汪净,刘深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冷感受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受器,神经元,噪声,序列,轨道,周期,峰峰。

冷感受器论文文献综述

汪净,刘深泉[1](2016)在《外电场下Huber-Braun冷感受器模型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外界电流刺激对一个四维Hodgkin-Huxley类冷感受器模型的影响。首先,我们分别从直流刺激和交流刺激两个方面来研究该模型的发放模式。在不同的直流刺激强度下,峰峰间距出现倍周期分岔现象。其次,研究表明神经元对电流刺激频率和振幅的变化十分敏感。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放电模型由簇发放转变为混沌发放然后转变为单峰发放。与此同时,该模型出现各种各样的锁相模式,例如p:1(p>1),1:q(q>1),2:q(q>1)和p:q(p,q>1)等等。最后,基于快慢动力学分析的方法,我们研究了参数平面(asr,B)上快子系统的余维二分岔。在该平面上,我们主要研究了尖分支,折-Hopf分支,Bogdanov-Takens(零-零)分支和Bautin(广义Hopf)分支。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外界电流刺激对神经元放电节律的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了解Huber-Braun模型的动力学性质以及发放产生的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05-06)

屈景怡,王如彬[2](2011)在《冷感受器神经元模型中电流和电导噪声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在Huber-Braun冷感受器(Coldreceptor)神经元模型中加入不同噪声的影响。噪声类型包括电流噪声和电导噪声。其中,电流噪声直接加在膜电压微分方程中,而电导噪声加在电导微分方程中,间接地通过中间变量来改变模电压的值。本文除了采用常用的放电序列图和分岔图方法定性地表示不同噪声的影响之外,还采用了一种新的ISI距离(ISI-distance)方法,定量地计算出不同放电序列的距离,通过距离的大小来表示噪声影响的大小。ISI距离方法具有参数无关性,时间标度无关性,可视化等优点。仿真结果显示,在冷感受器神经元模型中加入电流和电导噪声,其不同主要集中在单周期放电区间。(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1-03-25)

杜莹,陆启韶[3](2009)在《噪声强度对神经元冷感受器模型中确定性放电序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元模型中大量的运用了噪声的影响来研究兴奋系统的动力学现象。当这些模型加入噪声的作用时,丰富的现象例如随机振动和共振等会被观察到。而在噪声对编码机制的影响方面,Braun等人曾经用简化的H-H模型对依赖温度变化的冷感受器做了仿真工作这个模型能够反映出冷感受器在温度变化时放电序列从单周期到簇放电的分叉性质,以及从阈下振动到缺失到规律放电等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菅忠,胡叁觉,杨国胜[4](2007)在《大鼠尾神经冷感受器不规则节律的低维确定性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单纤维引导技术建立了大鼠尾神经冷感受器实验模型,研究了冷感受器的放电节律变化与表皮温度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针对冷感受器自发放电温区中的高频不规则放电节律,应用 UPOs分析,识别出统计显着的UPOs结构,从而说明该节律具有确定性的动力学特征。在自发放电的高温区观察到低频不规则节律,与先前报道的整数倍节律不同,提示在高温区有自发放电产生的其他阈下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7-04-01)

陈军[5](2004)在《哺乳动物外周皮肤温热冷感受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1.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机能分类伤害性感受器 ( nociceptor)是 Sherrington( 190 6 )首次提出的概念 ,指对伤害性或持续性刺激特异敏感的感受器 ,广泛分布于无毛或有毛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的游离神经终末 ,一般认为属于(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菅忠[6](2004)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冷感受器的非线性动态反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系统对来自内外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通过感觉系统进行转换。其中外周感受器的信号要经过背根节向中枢传递,背根节细胞在此传递过程中接受外周端传来的信号并做出响应、进行整合,其响应特性在初级感觉信息编码中有重要作用。在慢性压迫大鼠背根节模型,受损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增高,出现超兴奋状态,呈现出丰富的自发放电节律。其中一部分的簇放电节律具有这样的特点:(1)每一簇起始于一个阻尼增长的阈下膜电位振荡;(2)每一簇也是结束于一个阻尼衰减的膜电位振荡;(3)簇放电串内的峰峰间期基本相同。这种节律产生的动力学机制尚未得到阐明。搞清该簇放电节律的动力学机制有利于深入认识损伤神经元的电生理状态的变化、以及编码特性的改变。对于认识超兴奋性产生的动力学机制具有意义。 同时,在对外周冷感受器的编码特性的研究中,引入了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在稳态温度下能部分重现感受器温度编码特性的动力学模型。但对于在动态温度变化下,冷感受器的放电模式与温度的耦合关系尚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冷感受器不规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则节律的动力学特征没有得到明确的认识。研究上述问题对建立更为合理的冷感受器动力学模型、进一步认识冷感受器对温度的动态响应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运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确认损伤背根节上神经元的簇放电的动力学类型,讨论该节律产生的非线性机制;建立大鼠尾神经冷感受器实验模型,建立冷感受器温度动态刺激实验装置,研究冷感受器的放电节律变化与温度动态的祸合关系:运用非稳定周期轨道分析方法,对冷感受器不规则放电节律的非线性特性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一、损伤背根节新型簇放电动力学类型的判别1.判别标准的确定 首先在实验中确认簇放电的确定性动力学特性。其次,根据簇放电产生的分岔机制,使用膜电位振荡的拓扑判别。因所观察到的簇放电类似于椭圆型簇放电,因此拓扑判别标准具体为:(1)膜电位振荡起始于一个阻尼增强的振荡;(2)动作电位在簇放电串内保持全幅度,并且频率不降低。2.判别方法 分析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如果簇放电的动力学是确定性的,则一次簇放电与下一次簇放电之间存在确定性的相关关系。我们运用非稳定周期轨道的识别来确认簇放电中包含的确定性成分。 将每一次簇放电看成一个事件(event),提取实验数据中的事件与事件间的时}’司间隔(Interevent interval,IEI)。在此使用了闭值甄别方法。由于IEI一般大于串内动作电位间隔,因此可以设定甄别闭值,当记录到的放电峰峰间期(Interspikeinterval,ISI)大于此闭值,则定义为一个簇放电的开始,而到下一个大于此闭值的151时,为这一簇放电的结束。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用工E1序列生成延迟嵌入相空间,选取嵌入维为3,延迟为1。在回归实验数据的局部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运用轨道密度几率增强变换,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变换,变换后的相空间轨道密度将在混沌吸引子的非稳定周期轨道附近富集。实验数据不可避免的包含随机扰动,扰动使得变换后的数据分布峰被噪声模糊成较宽大的极大值。使用振幅调节的傅利叶变换替代数据方法,生成实验数据的替代数据集。替代数据集与原始数据有相同的振幅分布和近似的自相关函数,但没有确定性的动力学结构,因此不存在非稳定周期轨道结构。对其作同样的变换,对变换后的数据集作轨道密度分布的直方图统计。然后统计原始数据变换后轨道密度分布峰高于替代数据变换后轨道密度峰的几率,即极值统计方法。几率高于95%的原始数据变换后的轨道密度峰,被认为是统计显着的非稳定周期轨道。二、冷感受器的动态反应性及其非线性动力学特性1.温度刺激装置的建立 研究冷感受器的自发放电活动与温度及其动态变化的祸合关系,需要建立能对冷感受器的感受野施加温度刺激的实验装置。系统硬件由温度刺激及测温端子、温度测量及显示、功率控制模块和功率模块组成。整个装置受控于一台单片微型计算机,它能控制该装置对动物皮肤表面施加恒定温度,或产生依一定规律变化的加热或制冷温度刺激。软件开发在Keil uVison2.0平台上完成。使用单片机C语言开发软件。2.实验方法 冷感受器实验模型利用大鼠尾神经单纤维引导方法建立。实验选用健康的成年SD大鼠,雄、雌不限。体重20压一350克。设置不同的制冷速率,使得温度从起始的高温区开始随时间单调下降。同步记录感受器放电原始动作电位波形、动作电位峰峰间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期、频率直方图3.不规则节律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稳定温度在要分析的不规则放电的温区,稳定记录放电峰峰间期数据。运用上述非稳定周期轨道分析,提取周期轨道分级。运用极值统计方法和替代数据方法检验周期轨道的统计显着性。主要结果1.识别出损伤背根节神经元上的一种簇放电类型为椭圆型簇放电。 从30个细胞上记录到类似椭圆簇放电的动作电位波形,簇放电均为不规则节律。簇放电的波形的拓扑几何类型符合椭圆型簇放电的特点;分析中共用到了10个(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4-04-01)

冷感受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了在Huber-Braun冷感受器(Coldreceptor)神经元模型中加入不同噪声的影响。噪声类型包括电流噪声和电导噪声。其中,电流噪声直接加在膜电压微分方程中,而电导噪声加在电导微分方程中,间接地通过中间变量来改变模电压的值。本文除了采用常用的放电序列图和分岔图方法定性地表示不同噪声的影响之外,还采用了一种新的ISI距离(ISI-distance)方法,定量地计算出不同放电序列的距离,通过距离的大小来表示噪声影响的大小。ISI距离方法具有参数无关性,时间标度无关性,可视化等优点。仿真结果显示,在冷感受器神经元模型中加入电流和电导噪声,其不同主要集中在单周期放电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冷感受器论文参考文献

[1].汪净,刘深泉.外电场下Huber-Braun冷感受器模型的动力学分析[C].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2].屈景怡,王如彬.冷感受器神经元模型中电流和电导噪声影响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2011

[3].杜莹,陆启韶.噪声强度对神经元冷感受器模型中确定性放电序列的影响[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4].菅忠,胡叁觉,杨国胜.大鼠尾神经冷感受器不规则节律的低维确定性动力学[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07

[5].陈军.哺乳动物外周皮肤温热冷感受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4

[6].菅忠.初级感觉神经元和冷感受器的非线性动态反应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不同温度下冷热感受器和感觉神经放电...皮肤中的各种感受装置2-2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工作过程图H8】...纤维数量、活性与机体感受的刺激强度...颅内外痛敏结构人体皮肤构造示意图

标签:;  ;  ;  ;  ;  ;  ;  

冷感受器论文_汪净,刘深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