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婴儿黄疸延迟的疗效观察

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婴儿黄疸延迟的疗效观察

周素英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儿科江苏苏州210531)

【摘要】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中西医治疗婴儿黄疸延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儿科门诊满月后黄疸延迟的婴儿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用茵栀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双歧杆菌。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3天后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和黄疸消退时间的指标情况,以比较了解其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有效果,用经皮测试胆红素仪监测,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黄疸消退时间也比对照组提前(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婴儿黄疸延迟疗效更满意,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关键词】茵栀黄双歧杆菌婴儿黄疸延迟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077-02

ClinicalObservationOfBifidobacteriumTabletsCombinedWithYinzhihuangGranuleInTheTreatmentofNeonatalJaundice

Zhousuyin

SuzhouxiangchengDistrictPeople'sHospital,Jiangsu2151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icacyofBifidobacteriumtabletscombinedwithYinzhihuanggranuleinthetreatmentofneonataljaundice.Methods:85casesofneonataljaundicewerepidedintotreatmentgroup(43cases)andcontrolgroup(42cases).ControlgroupwasgivenYinzhihuanggranule;TreatmentgroupwasadditionallygivenoraldoseofBifidobacteriumtabletsandYinzhihuanggranule.Thedisappearingtimeofjaundiceandthechangesoftranscutaneousbilirubinofthe2groupswereobserved.Results: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inrespectofdailydecreasevalueandtreatmentduration(P<0.05).Conclusions:BifidobacteriumtetravaccinetabletscombinedwithYinzhihuanggranuleiseffectiveinthetreatmentofneonataljaundicewithoutadversedrugreaction.

【Keywords】YinzhihuangGranulBifidobacteriumTabletsNeonatalJaundic

黄疸在新生儿期很常见,也很复杂。资料表明,我国60%的足月儿及80%的早产儿可发生[1]。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由于儿童保健工作的提高,病理性黄疸大部分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但仍有部分家长健康知识比较缺乏,使黄疸延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上首次新诊时间超过满月的也很多见,影响了婴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影响了预防接种的及时进行。本文用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来治疗黄疸延迟,取得了满意疗效,证实了联合治疗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预防保健科满月体检预防接种时发现黄疸而转儿科门诊的患儿,共85例,男45例,女40例。其中足月儿76例(89.4%),早产儿9例(10.6%)。出生胎龄36-42周,出生体重2400-4000克。顺产54例(63.5%),剖腹产31例(36.5%),母乳喂养69例(81.2%)。接诊时年龄为30天至45天的小婴儿。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检测和选择标准检测用YZ/苏0316-2003Ⅱ类BP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量婴儿额头和胸部皮肤。紧贴皮肤垂直测定3次,取平均值并记录。选择标准:1、选取的婴儿血清胆红素值为205umol/L(12mg/dl)以下,尚不需光疗的黄疸患儿[2]。2、黄疸持续时间均已超过30天。除外标准:头颅血肿、溶血、胆道梗阻、感染和母亲特殊药物服用史等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加强护理,日照,摩腹等常规处理,对照组给予茵栀黄颗粒口服,每日3次,每次1克冲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双歧杆菌胶囊口服,每日2次,每次半粒(0.175克含0.25亿活菌),拆开后温凉水送服。治疗过程中观察恶心、呕吐、腹胀以及皮疹、食欲变化等情况。

1.4疗效判定治疗后,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黄疸指数,以了解治疗3天后日均胆红素下降情况和黄疸肉眼消退且检测的胆红素在50umol/L以下[1]的天数。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完成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样本t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治疗后患儿皮肤黄疸逐渐下降,治疗组在治疗3天后,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为27.55±6.02umol/L,对照组为23.67±5.22u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黄疸消退时间上,治疗组为6.2±2.1天,对照组为7.8±2.6天,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差异性。见表1。

2.2两组均未有明显的毒副不良反应。

3讨论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中胆红素为1.7-17.1mmol/L[3]。由于出生后新生儿期的特殊性生理特点,其胆红素代谢比较复杂,主要是胆红素生产相对较多,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肝脏结合能力缺陷及胆红素排泄缺陷,故出现“发育过程中的黄疸”或“新生儿黄疸”[1]。对于黄疸的处理,必须根据临床表现,按其发生发展变化及程度等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才能进行合理治疗。生理性黄疸一般仅观察,对病理性黄疸,特别是重度极重度黄疸需进行照光、输白蛋白、甚至换血等治疗,以防损害神经系统留下后遗症。足月儿生后2周,早产儿生后4周黄疸不退为延迟性黄疸,是病理性黄疸[2]。临床上有许多与所诊病例一样黄疸延迟、持续不退的婴儿,虽不需光疗,但高胆红素可影响正常的健康,造成神经系统、心肌、肾脏损害[4]。而且患儿黄疸不退,使其计划免疫不能顺利按时完成,患儿失去预防传染病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持续的黄疸不退,也使家长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不安心情,大大加重了其心理负担。所以对于婴儿黄疸延迟要引起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使黄疸尽快下降至正常。

病理性黄疸在中医学中属“胎黄”范畴,多为阳黄,风、湿、热、毒郁结血分所致,治当清热解毒、疏肝利胆。茵栀黄具有清热利湿、疏肝退黄解毒,改善肝内微循环和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5]。可诱导酐酶系统促进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6],并刺激肠蠕动,促进粪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的作用,从而降低血间接胆红素水平,达到明显退黄的目的[5]。临床报道用于新生儿、婴儿黄疸的治疗,尽早服用,可以抑制胆红素水平的进一步上升[7]。

双歧杆菌是肠道益生菌,人在出生大约4-5小时就有定植,1-2周后成为肠道优势种菌伴随终身,其可以分解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纤维素,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其代谢过程产生大量有机酸也促进肠道蠕动,还可以增强肠壁黏膜的屏障作用,与人体的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是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广泛用于儿科临床。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干预新生儿、婴儿黄疸的机制可概括为:(1)迅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发挥其生理功能;(2)降低肠道β一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3)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胆红素从粪便中排泄;(4)促进肝酶的活性[8]。为保证质量和效果,结合婴儿的特点,必须把胶囊拆开后温水送服。现把两者联合应用,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天后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比对照组明显,在黄疸消退时间上,治疗组也少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性。说明两者联用后可能有协同作用。在不良反应方面,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有较高的安全性。综上所述,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婴儿黄疸延迟,安全有效,经济方便,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7-443

[2]王卫平,毛菊,李延玉等.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9-126

[3]陈文彬,潘祥林,康熙雄,万学红.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6

[4]张子前,袁传顺,陈吉庆等.血、尿β2微球蛋白对评价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功能损

害的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7):103-104

[5]张莉英,鲁金玲.茵桅黄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索血症临床观察[J].新生儿杂志,2001,16(2):80-81

[6]夏传雄,孟蒲.茵栀黄联合四磨汤佐治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2,22(8):632

[7]茵栀黄口服液临床研究协作组.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63-668

[8]黄欣,李艳,黄志华.微生态制剂干预新生儿黄疸机制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1):54

标签:;  ;  ;  

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婴儿黄疸延迟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