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北缘论文_旷红伟,柳永清,彭楠,朱志才,王玉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扬子北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扬子,神农架,碳酸盐,花岗岩,巴东,秦岭,卡拉。

扬子北缘论文文献综述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朱志才,王玉冲[1](2019)在《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C同位素特征及形成环境——以扬子北缘神农架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农架地区位于华南扬子克拉通北缘,发育完整的成冰系-埃迪卡拉系地层层序。本研究基于新近发现的6个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剖面,系统研究了其地层学、沉积学和C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依据盖帽碳酸盐岩发育的一系列沉积指相标志,讨论了盖帽碳酸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神农架盖帽碳酸盐岩由细粉晶白云岩组成,盖帽白云岩与下伏冰碛岩接触关系多较截然,部分为渐变过渡关系,沉积构造单调,以水平层理或块状层理为主,少见其他特殊沉积构造或岩石、矿物组分,偶见团粒、叶枝状等藻类生物,盖帽白云岩和上覆岩系构成快速海侵-退积的沉积层序。盖帽白云岩δ~(13)C剖面显示,由下向上从极低(-6‰~-9‰)到中低(-4‰~-5‰)负漂移,或从中下部中低幅负偏逐渐向上更负偏(-4‰~-5‰间)或在中低负值附近高频振荡,但上覆沉积物的δ~(13)C剖面保持持续中低负偏。研究表明,沉积指相标志及C同位素共同指示盖帽碳酸盐岩与冰后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同步,这6个盖帽白云岩剖面主要发育于神农架中西部浅水陆架潮坪区域。这些盖帽白云岩剖面的δ~(13)C值基本类同于国内外埃迪卡拉盖帽白云岩δ~(13)C剖面的变化规律,具有广泛的全球变化和对比意义。同时,神农架的这几个盖帽白云岩剖面δ~(13)C值有其独特性,该特征是对冰后初期浅水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平衡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埃迪卡拉系初期盖帽碳酸盐岩沉积于扬子克拉通广泛的浅水陆架沉积环境,并非发育于从深水盆地—斜坡—陆架的各个沉积相区。(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敖文昊,赵燕,张宇昆,翟明国,张红[2](2019)在《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来自新元古代(950~706Ma)汉南杂岩中辉长岩-花岗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主要分布在扬子西缘-北缘和东南缘。自Rodina超大陆重建的修正方案提出以来,扬子板块被置于超大陆的中心位置,进而这些岩浆活动被认为是地幔柱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Li等,1995,1996,1999)。该时期地壳增生和再造与导致超大陆裂解的超级地幔柱有关(820Ma),分别形成了扬子板块西缘康滇裂谷和(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江拓,邱啸飞,卢山松,张利国,杨红梅[3](2019)在《扬子北缘早志留世大陆裂谷:来自南秦岭天宝铌矿双峰式火山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克拉通北缘分布一条古生代基性-碱性岩带,其成因与形成的构造背景是南秦岭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前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但对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认为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有关,是古特提斯洋分支勉略洋开启的产物(Dong et al.,2011;Wu and Zheng,2013),有的认为与弧后伸展有关(马昌前等,2006;王宗起等,2009),还有的认为与地幔柱有关(张成立等,2002;Xu et al.,2008)。长期的认(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旷红伟,范正秀,柳永清,彭楠[4](2019)在《扬子北缘神农架群迭层石组合类型及其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神农架群自下至上分为鹰窝洞组、大岩坪组、马槽园组、乱石沟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台子组、野马河组、温水河组、石槽河组、送子园组和瓦岗溪组,其中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有丰富的迭层石。乱石沟组迭层石丰度高,类型最为丰富,以层状、柱状及由层-柱状迭层石聚合形成的迭层石礁(丘)为主,下部主体为层状及小型穹、柱状,中部为层状和块状迭层石丘,上部则(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黄明达,崔晓庄,程爱国,任光明,何虎庄[5](2019)在《扬子北缘晚古元古代A型花岗质岩: 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约束扬子陆块晚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历史,以华山观岩体的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地球化学、年代学、全岩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860±12 Ma(MSWD=0.69)和1832±14 Ma(MSWD=0.48)。两类岩石都显示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的ε_(Hf)(t)值(-10.9~-13.8)及其二阶段模式年龄(2962~3183 Ma),揭示其由同一套太古宙的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综合已有ε_(Hf)(t)值资料,表明扬子陆块广泛存在两套太古宙长英质地壳(3.0~3.5 Ga; 3.5~3.9 Ga),为华山观两类花岗岩的岩浆形成提供了物源。华山观岩体两类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揭示源岩位于较深的地壳,且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有更多热源的参与。结合扬子陆块同期(~1.85Ga)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华山观钾长花岗岩具有后碰撞A_2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而华山观二长花岗岩具有A_1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造山后伸展到陆内裂谷过渡的构造背景,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有关。(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宇,吴元保[6](2018)在《扬子北缘新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陡岭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榴角闪岩是区域变质作用中一种常见的变基性岩类型,广泛分布在各种类型的造山带内并具有复杂的岩石成因。根据其野外产状,大致可分为两类:(1)与榴辉岩或高压麻粒岩相伴出现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或碰撞造山带中,为退变质过程中发生水化作用所致;(2)作为单一岩石类型呈透镜状产于片麻岩地体中,是角闪岩相进变质作用的产物。因此,对石榴角闪岩进行详尽的变质岩石学和同(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38: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专题4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期刊2018-10-21)

马千里,柴嵘,杨江海,杜远生,戴贤铎[7](2018)在《中扬子北缘巴东组地层时代约束及古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华北板块的汇聚碰撞和秦岭造山带的隆升等过程影响并结束了华南板块长久的海相演化历史。中扬子北缘的中晚叁迭世巴东组地层是这一海陆交互期的重要物质记录。由于巴东组中上部的生物化石记录相对不足,本组的划分沿革和地质年代归属争议不断。本文报道的新发现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两河口镇巴东组2段中上部的3件火山凝灰岩样品,其中的锆石分别给出了250.6±3.4Ma,245.9±5.9Ma和237.5±3.1Ma年龄数据,代表了该时期扬子北缘存在多期火山活动,推测其可能与华南板块的俯冲有关。结合生物地层记录认为巴东组的地层时代应跨越中晚叁迭世。巴东组的岩相学研究表明,中叁迭世晚期秭归盆地开始进入周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耿元生,王玉冲[8](2018)在《扬子北缘神农架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雪球地球Marinoan冰期(635Ma)后,前期Marinoan冰碛岩上沉积了厚度不等的埃迪卡拉系盖帽白云岩。由于盖帽碳酸盐岩普遍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岩石学、沉积学、生物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异常等特征,记录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末期(冰室气候)到后期(温室气候)时期地球表层冷暖气候环境快速转变的重要原始信息,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本文以扬子北缘神农架地区6个成冰系-埃迪卡拉系过渡剖面为目标,从盖帽碳酸盐岩的时空分布,沉积序列和沉积地质学特征、C-O同位素等的研究,揭示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所表征的气候环境快速转变时期的海洋环境、地球化学条件、沉积物和沉积层序、特殊沉积结构构造与微生物等响应特征和发育规律,提出盖帽碳酸盐岩沉积成因的新解释和古地理学意义。研究区内盖帽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变化不很明显,平均50-60厘米厚,最厚1.3米,最薄40厘米。层序简单,几乎是单层,完全由均质等粒结构泥粉晶白云岩组成,局部含锰或铁质;弱水平层理或无块状构造。盖帽碳酸盐岩与下伏成冰系南沱组呈突变的整合接触关系,但下伏冰碛岩皆以纹层状的冰浅海或冰湖相含砾纹层状钙质泥岩、粉砂岩为特征;各个剖面点上盖帽碳酸盐岩本身、下伏冰碛岩或上覆盖帽白云岩基本无明显的岩相和沉积环境上差异。神农架的盖帽碳酸盐岩无论在垂向岩石层序、岩石矿物组合,还是沉积结构和构造、沉积微相等方面与华南及其他地区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别。虽然国内外所有盖帽碳酸盐岩主要由均质等粒粉细晶白云石组成白云岩构成,盖帽白云岩和下伏冰碛岩都具有明显、截然的界面,但神农架局部表现泥钙质冰碛岩和盖帽白云岩的渐变过渡关系,盖帽白云岩上覆沉积岩系表现为响应海平面不断上升的退积与深水环境;国外还可见海底文石扇等,但神农架或华南则普遍发育含磷岩系;神农架盖帽白云岩较华南和国外都薄,且层序结构简单,发育相对较弱的纹层或水平层理,较为罕见发育帐篷构造、层状晶洞、角砾白云岩、席状胶结物、大型交错斜层理和波痕以及重晶石扇等华南和国内外典型或特殊矿物类型;神农架及下伏钙质泥纹冰碛岩顶部和上覆紫色白云岩中均见到明显的带状或丝状或团粒、Aggregate藻类,这在以往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但柱状等形态迭层石未见。神农架地区6个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下伏冰碛岩的δ13C值较上覆盖帽白云岩负漂移幅度较大,极端负值低于-10‰以下。盖帽碳酸盐岩本身的δ13C值变化在-4‰—-5‰间,少部分甚至低于-6‰以下同时,神农架地区盖帽之上的频繁海侵退积细粒沉积物的δ13C值较下伏盖帽白云岩有逐渐向负漂移的趋势。无论是在冰碛岩还是盖帽白云岩中,尽管可能的漂移幅度和变化样式不尽一致,但δ13C和δ18O总体呈现着协同一致的变化样式。本研究还发现,神农架地区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出露在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东部(新华)和北部(松柏,阳日)地区未见盖帽碳酸盐岩发育,而是含磷岩系直接整合沉积在冰碛岩上,或不整合于神农架群之上,现今我们观察到的盖帽白云岩中一系列沉积特征或指相标志都代表着浅水潮坪沉积环境。通过与峡东或扬子其他地区相比较发现,神农架地区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及其上覆陡山沱组下部的垂向序列、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沉积微相与环境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区别,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冷暖气候强烈转换时期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以及古环境、古地理等提供了新材料和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王静[9](2018)在《扬子北缘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板块周缘大范围出露成岩年龄850~620Ma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和基性、超基性岩体,但对这些深成侵入体的成因及其成岩构造背景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次研究选择出露于扬子板块北缘的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不同堆晶层位造岩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而探讨了玄武质熔浆结晶分异、堆晶作用形成的不同类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规律及利用层状基性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属性进行成岩构造环境判别的条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野外地质观察表明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叁个岩相带:橄长岩相带、辉长岩相带、含矿辉长岩相带。橄长岩相带主要由暗色橄长岩、橄长岩、浅色橄长岩和少量单辉橄榄岩组成,橄榄石和斜长石含量变化构成的韵律层发育,反映毕机沟层状堆晶杂岩体成岩早期斜长石优先于辉石结晶;辉长岩相带主要由橄榄辉长岩、浅色辉长岩、辉长岩组成,岩石结晶粒度变化构成的韵律层发育;含矿辉长岩主要由苏长辉长岩、细粒辉长岩、粗粒辉长岩、条带状辉长岩及含钒钛磁铁矿易剥辉长岩(矿石)组成,成分和粒度变化韵律层均较发育。(2)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为拉斑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产物,REE整体分布趋势较平坦且ΣREE随岩石基性程度降低而逐渐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同源岩浆结晶分异-堆晶成岩特征;不同岩相带岩石主要造岩矿物微量元素成分测定(LA-ICP-MS)结果反映其全岩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Nb、Ta、Zr、Hf不同程度亏损)与其造岩矿物组合密切相关,矿物的微量元素含量受控于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在玄武质岩浆中的分配系数和岩石矿物组合差异。因此,层状基性杂岩体单一岩相带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不能简单用于成岩构造环境的判别。(3)橄榄石成分计算获得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岩石MgO含量为9.63 wt%,属高镁玄武质岩浆;计算获得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分别为1227℃-1295℃,1128℃-1152℃,均指示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的成岩温度较高。综合研究揭示,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母岩浆为地幔柱源高温、富Ti拉斑玄武质熔浆,与造成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陈超,苑金玲,孔令耀,叶竹君,杨青雄[10](2018)在《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早古生代基性岩脉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广泛出露北西-南东向基性岩脉,脉体主要侵位于区内前南华系基底砂板岩、白云岩中,而南华系及上覆盖层中少见.长期以来,这套基性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和背景都存在疑问.通过对七里冲、姚家咀、姚家冲、刘关4个地区的基性岩脉进行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成岩年龄分别为433.7Ma、435.6Ma、433.4Ma、436.4Ma,这些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同属于早志留世,为大洪山地区这期基性岩脉提供了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地球化学方面,大洪山地区基性岩脉表现为亚碱性系列的特点,较高∑REE含量,轻、重稀土存在分异,富集LILEs而亏损HFSEs,Zr>100×10~(-6),TiO_2>2%,Zr/Y>3.5,指示其形成于大陆伸展环境.首次在扬子地块北缘识别出一套早古生代晚期代表大陆伸展环境的基性岩脉,为扬子地块北缘大洪山地区存在早古生代近北东向的区域伸展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研究表明,早古生代秦岭-大别南缘和扬子地块北缘虽然在沉积上地层存在差异,但可能同属于扬子北缘陆缘裂谷拉张环境.(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扬子北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主要分布在扬子西缘-北缘和东南缘。自Rodina超大陆重建的修正方案提出以来,扬子板块被置于超大陆的中心位置,进而这些岩浆活动被认为是地幔柱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Li等,1995,1996,1999)。该时期地壳增生和再造与导致超大陆裂解的超级地幔柱有关(820Ma),分别形成了扬子板块西缘康滇裂谷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扬子北缘论文参考文献

[1].旷红伟,柳永清,彭楠,朱志才,王玉冲.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C同位素特征及形成环境——以扬子北缘神农架地区为例[J].地质学报.2019

[2].敖文昊,赵燕,张宇昆,翟明国,张红.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来自新元古代(950~706Ma)汉南杂岩中辉长岩-花岗岩的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江拓,邱啸飞,卢山松,张利国,杨红梅.扬子北缘早志留世大陆裂谷:来自南秦岭天宝铌矿双峰式火山岩的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旷红伟,范正秀,柳永清,彭楠.扬子北缘神农架群迭层石组合类型及其沉积环境[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黄明达,崔晓庄,程爱国,任光明,何虎庄.扬子北缘晚古元古代A型花岗质岩: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证据[J].地质学报.2019

[6].何宇,吴元保.扬子北缘新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及其地质意义:来自陡岭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的证据[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九)——专题38: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专题39: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专题40: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2018

[7].马千里,柴嵘,杨江海,杜远生,戴贤铎.中扬子北缘巴东组地层时代约束及古构造意义[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耿元生,王玉冲.扬子北缘神农架埃迪卡拉系盖帽碳酸盐岩沉积特征[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王静.扬子北缘毕机沟层状基性杂岩体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10].陈超,苑金玲,孔令耀,叶竹君,杨青雄.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早古生代基性岩脉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略图碧口地区地质构造及矿产分布略图勉略宁“叁角”地区板块构造示意图(晚二迭世)华南大陆在全球古地...扬子地块北缘大地构造简图(据任纪舜...江西北武夷

标签:;  ;  ;  ;  ;  ;  ;  

扬子北缘论文_旷红伟,柳永清,彭楠,朱志才,王玉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