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期论文_高美玲,唐灵云,吴正肖,张旭博,孙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殖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叶面,根冠,基因,生物量,玉米,抗病性。

生殖期论文文献综述

高美玲,唐灵云,吴正肖,张旭博,孙志刚[1](2019)在《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对生殖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小麦生殖期增温。然而,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其生殖期增温的响应还未系统量化。因此,急需明确全球范围不同气候区小麦生长发育对其生殖期增温的响应特征和一般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出全球范围内,涉及小麦生殖期增温对其产量构成要素影响的文献61篇,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量化生殖期增温0~5℃和大于5℃的极端高温对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阐明小麦生殖期内昼夜不同时段增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生殖期增温0~5℃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呈显着负效应,其中小麦产量减少了11.7%,千粒重、穗粒数和穗数分别减少7.4%、5.0%和3.5%。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降幅对其生殖期增温(0~5℃和5~10℃)的响应不同,具体表现为亚热带季风区(15.2%和38.8%)>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14.9%和30.6%)>地中海气候(10.6%和15.6%)>温带季风气候(9.3%和10.2%);小麦千粒重降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24.7%和21.1%)和温带季风气候(10.5%和28.0%)>温带海洋性气候(9.7%和15.0%);尤其在生殖期增温5~10℃,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小麦产量各构成要素降幅比0~5℃更大。另外,小麦生殖期夜间增温导致小麦产量的降低(14.7%)大于白天增温(11.3%)。【结论】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生殖期增温造成小麦减产主要是由于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显着减少,而且小麦生殖期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的负效应大于白天增温。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小麦育种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维持或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庞瑞萍[2](2019)在《豌豆蚜孤雌生殖期RNAi效率比较及有性生殖期的产卵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一类属于半翅目的小型昆虫,其通过刺吸式口器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并传播各种植物病毒对作物生产造成损失,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豌豆蚜具有蚜虫类的许多典型特征,如翅型和体色分化、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等多型现象;豌豆蚜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许多个转录组数据也已经公布,是开展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对象。RNAi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在昆虫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目前的研究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多种主要类群昆虫之中RNAi效率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豌豆蚜中已利用RNAi研究了多个基因的功能,然而不同研究结果之间RNAi效率差异很大,有些结果甚至存在冲突,考虑到蚜虫在自然存在的种群多样以及多型情况,我们还不清楚蚜虫RNAi效率的变化是否与其不同多型存在关联。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选择了在果蝇等多种昆虫之中被普遍用作表型标记的yellow和white基因,利用注射法RNAi技术在豌豆蚜不同多型组合之中(绿色有翅/无翅型、红色有翅/无翅型)的效率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靶标基因的dsRNA仅在绿色型无翅蚜之中诱导了靶标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且在导入48小时后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即恢复正常,而在其它多型组合的蚜虫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未受到影响;同时我们还检测了注射上述基因的dsRNA后虫体内相关RNAi作用通路之中关键分子(Sid-1、Ago-2、R2D2、DcR-1)的表达情况,仅Sid-1和Ago-2基因的表达水平被上调,其它基因的表达并未有显着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差异,但是与体色和翅型组合的多型之间并无显着的相关性,且RNAi通路分子之中仅有部分基因的表达与目标基因抑制相关。综合不同多型中这两个基因的RNAi效率,可以发现RNAi效率在豌豆蚜各多型之中普遍较低,这提示存在于血淋巴之中的一些核酸酶可能参与了细胞外dsRNA的降解。我们以绿色型豌豆蚜为对象,又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翅型中血淋巴在体外对不同基因dsRNA的降解能力,研究发现dsRNA的降解效率与血淋巴之中相关酶的含量密切相关,高浓度的血淋巴提取液均能快速的降解dsRNA,无翅蚜与有翅蚜相比,其血淋巴降解dsRNA的速率稍慢一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豌豆蚜中RNAi效率较低是一种在各多型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血淋巴之中的相关核酸酶类可能是影响RNAi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导入dsRNA不同时间之后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豌豆蚜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试图找到可能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相关核酸酶。然而转录组分析结果并未发现任何相关核酸酶的基因,但是通过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我们找到了5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在血淋巴中初步确定了两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的表达,其具体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上述两项研究表明,RNAi效率虽然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而言RNAi效率均相对较低,这极大地阻碍了利用此项技术对豌豆蚜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基于DNA编辑的CRISPR/Cas9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在多种昆虫之中已经应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了成功的基因编辑,已有的实验表明昆虫CRISPR/Cas9成功的关键点之一是要将sgRNA和Cas9蛋白在囊胚期之前注射入卵内。而实验室的豌豆蚜种群一般都是孤雌生殖,因此要开展蚜虫的基因编辑实验,首先需要诱导孤雌蚜产生有性蚜,有性蚜交配后产卵,而蚜虫卵一般必须要经过3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孵化出来干母蚜,因此明确豌豆蚜产卵规律是开展CRISPR/Cas9实验的关键之一。对孤雌蚜分别进行不同的低温短光照处理,在第叁代诱导得到雄蚜和性雌蚜,不同性比(1雌1雄和2雌1雄)交配后,我们发现从产第一粒卵开始,1雌1雄比例每日单雌产卵数均高于2雌1雄比例单雌产卵数,但单雌每日产卵量均较低。因此,获得足够的雄蚜和性雌蚜是收集大量早期胚胎的关键。另外,1雌1雄交配后每天日间的产卵数要高于夜间,而2雌1雄交配后每日昼夜产卵出无差异。然后,我们检测了4℃滞育不同时期后的卵孵化率,结果表明,卵在4℃分别滞育90天、100天和110天后孵化率分别为52.3%,49.2%和57.6%,孵化率间无显着差异,考虑到实验周期和卵在滞育时的消耗,低温滞育90天可作为CRISPR实验应用时卵滞育的时间。综上所述,不同多型间的豌豆蚜RNAi效率的确存在差异,但普遍表现出RNAi效率较低的特性。血淋巴之中存在的能够快速降解dsRNA的核酸酶可能是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关键之一,对相关酶类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这一问题。采用CRISPR/Cas9技术为研究蚜虫基因功能的关键之一是要获取囊胚期的卵,豌豆蚜较低的日均产卵量表明获取充足的雌性蚜和雄性蚜是获得充足卵的关键。本研究为准确评估RNAi技术在蚜虫基因功能研究和促进新型CRISPR/Cas9技术在蚜虫功能基因解析方面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杨雪,彭静,张明明,张情,刘西平[3](2019)在《叶面喷施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为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玉米抽丝初期对"穗叁叶"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0,50,100,200,500和1 000 mg/L)6-BA,探讨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玉米进入生殖生长后,其穗位叶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生长发育的延续而持续降低,叶面喷施6-BA溶液可明显减缓光合色素含量的降低过程。喷施6-BA溶液7 d后,无论是对照还是6-BA处理植株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叶鞘-茎秆之间呈现显着增加的趋势,且茎秆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幼棒(穗轴+籽粒);淀粉含量在叶片-叶鞘-茎秆-幼棒之间逐渐增加,且在幼棒中显着高于其他部位;喷施6-BA可使穗位叶和茎秆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有所增加,而且苞叶和幼棒(穗轴+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幼棒中的淀粉含量也有所增加,并伴随着各个器官生物量以及单个植株总生物量的明显增加。与对照植株相比,喷施28 d后穗位叶和苞叶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叶鞘、茎秆和穗轴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6-BA对各个器官生物量和单株总生物量的促进效应也消失,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生物量显着增加。【结论】在玉米生殖生长初期,"穗叁叶"喷施6-BA可明显减缓光合色素的降解过程,提高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使各个器官的生物量迅速增加,并促进碳水化合物向籽粒的转运及其在籽粒中的积累,从而显着增加单株玉米的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杨雪[4](2018)在《叶面喷施6-BA对玉米生殖期光合产物运转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生长调节剂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充分发挥和利用作物的潜能已成为许多农作物(如棉花、水稻和油菜等)规范化栽培中提高单产和品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玉米等主粮作物上,人们也进行了一些生长调节剂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用以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等,但在大田中的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本试验通过大田小区试验,以大众化玉米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在其抽丝期对“棒叁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50 mg/L、100 mg/L、200 mg/L、500 mg/L和1000 mg/L)的6-BA溶液,通过测定其不同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生物量干重,以分析叶面喷施6-BA溶液对玉米生殖期光合产物运转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喷施不同浓度的6-BA能提高玉米穗位叶和上部未喷施叶片在高光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强其光合能力,并且能在玉米植株的生育后期,显着提高穗位叶中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的含量,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延长叶片光合作用的功能期。(2)对于自然生长的玉米植株,在进入生殖生长时,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叶鞘-茎秆之间呈现逐步显着增加的浓度梯度,而茎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苞叶和幼棒(穗轴和籽粒);各个器官中的淀粉含量较低,但在叶片-叶鞘-茎秆-苞叶-幼棒(穗轴和籽粒)之间呈现逐渐增加的浓度梯度。(3)对玉米植株喷施6-BA 7天后,穗位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苞叶可溶性糖含量均有增加,茎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叶鞘淀粉含量均显着增加;但随着生长时间延长至喷施后28天时,穗位叶和苞叶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几乎没有变化,叶鞘、茎秆和穗轴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降低,只有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显着增加。但是,除籽粒外,喷施6-BA溶液并没有影响不同器官之间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浓度梯度。(4)对玉米植株喷施6-BA后,苞叶和叶鞘中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穗轴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喷施14天后显着增加,但在喷施28天后显着降低,只有籽粒中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同时,喷施6-BA溶液对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明显。(5)对玉米植株喷施6-BA 7天后,叶片、叶鞘、茎秆、苞叶和穗轴的生物量均显着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效应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喷施组和对照组的玉米植株在总生物量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喷施6-BA只是使得叶片、叶鞘、茎秆、苞叶和穗轴的快速生长时间提前。在玉米完全成熟时,6-BA处理植株的叶片、叶鞘、茎秆、苞叶和穗轴的生物量均降低,但籽粒的生物量显着增加,表明6-BA处理提高了各营养器官和组织中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其中苞叶中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对籽粒重量增加的贡献率显着增加。(6)从浓度效应来看,喷施不同浓度6-BA溶液对玉米各个器官中含碳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含量以及生物量和产量性状的效应之间差异并不显着。从产量指标来看,相比较而言,50 mg/L和100 mg/L两个浓度的效果较为明显。综上所述,在玉米抽丝期对其“棒叁叶”喷施适宜浓度的6-BA溶液,有利于提高玉米植株在高光强度下的光合速率,增强生育后期的光合能力,延长光合作用功能期;同时,能够促进光合产物和氮素营养由营养器官向籽粒中的运输和分配,从而有效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5](2017)在《植物内质网胁迫应答与生殖期耐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Elevated temperatur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plant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subsequent ultimate fruit and/or seed set;however,b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We use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t stress on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Arabidopsis(Arabidopsis thaliana) seedlings with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several organs/structures and observed distinct response patterns between in vegetative and vs.reproductive tissues.Exposure to Heat stress exposure affected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al programs including early phases of anther/ovule development and meiosis,and,also,genes participating in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 were enriched among in the heat up-regulated reproductive tissue-specific genes that were up-regulated by heat.Moreover,we found that the bzip28 bzip60 double mutant,which is defective in the UPR,was sensitive to heat stresses,with and had reduced silique length and fertility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Comparison of heat responsiveness between the wild-type and bzip28 bzip60 plants identified 521 genes that were regulated by bZIP28 and/bZIP60 upon heat stress during reproductive stages,most of which were non-canonical UPR genes.Further ChlP-Seq analyses revealed133 likely direct targets of bZIP28 in Arabidopsis seedlings subjected to heat stress,including 27 genes that were also up-regulated by heat during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Our results provide novel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heat responsiveness in Arabidopsis reproductive tissues and demonstrate the protective roles of the UPR for maintaining fertility upon heat stress in plants.Plant Cell.(2017) 29:1007-1023.(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长叁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期刊2017-10-27)

乔斌,何彤慧,于骥,吴春燕[6](2016)在《赖草种群有性生殖期构件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银川平原常见禾草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采样、实验室分析,探究了赖草种群有性生殖期构件生物量配置格局变化、动态变化及根冠比。结果表明:(1)在构件生物量配置格局动态方面,茎秆构件生物量、有性生殖构件生物量的配置比例呈现倒"V"型变化规律;根茎构件生物量即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且呈现"V"型变化,叶构件生物量的配置比例变化幅度不大。(2)在构件生物量动态变化方面,叶构件生物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茎杆构件生物量为单峰曲线变化,有性生殖构件生物量表现为倒"V"型,根茎构件生物量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总生物量变化也呈现下降趋势,6~9月依次116.02、105.66、98.22、73.23 g/m~2;根冠比(R/S)从6~9月依次为1.1882、1.0461、0.7933、1.0742,季节波动较大,6月地下生物量最大时,根冠比(R/S)也最大,8月地上生物量最大时,根冠比(R/S)则最小。(3)构件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或显着相关,体现出整体性的生存策略。(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孙文超[7](2016)在《水稻OsCBSCBSPBI基因生殖期抗旱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长发育,会给处于生长关键期的水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水稻生殖期干旱胁迫直接导致巨幅减产,严重时以致颗粒无收。因此挖掘生殖期相关旱性基因,以此提高水稻抗干旱的能力迫在眉睫。OsCBSCBSPBI基因存有两个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 beta synthase, CBS)结构域和一个PBI结构域。研究还表明,CBS家族极有可能参与非生物胁迫应答行为,因此研究OsCBSCBSPBI基因的相关功能对探讨水稻的抗旱作用机理意义重大。本实验以中花11和OsCBSCBSPBI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oscbscbspbi为实验材料,探索生殖期干旱处理后OsCBSCBSPBI基因的相关功能和调控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CBSCBSPBI基因位于水稻基因组中第1号染色体上,内含有14个外显子,并编码238个氨基酸,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研究发现,该蛋白的大小为23.7kDa,等电点为9.89,基因内含有2个CBS结构域,同源比对发现该基因非常保守。进化树分析发现,与水稻亲缘关系比较进的物种分别为小米和芝麻。(2)干旱处理5天后发现中花11根活性要明显高于oscbscbspbi水稻。其中中花11的根、茎、叶以及花药的相对含水量相对于oscbscbspbi水稻来说差异显着。与此同时我们对干旱处理前后的水稻花粉进行育性和活性的观察,发现无论是花粉育性还是花粉活性,中花11都要高于oscbscbspbi。回补突变后oscbscbspbi的表达量和中花11基本一致且回补苗的表达量要略高于中花11,oscbscbspbi的抗旱能力大幅提高至与中花11相似,证实该基因很可能和水稻抗旱性相关。以上结果均显示,该基因的存在直接增加了水稻在生殖期的抗旱能力。(3)研究表明该基因直接影响保护酶类的表达及膜损伤。保护酶类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渗透保护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均有上升,且中花11上升幅度要明显高于oscbscbspbi水稻,膜损伤物质丙二醛(MDA)、TBARS则相反,oscbscbspbi要显着高于中花11。(4)组织特异性研究表明该基因表达集中在花药中表达,其次在叶中也有表达,OsCBSCBSPBI基因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sCBSCBSPBI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膜蛋白,极有可能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信号转导和保护膜物质免受损伤。(5)在确认该基因确实具有调节水稻生殖期抗旱的功能后,我们进一步设计实验对其可能的调控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中花11和oscbscbspbi的ABA的动态变化表现为有差异,说明该基因可能通过依赖ABA的信号通路调控抗旱能力。DERB1A和DERB1E属于DREB1/CBF家族、AP59和AP37属于AP2/ERF家族,前认上述基因的上调有助于增加植物的抗旱能力。干旱处理后上述基因在中花11中的含量均要高于oscbscbspbi,说明中花11抗旱能力要明显强于oscbscbspbi。与ROS途径相关的基因APX2、SodA1、Cat能降解ROS,从而抑制ROS的积累,研究发现上述基因在野生型中显着高表达,表明该基因有可能介入ROS细胞通路来增强植株的抗旱能力。通过查找KEGG了解,OsCBSCBSPBI基因可能通过降解高半胱氨酸产生半胱氨酸进而合成谷胱甘肽来清除细胞内活性氧和自由基。详细的细胞信号通路和机制尚待研究和完善。(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5-31)

杨崴[8](2014)在《生殖期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生化组成比较及营养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沙塘鳢科(Odontobutidae),属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重要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对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胚胎发育、器官发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而有关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营养组成及代谢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以生殖季节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脂类、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等生化组成并进行比较,并研究雌、雄亲鱼在生殖期其营养成分的转移,旨在为开展河川沙塘鳢的人工增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肌肉,性腺,肝脏在III期,IV期,V期叁个发育时期水分、蛋白质、脂类以及灰分含量的变化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四种生化成分占总含量多少依次为:水分>蛋白质>脂类>灰分。不同部位的生化成分比较结果显示,在雌鱼亲鱼中,水分在各部位含量多少依次为:肌肉(78.47%)>肝脏(72.81%)>卵巢(64.61%);蛋白质在各部位含量多少依次为:卵巢(25.74%)>肌肉(18.62%)>肝脏(15.73%);脂肪在各部位含量多少依次为:肝脏(9.63%)>卵巢(7.96%)>肌肉(1.50%);灰分在各部位含量多少依次为:卵巢(1.23%)>肝脏(1.19%)>肌肉(1.05%)。在雄鱼亲鱼中,水分在各部位的含量多少依次为:肌肉(77.84%)>肝脏(73.40%)>精巢(73.01%);蛋白质在各部位含量多少依次为:精巢(19.89%)>肌肉(18.19%)>肝脏(17.34%)。脂类在各部位含量多少依次为:肝脏(11.92%)>精巢(6.58%)>肌肉(1.92%);灰分在各部位含量多少依次为:精巢(1.15%)>肝脏(1.13%)>肌肉(1.12%)。2.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肌肉,性腺,肝脏在III期,IV期,V期叁个发育时期检测出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在生殖期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的肌肉中共检测出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雌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3.45%~35.59%,雄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3.84%~35.21%;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雌鱼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1.24%~24.13%,雄鱼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0.17%~23.26%;多不饱和脂肪酸10种,雌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2.42%~44.49%,雄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2.15%~45.99%。在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生殖腺中共检测出2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8种,卵巢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5.23%~28.07%,精巢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5.11%~28.12%;单不饱和脂肪酸7种,卵巢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5.68~37.24%,精巢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2.71%~33.81%;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12种,卵巢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5.19%~37.53%,精巢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8.54%~41.08%。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较高的种类是c20:5n3(EPA)和c22:6n3(DHA)。在生殖期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的肝脏中共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共9种,雌鱼肝脏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9.41%~33.52%,雄鱼肝脏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3.28%~26.75%;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雌鱼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0.28%~43.66%,雄鱼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4.33%~48.85%;多不饱和脂肪酸11种,雌鱼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5.98%~27.10%,雄鱼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7.17%~30.10%。3.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肌肉,性腺,肝脏在III期,IV期,V期叁个发育时期检测出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各发育时期的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肌肉、卵巢、肝脏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9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7种,还有非蛋白氨基酸牛磺酸Tau。在雌鱼亲鱼发育过程中,肌肉、卵巢、肝脏中总氨基酸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赖氨酸(10.49%),最低的是组氨酸(2.57%),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6.53%),脯氨酸含量最低(3.37%)。卵巢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9.15%),最低的是蛋氨酸(1.71%),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1.48%),甘氨酸含量最低(2.34%)。肝脏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赖氨酸(4.68%),最低的是蛋氨酸(1.19%),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6.86%),酪氨酸含量最低(2.16%)。在雄鱼亲鱼发育过程中,肌肉中总氨基酸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赖氨酸(10.1%),最低的是甲硫氨酸(2.5%),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6.4%),脯氨酸含量最低(3.4%),精巢中总氨基酸量逐渐增长,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10.1%),最低的是甲硫氨酸(1.9%),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2.9%),甘氨酸含量最低(3%),肝脏中总氨基酸量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9%),最低的是组氨酸(2.3%),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3.6%),酪氨酸最低(4.2%)。4.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肌肉,性腺,肝脏在III期,IV期,V期叁个发育时期营养物质的转移脂类、蛋白质是生物体含能量的主要物质载体,因此,根据脂类、蛋白质含量变化就可以衡量鱼类能量的变化情况。河川沙塘鳢雌、雄鱼亲鱼各部位中,肝脏的脂类含量最高,性腺次之,肌肉中脂类含量最低。在雌、雄鱼亲鱼发育过程中,肌肉中的脂类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肝脏和性腺中脂类含量在IV期达到最大值,在雌鱼亲鱼中,肝脏在III期脂类含量为7.59%,肝脏在IV期脂类含量为13.00%,肝脏在V期脂类含量为8.29%,卵巢在III期脂类含量为8.42%,卵巢在IV期脂类含量为8.51%,卵巢在IV期脂类含量为6.94%。在雄鱼亲鱼中,肝脏在III期脂类含量为12.41%,肝脏在IV期脂肪含量为16.07%,肝脏在V期脂类含量为7.29%,精巢在III期脂类含量为6.54%,精巢在IV期脂类含量为7.66%,精巢在V期脂类含量为5.54%。雌、雄亲鱼中肝脏脂类含量在V期明显下降,肝脏中脂类一部分作为能源物质在雌、雄亲鱼性成熟的过程中被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转移到性腺,性腺中脂类累积,但由于性腺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性腺细胞吸水,导致性腺V期中脂类相对含量降低,绝对含量基本没有变化。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蛋白质含量随生长发育变化较小,在III~V期肝脏和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虽然蛋白质不是日常代谢消耗的主要物质,但也可以作为日常代谢的一部分,在产卵后蛋白质含量也有一定的下降,说明河川沙塘鳢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将部分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在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发育过程中,性腺中蛋白质含量在IV期达到最大值,卵巢在III期蛋白质含量为26.64%,IV期蛋白质含量为27.02%,V期蛋白质含量为23.56%;精巢在III期蛋白质含量为19.50%,IV期蛋白质含量为20.98%,V期蛋白质含量为19.20%。在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发育过程中,蛋白质转移到性腺中并累积,进入V期后,性腺细胞(特别是卵细胞)吸水,蛋白质的相对含量降低,绝对含量基本没有变化。(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甘林,林廷邦,阮宏椿,杜宜新,石妞妞[9](2013)在《抗感稻曲病水稻品种的生殖期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生殖期性状的关系,选用6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农香21’、‘福丰优2号’、‘泸优313’、‘福两优366’、‘花2号3301’和‘浦江6号’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内分别测定了供试水稻品种生殖期的一些性状参数。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感性与水稻叶耳间距、孕穗期、抽穗期和防御酶(POD和SOD)活性无必然的联系,但与每穗谷粒数和穗型有一定关系。其中,抗病品种‘泸优313’的每穗谷粒数最少,为113.00粒,感病品种‘花2号3301’的每穗谷粒数最多,为242.67粒,此外,抗病品种的穗型较为松散,而感病品种的穗型较为密集。由此推测,水稻每穗谷粒数及其穗型有可能作为筛选抗病品种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36期)

郭长奎[10](2013)在《水稻生殖期干旱诱导基因OsFID和OsDIL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土地面积呈每年递增的趋势。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几年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区,特别是长江流域,经常发生伏旱,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而水稻生殖发育阶段是最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环节,水稻生殖发育主要包括花器官的发育、雄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减数分裂、花粉发育、受精过程和灌浆等。如孕穗期遭遇干旱,水稻产量会降低一半以上。前期研究发现,生殖期干旱会导致花粉不育,但只有致命的干旱才会影响雌配子体的育性。本实验室对缺水条件下水稻花发育进行了初步分析,特别关注了干旱对花粉发育的影响。为了寻找能改善干旱条件下水稻产量的基因,并探索生殖期干旱诱导基因在调控干旱条件下水稻发育的作用机理,从干旱胁迫水稻花的芯片数据中筛选了13个生殖期干旱响应基因进行鉴定、分析和转基因抗逆表型观察,从中发现了两个在水稻营养期和生殖期都具有抗干旱作用的基因:OsDIL (Oryza sativa Drought-Induced LTP)基因和OsFID (Oryza sativa Functionally Improved Drought-tolerance)基因。通过形态学、解剖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分析,探讨这些基因在抗旱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一、生殖期干旱诱导基因的鉴定和转基因水稻的获得从水稻花芯片结果中,筛选了13个干旱响应的候选基因,分别构建了它们的过表达和RNAi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到水稻日本晴中,获得了多个转基因水稻株系;对转基因水稻进行胁迫处理,通过表型分析,筛选到两个对水稻干旱胁迫耐受性有改善作用的基因:OsFID和OsDIL。二、过表达OsFID基因能够改善水稻生殖期和营养期的抗旱能力OsFID基因在水稻生殖期和营养期都受干旱诱导上调表达。OsFID基因主要在水稻根、叶和种子中表达,特别是根和叶片维管组织中表达最高;虽然在花中表达较低,但干旱诱导迅速上调表达,且主要在水稻花药绒毡层和维管组织中表达,推测可能与雄性器官发育有关。OsFID基因能改善水稻营养期和生殖期的抗旱能力;生殖期遭遇干旱,过表达OsFID基因水稻能保持水稻花粉育性并稳定水稻产量,进一步分析发现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善结实率,而不是增加千粒重来实现。进一步的细胞学分析发现,过表达OsFID基因降低了干旱条件下水稻花药缺陷的比例。OsFID基因编码R-R类型的MYB-like转录因子,定位在细胞核中。转录组分析发现,64个基因在干旱条件下受OsFID基因的激活表达,这些基因参与多个生物过程,如胁迫响应、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其编码的蛋白具有催化活性、结合和抗氧化活性,推测OsFID主要通过参与调控氧化还原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改善水稻花的育性。在OsFID激活的基因中还包括LTP(Lipid Transfer Protein)基因、水通道蛋白基因和转运蛋白基因等,这些基因的提高表达为干旱条件下改善水稻花药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养分和水分,能够改善水稻花药在逆境条件下的发育。以OsFID为诱饵从水稻花药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发现32个可能与OsFID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包括氧化还原相关蛋白和蛋白质降解相关蛋白,推测OsFID蛋白主要参与氧化还原和蛋白降解过程。叁、过表达OsDIL基因能改善水稻生殖期和营养期抗旱能力OsDIL基因编码脂质转移蛋白(LTP),在生殖期和营养期受干旱等胁迫诱导;过表达OsDIL能提高水稻营养期和生殖期的干旱耐受能力。干旱条件下,OsDIL基因过表达株系的叶片和植株存活率较野生型高,而卷叶比例和缺陷花药比例较野生型低,从而使其表现出更好的抗旱能力。过表达OsFID基因能够提高POD等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干旱导致的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损伤;增加ABA合成相关基因和降低ABA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增加水稻对干旱的耐受能力;另外,过表达OsFID水稻还提高了干旱条件下氧化还原和脂质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减轻干旱带来的对水稻花药发育的影响。以上结果充分表明,OsFID和OsDIL基因在水稻抗旱,特别是生殖期的抗旱中起重要作用,可成为水稻节水稳产的候选基因。同时本研究涉及的生殖期抗逆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也丰富了作物生殖期抗逆性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抗逆种质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08)

生殖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蚜虫是一类属于半翅目的小型昆虫,其通过刺吸式口器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并传播各种植物病毒对作物生产造成损失,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豌豆蚜具有蚜虫类的许多典型特征,如翅型和体色分化、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等多型现象;豌豆蚜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许多个转录组数据也已经公布,是开展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对象。RNAi作为一种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在昆虫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目前的研究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多种主要类群昆虫之中RNAi效率相对较低,严重阻碍了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豌豆蚜中已利用RNAi研究了多个基因的功能,然而不同研究结果之间RNAi效率差异很大,有些结果甚至存在冲突,考虑到蚜虫在自然存在的种群多样以及多型情况,我们还不清楚蚜虫RNAi效率的变化是否与其不同多型存在关联。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选择了在果蝇等多种昆虫之中被普遍用作表型标记的yellow和white基因,利用注射法RNAi技术在豌豆蚜不同多型组合之中(绿色有翅/无翅型、红色有翅/无翅型)的效率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靶标基因的dsRNA仅在绿色型无翅蚜之中诱导了靶标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且在导入48小时后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即恢复正常,而在其它多型组合的蚜虫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未受到影响;同时我们还检测了注射上述基因的dsRNA后虫体内相关RNAi作用通路之中关键分子(Sid-1、Ago-2、R2D2、DcR-1)的表达情况,仅Sid-1和Ago-2基因的表达水平被上调,其它基因的表达并未有显着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RNAi效率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差异,但是与体色和翅型组合的多型之间并无显着的相关性,且RNAi通路分子之中仅有部分基因的表达与目标基因抑制相关。综合不同多型中这两个基因的RNAi效率,可以发现RNAi效率在豌豆蚜各多型之中普遍较低,这提示存在于血淋巴之中的一些核酸酶可能参与了细胞外dsRNA的降解。我们以绿色型豌豆蚜为对象,又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翅型中血淋巴在体外对不同基因dsRNA的降解能力,研究发现dsRNA的降解效率与血淋巴之中相关酶的含量密切相关,高浓度的血淋巴提取液均能快速的降解dsRNA,无翅蚜与有翅蚜相比,其血淋巴降解dsRNA的速率稍慢一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在豌豆蚜中RNAi效率较低是一种在各多型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血淋巴之中的相关核酸酶类可能是影响RNAi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导入dsRNA不同时间之后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豌豆蚜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试图找到可能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相关核酸酶。然而转录组分析结果并未发现任何相关核酸酶的基因,但是通过全基因组筛选的方法我们找到了5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在血淋巴中初步确定了两个潜在的核酸酶基因的表达,其具体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上述两项研究表明,RNAi效率虽然在不同多型豌豆蚜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而言RNAi效率均相对较低,这极大地阻碍了利用此项技术对豌豆蚜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基于DNA编辑的CRISPR/Cas9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在多种昆虫之中已经应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了成功的基因编辑,已有的实验表明昆虫CRISPR/Cas9成功的关键点之一是要将sgRNA和Cas9蛋白在囊胚期之前注射入卵内。而实验室的豌豆蚜种群一般都是孤雌生殖,因此要开展蚜虫的基因编辑实验,首先需要诱导孤雌蚜产生有性蚜,有性蚜交配后产卵,而蚜虫卵一般必须要经过3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孵化出来干母蚜,因此明确豌豆蚜产卵规律是开展CRISPR/Cas9实验的关键之一。对孤雌蚜分别进行不同的低温短光照处理,在第叁代诱导得到雄蚜和性雌蚜,不同性比(1雌1雄和2雌1雄)交配后,我们发现从产第一粒卵开始,1雌1雄比例每日单雌产卵数均高于2雌1雄比例单雌产卵数,但单雌每日产卵量均较低。因此,获得足够的雄蚜和性雌蚜是收集大量早期胚胎的关键。另外,1雌1雄交配后每天日间的产卵数要高于夜间,而2雌1雄交配后每日昼夜产卵出无差异。然后,我们检测了4℃滞育不同时期后的卵孵化率,结果表明,卵在4℃分别滞育90天、100天和110天后孵化率分别为52.3%,49.2%和57.6%,孵化率间无显着差异,考虑到实验周期和卵在滞育时的消耗,低温滞育90天可作为CRISPR实验应用时卵滞育的时间。综上所述,不同多型间的豌豆蚜RNAi效率的确存在差异,但普遍表现出RNAi效率较低的特性。血淋巴之中存在的能够快速降解dsRNA的核酸酶可能是影响豌豆蚜RNAi效率的关键之一,对相关酶类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这一问题。采用CRISPR/Cas9技术为研究蚜虫基因功能的关键之一是要获取囊胚期的卵,豌豆蚜较低的日均产卵量表明获取充足的雌性蚜和雄性蚜是获得充足卵的关键。本研究为准确评估RNAi技术在蚜虫基因功能研究和促进新型CRISPR/Cas9技术在蚜虫功能基因解析方面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殖期论文参考文献

[1].高美玲,唐灵云,吴正肖,张旭博,孙志刚.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对生殖期增温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庞瑞萍.豌豆蚜孤雌生殖期RNAi效率比较及有性生殖期的产卵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杨雪,彭静,张明明,张情,刘西平.叶面喷施6-BA对玉米生殖期碳水化合物转运和分配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杨雪.叶面喷施6-BA对玉米生殖期光合产物运转分配及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植物内质网胁迫应答与生殖期耐热性[C].2017中国长叁角遗传学大会会议手册.2017

[6].乔斌,何彤慧,于骥,吴春燕.赖草种群有性生殖期构件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6

[7].孙文超.水稻OsCBSCBSPBI基因生殖期抗旱功能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6

[8].杨崴.生殖期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生化组成比较及营养转移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9].甘林,林廷邦,阮宏椿,杜宜新,石妞妞.抗感稻曲病水稻品种的生殖期性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

[10].郭长奎.水稻生殖期干旱诱导基因OsFID和OsDIL的功能分析[D].复旦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舒张压(mmHg)历时性变化差异表达基基因与小鼠蛋蛋白复合体的...对饱血期长角血蜱孤雌生殖种群卵黄...2生殖期旱灾发生频率(%)分布F...不同幅度生殖期增温对其他生理...个体寿命与生殖期的相关性

标签:;  ;  ;  ;  ;  ;  ;  

生殖期论文_高美玲,唐灵云,吴正肖,张旭博,孙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