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滑力论文_钱韦吉,黄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蠕滑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钢轨,稳态,波波,曲线,关系,试验台,日本。

蠕滑力论文文献综述

钱韦吉,黄志强[1](2019)在《蠕滑力饱和条件下钢轨吸振器抑制短波波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钢轨吸振器对钢轨短波波磨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然而,其抑制机理尚不明确。从蠕滑力饱和条件下,轮轨摩擦耦合自激振动引发钢轨短波波磨的角度,研究了钢轨吸振器抑制短波波磨的作用机理。理论分析结果显示钢轨吸振器的抑制频率区间与钢轨短波波磨的发生频率相重合。并且,钢轨吸振器能有效降低轮轨系统的摩擦自激振动强度,减小轮轨间法向接触力的波动幅度,进而能预防和抑制钢轨短波波磨的产生和发展。增大钢轨吸振器与轨腰之间的连接阻尼和连接刚度能增加轮轨系统的振动稳定性,有利于降低轨面发生短波波磨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4期)

高利君,尧辉明,朱朝刚[2](2019)在《曲线段轮轨横向蠕滑力曲线的仿真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曲线段轮轨横向蠕滑力曲线特征,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单轮对曲线通过模型,并设计加工了横向轮轨滚动振动试验台。通过对理论与试验曲线的整体趋势及关键特征对比分析,发现横向蠕滑力曲线必然存在负斜率及水平阶段,且随着轴重的增加曲线的峰值点增大并向右移动。由此可以解释多种轮轨蠕滑理论与工程现象。(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肖乾,徐红霞,黄碧坤,张海[3](2014)在《轮对横移对高速轮轨稳态滚动接触蠕滑力和蠕滑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非线性功能,基于轮轨滚动接触理论,采用mixed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建立高速轮轨稳态滚动接触的大规模有限元模型,分析CRH2型动车组在CHN60钢轨直线线路上运行且其轮对横移量在0~6mm范围变化时的蠕滑力和蠕滑率。结果表明:随着轮对横移量的增大,车轮接触斑内纵向蠕滑力合力的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24.4倍,列车总的纵向蠕滑力几乎是呈线性急剧减小,表明轮对横移量的增大会降低列车的牵引性能;横向蠕滑力合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42.4%,变化趋势低于纵向蠕滑力合力,列车左轮与右轮总的横向蠕滑力随着轮对横移量的增大而减小,从而影响列车的横向稳定性与脱轨系数;纵向蠕滑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124.8%;与纵向蠕滑率相比,横向蠕滑率很小且几乎不随轮对横移发生变化,表明轮对横移对横向蠕滑率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任利惠,谢纲[4](2012)在《简谐激励下轮轨非稳态滚动接触的蠕滑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轨非稳态滚动接触是指接触斑内的质点在滚动接触过程中,接触斑的外形和其他参数产生快速变化的过程,这时运动波长L与接触斑纵轴半径a处于同一数量级。本文使用Kalker叁维滚动接触理论计算轮轨蠕滑率、法向力、钢轨轨面接触几何简谐激励时的非稳态蠕滑力,并与由稳态滚动接触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在小蠕滑状态下,非稳态滚动接触的蠕滑力随L/a(简称波长比)的增长而产生明显的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在蠕滑率和钢轨轨面接触几何简谐激励时,非稳态蠕滑力的变化规律可用波长比L/a的传递函数描述,而法向力情况却不能。对于短波波磨等非稳态滚动接触行为,应使用非稳态滚动接触理论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任利惠,谢纲,伍智敏,孙继武,漆晖[5](2011)在《短波波磨状态的轮轨纵向蠕滑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具有简谐波形的钢轨短波波磨进行分组与分析轮轨非稳态滚动接触的纵向蠕滑力特性,引入了波磨深度指数与波长比,采用Kalker叁维滚动接触理论计算了车轮的纵向蠕滑力,并与采用稳态滚动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使用频率响应的系统辨识法对纵向蠕滑力的波动分量进行了拟合,在短波波磨等深度指数条件下,用波长比的二阶传递函数描述了轮轨纵向蠕滑力的波动分量与稳态理论波动分量之间的关系,使用传递函数,由稳态纵向蠕滑力的波动分量计算了非稳态纵向蠕滑力的波动分量,进而计算了非稳态的纵向蠕滑力。计算结果表明:在小蠕滑条件下,由Kalker叁维滚动接触理论计算出的纵向蠕滑力的波动分量随着波长比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波长比越大,幅值衰减越大,相位滞后越多,而稳态滚动理论的计算结果与波长比无关。由传递函数和Kalker数值理论计算的纵向蠕滑力的时域波形、频域幅值谱和相位谱相同。(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Hisayo,DOI,周贤全[6](2010)在《日本轮轨蠕滑力新型测试装置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日本研发的一种新型测试装置即"蠕滑测试仪"的结构,以及利用蠕滑测试仪所取得的一些试验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国外铁道车辆》期刊2010年06期)

王小松,葛耀君,吴定俊[7](2007)在《非赫兹接触下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弹性半空间非赫兹接触理论计算轮轨法向接触问题,得到比较真实的法向压力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修正的FastSim算法计算了轮轨在单点接触、轮缘接触和单接触斑内两点接触情况下的蠕滑力。与CON-TACT的对比表明,修正的FastSim算法在计算轮缘接触时具有比较精确的结果,在计算单接触斑内两点接触时的精度相对于Shen-Hedrick-Elkins理论和FastSim算法均有较大的提高。基于修正的FastSim算法编制了便于风-列车-桥梁耦合分析应用的蠕滑力插值数表MFTTLM。(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Akira,Matsumoto,周贤全[8](2004)在《试验台上的轮轨蠕滑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在微缩试验台对轮轨蠕滑力进行的试验,重点介绍了试验设备、方法和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国外铁道车辆》期刊2004年03期)

温泽峰,金学松[9](2002)在《轮轨结构横向变形对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数值方面详细分析轮轨结构横向弹性变形对轮轨蠕滑力的影响。借助于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轮对和轨道结构横向弹性变形与横向作用力的关系 ,确定轮轨接触斑处横向单位作用力引起轮轨横向变形的影响系数。用这些影响系数修正Kalker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中无限弹性半空间上单位力的影响系数 ,并分别用没有修正的和修正了的Kalker叁维弹性体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析计算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从数值结果看 ,轮轨的结构变形对轮轨蠕滑力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因此 ,用现有基于弹性半空间理论的滚动接触理论分析轮轨蠕滑力 ,其结果大于实际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02年03期)

王玉丰,沈钢[10](1999)在《几种铁路轮轨蠕滑力计算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各种轮轨蠕滑计算模型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地讨论了Kalker 教授提出的USETAB 插值表法的结构和应用的可能途径,并对几种典型的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Fortran PowerStation4 .0 的平台上实现了USETAB、FASTSIM,J- V算法。结果表明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随不同的轮轨接触条件而变化。计算结果可以作为选择轮轨蠕滑模型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铁道大学学报(理工辑)》期刊1999年10期)

蠕滑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得到曲线段轮轨横向蠕滑力曲线特征,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单轮对曲线通过模型,并设计加工了横向轮轨滚动振动试验台。通过对理论与试验曲线的整体趋势及关键特征对比分析,发现横向蠕滑力曲线必然存在负斜率及水平阶段,且随着轴重的增加曲线的峰值点增大并向右移动。由此可以解释多种轮轨蠕滑理论与工程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蠕滑力论文参考文献

[1].钱韦吉,黄志强.蠕滑力饱和条件下钢轨吸振器抑制短波波磨的理论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高利君,尧辉明,朱朝刚.曲线段轮轨横向蠕滑力曲线的仿真与试验[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肖乾,徐红霞,黄碧坤,张海.轮对横移对高速轮轨稳态滚动接触蠕滑力和蠕滑率的影响[J].中国铁道科学.2014

[4].任利惠,谢纲.简谐激励下轮轨非稳态滚动接触的蠕滑力特性[J].铁道学报.2012

[5].任利惠,谢纲,伍智敏,孙继武,漆晖.短波波磨状态的轮轨纵向蠕滑力特性[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

[6].Hisayo,DOI,周贤全.日本轮轨蠕滑力新型测试装置的研发[J].国外铁道车辆.2010

[7].王小松,葛耀君,吴定俊.非赫兹接触下轮轨接触蠕滑力的计算[J].铁道学报.2007

[8].Akira,Matsumoto,周贤全.试验台上的轮轨蠕滑力特性[J].国外铁道车辆.2004

[9].温泽峰,金学松.轮轨结构横向变形对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的影响[J].机械强度.2002

[10].王玉丰,沈钢.几种铁路轮轨蠕滑力计算方法的比较[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理工辑).1999

论文知识图

车体受力示意图(a)选定的数据绘制的蠕滑力曲线6右侧轮对蠕滑力5左侧轮对蠕滑力一4“蓝剑”动车组动车作用下的轮轨滚动...蠕滑试验台纵向蠕滑力机构

标签:;  ;  ;  ;  ;  ;  ;  

蠕滑力论文_钱韦吉,黄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