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先秦儒家人文教育的启示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先秦儒家人文教育的启示

张立刚[1]2004年在《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先秦儒家人文教育的启示》文中认为在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物欲横流、人格沦丧、人文精神的失落等问题,人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教育的人性化研究、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语文学科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使命,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不仅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人文精神的严重流失。本论文在探讨中学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时,注意借鉴先秦儒家人文教育思想的精华,为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可参照的方法。 本论文主要分叁章。 第一章 追本溯源阐明人文精神的涵义,指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并着重剖析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流失的原因。 第二章 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分析、阐述,分别从仁者爱人、诚实守信、舍生取义、重视教育四个方面概述先秦儒家人文教育思想,并立足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辨析先秦儒家思想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提出当代人文精神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可借鉴的人文内容和方法:如“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以“礼”治国的观点、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等,力求古为今用。 第叁章 本文论述的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中学语文课程建设中重建传统人文精神的设想,并依次从树立生命意识、培养高尚人格;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人文环境;重视“诗教”作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师人文素质,以教师敬业乐教为身教等四方面进行论述,辅助以实例,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本章重要从人文教学内容和方法两方面,探讨先秦儒家人文教育的现代价值,为当代语文人文教学实践提供借鉴的理念、方法和角度。 结语部分对这一课题有可能进行的后续研究作一展望,并指出先秦儒家人文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应扬弃地吸收,以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出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

于恒[2]2011年在《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学派十分重视对人的主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孔子一生致力于治学育人,孟子更是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荀子将教师的地位推上了崇高的地位。但是在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在“向教育要效益”思想的作祟下,中学语文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中学语文教师自然也成为了这种体制下的牺牲品。语文教师队伍中的教师素养、教师的主体性人格精神失落是让人担忧的。因为语文教育,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着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关系着学生们心灵的滋养。语文教师主体性人格精神的失落,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导致了职业倦怠,也产生了人格分裂。在“向教育要效益”的口号下,分数和升学率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教育已经丧失了其“教人为人”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师更是在基本的生存和诗意地栖居之间痛苦地选择。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构建自觉、自律的主体性人格。语文教师本应有的主体性人格应在现实的框架中得以体现。但是现实中的中学语文教学被考试异化为毫无诗意的课堂,中学语文教师几乎被功利主义异化为毫无自觉精神的人。语文教育的目标没有得以真正实现。先秦儒家在修己安人方面给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建议。那就是普通中学语文教师应在现有的时空内,改变自身,加强自身素养,内在超越考试和现实的评价体系。

向俊[3]2012年在《道家思想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文中指出《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着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创新上下功夫。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两大支柱之一,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融合为统一的民族文化传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依照儒家价值理想,教育人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胸怀大志、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等,而对道家思想则持否定、批评的意见较多。实际上作为对儒家思想反拔与补充的道家思想也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重儒轻道的研究现状,纠正“重儒”的偏见,实事求是地、系统地探究道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及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教育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人试图从语文教材以及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道家思想里挖掘人文资源,用于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论部分,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立论角度,主要梳理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本论文研究方向以及方法做出说明。第一章论述道家思想人文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本章重点挖掘教材选文中的道家人文素材,通过对选文内容的系统分析,集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叁个方面展现了自然无为、反朴归真、和谐不争、质朴豁达、精神独立自由等道家人文精神。第二章论述了道家思想在培养人文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在辩证分析教材作品中儒道思想、道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肯定道家思想在建构当代人文精神中的意义。第叁章论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用道家思想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本章从确立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道家人文精神培养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将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在教学方法、教师、教材等各个教学要素中,并将道家人文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来,使学生体味、认同道家人文理念,并以道家人文理念来指导学习生活实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郭宇静[4]2007年在《结合孔子诗教,论古典诗歌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文中指出孔子诗教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对弟子的品格塑造和审美教育,并实施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当今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还不能从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培养审美情趣,完善人格修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是继承孔子诗教传统的需要,又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改革诗歌教学的需要,更是青少年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古典诗歌作品浸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他人的真挚情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我的健全人格塑造。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注重开发教师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气质、文化底蕴、授课艺术,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品格。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落实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就是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诵读吟咏中受到美的感染,并激活思维,陶冶情操。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引导学生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感悟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涵养其人文精神。同时,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交流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总之,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可从开发教师资源,注重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叁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从而使古典诗歌中的优秀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文化素养,给予学生以美的熏陶和人文底蕴的积淀。

吴巧巧[5]2017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比例,随着传统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深入,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虽对先秦诸子散文的价值已有所认识,但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先秦诸子散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字、文章风格、思想等都具有独特性,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以先秦诸子散文的独特性为依据,讨论中学语文教材中诸子散文的教学策略。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点。在大力推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探讨先秦诸子的教学策略符合时代的要求。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独特性认识不足,以致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二部分是对中学语文教材与《先秦诸子选读》中所选先秦诸子篇目的分析。这些篇目撷取了最能突显诸子思想的篇章,既注意到了各家的思想精华,又体现了各学派的特点,同时还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整体来说,这些选篇精辟合理,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第叁部分是对中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从调研情况看,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现状不甚理想,无论是在教还是在学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教的方面存在着教师自身经典文化素养的欠缺,教学理念陈旧、方式落后等不足;学的方面则存在畏难情绪,对经典文化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这类文本的独特性认识不足。第四部分探讨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策略问题。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其独特性进行,在文字、文章风格、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挖掘教学资源,通过参考古注,讲授字词;因声求气,涵泳语言;点面教学,体悟思想;情境教学,健全人格。

龚婷婷[6]2014年在《从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录的古诗文篇目看“诗教”的现实意义》文中认为古代作品的选文一直是制约现代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问题,关于“选不选,选多少,选哪些古代作品”一直成为语文教育界探讨的焦点。我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理应为我们所珍视。随着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从只重视工具性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转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古诗文选录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学作品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而且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选文都是名家名篇,希望通过这些典范性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等运用语文工具的基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一定研究和探究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创造性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净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为终生学习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符合“诗教”的最终目的。“诗教”是中国文学古老的功能和观念,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形式。纵观二千多年的发展衍变,“诗教”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通过文学审美教育达到人心和顺、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一是强调诗歌本身的审美特性,在审美感受中怡养性情,变化气质。本文对以儒家诗教为主,梳理孔子诗教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路线,重新审视孔子的诗教思想,为现代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借鉴传统诗教理论,重视“诗教”实践的现代意义,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促进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从教材中选录的古诗文篇目的比较分析,探讨诗教的现实意义,呼吁现代“诗教”应充分汲取传统诗教的养分,以发展爱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为核心,发挥诗教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以培育君子品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新课标、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中学语文教学呼唤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古诗文的“诗教”教化功能受到重视,为语文教学竖起一面亮丽旗帜。

黄英杰[7]2012年在《古典书院的终结及其对现代中国大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典书院是中国文明自身生发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与中国古典文明是一体化的存在。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自身发展,加之西方国家携带武力与野蛮的文明入侵,古典书院在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角逐中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和弱势,走向了“终结”。“终结”并不仅仅意味着书院因其不合时宜而走向“完结”,在哲学的意义上它意味着书院这一教育组织形式以往全部能量的“聚集”,以及这一能量在新教育变革中的“转化”和“新生”。古典书院所表达的普遍教育精神既是新教育精神创生的引导性媒介,同时也会经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成为新教育精神的构成性基因。在对古典书院的教育叙事中,我们拈出了中国古典书院观,即中国古典书院是一个以文明再造精神为核心,以书院学规为基本制度构架,集文明绍继、大众启蒙、社会批判和学术研究等诸多功能为一体,和合教学与研究的高等教育组织。古典书院在“澄明”自己的基本观念体系的时候,也展示了其必然要发生转型的理由及条件。就其理由言,古典书院重德性人文精神的养成和陶冶,其课程科目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艺,旨在培养服务于王朝政治的有德行的从政人才,它与建立在工业社会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大学教育是根本不同的。与社会的专业分工相对应,现代大学的课程科目分别归属于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叁个领域,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元人才。社会的工业性质使得现代大学教育强调实用科技型人才和各种管理人才的培养,最终导致人文道德课程的边缘化,书院转型便是其必然的教育实践选择。就其条件言,古典书院在长期的文明史发展中积聚了大量的教育能量,在“中体西用”理论的导引下,这些教育能量必然沿着文明的惯性在其制度的内部或外部,实现新教育的转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机缘,中国古典书院最终选择了现代大学所昭示的方向,渐行渐远。现代中国大学无论从理念、制度还是精神上首先主要是学习和借鉴欧美大学模式的结果,这是由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形式具有超越民族的普遍性格决定的。但是,一个民族的教育与其文明又具有同构性,现代中国大学对欧美大学组织的借鉴必须和中国古典书院观进行融突和合,才是有效的和可欲的。在理念上,张伯苓把教育观念归结为孔孟的真精神,发扬中国文教思想的经世致用观,以及书院教育的政治批判传统,提出了直面中国问题和经验,允公允能,服务于民主社会建设的大学理念:蔡元培则接过书院教研合一,服务于民族新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把学术研究界定为大学的基本性质,并把文明再造牢牢的建立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发明的基础之上;梅贻琦围绕大学培养一流工业建设领袖的根本任务,对中国古典大学之道进行了新阐释并将其归结为大师的思想和学术引领,开创了大学通识教育的思想体系。不惟如此,张、蔡、梅叁人对于大学培养学生整全人格的强调,更深一层地接续了中国古典文明人文德性传统及其止于至善的文教理念。在制度上,张伯苓以士绅社会为基础的大学董事会制度,蔡元培所确立的教授治校和学术自治制度,以及梅贻琦的清华通识教育制度,等等,无不渗透着中国书院制度的精神传统。尤其是他们身上所显示的“卡里斯马型”大学领袖人格,更是书院威权人格的现代转换。另外,古典书院在大学制度内外的探索虽然都失败了,但是它们研究高深学问的组织宗旨、“从游”的师生关系、博约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问答研讨的治学方法等,都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大学学术和科学研究的相关制度。在精神的层面,现代中国大学转化书院诗教传统高扬新文学教育的大众启蒙性,把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注入到民族的心智中:通过理学的哲学化,中国古典文明的德性人文精神成功地在大学的机体里获得新生;传统知识人对现实政治批判所陶冶的大丈夫人格也成为其接受独立自由意识和精神的潜在资源。就这样,现代中国大学融合古今中西的文明精神,一举塑造了中国大学独特的精神品格,即一种和合传统孔墨精神、英国大学绅士人格的自由精神、德法大学专深研究的科学精神、美国大学服务社会的民主精神等为一体的大学新精神。古典书院和大学之间的融突和合一方面在无意间指向了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一个以仁爱为核心,以独立和自由为底色,以民主和科学为表征的知识社会。这其中包含着现代中国大学知识人对中国文教精神和传统的承续和发扬:一是把社会的改造和国家的富强立于高深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二是在大学和政府之间建立一个发达的知识社会,作为两者之间冲突的缓冲地带,既可以保证学术的欣欣向荣,同时也使得政治可以有一个好的知识社会的基础,从而在学术和政治之间建立良性的循环关系。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现代中国大学产生了叁个源发性矛盾:即中国古典文明与大学组织之间的矛盾,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的需要与大学组织之间的矛盾。这叁重矛盾和紧张始终左右着现代中国大学的发展,并悄悄地改变着大学最初作为高深学术研究组织的单一本性,一种更具包容性和丰富性的大学本质,即学术性、职业性、文明性和人本性,逐渐得以澄明。大学也因其具有了中国文明的特质和风格而成为中国的,与中国未来一种新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紧密的融为一体。

李奕[8]2005年在《荀子教育思想与“完全人”培养》文中指出战国后期着名教育家荀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教育思想和经验即使在二千年之后的今天也依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阶段。但在教育领域,应试教育的余毒并未彻底肃清,教育仍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教育的重心并没有完全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学生个性发展未能得到充分的舒展和伸张,不少学生身心只得到片面甚至是畸形发展。黄明东博士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就我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应培养“完全人”和“完全中国人”的概念,较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国情。 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完全人”和“完全中国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荀子有关的教育思想入手,努力发掘荀子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内涵,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探讨其对当今培养“完全人”、“完全中国人”的启示。

李锦[9]2009年在《浅谈《文化生活》教学中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文素养实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人的内在价值,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本文在当前教育注重科技理性,忽视价值理性和人文价值追求,人文素养得不到足够重视的背景下,对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影响进行分析。认为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造成的影响在于:(一)影响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二)影响高中生人格的形成;(叁)影响高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四)影响高中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既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本文尝试从学科教学角度,探讨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课改之后,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新增了《文化生活》模块,凸显了新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实的情感体验,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讲求诚信,学会合作,珍爱生命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本文结合《文化生活》教学实际,希望通过以下途径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挖掘教材,利用课堂,转变学生价值观念(二).利用相关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叁).用教师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五).完善评价方式,保证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实施。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并非是高中学阶段能解决的,也非某一学科所能完成。但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承载着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学科,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理想、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

冯雅[10]2011年在《儒家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文中提出社会迅猛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面对物欲横流、人文精神的缺失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界关注的话题。在这其中语文学科肩负着人文教育重要的使命,一篇篇富于哲理的文章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健康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然而,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人文精神的严重流失。本论文在探讨儒家思想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时,注重分析当下中学生思想的现状以及先秦儒家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分四章。绪论部分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入手,探讨在中学生中注重儒家思想对其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第一章是对《论语》、《孟子》、《荀子》这几部原着的分析、阐述。第二章,进一步思考高中教材中儒家思想的渗透,对当前中学生思想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叁章,思考了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思想状况的探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儒家思想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这里我着重谈到了发现式教学,还结合自己的一些学习和教学体会谈谈教学《<论语>选读》的得与失。结论部分是对未来的一点展望,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把儒家思想更好地渗透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这样,更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先秦儒家人文教育的启示[D]. 张立刚.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2].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于恒.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 道家思想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D]. 向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 结合孔子诗教,论古典诗歌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D]. 郭宇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5]. 中学语文教材中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策略研究[D]. 吴巧巧. 黄冈师范学院. 2017

[6]. 从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录的古诗文篇目看“诗教”的现实意义[D]. 龚婷婷. 湘潭大学. 2014

[7]. 古典书院的终结及其对现代中国大学的影响[D]. 黄英杰. 西南大学. 2012

[8]. 荀子教育思想与“完全人”培养[D]. 李奕.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9]. 浅谈《文化生活》教学中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D]. 李锦.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10]. 儒家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D]. 冯雅.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先秦儒家人文教育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